
【星月】绝路(散文)
我们的心是一座宝库,一下子倒空了,就会破产。一个人把情感统统拿了出来,就像把钱统统花光了一样得不到人家原谅。
——巴尔扎克《高老头》——
俗话说:天无绝人之路,车到山前必有路!
但事实上:天有绝人之路,而且车到山前未必真有路!
那么把人逼到绝路上大抵有这么两种情况:一种是外人把你逼到了绝路,另一种是你自个儿把自个儿逼上了绝路!
小姑和小姑夫属于后一种。
几年不见的小姑和小姑夫,正在向我哭哭泣泣地讲述他们的悲惨经历,并悲观地预言老两口现在只剩下了一条路,那就是双双跳进城北的北大河!
听完他们的故事,我残忍地补充了一句:“亏你们俩还是科级干部,你们俩就是中国版的“高老头”,不但害了自已还害了女儿,把自己活得路全堵死了,剩下的只有死路一条,死无葬身之地。”
读者们不要怪我言语尖酸刻薄、冷酷无情。我是个律师,我是用理性而不是用感情在跟他们讨论这件事情孰是孰非。
子不孝,父之过。全是你们的溺爱把子女怂恿上了冷酷无情背离人之初性本善的反面。
现在就让我来讲述他们的故事:
我小姑今年六十出头,小姑夫也刚刚离开工作岗位。早在二十年前,两个人抓住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先机,跟上了改革开放的大潮,开始走抓经济致富的道路,成为中国一大批弄潮儿中的一员。
经多方考察,夫妻俩开了一家小粮店。姑姑没退休的时候雇了几位员工打理粮店的生意,下班后两个人全力以赴地投入到粮店的经营中。
在二十年前,一般的粮店是不会送货上门的。那时候的钱太好挣了,拿点啥上市场上一蹲就是钱,而且是翻好几倍的挣,那钱就像旋风似的往你的腰包里飞,不要都不行。
但姑姑和姑夫会经营,为了扩大销路,他们搞批发,送货上门。不管你家是几楼,一个电话过来扛起五十斤的面粉、大米给人家送上楼去,渐渐地他们的客户多了起来。发展到后来,这个小城市的大大小小的粮店都成了他家的下家,就连附近林业局的粮店一个电话过来,不管多晚天气多么不好,姑姑立马派人把货送到。姑姑的生意越做越大。姑姑搞批发,虽然利薄,但销量大啊!
这样子折腾了几年,姑姑的日子就发了起来。
姑姑只有一个女儿,女儿大专毕业后,在市里一个事业单位上班,业余时间也帮着妈妈打理生意。但女儿天生老实,心眼特实,用老百姓的话说是那种“迂囊”型的,姑姑对她的生活能力和管理财产的能力总是大打折扣,是一百二十个不放心。
开始有人给女儿介绍对象了,姑姑和姑夫挑了好久,终于相中了一个。自己的女儿老实心眼实,那就挑一个能干能持家的,别管有没有文凭,那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对女儿忠心对老两口孝心就行。
千挑万选,一个小伙子跳进了姑姑姑夫两个人的视野。小伙子家里非常穷,也没有什么学历,长相说得过去,一米七四五的个头,一脸憨厚相,身体倍结实,性格内敛不张扬,话不多。姑姑打心眼里喜欢,他家里穷好啊!咱家不穷啊!来到咱家他肯定更加珍惜咱家的幸福生活,没有工作好啊,正好咱家的粮店现在缺人手,将来还缺管理,这真是千好万好没有比这个更好的姻缘了。
二千年,女儿结婚后,一家四口就住在一起,没有分家。小伙子在姑姑和姑夫的调理下,对粮店的工作熟悉的挺快,干起活来也挺卖力。跑腿学舌、进货卸货、下乡送货,开起车就走,从来没有怨言。
姑姑姑夫喜不自禁,俗话说一个女婿半个儿,他们对自己的这个姑爷那是一百二十个满意,话里话外,亲戚聚会,把个姑爷全推到前面,赞不绝口!
再看姑姑姑夫看姑爷的那个眼神,比看亲儿子还要温暖还要亲切!每当看他们的宝贝姑爷,分明从姑姑和姑夫的眼睛里,有爱的小火苗在跳跃,在升腾,在盘旋,那就是看一位救世主的眼神,看一个接班人的眼神!
姑姑和姑夫如果有可能的话,真想把自己那颗血淋淋的心从腔子里扒出来给姑爷!
中国本来就是一个儒家思想源远流长的国度,养儿防老的思想根深蒂固。
经过观察、考验,这下子姑姑和姑夫总算放心了。他们干得更欢了,恨不能让地球上没有黑夜才好呢,或者自己干脆得了失眠症岂不是更好,像马尔克斯笔下的马孔多小镇,镇民全都患上了失眠症,不用睡觉,什么活都有时间干,最后干到实在想不出还有什么活需要干了为止。
姑姑和姑夫现在就是这样恨不能把他们身上的能量全部转化成生产力,全部转化成钱!用我妈妈的话说,这个世界就不够她俩得瑟的了!
隔年,一个小天使又降临到了这个幸福和谐美满的家庭。
姑姑和姑夫看着自己的外孙女别提多开心了,当即就制定了全方位的培养计划,要全力打造一个世界级的顶级才女。在培养孙女的问题上,由多才多艺的姑夫亲自执行计划。姑夫从孙女的发展方向和未来世界需要什么样的人才类型上深入研究,制定了天衣无缝的具体操作方案。
整个计划由姑夫亲自拟定,包括孙女参加什么班,选什么样的老师任教,什么年龄段学习什么都是由姑夫亲自把关,亲自接送。再看姑姑的家里有画室,有琴房,有学习室……果然功夫不负有心人,才几岁的小孙女不负重望,凡参加比赛就能得奖,各种证书一大摞子。孙女是琴棋书画无一不通,姑夫累得晚上躺在床上像老母猪似的直哼哼,身上酸疼不要紧,心里乐啊!
光阴似箭,时间一晃来到了零八年金融风暴的第二年。各地的楼市由零八年的臭狗屎开始摇身一变到香饽饽,姑姑和姑夫预言,这楼市要开始回暖了,楼价很可能像蹿天猴,一个高地就变成了黄金,不如趁现在还不太高的时候赶紧地买一户吧!
正好,山东的黄岛、长岛,青岛都在搞开发区,本地的有钱户一时间趋之若鹜,蜂拥而上,像潮水一样带着钱冲向了山东。
姑姑和姑夫也不能错失良机,急忙在青岛购了一处房产,价格不菲。
至于房证上写谁的名字,姑姑和姑夫犹豫都没犹豫一下子,就把这处近百万的房子给了孙女。他们的理由很充分,等他们百年后也是给她,到那时还要花一大笔过户费,不合算,早晚都是她的,不如现在就给她,她也能孝敬自己。
女儿和姑爷对他们的大义灭亲、高风亮节(不给自己留后路)的做法很感动,行动上表现为更加卖力气地帮着父母经营粮店。姑爷更是啥说没有就是听话,指哪打哪,让干啥就干啥!
在各地房价开始回暖的大气候影响下,这个城市的房价也在攀升。看似平常的水泥和钢筋,它们经过缠绵融合凝固后那就是黄金啊!这房价简直把人都整蒙了,太神奇了。姑姑和姑夫当机立断,把过去的小房子换了,换一个一百八十平米的大房子,这样子孙女的活动空间不就大了吗?
说换就换,不久后妈妈在电话里就告诉我了这一喜讯。但妈妈不无担忧地补充了一句:你小姑虎不虎啊!她把房证上写得是姑爷的名字,连自己姑娘的名字都没写。山东的房子给了孙女,现在又把自己的房子给了姑爷,他们俩连个窝都没有了……这虎玩艺咋劝都不听啊!哪有这么干的,这不是打空手牌、玩空手道嘛!
我的心里一惊,这下子姑姑和姑夫有好果子吃了。但愿我想多了……
姑姑和姑夫对人生的大问题确是有前瞻性,把死后的财产分割在生前就搞定了。我不得不说姑姑和姑夫大大地玩了一把浪漫,玩了一把空手道。
一切都皆大欢喜,姑姑和姑夫还是一如既往地玩命地在粮店里干,姑夫如今也退休了,老两口把晚年全部的乐趣全都投到了粮店和打造人才上。
姑姑负责二十多位员工的饭菜采购加工制做,还有粮店的收款、付货、进货,姑夫负责接送孙女再加之给孙女做饭,外加帮着姑姑打下手,姑爷还是不哼不哈地一如既往地听喝,全家人摞着蹶地奔小康,奔富豪,倒也心情舒畅,干劲冲天,全家人有使不完的劲。
转眼到了二零一三年,粮油系统有一个全盘的改组,要成立一个总的股份有限公司。姑姑的粮店由于资金雄厚、规模够大,可以加盟分公司,这样整个粮油系统就是一个集团,五指叉开和攥成一个拳头哪一个更有力气,不用说也知道。集团化管理肯定比单打独斗要有竞争力了,在市场经济的大潮冲击下也增加了扛风险的能力,这无疑于给这些生存在夹缝中的小粮店增加了一块盾牌。
重新整改后的粮店不叫过去的那个小粮店名了,太小家子气了,现在有了一个更加大气充满决斗意味的名字叫什么什么粮油分公司。因为是公司就要有一定的抵押资金,姑姑又到银行贷了一百万,还贷的钱用她和姑夫每月的工资来扣。
粮店发展到今天这般规模,姑姑和姑夫这些年的汗水没有白费,终于有了回报。可是姑姑又来了一个大手笔,裸退。她豪迈地把自己经营了二十多年的粮店如今的分公司交给了——读者们猜猜交给了谁,交给了丈夫,交给了女儿,都不是,她交给了姑爷,姑爷现在是粮油公司的经理,响当当的法人代表。更有趣的是她权利交出去了,可是一身的活没有交出去,过去该做二十多人的饭还得做,还得上货送货,收款记帐……一应全家的吃喝拉撒睡全的管……
余秋雨先生说过:老年是如诗的年岁。为什么这么说呢?青年是被文人们诗化了的时代,中年又太实际、繁忙、根本算不上诗,人只有到了老年,沉重的人生使命已经卸除,生活的甘苦也已了然,万丈红尘已移到远处,宁静下来了的周际环境和逐渐放慢了的生命节奏构成了一种总结性、归纳性的轻微和声,诗的意境出现了。
姑姑和姑夫本可以开启他们如诗如画的生活,悠闲地安度晚年,漫步在回忆的原野,享受着年轻时奋斗的物质财富,看霓虹灯景、看夕阳晚照、看儿孙进取、看春去秋来、看花开花落……然而姑姑和姑夫却把百年以后的事全做绝了,来了个人生大裸退,不仅仅是裸退,而是裸死,娘仨个现在是光溜溜地一无所有,每天还得还贷干活。
姑姑姑夫忘了他们是生活在物质世界里,是生活在经济社会中,没有钱是万万不行的现实社会中啊!
现在不用我说,读者们也能想到后面会发生什么事了吧?
不是我们的心理阴暗不够光明磊落,实在是因为我们生活在残酷的社会现实中,从此姑姑姑夫开始了他们悲剧的晚年!
姑姑一开始还没有觉察出事情有了微妙的变化。老两口一如既往地把粮店当成家拼命地在粮店里干。
端午节就要到了,这个节日也是中国人最重视的节日之一,早在十几天前人们就开始购买棕叶、糯米、大枣、果脯等等辅料准备加工棕子。有心急的人已经吃上了棕子,尝到了鲜,超市和大街小巷早晚都有卖棕子的吆喝声。
姑姑每年的这一节日都有一个传统,就是挑上自己家粮店保真的糯米、棕叶、各种配料送到我父母他的哥哥家。父母死的早,我的父亲又比这个小妹妹大将近二十岁,当小妹妹不谙世事时,我父亲已经参加工作,当小妹妹毕业找工作时,她的哥哥已经是统领几万人的明星企业家了,她的工作包括她的爱人都是父亲一手给操办的。
姑姑不忘哥哥的恩情。
一年到头,节是节,年是年的来看望哥哥,把哥哥的大恩挂在嘴上,记在心里。这不姑姑挑了几样过节的米啊!面啊的想抽时间送到我家,乐颠颠的刚拿起包来要出发,被姑爷喊住了,先交了钱再走。
哎!姑姑受不了了,这是我的粮店,我的家,我说了算,过节了我给自己的亲哥哥送点保真的米啊面啊的怎么还要交钱……姑姑仿佛没有听明白似的楞在了那里,等她反应过来了……冲着姑爷不解地说了一句:“这是给你大舅家的,每年咱不都给你大舅家拿点嘛,再说了过节咱也没啥送得啊!自己家现成的……”
姑爷公事公办、大义凛然地说:“不行,以后粮店的东西谁也没有权力送人,谁想送人谁交钱,你送一点他送一点还不送黄了……这是制度……”
姑姑满脸错鄂地看着姑爷,她万万没想到姑爷能说出这话,眼泪轰然就下来了,气得浑身哆嗦!
来到我家和我父亲母亲一个劲地哭诉!
悲剧才刚刚开始!
接下来发生的事情,让姑姑姑夫更是始料不及!
送米引起的不快总算是忍过去了。
过了不久女儿开始向他们哭诉,原来姑爷在外面找了小三。怪不得这些日子姑爷到了夜里回来的很晚。他们质问姑爷,这层窗户纸一旦捅破,姑爷更加肆无忌惮。女儿老实又不敢离婚,再说了离婚她有啥啊?只知道哭……
老两口现在是悔不当初啊!他们想反击,想反制,可是抓手呢,抓手在哪里?老两口想到分家自己过,眼不见心不烦,可是房子呢,他们需要房子啊!所以姑姑提出来你们买房子出去过吧,现在孩子也大了不需要我们太照顾了,我们也老了想自己过几天清静的日子。
可是姑爷说了:“这是我的房子,我凭什么搬走……”这话噎得老两口直翻白眼,随反问道:“房子是我们出钱买,你不知道啊?”
“房子是我的名字,我怎么不知道,这房子是我的,要搬也是你们搬走……”姑爷还把自己的妈搬来了一顿作妖,口口声声是他们出钱给儿子买得房子,让他们俩立即搬走滚蛋。鬼才相信他妈的话呢,全家穷的连个带响的都没有还能拿出几十万买楼,简直是胡搅蛮缠!但一切有利的证据全指向姑爷的一方。
人老了要活的有尊严有底气,就是要对付出有所保留,给自己留一条后路,否则,结局会很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