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璞】留守《四》(小说节选)
文玉拿出豌豆种和小铲子,放在门口。进屋看看儿子熟睡的样子,弯下腰亲吻了一下儿子的额头,帮他盖好被子出来,正准备去二老房间和他们打个招呼再走。
可能是儿媳妇和孙女说话的声音惊动了李大海,老人披衣从屋里出来。
为了不再惊动婆婆,文玉向公公作了出门的手势,见公公点点头,她才放心的下地去了。
李大海拿了张小板凳,坐在孙子的房门口,一边剥棉花一边看着小杰睡觉,等待小杰醒来。
李大海九岁时死了父亲,母亲改嫁离开了老李家,幼年的李大海跟着叔父,婶娘过日子。人说干柴不如湿竹,后娘不如亲叔,叔父虽然心疼他没爹没娘,尽可能的维护他。可是婶娘却是个厉害的角色,她可不管大海有没有娘,重活累活紧着他干,自己吃剩的才给他吃。
李大海生性厚道老实,对叔父婶娘更是唯命是从。少年时期一直是在苦海里泡大,放过牛,打过柴,给大户人家打过长工。就是没吃过饱饭。
一九三七年日本鬼子进南京,七岁的姜蓉从南京逃出来,跟着乡亲们逃过长江来到安徽。逃难的姜蓉在这里被李大海的叔父收养,作为李大海的童养媳留了下来。日子虽然过得清苦,总比四处流浪要强一些。
解放后,国家号召一部分人移民到人口少土地多的江南安家。叔父一家跟随移民去了皖南山区,留下李大海两口子驻守老宅。
老实巴交的李大海,累了一辈子也穷了一辈子。七十岁不到就佝偻着身子直不起腰,活得就像八九十岁的老翁一样。好在膝下儿女孝顺,大儿子和女儿离得较远,每年春节都回来陪他们几天。小儿子嘉祥厚道老实不爱多话。儿媳妇文玉既能干又孝顺,一家人其乐融融。他们老俩口子也算是生活安定,儿孙绕膝非常满足。
当初家徒四壁穷得叮当响,原以为小儿子这辈子要打光棍,娶不起儿媳妇呢。没成想嘉祥从皖南带回来一个姑娘,这姑娘个头不高,长得也不好看,一副弱不禁风的样子。李大海还以为这丫头身体有病呢,可儿子把人家带回来了他也不好说啥,人家不嫌自家穷,一心一意的跟着儿子过生活这就足够了。
他这个家注定就是这样,穷!穷得娶不起媳妇却天赐良缘。
这几年,小夫妻俩勤俭持家,改换门庭。虽然只是盖了平房,起码不通不漏了,起风下雨也能睡个安稳觉。过去的草房就怕下雨天,外面下大雨屋里下小雨,锅碗盆瓢都用来接水。遇上台风还能把屋顶给掀了,遇上这样的天气,两口子总是提心吊胆。
正想得入神的时候,姜蓉从屋里出来,也拿了小板凳坐下剥棉花。今年棉花收成不错,家里已经晒干了三百多斤的籽棉,和老伴商量着有进村收购的,看看价格合适就卖了。三百斤等级棉可以卖得小一千呐。
“你想把棉花卖了,文玉不是说要给咱俩弹床大被吗”?李大海问。
“田里应该还能收上来弹被子的棉花,”姜蓉不假思索的说。
“后面收上来的棉花都是尾花了,丝头不好做出来被子也不暖和!”
姜蓉白了老伴一眼:“这些年不都这样过来了吗?咋地,今年冬天过不了啊!”李老汉低下头不吭声了。
夕阳就像喝醉了酒一般,长着一张红彤彤的大脸庞。田野里已经看不见劳作的身影了,远处村庄稀稀落落的炊烟绕着屋顶。秋末冬初的傍晚,夕阳余晖洒在金黄的叶子上,犹如给大树涂了一层闪着金光油墨。
夕阳下的村庄,现在村里大部分人家都烧液化气,还有一小部分是用大灶。当然各有各的优点,液化气干净好打理,对于种田人来说农忙时节用比较方便。而大灶确实农田的有机肥提炼机,一年的大灶烧下来加上鸡窝,猪圈的肥料混合在一起能积攒一推有机肥。
文玉从棉花地里直起腰,拍打着身上的土灰走出来。回头看看这块地,地里的棉花还能收一部分上来。等到开春豌豆苗长上来,棉花树还可以当成现成的架子让豌豆攀爬,期盼着明年早春能卖一批豌豆苗。种田人就需要在有限的土地上,发挥最大的潜能。
快要入冬了,荒岗上一丛丛的枯草引人注目。这荒草长在荒野地里倒是没啥,如果砍回来作柴火烧可是好东西,烧大灶的人家都喜欢。
文玉心里想,还是休息一两天再来收拾这些荒草。反正入冬后田里活少了,在家闲着也是闲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