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齐鲁文苑 >> 短篇 >> 江山散文 >> 【齐鲁】炒叉子(散文)

精品 【齐鲁】炒叉子(散文)


作者:满山红叶 探花,20843.02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702发表时间:2024-07-05 07:42:10

叉子,冷丁一看,以为是刀叉子,铁叉子,和器皿有联系,实际上叉子是一种食物,属于东北地区的特产,地方美食,纯玉米制作而成,尤其在庄河,叉子是每一个酒店,饭馆,小吃部必不可少的一道菜说叉子是菜,不过份。一盘叉子,从出生到上桌,中间需要很多环节。首先,选择质量上乘的玉米,黄玉米,金灿灿的,籽粒饱满,大小匀称,外形精致,经过机器加工,磨成粉子,找筛子过滤掉碴子,留玉米面儿。叉子最老的做法,不是机器加工,用石磨,磨出来的。
   我的前半生在村庄度过,我了解和熟悉,一粒玉米的艰辛,从播种到收割,耗去人不少的时间,精力和情感。那时候,屯子经常断电,粉碎机也没怎么出现。就生产队有一台粉碎机,断电了,粉碎不了,石磨解决。我家没有大牲口,母亲吩咐我与弟弟上磨。姐弟俩很乐意接受,为什么?磨完玉米,会有一根小豆冰棍吃。当年的小豆冰棍,纯,全是红豆或者绿豆做出来的,甜,凉,爽。一根一毛钱,吃一根小豆冰棍,相当于过年。
   推磨,一圈一圈,有时能转晕。一想到小豆冰棍,就来了兴趣和力量。天实在炎热,母亲厚着脸皮,去前院大伯家借毛驴使唤,毛驴拉磨,戴个兜嘴,怕踏伸脖子舔一口玉米。粮食那年代十分珍贵,毛驴干多少活,也只能在夜间,开一次小灶,吃一把玉米。戴着兜嘴,防止毛驴偷嘴。毛驴拉磨快,拉一次磨,是要付出的。母亲给大娘二毛钱,抑或家中芦花鸡生了蛋,揣四个鸡蛋,颠儿颠儿送过去。大娘半推半就,接了。怎么不接?大娘家也不富裕,都穷个生疼。好几个孩子,吃饭时围着锅台站着,大海碗一碗跟着一碗,饿狼似的,就算填不饱肚子。
   磨了玉米面子,母亲小心翼翼的找来细罗筛子,筛出玉米碴子,做玉米粥。玉米面儿,隔三差五做叉子吃。外祖父是屯子里有名的木匠,他给家里钉制了一支木头插板,就是两根木条,手脖子粗,中间固定一块四四方方的铁,铁上纵横分布着一只一只圆眼儿,将和好的玉米面,揉成面团,你可以双向选择,叉子做成后,吃过水叉子,还是直接下进沸腾的菜汤锅里?母亲不屑于选择题,简单明了,基本是锅中汤水滚开,锅上。母亲弯着腰,插板横陈在大铁锅沿,左手按住插板,右手把玉米面团朝着插板的眼儿揉搓,插板下面,玉米叉子,一条一条,长短不一,纷纷落在沸水里,若是在暖季节,油菜,小白菜,韭菜,萝卜缨,都能做汤配料,同黄澄澄的玉米叉子,相得益彰,绿莹莹的菜,陪衬着金灿灿的玉米叉子,再加上父亲在灶坑柴禾火上烤得红辣椒,撒开膀子,解了腰带,狠劲得造一顿,吃得是满头大汗,藏在身上的虱子也蠢蠢欲动。
   那种吃法是汤叉子,汤叉子有汤,有菜,但不顶饿。武松喝酒,三碗过岗了不说,打死一只老虎。酒有浓度,有力度,有深度。有汤遮着,不顶饿。出去下一趟稻田,骑自行车赶一次大集,肚皮立马就空了。炒叉子就不一样了,一个炒字,理应炒出特色,炒出美味,炒出香气,炒出与汤叉子不同的脾气与格局。
   那阵子,日子都紧巴巴的,吃上青菜萝卜,细水长流就很不错很不错了。对一盘炒叉子,没像现在这样奢侈。少调料,也少原料。菜系单调,一个老酸菜,一吃就是上半年,过不了二个月,就又接续上酸菜。酸菜是百搭,炒煎炸烹饪,炖,煲汤,与玉米叉子是最佳搭配。我家一周有三天吃汤叉子,它简单,好做。农村地里活多,砍柴,搂草,打理果园,菜园子,犁地,施肥等等,一忙起来,披星戴月的。玉米叉子,做起来也快,饭和菜一锅出,何乐而不为?
   玉米叉子吃多了,出去玩,打饱嗝全是叉子的味儿,熏人。一帮小孩子,家家差不多穷,也没人笑话。就比量着,谁放的屁多,我是倒数第一。我憋着的,不想在伙伴那儿丢人现眼。
   说到汤叉子,也许是年少吃多了,腻了,生活条件宽裕了,汤叉子即使放了瘦肉,海参,也吃不出曾经的汤叉子味道。
   炒叉子也不复杂,无非是在火候的掌握上,必然有一个度,过了就糊了,不到火候就没滋没味。
   我来庄河城里有十年了,我自己精挑细选食材,回家做炒叉子,找来小红书,照本宣科,炒叉子,我烧得是电磁炉,炒出来的玉米叉子,总欠点火候。我尝试着跑去某中档酒店,观摩大厨炒叉子,如何就做不出酒店的炒叉子色香味呢?
   我翻过好几次关于烧菜的文章,一样的食材,一样的炒法,硬生生做不出人家的厨艺。
   炒叉子,贵在炒字,大厨颠勺,手脚麻利,动作行云流水。我对着家中的颠勺,一番操作猛如虎,不是炒成黑脸,就是水了叭嚓。缺什么呢?有一回,我和作协的几个文友,做客仙人洞某村某屯,中午,主人好客,除了一桌子杀猪菜,还有一盘炒叉子。啧啧,这盘炒叉子,完全超乎我想象的好吃程度。
   香,一根玉米叉子,落在唇齿间,细腻,光滑,柔韧,弹性。粮食的芬芳,永远是人最刻骨铭心的味蕾。第二,玉米的选料,我前面提过,要精,面子的揉搓,也不容忽视。不揉搓个十分钟,二十分钟,成不了事儿。有的人喜欢两种面粉掺在一起,大厨微微一笑,不必。只要玉米面粉,磨盘时代早过去了,眼下,我们吃到得炒叉子,纯玉米加工,不含任何添加剂。加工出来的玉米叉子,绵软细长,热乎乎的,一股子新鲜玉米的味儿,弥漫着,渲染着,渗透着,就连脸上的褶子,也爬满玉米的气息。我喜欢就那么吃,刚压轧出来的玉米叉子,不蘸酱,不用配菜。吃得胃舒舒服服,吃不多就饱了。
   我离开村庄,没带走插板,现在的人懒,大街小巷常常有卖玉米叉子的人,推着自行车,车上托着铁篓,篓里是尚有一丝温度的玉米叉子,也有荞麦面叉子,不必弯腰自己做玉米叉子了。我在房地产公司上班后,下班查资料,整理材料,华灯初上才坐公交车回楼,取出冰箱里放着的玉米叉子,洗一捧小油菜,抑或一缕韭菜,切一棵酸菜,打卤子,玉米叉子下锅,开水焯一下,捞出,清水泡一会儿,倒上卤子,赤日炎炎的夏季,吃一碗玉米叉子,简直是美味。
   我吃过几家饭店的炒叉子,主色调不差上下,均是蚬子和瘦肉丝搭配,辅以韭菜,圆葱,小油菜等。在火候的掌握上,分出伯仲。在永兴街有一家叫红太阳的小饭馆,小两口经营的。他家的炒叉子,挺走心的。距离我上班的地方,就五百米。午饭在公司解决,晚饭,要是爱人不在家,我来红太阳小饭馆,来一盘蚬子炒玉米叉子,妥妥的。久而久之,我一去,老板娘就明白我要什么,一盘玉米叉子,要么搁几枚蚬子肉,要么一小撮肉丝。准备一杯白开水,老主顾了,知道我的口味,我的嗜好。一杯白开水,我人没到饭馆,在门口,老板娘就屁颠屁颠给斟满杯子,向日葵一样的圆脸,笑成一朵菊花。
   这么多年,天南地北,也去过几座城市。写过书,编过小说,关于玉米叉子的文章,寥寥无几。昨天,我在翻弄文档,有报纸编辑约稿,我抬头就瞥见,文档里有一篇写玉米叉子的,还待字闺中,就拿出来,抻吧抻吧,试一试,编辑能不能留用,随其自然,凡事期望越大,失望就越大。看淡一切,什么也就左右不了我的心境。
   一早,母亲来电话,说早年外祖父钉制的插板,在厦子里找到了,母亲说,休息了哪天回去,她插玉米叉子,让我撑破肚子。我算了算,有半个月,回老家探望父母了决定月末开车回家,陪陪老人。吃一吃手插玉米叉子的味道,旧光阴的味道。

共 2836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叉子,叉子,单听这称呼,的确让小编都觉得是什么工具,看了作者的解释,茅塞顿开,原来其实不然。作者笔下的叉子,用作者的话说:“是一种食物,属于东北地区的特产,地方美食,纯玉米制作而成,尤其在庄河,叉子是每一个酒店,饭馆,小吃部必不可少的一道菜说叉子是菜。”既然是一道菜,那它是怎样制作出来,又是如何与作者与一个农民家庭相依为伴的呢?围绕这个主题,作者娓娓道来,详细介绍了叉子菜如何从一颗颗饱满的金灿灿的玉米,经过精细的加工,最后一步步走向了餐桌,成了一道道美食,钻进了人们嘴里,芬芳四溢刺激了味蕾。作者对于这个过程的叙述沁人心脾,体现了那个时代人情风俗的纯朴之美勤劳之美,家庭清贫却很温馨自足的和谐之美。如今随着时代的进步,作者离开农村走向城市,依然保持做叉子菜的习惯,这是不忘根不忘本,是怀念家乡蒸煮着乡愁。一篇美文佳作编辑推荐赏阅。【编辑:叶华君】【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407060018】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叶华君        2024-07-05 07:45:43
  一道叉子菜,一个时代的记忆,是一段时光的铭刻,是一段乡愁的延续,是作者的怀念与感恩……
叶华君,成都市作协会员,东部新区草池街道人。我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工,我有一颗善感而质朴的心,我爱我的家乡我的亲人!QQ1052430610
2 楼        文友:邵桂香        2024-07-05 12:02:40
  美文拜读。问安。
3 楼        文友:万重山        2024-07-10 16:55:51
  作品以小见大,读完令人感受到了浓郁的亲情与乡愁,感受到了家乡的饮食文化,感受到了家乡的饮食文化的历史传承,感受到了作者的感恩与家国情怀。
   佳作欣赏学习点赞。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