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山·根与魂】【流年】淄博文旅行(散文)
是日,读书会组织到淄博参观,目的地有二:扳倒井酒厂、周村古城。春秋战国时期,淄博就是齐国所在地,历史人文荟萃,古城和酒厂就是其中的代表,拥有深厚的齐鲁文化底蕴。组织者目的非常明确,那就是增长见识,开拓眼界,为读书活动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
对这次活动,我持乐观的心态,希望通过采风,写出篇好的作品以飨读者。若给此行定位,我更倾向自己文化宣传大使的角色。
说起来,我对古城和酒厂并不陌生,前年就曾跟团游览过。只是行程安排过紧,行色匆匆,走马观花式的,有种意犹未尽之感。即便如此,已是震憾,故地重游,希望有新的发现。
在我看来,这是一次文化之旅,周村古城代表着古齐国的历史文化,包括当时的建筑文化、商业文化、饮食文化等,是一处不可多得的历史古迹。从中,我们可以复原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
而扳倒井酒厂,则是酒文化的代表。身临其境,你可以感受到它的恢宏和大气,了解它古老而悠久的历史,以及酒厂百折不挠的创业历程。美酒如书,仔细品味,那是有许多文化元素的。
作为过来人,我对此行更是充满期待。有句话叫温故而知新,作为一名“复读生”,我希望将成绩提高一下。好饭不怕回锅,经历一次有一次新的体验。有些东西,越咀嚼就越有味道,这也是我此行的初衷。
更何况,和志趣相投的读书人一道同行,感觉自是不同。孔子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我倒是想说:“呼朋到远方去,不亦乐乎?”爱书人有共同的语言,携手同游,想必有不一样的体验。我说这是一次文化之旅,浓郁的文化氛围也是其中的一个方面。
千呼万唤中,6月29日到了,早7点,我们乘大巴准时出发。说来也怪,连日高温天气,炙烤得人心烦意乱。今天却是天公作美,太阳羞涩地躲在云后,仿佛专为我们提供机会似的。天气预报说周村当地有小雨,我们更是充满了期待。
说来惭愧,虽为会员,参加活动的次数有限,错过了很多相识的机会,此次就有几张陌生的面孔。尽管初次相见,但并不妨碍我们的交流。由于有共同的爱好,相谈甚是相投,大有相见恨晚之感。一路下来,已是无话不谈,好像多年的老朋友一般,这也许是读书的魅力吧。相逢何必曾相识,心有灵犀一点通,我是这样认为的。《诗经》云:“有美一人,清扬婉兮;邂逅相遇,适我愿兮。”这是我此行的写照,它就刻在周村古城的墙壁上,此刻正静静地等待着我的到来。
车行三个小时,上午十点,扳倒井酒厂到了。扳倒井酒厂属于国井集团,拥有国井、扳倒井、好客三大品牌,主要生产国香型、酱香型、复粮芝麻香型、浓香型白酒。俗话说好水出美酒,就像赤水河成就茅台一样,这里最响亮的口号就是“万里黄河成就一瓶国井好酒”。
在这里,酒文化无处不在。工艺传承自酒祖仪狄,集团所在的淄博市,是中国酿酒要术发源地、中国酿酒香型品类发源地,高青县是中国酿酒文化起源地、酒祖仪狄故里,是世界美酒特色产区。
随着导游的脚步,我们走进有“世界白酒第一窖”之称的窖池车间。那一刻,我们被眼前的一幕震撼了。只见那满目的窖池密如蛛网,像围棋的格子一样镶嵌在地面上,星空般浩瀚。在它面前,人简直渺小的像只蚂蚁。怪不得被称为“世界白酒第一窖”,单就这副“大身板”,就无人企及,妥妥白酒界的奥尼尔。仅就这份气势,就足以记入史册。此情此景,让我心生感慨,脑海中酝酿出一句话:风云骤,一枝独秀,众香国里竟风流。
在这里,黄色是主基调。放眼望去,遍地麸糠,犹如国人的肌肤一样。据讲解员介绍,窖池分数层,最上层的麸糠下还有一层薄膜,起保温保湿作用,有助于发酵效果。奇怪的是:每个窖池上,都探着一根白色塑料管子。见我们疑惑,讲解员道破了天机,这是给池底的窖泥通风透气用的。真没想到,原来酒也是有生命力的。
参观完窖池,我们来到了下一站:国井1915酒庄。它于2014年3月建成,集白酒储存、原酒老熟、参观游览、原酒品评和个人原酒封藏、定制等于一身,建筑总面积46959.2平方米,已成功入选“大世界吉尼斯之最”。
参观酒庄,无异于一次普及酒文化知识的大讲堂。从讲解员那娓娓动听的介绍中,我了解了酒厂的前世今生。一股浓郁的文化气息伴着酒香扑鼻而来,我的眼前,呈现出一幅幅国井文化美丽的图片。
这里是故事的故乡,盛产动人的传说。据说宋太祖赵匡胤领兵打仗,行至此处,众将士饥渴难耐。无助之际,突然发现一口水井,宋太祖奋起神力将井扳倒,清泉汩汩而出,将士得救。此即扳倒井酒名称的来源。
也许是沾了先人的灵气,扳倒井酒美名远扬,在1915年举世瞩目的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一举夺得金奖。有图有真相,当时的照片就挂在展厅的墙上,历经岁月的烟云,默默无声地诉说着它的辉煌。
步移景异,那一张张古老的照片,就像一部幻灯机,回放着国井集团艰难的奋斗历程。我被国井人这种坚韧不屈的精神感动着,这是淄博人的一个缩影,也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走着走着,光线突然变得昏暗,原来我们已步入白酒储藏室。由于对室温和光线有严格限制,是不允许强光照射的,这就更增添了一层神秘感。朦胧中,只见这些酒坛身形巨大,藏酒数以吨计,彻底颠覆了我们传统的认知。这些酒各色香型俱备,年份迥异,有的甚至达百年之久。
由于无人光顾,酒坛(缸)上罩着一层灰尘。它们静默于岁月深处,就像一位时光老人,孤独地守望着生命里的坚强。我以朝圣者的敬畏,默默聆听着那来自历史深处的禅音。
走廊的墙壁上,记录了它诞生的历程:选粮、制曲、发酵、蒸馏、储存。每一道工序,都伴随着成长的阵痛,在酿酒师的接生下,一个新的生命就这样来到世间。再古老的生命也有来处,再有活力的生命也会走向消亡,这是酿酒对我的启示。
酒文化烂若繁星,不懂的东西实在太多,足够我参悟一生。就拿存酒器皿来说,就值得研究一番。从介绍中得知,酒分酱香型、浓香型、清香型等,盛它们的容器也各不相同。
像国井酱香白酒,醇类物质、酸类物质及芳香族化合物含量丰富,在隆昌陶坛内储存效果最佳。因隆昌陶坛密度细、耐酸耐碱、透气性好,既能阻止有益的微量香味成分损失,又能方便小分子间的物质交换,酒体缔和达到平衡状态,有利于酒的老熟,被誉为“会呼吸”的陶坛。
木制酒海具有不变性、不蛀虫、隔热、密封效果好的特点,能给酒体带来特殊的颜色,即晶莹如蜂蜡般的荧光黄,最适宜储存清香型白酒。
国井浓香酒具有窖香为主题的复合香味,富含丰富复杂的脂类香味成分,更适合于在宜兴紫砂陶坛内储存老熟。
这些酒文化我以前是闻所未闻,此行大开眼界。平日里只知闷头喝酒,哪曾想到酒里竟藏着这么多的学问。喜欢猎奇的我,带着一份满足来到品酒区,几杯美酒下肚,心里更是飘飘然。
吃罢午饭,我们匆匆赶往下一个目的地——周村古商城,2点左右抵达。恰巧此时下起小雨,时间很短(几分钟),像专为迎接我们似的,净水泼街,简直皇帝般的待遇。
周村素有“天下第一村”美名。据说,乾隆皇帝南巡,在此驻跸,适值元宵节,到处张灯结彩。乾隆帝龙颜大悦,御赐“天下第一村”,周村自此美名远扬。
古城是座历史的宝库,置身其间,一股浓浓的文化气息扑面而来。走进古城,仿若走进了历史,遍地的古香会将你带入岁月深处。这里有保存完好的明清时期古建筑群,素有“活化石”之称,总建筑面积5万余平方米。放眼望去,古建筑鳞次栉比,“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好像阿房宫复活一般。景区正门“大街”牌坊两侧,各有一株古树把门,俨然古城的哼哈二将。其中的一株遍身炭黑(许是雷击的结果),但仍坚强地活着,让人不由联想到阿房宫被焚的痕迹。
周村古城属于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英美烟草公司就坐落于此。1904年,胶济铁路开通,沿线的周村被清政府批准自开为商埠,当时的英美烟草公司就位于大街中段,经营希尔顿、健牌、总督、三五等品牌。这里还保留着岩田洋行旧址,1926年由日本商人岩田创办,主要经营丝绸、百货等。说明在中外交流上,周村已形成一定的规模。
明末清初,各地商贾云集周村,工商业繁盛,是当时的经济文化交流中心,有“旱码头”之称,故周村古城又称古商城。《周村重修新龙桥碑记》记载:周村烟火鳞次,泉货充牣,居人名为“旱码头”。码头者,商贾往来停泊之所,若汉口、佛山、景德镇之属,以其不同水路,无巨舰飞帆破浪翻风之概,故别之曰“旱码头”。
古风的旱码头盛况,我等自然无法亲历,今之闹市繁华,却是耳闻目睹。那鳞次栉比的店铺,就那么齐刷刷地摆在面前,琳琅的商品,简直能晃晕你的双眼。摩肩接踵的游客、此起彼伏的叫卖,无不显示着盛世的辉煌,俨然一副活生生的《清明上河图》再现。岁月安暖中,我感受到作为炎黄子孙的骄傲,这也算是此行的一大收获吧。
古城的文化气息浓厚,倒是蛮符合我们读书人的胃口。街边的“状元府”引发无尽的想象,如果时光倒转,我们也想体验当状元的滋味。恰巧同行者中有一位待填志愿的高考生,眼神里透着异样的光。我知道,他内心有一股小火苗在燃烧。从他的神态,我看到了年轻时的自己。
这里是文人的殿堂,从来不缺书香的味道,就连名字起得都那么有学问:三益堂书坊。咋样,雅致不?至于哪三益,全凭个人所悟,招牌本身就是广告,不愧是商城,这就是商人的精明。三益堂书坊历史悠久,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它是我国最早的印刷书坊之一,浙江省图书馆馆藏的,乾隆三十二年周村王金范刻本《聊斋志异》十八卷,即在此刻印,是国内现存最早的《聊斋志异》版本。
历史上,周村有“丝绸之乡”的美誉,至今古城还保留着经商的遗迹。清道光元年(1821年),第一家瑞蚨祥在周村大街挂牌。如今瑞蚨祥化身为博物馆,现场向游客讲述中国古代丝绸的发展史。在这里,你可以欣赏到历代不同的服饰,可以聆听老瑞蚨祥人做生意的那种真心与坦诚。
这里是大染坊的旧地,电视剧《大染坊》的故事原型,部分镜头就在此拍摄。让历史走进故事、让镜头重现纺织业历史,这是一份责任和担当。走进大染坊遗址,我感受到历史脉搏的跳动,当年的故事,仿佛就在眼前上演。
周村古城也是一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宝库,近距离接触,更能直观地感受到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这里的手作琉璃艺术、中草药香囊、古城糖画、布老虎等,每一件都是完美的艺术品。那新颖的创意、精致的手工、巧妙的构思,无不匠心独具,令我心生感慨:劳动者是伟大的,历史是人民创造的!
我是一个贪嘴的人,最关注的是美食文化,而古城的美食也没有令我失望。这里的摊点比比皆是,小吃很有风味,花钱不多,味道却非常不错,尤其是周村烧饼、煎饼卷大葱等,极具地方风味。
周村烧饼源于东汉,成于晚清,是一家中华老字号,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其特点是:薄如秋叶,形似满月,酥脆异常,入口一嚼即碎,香满口腹,回味无穷,有“酥、香、薄、脆”四大特点。
孟子曰:“食色,性也”,面对美食的诱惑,谁又能抵挡得住呢?看到店前驻足、眼冒绿光的我等,善解人意的会长慷慨解囊。烧饼入口,味蕾洞开。其实,周村烧饼我们也是吃过的,但今天的口感却是不同,说是平生第一次当不为过。说破了也没那么神秘,皆因我们以前吃的大多购自超市,由于时间原因,早已冰凉梆硬。而会长的烧饼现场定制、新鲜出炉,带着滚烫的余温,陡然间酥香味便增长了几分“功力”。吃起来那叫一个鲜、美!简直妙不可言。这种感觉,也只有在当地现场才能享受的到,我暗自庆幸。
俗话说:吃饭穿衣量家当。不怕花钱,你也可以去高档餐馆享受。这里的餐馆可是有历史深度的,有一家就是过去的宰相府。俗话说:宰相肚里能撑船。你就敞开肚皮可劲造,只要不心疼票子就好。
我们讲美食文化,绝非一句空洞的口号。自古至今,美食就和文化联系在一起。就拿简单的餐馆起名来说,“闻香来”粗俗骂人,“客香来”品位高雅,墨水喝不多,就会闹出笑话。
古城的店面都是文化的精髓,底蕴深厚。有家古店名“斋膳坊”,古朴而有韵味,一看就知是家饭店。在它的门脸两侧刻着一副对联,上联:胜友常临修食谱;下联:高朋雅会备山珍。儒风雅韵尽显,从文采、书法到内容,无一不是上乘之作,书香气十足。不知道的人还以为这是一处私塾呢,餐馆做到书社的地步,经营者的文化品位想必不会差,来此的顾客素质也不会低,大家都是读书人嘛。
时间过得真快,不知不觉已是下午4点,尽管恋恋不舍,我们却不得不和古城作别。归程的车上,大家相互交流心得,都说淄博之行是一场难得的文化饕餮盛宴,学到了很多知识,丰富了人生阅历,此行不虚,值!
车行高速,夕阳的余晖透过车窗,每个人的脸上就像一团火,那么激情地燃烧着。回家的路不再漫长,车轮滚滚,梦在延续,走下去,诗和远方就在脚下……
感谢分享佳作,期待更多精彩。

老师有幸作为一名淄博文旅的宣传大使,值得庆贺。这一趟淄博行带更多的读者了解了不少淄博的历史文化。给这位宣传大使点个赞。
话说老师也是淄博的呀!去年淄博烧烤火出圈,我还专程跑过去撸了一把,见证了淄博的人文,确实不错。有机会我再去找老师喝酒去。
问好老师,遥祝安康。
灵魂对晤、以心悟心,逝水的时光变得更丰盈和饱满。
善待别人的文字,用心品读,认真品评,是品格和品位的彰显!
我们用真诚和温暖编织起快乐舒心、优雅美丽的流年!
恭喜,您的美文由逝水流年文学社团精华典藏!
感谢赐稿流年,期待再次来稿,顺祝创作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