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淡泊宁静 >> 短篇 >> 江山散文 >> 【宁静·承】老乡大爷(散文)

精品 【宁静·承】老乡大爷(散文)


作者:北方雪飘飘 进士,7257.9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672发表时间:2024-07-04 14:23:13
摘要:泰安老乡再相见,一片真情在心间。


   早年间,爸爸年轻时和一伙泰安籍老乡,因机会合适便一块参加了工作,在省内一个超大型国企上班。和爸爸关系最好的那三个老乡,恰好三个男人都姓张,其中有一人比我爸爸年龄大,我们喊他大爷,另外两个人比我爸爸小一点,我们则喊叔。
   四个人里面论年龄爸爸排第二,但他却比他们三个人结婚早,并最先有了第一个孩子,就是我姐,她比我大两岁。大爷家的老大也是个女孩,有一位叔家的老大是个男孩,这两个人比我姐小一岁,比我大一岁,按顺序我排在第四位,剩下的那些孩子比我小一岁到六岁不等。论起孩子来,四个家庭里属我家人最多,年纪轻轻的爸爸拥有两儿两女,最为圆满。大爷则是二女一男,他有三个孩子。
   四家泰安老乡关系密切,比一般人好得多,来往也最多,有事互相帮忙,出谋划策,保持统一战线。毕竟是老乡,都远离故土定居外地,抱团取暖,互相关照很正常,是自然传统的为人处事之道。一家有事三家帮忙,那些红白喜事,婚丧嫁娶,生病住院,升学搬家,逢年过节等,相互帮助,互相探望,礼节拜访,往来频繁。
   这些泰安老乡有来有往,注重老礼节,遵循过去的老传统,一直保持着多年的友好关系。从最初爸爸和他们在一起工作算起,时至今日,风风雨雨,年复一年,屈指算来,关系维持了将近一个甲子即六十年。其实人生也就只有一个六十年,活到两个甲子年的人极少,那绝对是老寿星了。甚至有不少人,连一个甲子年六十岁都不一定能活得到,我爸爸就是这样一个例子,后来他因公去世时也就三十多岁,非常年轻。
   想来多么让人感慨,我家和他们几家之间,维持了近六十年的老乡情谊,这期间又曾经发生过多少感人的故事,有多少数不尽的过往旧事,点点滴滴,值得追忆,让人怀念。
   不过从我个人的角度来说,所经历和知道的事情则非常有限,毕竟我的年龄还没有那么大。况且我在山东老家从小到大断断续续加起来,总共也不过生活了十八年,我半生大部分的时间都在异地他乡生活。从我极为有限的经历中了解到的情况并不太多,感受自然也没有那么强烈。但不管怎样,老乡之间的深情厚谊,那些细小点滴的往事,也足矣打动我心,让我回想起来感慨万千,深深为之动容。
  
   二
   三位姓张的老乡中,年龄最大的那一位,按照泰安老家那边的习惯称呼,我们喊他大爷。虽然他姓张,但我们不必带上姓,刻意去喊他张大爷,就只喊大爷两字,一直以来都是如此,从小就这样喊惯了。
   爸爸和大爷自小就住在同一个村庄,也就是我爷爷奶奶居住的老家,爸爸长大的地方,是一个与泰山一脉相连的山村。他们两个人一同参加了工作以后,不管谁回老家休班探望亲人,都互相捎信,传递关于老家人的消息,像个邮递员,时常互相通气。
   但在那个山上老家,从我出生只呆了两年后,我们一家人就搬下了山,在泰安郊区别处,一个全新的村子另安了家定居,从此和大爷一家分开,大爷一家人后来先于我家搬去他们上班的单位居住。我家则在那个新村子里居住了八年多后,爸爸不幸因公去世,我们全家人才搬到爸爸的单位上,和大爷一家重新团聚。
   大爷和我爸爸关系一直不错,作为同在他乡的故知,互相帮忙,义不容辞。这几家人里面,数大爷年龄最大,他对我家很是关照。尤其是后来我爸爸不幸去世后,我们家曾得到过大爷一家人诸多切实的帮助。
   听妈妈说起过,那一年我姐姐初中毕业后,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年龄只有十六岁的她早早辍学,去接了已故爸爸的班,过早的参加了工作,在爸爸的单位上,她成了一名未到法定年龄的“童工”。
   一个年龄不大的女孩子,一个人到了一处全新陌生的地方,不知所措,而那时我们的家还没有从农村搬过去。自爸爸去世以后,我先离开的农村,到远在他乡的城市亲戚家寄养。和我同命相怜的姐姐,也远离妈妈和所有亲人,她两眼一抹黑,啥都不懂,之前还从没一个人出过门,孤苦无助,遇到的困难可想而知。幸亏得到老乡大爷一家人的庇护,那时他们全家已在单位上居住了许久,在我姐还没分到集体宿舍之前,先是暂时借住在大爷家里,过渡了一段时间。
   大爷和大娘,即大爷的老伴,对姐姐呵护有加,有他们的照顾关心帮助,远在农村家里的我妈也能稍微放点心。为这个没有爸爸又远离妈妈的女孩子,大爷大娘给她撑腰打气,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做过不少事,充分展现了老乡之间互帮互助的情分,让姐姐度过了一段难忘的时光。
   后来由于我姐参加工作偏早,年龄又小,她人本身又长得很漂亮,招人喜欢,是单位上的一朵花,追求她的人很多。为了我姐的终身大事,大娘起到了监护人的作用,费了不少心力,帮着我妈参谋。后来我姐结婚,也都是大娘在帮衬着,作为我们女方这边家庭的代表之一,张罗过不少杂事,帮过不少忙。
   大爷一家对我姐的帮助,实际上就是在帮我妈妈,她远在农村老家鞭长莫及,多亏了老乡大爷他们。这份情谊不一般,充分体现了乡情的可贵,让我们感动,由衷感谢大爷一家。
  
   三
   当然,大爷大娘一家人,不光是帮我姐,对我家的每个人都很好,大娘对我也很不错。
   那年我从寄养的外地返回读高中,还在本系统参加了工作,总共在家住了约七年时间,她就曾经热心的操心过我的终身大事。只不过,我二十三岁那年二度离家,调动工作,与故乡亲人再次分离,重返小时候读书的蓉城定居生活。
   回想起来,我也得到大爷家人的帮助。大爷最大的孩子,那位比我大一岁的姐姐,我喊她霞姐。我在本系统子弟校读高中时,霞姐和我就在一个学校读书,因为离家远我们一同住校,同住学生宿舍的一个楼层,不同寝室。那时我刚读高一,霞姐比我高一年级。
   在学校里,诸事有霞姐关照我,我就像个小跟班,随时跟着老乡姐姐,在学校有啥事都去找她。记得去过她的班上和寝室玩,她也很有姐姐样,凡事顾念着我。每逢周末,我们这些住校生就一起结伴,坐单位的班车回家,周一前再返校。
   记得有一次,好像是因为学校搞活动,放学晚耽搁了,一伙人都没赶上回家的班车。我们平时都是坐单位自有的班车往返两地,车次表固定,只有那一趟,错过就回不了家。可是我们都急着想回家,好不容易盼到周末,想家想妈,也要回家办许多杂事,比如要带够一周的咸菜,要回家换洗衣服等杂事,都只能回家去办。
   霞姐和其他人后来一商量,决定干脆走回家去,我年纪最小,自然全听霞姐她们的安排,怎么说我就怎么做。几个女高中生结伴,归家心切,一起走在回家的路上,在大路两边齐刷刷的行道树大白杨间穿行。道路两旁是一望无际的玉米地,全是一人高绿油油的玉米杆和密集的叶子,如果一个人走路肯定会害怕,可我们好几个人呢。几十里的路程,平时坐车也就半个多小时,但要走起路来可不算短。不过和大伙在一起,我不觉得累也不害怕,反而觉得好玩,没这样走过,像是野外探险一般,兴高采烈,一路东张西望,有些兴奋。
   后来感觉有些走累了,幸运的是走到一半路时,正好遇到一辆空置的大卡车。霞姐她们就在路边挥手拦车,大声喊着“停车,停车!”好心的司机及时刹车,让我们爬上后面的空车厢,一路直行南下,顺路把我们安全拉回了家。
   多么难得的一次人生经历,走路回家的故事一直让我津津乐道,回想起来意犹未尽。和霞姐一起度过的美好日子,青春时期的美好时光,让我一生都忘不了,留在脑海里,即便过去多年,我还记忆犹新。
  
   四
   两家人走得很近,尤其是对我妈妈而言,她更有感触。在我爸爸去世以后,大娘曾经常开导妈妈,劝慰她,帮她排解,给她精神上的安慰和鼓励。
   我们搬到单位上以后,有一长段时间妈妈没活干,闲着没事做。大娘便和妈妈商量,两人一起搭伙做个小生意,利用我家一楼临小区街道的优势,在阳台上开了烘焙房。两人置办了一个烤箱,模具,专门做来料加工,烘烤小蛋糕。那时候在职工宿舍区,还没有人做这种生意,她们算是抢占了先机。
   都是别人自带原料过来,主要有鸡蛋和面粉。妈妈和大娘分工合作,先把有关原料混合在一起,通过自制的搅拌机充分搅拌均匀,直至稀糊状,再盛入一个个梅花样的模具里面,放入烤箱定时烘烤。小蛋糕烤熟成形后,从模具里倒出来,一个个色泽金黄,蛋香扑鼻,热热乎乎的小蛋糕就新鲜出炉,看着就有食欲。作为小点心或是早餐吃,省事简便,美味营养,都很不错。
   那个时候,烘焙还不像后来那么普遍流行,一经推出,很受附近学校学生和单位住户的欢迎,尤其是有老人孩子的家庭,都很爱吃小蛋糕,于是来加工的人络绎不绝。这成了妈妈和大娘共同经营的小事业,生意很不错,红红火火,颇有进账。两个人都有事做,日子过的很充实,不亦乐乎,干劲十足,她们人也精神焕发,累并快乐着。
   按说这是好事,不过后来我一度嫌烦,总有人进到家中,踩得地上脏兮兮,人来人往也有些喧哗嘈杂,我就有些反对,不想让她们做了。其实要做也行,不能在家里做,另外去找铺面,在外面怎么做都行。不过话又说回来,正是因为我家在一楼,有临小区街道的有利条件,才做的这生意,无可奈何。
   后来做着做着,蛋糕开始普遍起来,渐渐地生意也没那么好了,附近周边来打蛋糕的人慢慢也不多了,最终得以停止,清静下来。那些红极一时的烤箱和笨重的搅拌机之类,轰轰烈烈干过一场后,被闲置在院子里的角落,独自寂寞,不再有人问津,彻底结束了以往的热闹场面,家里又恢复了昔日的安宁。
   妈妈和大娘后来也被安排在单位上,干起了家属工,她们在单位食堂帮厨包过饺子,也做过物业管理处的清洁卫生工作。两家人一直来往密切,爸爸去世之后的几十年里,乡情依然浓厚。岁月蹉跎,犹如老酒,越来越醇厚,滋味更加绵长。
  
   五
   那年我离开山东老家,一去几千里,只能每隔上几年才回家一趟,看望妈妈。
   每次我回到家中,大爷大娘都到家来看我。他们都是得信后第一时间先跑到我家来,在我还没来得及去看他们之前,就先跑来看望我这个小辈,每次皆如此,无一例外,弄得我很不好意思。他俩有时候不一块来,是分开来的。有时是约了其他几家老乡,一起过来坐一坐,一坐半天,唠唠家常,嘘寒问暖,表现的情真意切,言辞恳切,很是亲近,让我倍感暖心。
   最让我难以忘怀的是有一次我回家,那次是大爷一个人抽空先跑来看我。聊了许久,我们想留他吃个便饭也不吃,相反他邀请我改天去他家吃饭,说要给我露一手厨艺。
   后来我送大爷出门,在单元门口,他摆手让我回去。可是刚走几步,他却又像是想起来什么似的折转了回来,表情有点不寻常,语重心长的交待我:“你以后不要隔得太久才回家,要常回家看看你妈妈。我们也都老了,隔得太久,怕是以后你都见不到我喽,呵呵呵。”最后那句话,他虽然是略带开玩笑的口气,脸上挤出一丝笑容,却让我听着觉得心里酸酸的,有点发沉,我唯有频频点头答应着。
   大爷人瘦瘦长长,头发灰白,身体一向不好,患有重度肺病。大娘和他相反,虽然表面上看起来胖乎乎的,似乎很健康的样子,其实她也有严重的糖尿病,两个人身体都不算太好。岁月催人老,随着年龄在一年年增大,他俩的身体其实一日不如一日,在逐渐趋向衰老。我眼见他们从年轻变年老,从身体健康变成一身是病。
   上一次回家,我和妈妈带着东西去看大爷,实际上那时的他病情已经很严重,刚刚从医院出来,在家休养。看见我们来,他拖着病体,还是努力的站了起来,亲切的冲我微笑。那一次,他表现有些反常,特意主动和我握了握手,让我感觉有些诧异,从来没有这样过。真没有想到,那就是我最后一次见到他,是留在我心中最后的影像。
   一切都让他说中……
   自从那次见过他之后,我离开了家返蓉,过了一长段时间,有一次我给妈妈打电话,从妈妈口中意外得知,大爷竟然永远的走了。那段时间正好赶上妈妈也住院,她做手术置换腿部人工关节,只能躺在床上动弹不得,无法亲自前往大爷家中悼念,便由我大弟全权代表,并过去帮忙办丧事。我听后心情很沉重,也就是说,等我下次再回家时,再也看不到亲切的大爷乐呵呵的跑家里来看我,他和我爸爸一样,从这个世界上永远的消失了。他们都先走了,留给后人的是无尽的伤感和思念。
   听说大爷后来也回到了泰安山上的老家,魂归故里,他就安葬在我爸爸墓地的上方,分隔多年以后,兄弟俩终于又可以在一起为伴了。他们年轻时从山村老家一起走了出去,共同工作过多年后,最终又回到起点,落叶归根,在家乡继续为邻,从此以后,他们再也不会分开……
  
   六
   残酷的现实总让我怅然不已,心里感到很沉重。岁月不饶人,如今我妈妈年纪也大了,她又有多少时间可以肆意浪费?还有大娘,她年纪也不小了,身体非常不好,这下打击肯定更大。回想起大爷曾回头给我说过的那句话,不知怎的,我心里就有些发慌,变得焦躁不安。

共 6098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这是一篇温馨优美、情感真挚的散文。作者在开篇就以平缓的文笔引入主题,讲述了作者的爸爸早年间和三位姓张的泰安老乡因为工作和老乡的缘故成为了最要好朋友的往事。在作者的笔下,这四家泰安老乡关系最为密切,他们互相帮衬,往来频繁,彼此的儿女也都视为己出,倾力照顾。时光辗转,不知不觉中,这种情谊已经在风风雨雨中维系了近六十年。而六十年的丝丝缕缕的印象,也时常让作者泛起阵阵心潮,如同一股暖流温润着心灵。其中,对于作者一家帮助最大的人,就是年龄最大的也是让作者最难以忘怀的大爷。随后,在文字中,作者通过对于几段往事的回忆,用温婉抒情的笔触,将大爷对于作者一家的关怀和照顾,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令人感怀至深,并回味无穷。在作者的爸爸因公去世后,年龄不大的姐姐去接班,在陌生的环境中得到了大爷一家的关心和帮助,让作者全家都感受到乡情的可贵。大爷家的女儿霞姐和作者在一个学校读书,同样也对作者这个小妹妹照顾有加,让作者倍感温暖。在其后,作者又讲述妈妈和大娘一起开烘焙房以及后来又一起干家属工的经历,体现出两家之间绵长浓厚的亲情。当作者长大后,离开了家乡,而大爷也老了,可他还是在作者回来后抽空来看望。直到大爷最后的去世,给作者留下永远的惆怅和思念。其实,大爷对于作者一家来说,不但体现出老乡之间的深厚情谊,他的身影更如同作者家乡的泰山一样伟岸瑰丽,同时大爷和他的一家也都深深印记在作者的血脉中,并濡润着作者的心灵。“泰安老乡再相见,一片真情在心间”,这不只是作者发自肺腑的心语,更是对大爷和他一家人的感恩之情。本篇散文并没有过多渲染和动情的描写,而是从生活中点点滴滴的平凡往事落笔,将大爷的形象化为触手可及的感动,字里行间溢满了作者的浓浓深情,尤其是文末的抒怀,不但升华了情感,也深化了主题。文章主题鲜明,首尾呼应,思路清晰,脉络整然,叙事详略结合,心理描写恰切细腻,深深打动读者的心灵,并唤起情感的共鸣。欣赏佳作,感谢赐稿,问候作者,力荐文友共赏品读!【编辑:蓝天之下】【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407040009】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蓝天之下        2024-07-04 14:24:01
  品读此文,老乡大爷质朴淳厚,勤劳伟岸、热心助人的形象历历展现在读者面前。这是一份真挚而感人的乡情,涌动着浓浓的暖流,一直在心中奔腾不息,让心灵不会干涸,让人生旅途中永远向着前方,充满着信心和力量。欣赏佳作,感谢北方雪飘飘老师赐稿宁静社团,期待更多美文精彩呈现。遥祝夏安文琪,创作快乐!
回复1 楼        文友:北方雪飘飘        2024-07-04 15:14:24
  感谢蓝天之下社长编辑拙作,并对小文以肯定认可,谢谢老师鼓励支持。老师对拙作的认可,是我继续提高的动力。我当继续努力加油,谢谢老师!谨祝夏日安好,心情愉悦。
2 楼        文友:北方雪飘飘        2024-07-04 15:11:17
  感谢蓝天之下社长编辑拙作小文,老师辛苦受累了!老师的编按一如既往的精彩,精准,具有高度的文字概括能力,语言表述准确,令我佩服之至,也望尘莫及。感谢老师对拙作小文的认可肯定,您的鼓励支持对我是鼓舞。谨祝老师编创顺利,写作愉快。
洁白的雪花纷纷扬扬地飘落下来,又悄无声息地化了……
3 楼        文友:林火杉        2024-07-04 16:23:58
  真正的朋友无需多,一生得两三足矣!从老师大作中品味出了情浓意切的味道,读到最后人生的远去,凄婉之情跃入文字之间。真情无需刻意表达,自然流露是最美丽的。欣赏佳作!老师江山征文完成目标,又攻社团征文了,为老师的勤奋高产点赞!顺祝佳作连连!
时光煮酒但求微醺,文字烹茶半苦半香。律己守正于先,雅俗皆品各半。一诗如梦,已忘却花香隔年。
回复3 楼        文友:北方雪飘飘        2024-07-04 16:35:45
  感谢林社来访关注拙作小文,留言点评,给予认可肯定。老师所言极是,人生有三两好友足矣。爸爸早年结交下的好友老乡,对我家帮助极大,我们感恩。谢谢老师夸奖,并且一直鼓励支持,我当继续努力。也祝老师文思泉涌,佳作频传,期待阅读老师新作。夏日安好,编创愉快。
4 楼        文友:浩渺若尘        2024-07-04 16:24:54
  佳作欣赏,已向精品审核组申报!
浩渺若尘
回复4 楼        文友:北方雪飘飘        2024-07-04 16:36:10
  谢谢社团厚爱,鼓励支持。
5 楼        文友:小猪她爸        2024-07-05 20:37:28
  以质朴的文笔写出一段现老乡之间的深厚情谊,“泰安老乡再相见,一片真情在心间”。人是应该懂得感恩的,一篇文章或许不值几文,但那感激之情是无价的,也是我们当下社会需要大力弘扬的精神。拜读,学习。
一本正经说胡话,嬉皮笑脸吐真言。
回复5 楼        文友:北方雪飘飘        2024-07-05 21:15:33
  感谢小猪她爸总编来访关注拙作小文,留言点评,很高兴能得到老师的认可肯定。老师所言极是,谢谢老师鼓励支持。谨祝老师旅途愉快。
共 5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