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浪花诗语 >> 短篇 >> 江山征文 >> 【江山·根与魂】【浪花】源远流长的饺子文化(散文)

精品 【江山·根与魂】【浪花】源远流长的饺子文化(散文)


作者:美蓉 秀才,2384.2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325发表时间:2024-07-04 22:38:30
摘要:饺子文化是华夏民族特有的饮食文化,中国人吃饺子历史悠久,已有3000年的源远。饺子文化彰显着华夏先民们的文明生活,以及饮食文化的传承流转。华夏是文明古国,从历史的深度、地域的广度、食用的频度、文化的寓意,饺子都是中国美食的优秀代表。

饺子文化是华夏民族特有的饮食文化,中国人吃饺子历史悠久,已有3000年的源远。饺子文化彰显着华夏先民们的文明生活,以及饮食文化的传承流转。华夏是文明古国,从历史的深度、地域的广度、食用的频度、文化的寓意,饺子都是中国美食的优秀代表。饺子,初名馄饨,又有角子、角儿、匾食、扁食、牢丸、粉角、饺饵、水饺饵、水点心、水饺子、饺儿等多种称呼。自宋代开始,有了冬至日吃饺子的习俗,明朝以来又有正月初一吃饺子的讲究。而在文献上,饺子亦可追溯到先秦,儒家经典之一《礼记》载:“稻米二、肉一,合以为饵,煎之。”似是煎饺。
   饺子的历史这样久远,一定是被先民肯定而不断演进的优选饮食,几千年传承下来,饺子越做越精致,式样越来越多变,特点越来越突出,味道越来越丰富,这种味蕾便深根在民族的血脉中。饺子好吃,人人爱吃,好吃在饺子馅儿是肉菜搭配,味道香浓,营养全面,软糯好消化,老少适宜的特点上。但是它的制作过程比较繁复,人手少、时间紧,一般不推荐吃饺子。它比其他的饭费时长,工序中拌馅儿、擀皮儿、包饺子,是很耗时间的。不过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厨房现代化的普及,如今做饺子省掉许多工序,绞肉机可以绞肉、绞菜、绞葱姜,比以前手工切碎省时省力;和面揉面可以用和面机,机器还可压皮儿包馅儿;或直接买回饺子皮儿,自己把馅儿拌匀,然后包起即可。
   吃饺子关键是馅儿料搭配,讲究营养美味,口感爽利,可以是猪肉加各种蔬菜,如白菜青菜韭菜葫芦,或蘑菇粉条虾皮酸菜等,猪肉可换成牛肉、羊肉、鸡肉等,也可以是几种蔬菜混搭,按照人们不同的口味偏好调配。对饺子皮儿的要求不大,白面筋道的可偏软,煮饺偏硬点儿,蒸饺偏软点儿,不至于煮破皮儿为要。吃法多样,蒸煮炸煎都可,根据馅儿、皮儿、还有个人口味抉择。
   作家三毛写她在国外吃中国远洋轮上的饺子,记忆深刻,场景生动,感触颇深。她约国外朋友一块儿吃,朋友有好几个,一人一份儿,结果每人都没吃饱,大概也与好吃有关。没吃饱就互相抱怨,嫌别人吃得多了,尤其抱怨三毛吃多了,没给别人匀一些,说她经常吃,回国也可以吃,为什么还那么贪吃,馋嘴?不让没吃过的朋友多吃些。其实三毛说她并没有经常吃,她不会做饺子,只有回台湾探亲的时候才可以吃上几顿。最后决定在非洲家里做饺子款待客人,满足大家吃饺子的强烈欲望。
   最可笑的是她到超市买食材,货架上的食材琳琅满目,她竟然不知道该选哪一种,不知道是用熟菜还是生菜?是用土豆还是萝卜?是豆角还是茄子?是粉丝还是海带?也不好往国内打电话,随便买了点儿豆芽白菜土豆萝卜。肉呢?熟肉还是生肉?需要多少呢?那就买上一磅牛肉吧。其实肉馅儿还是肥一点儿的好吃,只用瘦牛肉肯定味道不佳。
   更好笑的是做饺子,她不确定和面软还是硬?不知是像做烙饼的面,还是如做面片的面?不知道和起的面皮要醒一个多小时,擀饺皮儿没有擀面杖,只能用酒瓶子充当,当然做得就更慢了。菜馅儿控出了水,包得饺子烂的多,整的少,请来朋友吃饺子时,还都说好吃,只是没有远洋轮上餐厅里的好吃。三毛说那是没有厨师做的水平高,竟然吃得一个不剩。可当她告诉大家是用酒瓶擀出来的,吓坏了几个小朋友,他们妈妈害怕吃上玻璃渣,都监管着孩子的饭后反应。这一餐,吃中国特色饺子是这样的结局,三毛深感遗憾。这确实是个问题,不在这个文化氛围内,就不熟悉这里的一切,什么困难都难以解决。
   中国饮食是世界闻名的饮食,不论是何种菜系,不论菜品还是面食,不论如何制作,煎炒烹炸,还是蒸煮焙烤,不论是高档的饭店还是普通的餐厅,中国餐饮都是诱人的,外国人吃中国饮食总是赞不绝口。我们不会忘记张家口奥运会期间,外国运动员比赛结束后不愿离开,是被我们的饮食吸引,实在难舍难分。他们从没吃过这么好吃的饭菜,简直美味无比,人间难求。
   我们的饺子文化传承了几千年,它的博大与魅力,是中华民族的保留饮食,并且正在申请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它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信息,是民族认同和文化自信的重要源泉。保护和传承我们老祖宗留下的宝贵饮食秘方,滋养后人,提升我们的生活品味,是非常重要的。在古代,饺子也称牢丸,段成式《酉阳杂俎》:“笼上牢丸,汤中牢丸。”形制与今日水饺、蒸饺相同。
   宋朝时期,饺子被称为角子、角儿。《东京梦华录》追述北宋首都开封府也出现了“滴酥水晶脍煎角子”的记载,“角儿”演变成“饺饵”或“饺儿”。还有将饺子称为“扁食”的情况,此种叫法大多出现在北方的方言及闽南方言当中。
   饺子成为节日食品的历史,最早不是在除夕夜,而是在冬至日。宋代金盈之《醉翁谈录·卷四·十一月》:“都城以寒食、冬至、元旦为三大节。自寒食至冬至久无节叙,故民间多相问遗。”俗语中有“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的说法,张仲景的传说也与冬至吃馄饨的习俗相关(古时馄饨与饺子不分)。饺子成为除夕佳节的食品,始于明朝。“除夕吃水点心,即扁食也。或暗包银钱一二于内,得之者以卜一岁之吉。”“水点心”即当时说的“扁食”,为水饺。可见饺子当时已经作为大年初一的约定美食,而且也已有了饺子里包银钱的习俗。到了满清时期,《燕京岁时记》说:初一“无论贫富贵贱,皆以白面作角饺而食之,谓之煮饽饽。举国皆然,无不同也。”吃饺子发展到今天,已经是约定俗成的节日必吃佳肴。
   六、七十年代生活困苦,我们一年到头吃不上饺子,只等着大年初一吃一顿,而且饺子馅儿肉少菜多,割一斤肉,包两大笼屉饺子,包上两三个小硬币,下到我们的六印大锅里,锅里翻滚着,饺子少汤多,煮好捞出后一人一碗,锅里不剩一个。每人碗里倒点儿醋,就着炕桌上的一盘酸菜,一小碟子辣椒面儿,没有蒜瓣儿,不能腌制腊八蒜。就那样也吃得稀里哗啦,头上鼻尖上冒着晶晶的汗水,吃完了还是没有吃过瘾,砸着嘴,回味着,只能每人再喝半碗面汤,填充还没鼓胀的肚子,恋恋不舍地把碗放下。一年只能吃一顿,当然好吃,吃完不清楚是什么馅儿做的,简直囫囵吞枣。只知道有香喷喷的肉味,那个好吃呀,都不记得是怎么咽下去的。
   如今生活好起来了,吃饺子是家常便饭,过节吃,平日吃,来客人吃,自家人吃,到饭店吃,去朋友家吃,想吃就吃,每个星期天有时间了,都可以吃。可以是招待客人的保留节目,也可以是犒劳家人的理想美食,还可以是做给老人小孩儿的保健食品。我们如今做饺子的馅儿料,任意选取,想吃什么就买什么,想如何搭配就随心所欲,完全可以按个人喜好来做。我们老两口爱吃猪肉韭菜馅,闺女、女婿爱吃猪肉加牛肉萝卜馅儿,两个小外孙爱吃三鲜馅儿。我就会包出不同馅儿的饺子,各做一竹篾,烧滚水后分别煮熟,各捞出一盘,满足不同口味的需求,吃着各自鲜香的饺子,真是幸福满满。
   我爱吃饺子,也喜欢做,我做的饺子皮儿薄,馅儿大,外形美观,可以巧捏花边,形状各异。最拿手的是掐饺子,掐出的饺子,边窄肚大不烂好看,这是要技术的。掐的时候,手指按在边缘上,边越小越好,肚子才不会挤破,两面突出,圆鼓鼓的像个核桃样,而且对称周正美观,好吃又好看。
   我的母亲虽然没有给我们包过多少饺子,那时穷,但母亲做出的饺子特别讲究。她不允许我们做大饺子,说那是蒙古人的吃法,虽然叫饺子,其实是包子,那么大个,两个就吃饱了。还是要做小饺子,玻璃球那么大的掐饺子,比核桃还小。匀溜,整齐,好看,好吃,又讲究,才是真正小水饺。吃起来也文雅,一口一个,过去女子吃饭不能露牙,要抿着樱桃小口撮,是母亲饮食上追求高品味的体现。
   饺子比起其他饭食确实好吃,原因是饺子馅儿里放好了各种调料,而且饺子小巧玲珑,不论是煮煎烹蒸,都能入味,各种调料能够完全杂糅到肉菜馅儿里,又软糯味香鲜浓,真是好吃不过饺子,舒服不过睡着。中国人哪有不爱吃饺子的?尤其是北方人。如今生活条件好了,一到冬天农闲的时候,家家都要杀猪宰羊,存储了那么多的肉吃不了,只能饺子馅饼包子,上下顿轮换着吃,只到吃腻了再换口味,真是生活如天堂般的美好,简直不要太美好了吧!
   从视频中看外国人吃我们的中餐饺子,吃得那个仔细小心,一美元一只饺子,吃十美元并没有吃饱,其实再吃十只还能吃得下,觉得有点贵,不忍再下口了。意犹未尽,不满足,更增加了美食的诱惑。在他们心目中就不知道这饺子,怎么能让他们吃过瘾,饱口福,不再想起来就馋涎欲滴。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不要说我们的文字,书法,绘画、戏曲、剪纸、茶饮、服装、建筑,剑术、武功,中医、中药、家俱、装饰……单单我们的饮食文化就是一门深奥的学问,是传承几千年的源远流长的文化支脉。它气象生动,菜系缤纷,学术奇妙,知识浩繁,为世界饮食文化贡献巨大。为人类的美好生活,精雕细琢,精益求精,食不厌细,贡献着我们无穷的智慧和成果。是值得我们民族自豪和傲娇的资本,是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洋洋大国的底气,我们为此高歌不歇。让世界因我们的美食而欲望无限,回味无穷,梦寐以求吧。
   (原创首发)

共 3643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美社这篇新作全面展示了饺子文化在华夏民族饮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其历史渊源可追溯至3000年前。文章不仅详细介绍了饺子的种类、制作方法以及与节日的联系,还通过生动的故事和现代生活中的实例,展现了饺子在中国人日常生活中的深远影响。作者通过对比过去与现在的生活,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传统饮食文化的珍视,同时强调了在全球化背景下,饺子作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在世界范围内受到喜爱并成为文化交流的桥梁。文章最后以外国人对中国饺子的喜爱作为结尾,突显了中华美食文化的广泛吸引力和影响力。整体上,这篇文章不仅是对饺子文化的赞颂,也是对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一种传承与推广,呼吁人们更加珍惜并发扬光大这些文化遗产。美文佳作,推荐共赏。感谢赐稿,期待更多精彩!【浪花诗语编辑·贝拉迪迪】【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407060010】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贝拉迪迪        2024-07-04 22:49:25
  读完美社的这篇佳作,对中国的饺子文化有了更深入,更详细的了解。全文构思缜密,对于饺子文化的深入发掘,把中国的饺子文化清晰地展现给读者。相信读完此文,大家都在想着一顿热气腾腾的饺子吧!美社笔力非凡,向您学习!敬祝美社创作愉快!期待更多红豆豆助力浪花!敬茶问好!
往事不回头,余生不将就!
2 楼        文友:美蓉        2024-07-04 22:55:35
  感谢贝拉妹妹的精彩编按,妹妹认真解读文本,对文章给予准确仔细的点评,分析透彻,总结全面。把饺子文化与中华民族千丝万缕的关系,做了梳理,把文章解析的明白精准,条理清晰。饺子是大众生活的重要饮食,是生活提高后的精致品味,传承着民族文化与历史,值得我们去大书特书。祝妹妹写作快乐,佳作不断!敬茶问好!
笔名:陌上蓝铃。读书是精神的飞翔,是心灵的寄托。整日在书海中徜徉,见明道如坐春风,悠悠然寝馈其间。
3 楼        文友:上大人孔乙己        2024-07-05 15:46:39
  小时候,饺子是饭里的奢侈品,有饭王之美称。现在是飞入寻常百姓家,社会进步真是令人感慨。感谢美社美文,每一次阅读,都能给我带来了无尽的回忆。
4 楼        文友:美蓉        2024-07-05 17:35:36
  谢谢大人老师留言点评,饺子是我们小时候的梦想,今天却成了我们的家常便饭,日常亲近的饺子,又成了孩子们的最怕。饺子传承着我们的乡愁,见证着我们的悲喜,是我们永远的最爱。祝老师天天快乐,心情美好!
笔名:陌上蓝铃。读书是精神的飞翔,是心灵的寄托。整日在书海中徜徉,见明道如坐春风,悠悠然寝馈其间。
5 楼        文友:望雪        2024-07-05 19:24:18
  汉文化不能缺少饺子的记忆,根与魂都有饺子的传承。
   民以食为天,饺子承载中华民族的团圆,喜庆幸福美满。
   文以情为旨,作品叙述饮食文化的源远,回忆丰满精彩。
悠然、坦然、超然、了然、顺其自然。
6 楼        文友:美蓉        2024-07-05 20:31:17
  谢谢雪社百忙中留言点评,饺子是中华民族最久远的记忆,传承了民族的文化和习俗。饺子文化已经成为华夏民族的突出代表,具有深深的民族印记。祝雪社劳逸结合,永远保持文学初心。敬茶!
笔名:陌上蓝铃。读书是精神的飞翔,是心灵的寄托。整日在书海中徜徉,见明道如坐春风,悠悠然寝馈其间。
7 楼        文友:素心若雪        2024-07-06 18:54:39
  饺子的吃法各异,形状馅料更是因为地域民俗甚至宗教信仰不同,大相径庭。唯一令人欣慰的是,我们都是把“饺子”作为饮食文化中极为重要的食物看待的。拜读美社佳作,学习了。
视与荷般静,原同梅样清。
8 楼        文友:美蓉        2024-07-06 22:59:24
  感谢素心若雪老师留言点评。确实是啊,是站在汉民族的角度写文章,没考虑到其他民族以及不同地域的习惯,确实吃饺子的习俗大相径庭,应当多加考察才能全面反映。谢谢,祝安好!
笔名:陌上蓝铃。读书是精神的飞翔,是心灵的寄托。整日在书海中徜徉,见明道如坐春风,悠悠然寝馈其间。
共 8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