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东篱采菊 >> 短篇 >> 江山征文 >> 【江山·根与魂】【东篱】烀咸菜(散文)

精品 【江山·根与魂】【东篱】烀咸菜(散文)


作者:佳华 布衣,483.6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060发表时间:2024-07-06 05:14:23
摘要:如果有人问我,你认为世上哪种东西可以百吃不厌?我会毫不犹豫的告诉他:咸菜!


   “桃花开,杏花败,栗子花开烀咸菜”,这句在沂蒙山区流传甚广的谚语,像一曲古老的调子,总能唤起我心底对家乡深深的怀念。在那个清汤寡水的年代,咸菜是我们一年四季不可或缺的一道“重味”,伴随了我们一个又一个春秋,见证了我们的欢笑与泪水。
   儿时的农村,日子虽然清苦,但孩童的快乐却如同山涧清泉般绵延不绝。拉子、陀螺、弹弓、飞镖、洋火枪……我们玩着自制的简单玩具,不用花钱却玩得不亦乐乎。大自然更是我们无边无界的乐园,我们在大河里跳水扎猛子,在小河里摸鱼捉虾,在场里麦秸垛旁捉迷藏,在苹果园的树下练习绝世武功,在夜晚的田野用土坷垃石块打群架……直到母亲温柔的呼唤在山谷间回荡,才依依不舍地踏上回家的路。那份纯真的喜悦,如空谷清风般令人沉醉,几乎让我们忽略了世上还有一种叫做美食的东西同样可以给我们带来快乐。然而,每到春季家家户户炊烟袅袅烀咸菜的时候,那种独特的香味总会飘满整个村子,让我们的胃里还是忍不住爬出不知餍足的馋虫。
   咸菜的香就可以征服我们,为什么?现在想来,快乐可能在那时并非是什么难事吧。
   咸菜本不是菜,但因经常没有主菜便也成了菜。它出身贫贱,被勉强称做菜已很知足,从没有向高贵的美食行列挨挨挤挤的奢望。过去的沂蒙山区,山里人世代传承的除了穷没有别的,就像崮顶上的石头,在石头上找不到任何东西。穷和菜显然是不匹配的,好在咸菜从不嫌穷,所以山里人向来有做咸菜的传统,万物皆可成咸菜。山上的野草,树上的树叶,蔬菜的根茎叶,当然用的最多最传统的还是一种当地俗称“辣疙瘩”学名叫做芥菜的蔬菜,它是烀咸菜的主要原料。“家家放着咸菜缸,背着煎饼走四方”,“沂蒙煎饼卷大葱,大块咸菜在其中”,这些形象的谚语与其说描绘了沂蒙人对咸菜的深厚情感,倒不如说道出了沂蒙人过去的苦涩与无奈。
   “烀”字不常用,网上查询是一种烹饪方法,即放少量水,紧盖锅盖,半蒸半煮,把食物烧熟。不知道是先有的“烀”字才有的烀咸菜行为,还是先有的烀咸菜行为才造就的“烀”字,但不论孰先孰后,一个“烀”字,确实把沂蒙山区的咸菜和其他地方的咸菜区分了出来,尽管它的字面意思和烀咸菜的实际操作有一些出入。
   烀咸菜并不是一“烀”了之,“烀”之火点燃之前其实有个非常漫长的准备过程,就像万物生长,遵循着普遍的自然规律。有了规律,简单的日子也变的庄严而神圣。
  
   二
   每年深秋,是“辣疙瘩”收获的时节,秋高气爽的天气和丰收的喜悦有着天然的和谐。父亲推着独轮车,母亲拿着工具,去村东河边上的菜园里把“辣疙瘩”和萝卜收回来。相较于割麦、掰玉蜀黍、刨地瓜等传统农活,收菜似乎算不上正式的活计,干活的心情自然也不一样。我见惯了他们在农活忙得不可开交的时候忙里偷闲的吵架,却没有见过他们在悠闲的收菜中有过争吵。“辣疙瘩”和萝卜的长相差不多,只不过“辣疙瘩”是绿皮球形的,萝卜是红皮长圆形的。山里人被山禁锢着,往往坐井观天,后来到了外地,我才知道萝卜也有别的形状和别的颜色。
   和往年一样,独轮车推回来的是满满一筐萝卜和满满一筐“辣疙瘩”,光秃秃的,叶子被母亲就地晾晒在了它们成长的土地上,与土地做最后一刻的温存。父亲在院子的角落挖了个深坑,像摆放贡品一样把萝卜一个个整齐地码放进去,然后用土掩埋起来,留作过冬的食材。母亲则把“辣疙瘩”一个个地洗净,削掉毛毛草草的头尾,晾干后放进黑釉大口的瓷缸里,放一层“辣疙瘩”,洒一层粗盐粒。在时光和盐的双重浸润下,圆滚滚的“辣疙瘩”一点点消瘦,直到春节前后瘦得不能再瘦,母亲才把腌制好的“辣疙瘩”捞出,用纳鞋底的麻绳串起,挂在院子里接受阳光的沐浴。晾晒月余,此时的“辣疙瘩”已干瘪得几乎没有水分,全是实打实的筋骨和肉,它们将在不久以后的水与火的洗礼中实现肉体和灵魂的升华。
   栗子花开了,清明节到了,母亲会选个风和日丽的日子,隆重、虔诚地进行烀咸菜活动。那一天,母亲吃过早饭便搬出堂屋墙角存放咸菜的瓷坛,捞出剩余的咸菜,把黑乎乎的酱汁一股脑地倒进院子边上的大铁锅里。这些酱汁,像百年老汤一样,经历了不知多少年的反复熬煮,是烀咸菜的灵魂。没有它,烀出来的咸菜不敢厚着脸皮称自己为老咸菜。一起倒进锅里的,还有腌“辣疙瘩”的盐水,它们将和酱汁一起进行新老结合,完成本次的使命并进入下一年烀咸菜的轮回。随后,母亲把晒瘪的“辣疙瘩”清洗好放进锅内的汤汁里,陪伴它的还有晒干又泡软的“辣疙瘩”叶子,分离了那么久,它们在锅里再一次相会,从此不再分离。母亲用心把握着一年的菜量,逢“辣疙瘩”收成不好的年份,她还会在锅里加入晒干泡软的萝卜缨子、菜花叶子,有时还有一种叫做“鬼圪针”的野菜。母亲准备就绪,父亲将劈的木柴适时送来,他们配合了十几年,相当默契。
   烀咸菜不同于炒菜、烧糊涂,似乎没有漫长的时间,配不上一个“烀”字,因此,图有其表的麦穰或玉米秸是担当不了烧火的大任的,一般要用实打实的木柴。木柴火旺,但需要压制,不能由着性子乱来,暴烈的火干不了耐心细致的事。慢腾腾的文火,磨炼着人的耐心,驯服着铁锅里的食材。从早上“烀”到下午,香气在锅里一点点地被焕发出来,不断地积聚,因有厚重密实的锅盖紧紧地镇压着,起初香气只能逃逸一般丝丝缕缕地溢出,慢慢地,香气越积越多,“气”的锅盖再也镇压不住,倔强而愤怒的窜跳到院子上空,烀咸菜活动才能宣告华丽结束。闻到香味,周围的邻居会拿着煎饼前来,包上一块热乎乎的咸菜,托着,欢喜着,就像托着刚刚出生的婴儿。山里的村子,分享是一种约定俗成的快乐!
   刚出锅的咸菜远看乌黑,近看透着点棕色,虽然没有一丝油,但有油润的感觉。至于味道,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说法,我感觉有大锅炖猪肉的肉香、酱园里酱菜缸开盖的酱香、还有糕点作坊制作糕点时的甜香。仅仅凭空回味一下,味觉的神经便能迫不及待地兴奋一阵子。
   咸菜需要晾凉了才能装进坛子。当母亲用大盆把咸菜盛放到桌子上时,我们这些孩子总是急不可耐地围坐在桌子边上,一边翕动着鼻翼,一边手忙脚乱地拿煎饼卷着吃,完全忽略了它是齁咸的咸菜,只知道它很香。此时,还在忙活的母亲看着我们一脸馋相不知满足的样子往往会佯怒:“一个个都是饿死鬼托生的,这个吃法得浪费多少煎饼!”的确,此时我们真的像饿死鬼托生的,胃里同时伸出好几只手,别说佯怒,就是真怒、暴怒,也不可能把任何一只手骂回去。那一块块香气四溢的咸菜,不仅满足了我们的精神和胃,更满足了我们对温暖和幸福的渴望与追求,那浓浓的香,就是父母对我们深深的爱!
   嗅着诱人的香味,看着狼吞虎咽的我们,此刻的母亲脸上写满了富足。待我们心满意足之后,母亲像父亲码放萝卜一样,将凉透的咸菜庄重地装进咸菜坛里,仔细地盖上盖子,一点不透气,仿佛举办一场隆重的封印仪式。从这一刻开始,那口粗大笨重满身沧桑的黑瓷坛不再空空如也,它将满满地承载起一家人一年四季生活的希望。
  
   三
   尽管生活困窘,但咸菜并不是餐桌上每餐都有的主角,母亲总是想方设法把咸菜驱赶到配角和替补的角落里,她懂得咸菜除了给我们补充盐分外别的补充不了什么。遇到青黄不接或缺油少盐的时候,母亲才会让咸菜充当主角装装门面。然而青黄不接、缺油少盐的日子并不鲜见,所以咸菜在替补和配角的位置上其实一点也不寂寞。除此之外,我印象最深的还是咸菜经常客串便利、应急的角色。
   某位亲戚突然造访,凑不够菜是挺没面子的,母亲迫不得已会用咸菜炒鸡蛋。金黄的鸡蛋和乌黑的咸菜交织在一起,色彩鲜明,也的确是一道让人胃口大开的美味。繁忙的“三夏”或“三秋”来临,母亲是没有时间和心情想方设法弄菜的,这时咸菜的地位无可替代,只不过考虑到补充体力,母亲会额外煮上几个咸鹅蛋或咸鸭蛋,咸菜咸蛋加煎饼,足以应付每一个热火朝天的农忙时日。我们姐弟三个到离家远的地方上学,一周回家一次,一次要带足五天的饭菜。春夏秋冬是交替变化的,我们的饭菜却是永恒不变的。饭自然是一布袋煎饼,菜是一瓶咸菜和一瓶咸鱼,只不过母亲在咸菜里拌入了猪油,让咸菜有了高贵的味道。那时,我一边吃着煎饼卷咸菜卷咸鱼,一边喝着学校锅炉房里打的热水,怎么也想不到有一天学生们会在饭菜琳琅满目的餐厅里安然地大快朵颐,怎么也想不到有一天学生们居然会对琳琅满目的饭菜失去胃口转而喜欢上那些重口味的垃圾食品。
  
   四
   时光悄然流逝,我离家也越来越远,直到再也闻不到烀咸菜的香气。远离了咸菜,周围万千美味开始诱惑我的味蕾,我的胃变得不再单纯。当尝遍四方之后,我也变得像那些失去胃口的学生一样,转而喜欢上了重口味的东西,只不过我的重口味不是麻辣而是咸。每次去超市,我都要在卖酱菜的档口前驻足流连,几十种酱菜集中在一起,散发着浓郁而诱人的酱香。我一边贪婪地嗅着香气,一边难耐地吞咽着口水,一边痛苦地克制着购买的欲望。胃虽然是诚实的,但我已不是过去的我,即使好这一口,也只能无奈地浅尝辄止。好在眼睛和鼻子没有胃那样的负担,可以尽情地看尽情地闻。如果说麻辣对应着年轻人喜好的刺激,那么咸对应着什么?我想大概就是成年人喜好的怀旧吧!
   有一次回老家过年,听说邻村乡村旅游搞得很好,便带着老人去闲逛了一番。这个村善于做乡愁文章,路是石板路,屋是石头屋,氛围是人民公社的氛围,恍惚间我有一种时光倒流的感觉。走着走着,一股熟悉的香味钻入鼻孔。循着香味,我们找到了一家主打烀咸菜的作坊。作坊里挤满游客,一口大铁锅热气腾腾烀着咸菜,桌子上摆放着一盆盆烀好的咸菜,色香味都还是那个色香味。我兴奋地买了几瓶,回到家便迫不及待地用煎饼卷了一块,本以为可以一口吃回童年,结果却大失所望。母亲提醒我,现在谁还用笨办法烀咸菜,都是香精加酱油,要多香有多香。我突然醒悟,再好的新法也酿不出儿时的旧味了,我也不再是那个围着灶台转的小男孩了。
   即便如此,如果有人问我,你认为世上哪种东西可以百吃不厌?我还会毫不犹豫的告诉他:咸菜!
   还有,忘记了什么,也不能忘记烀咸菜的真香。香气是最易挥发的东西,时光的香却永远不会在游子心中挥发。
   辣疙瘩等烀咸菜的用料,从地里拔出就没有了根,但华丽变身之后,做成了咸菜,就有了根,根扎在我们的胃里,扎在我们的日子里,扎在了时光的深处。
  

共 4129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这篇回忆性的散文,写得很感人,也很有代入感。作者将儿时的那种对吃的欲望写得惟妙惟肖,仿佛身临其境。咸菜,谁都不陌生,特别是上了年纪的人,对咸菜还有着一种特殊的情感,就像作者一样。可以说,咸菜,是过去缺吃少穿年代的调味剂,它给曾经苦难的日子带来了不少的欢乐和希望。文章对烀咸菜的过程介绍得很详细,如果不是亲自参与,或者不是经常观看是写不得这么深刻的。如作者随同父母如何拔萝卜,如何收辣疙瘩;又如父亲怎样保管箩卜,母亲怎样将辣疙瘩处理,最后清明节前后的晴天,父母一个烧火一个做,配合默契地做烀咸菜,孩子们的馋嘴相,在文里表达得活灵活现,让人忍俊不止。文章议论抒情相结合,一边帮着父母干活,一边将自己的内心想法如实写出;又将父母日常的生活场景,父母的性格特点也是写得入木三分。语句中幽默风趣又带着对父母的敬重和心疼。整篇文章用轻松诙谐的语调将过去的艰苦岁月展示给读者,很吸读者眼球,让读者也是在轻松阅读的同时产生很深的感悟,这不得不说明作者的文学功底深厚,写法高明独特。文章条理清晰,层次分明,语言精炼,字字珠玑。很美的文章,力荐各文友欣赏。感谢老师投稿东篱,希望精彩继续,问候老师,祝老师开心快乐每一天!【东篱编辑:红花草】【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407060024】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红花草        2024-07-06 05:21:39
  文章条理清晰,语言精炼,用诙谐幽默风趣的语句将烀咸菜的过程写得很突出,情感真挚,很美的文章,力荐各文友欣赏,问候老师,祝老师开心快乐每一天!
回复1 楼        文友:佳华        2024-07-06 14:00:15
  感谢红花草老师的精心编按,相较于文章,我感觉编按写的更精彩。期待看到老师新的佳作,祝心情愉快!
2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4-07-06 07:31:00
  在胶东半岛,没有烀咸菜的说法,也没有这个工艺,烀这个字倒是使用频率很高,我听到这个字,浑身都暖和,也很开胃口。佳华老师写的烀咸菜题材,很有特色,细腻,有对农家时日的深度感悟,有对时光最暖的怀抱。煎饼卷大葱,可能是一个特色,煎饼卷咸菜,我没有吃过,下次到临沂,专门找佳华牌的烀咸菜,吃上一次。泥土里滚爬,大铁锅里烀咸菜,这就是一个时代的影像,那时谁在乎咸菜里的什么亚硝酸盐有多少。在乎的是每日肚子是否空着。这样的回忆,我觉得还有一个作用,那就是唤回我们的正常口味,不要把味道交给那些人工调料。怀才抱器拜读,问候佳华老师早安。
怀才抱器
回复2 楼        文友:佳华        2024-07-06 14:09:40
  烀咸菜这个工艺,好像其他地方不太多,应该属于沂蒙山区的特有味道。烀字自带粗犷本色,不仅仅烀咸菜,还有烀其他东西,都与精细不沾边。沂蒙山区的煎饼卷大葱,往往是大葱蘸点酱或者弄点烀咸菜卷在一起,一般不单独卷大葱的。咸菜的味道很诱人,我说的唯一百吃不厌不带夸张成分,可惜不能畅快淋漓的吃了。欢迎怀才老师到沂蒙山区品味美食,我想可以写出很多美文。祝老师生活愉快!
3 楼        文友:滴善斋        2024-07-06 07:54:38
  这篇回忆散文太精彩!作者将儿时对吃的渴望写得逼真,烀咸菜过程详尽。文中父母干活默契,孩子馋嘴,还融入议论抒情。语句幽默,展现艰苦岁月。条理清晰,语言精美,功底深厚。力荐文友欣赏! 祝佳华老师生活愉快!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阅人无数不如名师指路,经师易得,人师难求。
回复3 楼        文友:佳华        2024-07-06 14:14:29
  饥馑的年代,正如怀才老师说的填饱胃就行,还顾什么亚硝酸盐。不过烀咸菜是真香,特别是刚出锅的时候,除了它我还真没有闻到过如此诱人的味道。滴善斋老师的游记中也写到很多美食,对于一个吃货来说,非常向往。祝老师生活愉快!
4 楼        文友:韩格拉图        2024-07-06 08:38:22
  烀咸菜,我还第一次知道这种吃法。东北都是吃生咸菜,或者放肉丝炒着吃。但殊途同归,咸菜,在我们那个年代,不可或缺,救命菜。老师的文,生活底蕴丰富,如不是个细心之人,这个从采摘到烀的过程恐怕都说不完整。文中通过回忆,写出了浓浓的母爱亲情乡情,语言有自己的表达特色,令人回味无穷。内容丰厚的一篇佳作,拜读学习,顺祝夏日愉快!
带着影子散步。
回复4 楼        文友:佳华        2024-07-06 14:25:23
  一个地方有独属于一个地方的传统,这是地理和文化印迹。烀咸菜的原料腌制完没晾晒之前其实也有留下吃的,一般是切丝加点醋凉拌或者切丝加点干辣椒用猪油炒着吃,加点肉丝那就更好了。小时候,家里每年都烀咸菜,所以印象深刻。现在可吃的多了,人也讲究了,农村烀咸菜的几乎没有了。如今它的地位高了,在沂蒙山区的一些景区已经混成了美食。
5 楼        文友:吴孟友        2024-07-06 18:07:47
  这篇回忆性散文,写得很有特色,很精彩,烀咸菜的过程写得很详细。语言朴实,情感真挚。好文拜读学习,祝老师夏日安康!
回复5 楼        文友:佳华        2024-07-07 00:27:44
  烀咸菜,小时候习以为常的活动,所以记忆非常深刻。感谢老师留评,期待拜读老师大作!
6 楼        文友:诚本真        2024-07-06 18:50:47
  佳华老师这篇散文,也让我想起高中时代的芥菜旮瘩咸菜,好吃得不得了,是同学妈妈做的,她家是山东的。联系老师对咸菜细腻的描述!忽然明白山东咸菜就是不一般,诱人的味道一生都忘不了,而且我的文章也描述过难忘的咸菜,老师文章越写越好了,语言亲切很有地方特色,送老师一个大赞。
回复6 楼        文友:佳华        2024-07-07 00:34:03
  过去的沂蒙山区指望咸菜下饭,所以有各种各样的咸菜,我只写出来一种。我母亲是制作咸菜的高手,啥菜都可以拿来弄咸菜,我觉得其他地方不一定有我老家那么多品种。欢迎老师来山东品尝咸菜,这个邀请有点不地道哈!祝老师生活愉快!
7 楼        文友:蓝色创想        2024-07-06 21:22:50
  欣赏老师美文,章内容丰富清晰,男孩子的玩法有许多,女子孩没有这么丰富,好文,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玩法。好文,赞,祝老师生活愉快的决定。
回复7 楼        文友:佳华        2024-07-07 00:38:47
  孩童时代的记忆除了吃好像就剩下玩了,小时候玩的确实挺花索的。现在小孩子玩的是高级游戏,眼睛好像长在了屏幕上。老师最近佳作不断,期待拜读新作。祝老师生活愉快!
8 楼        文友:天方夜谭        2024-07-06 22:26:15
  辣疙瘩是不是我们这里说的蔓菁?一般咸菜的原材料就是蔓菁或者萝卜,我们没有烀着吃的传统,就是用大粒盐腌制,感觉老师家里的咸菜更有滋味。我们上学也都带咸菜,那时候家家都有一个咸菜缸。还有一个坐酱的酱缸,没有蔬菜的日子就靠咸菜度日子。拜读佳作,恭喜获精!
回复8 楼        文友:佳华        2024-07-07 00:46:14
  我百度了一下,老师说的蔓菁好像在我们那里叫做大头菜,我们不用它做咸菜,好像是炒菜或凉拌。我记得曾经生着吃过,忘记啥味道了。东篱里的老师尤其是农村出来的好像大都有过咸菜代菜的经历,对那一段经历印象深刻。感谢老师鼓励,祝夏安!
9 楼        文友:枫桦        2024-07-07 00:20:38
  这个辣疙瘩好像我们这里也有,"烀"的意思与蒸是差不多的,我们这里的这种烀咸菜,也是从山东传过来的。我们这里有许多的山东人,都是闯关东过来的山东人的后人。这种咸菜非常的好吃,到现在,我们这里还在保留着这种咸菜的吃法!拜读老师的好文!
回复9 楼        文友:佳华        2024-07-07 00:55:44
  没想到枫桦老师也睡这么晚。山东和东北其实算一家,小时候经常听大人讲山东人在东北的故事和传说,所以好多生活习惯也差不多。老师的文章好多是写林区的,很吸引人,读后突然有一种穿林海跨雪原的冲动。期待老师新作,祝生活愉快!
10 楼        文友:南沙潮        2024-07-08 16:37:29
  朱元璋落魄时,喝到一碗带馊味的菜叶豆腐汤,觉得鲜美无比。施与者说,这是翡翠白玉汤。登基后,朱元璋命下人做翡翠白玉汤。一喝,难以下咽,问是怎么回事。马皇后笑答:陛下顿顿山珍海味,胃口变了,哪里吃得了这东西?与之相比,老师没有忘本,难能可贵,赞一记!
回复10 楼        文友:佳华        2024-07-09 09:58:13
  除了怀旧因素之外,我好这一口。我觉得咸菜确实好吃,老家的烀咸菜更加好吃。只是考虑健康问题,不能那么放肆的吃了。感谢老师留评,期待拜读老师佳作!
共 10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