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淡雅晓荷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晓荷·人世间】难忘的避暑山庄(散文)

编辑推荐 【晓荷·人世间】难忘的避暑山庄(散文)


作者:寒塘瘦石 举人,4102.04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420发表时间:2024-07-06 13:52:17

厉史文化名城承德,别称“热河”,曾是清王朝的第二政治中心。雍正赐字“皇承天德”,释义先皇承天地化育万物的恩德,始称“承德”。如今,她是“一市连五省”的国际旅游城市,又被评为中国“十大特色休闲城市”,并入选国家森林城市,以及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而被誉为中国十大风景名胜的外八庙和避暑山庄,更是人们的旅游热望。
   1976年夏季,文化大革命已经接近尾声,那时候还不兴旅游。只因省文联在承德召开创作会议,我才有幸来到这里,一览她的尊容。记得那天晚上,去观看谢莉斯和王洁实的演出,回到宾馆的时候,已经快十一点钟了。躺在床上,我很快就沉入了梦乡。
   那天半夜,我并没有做梦,也没有人催醒,我突然像中了邪一般,挺身直立在床边。而我的头脑里,却是一片空白。与此同时,我发现同屋的其他三人,也中了魔似的在床边竖立着。我的耳畔,沉闷地响着轰隆隆的声音,好似滚滚的雷声。靠窗铺位的地区文化局长,赤足奔过来,一把拉着我的胳膊就往门口跑。我懵懵懂懂地随着他跑出了门外,这时候只见眼前身后,一片白花花的影子在晃动。同时,身边响着噼哩叭啦的脚步声。
   “地——震——啦!”
   多么恐怖的喊叫声,多么狼狠的逃难人群。在这危急的一刻,人们才意识到生命的可贵。大家噼哩叭啦地顺着楼梯跑到了大厅。然而,大厅的门紧闭着,人们无法逃生。人群好似回头潮一般,又涌向大厅的后门。那里跟前门一样,也被锁将军严密地封住了。逃难的人群似乎绝望了,霎时间静了下来。大家听着轰隆隆的地震声,心惊胆战地等待着厄运的降临。一个人影撞碎门上的玻璃,一下子蹿了出去。那么小的洞口,周围满是玻璃碴子,他硬是蹿过去了,那是何等的急迫与胆量。我想,他赤裸的身子,此时一定是鲜血淋淋。更令我惊异的是,有人裹着棉被从高高的楼上跳了下来,结果命归西天。人啊,在逃命的时候,何以就这般失去了理智。
   “门——开——啦!”
   不知是谁喊了一句,人群又争先恐后地朝着前门涌去。当我跑出了门外,远离了楼房,一颗悬在嗓子眼的心,这才落了下来。那轰隆隆的声音渐渐消失了,四周又陷入一片死寂。回想地震的那一刻,我的脚下感到大地先是上下颠簸,接着便是左右摇晃。那慑人心魄的震撼力,简直令人终生难忘。那时节,人们不再讲究什么礼仪与羞涩。男男女女伫立在偌大的院落,不顾赤身露体。幸好宾馆服务员没有忘记自己的职责,为女士们送来了毛巾被,免去了她们的尴尬。
   为了安全,与会人员撤出了宾馆,搬入了避暑山庄的文津阁,它是著名的皇家藏书楼。据说,乾隆四十九年陆续完成四部《四库全书》。分别藏在北京故宫的文渊阁、圆明园的文源阁、沈阳故宫的文溯阁、以及承德避暑山庄的文津阁。这四处是皇家私人藏书之处,不准外人出入。后来又抄写三部,分别贮藏在镇江金山寺的文宗阁、扬州大观堂的文汇阁、杭州西湖圣因寺行堂的文澜阁,这三处是对外开放的。
   文津阁位于避暑山庄平原区的西部,是山庄的园中之园。庭院由白墙围绕。青砖灰瓦的建筑,显得庄重淡雅,朴实无华。阁上悬挂着泥金雕龙匾额,由乾隆皇帝题写“文津阁”三个字。
   文津阁楼前的池水澄泓,清澈见底,水草丛生。尤其是在晴朗的白天,能够看到水中有半轮月亮,称为“日月同辉”。站在水池的假山对面,就可以尽情欣赏,你说奇也不奇!至于“日月同辉”的秘密,自然要归究于古代工匠的巧妙构思。他们在建筑文津阁前的假山石时,开了一个下弦月形的石孔。当太阳照临,一束阳光穿过石孔照射到水面,我们就看见了水中的月亮。
   记得刚一走进避暑山庄,我便被绮丽的美景惊呆了。然而还没来得及欣赏,大地又先颠后摇地震颤起来。那隆隆的声音,又一次真切地撞击着我的耳鼓。我清楚地看见,湖中那座“月色江声”小岛的建筑,在剧烈地摇晃着。只见一对青年男女,从方亭中猛地蹿了出来。我想,他们一定是吓得六魂出窍,经历了一场“生死时速”,庆幸没有被投入丰都城吧!
   走在避暑山庄的路上,我看见道路旁边的空场地,有几头牛在安闲地吃着草,便由不得上前询问牧牛青年,地震的时候牛有什么反应。青年人回答说,牠们好像无动于衷,仍然在低头吃草。我的神啊!都说地震前兆,动物最敏感,这几头牛为什么毫无反应呢?是牠们过于迟钝,还是天生就沉稳老练,以不变应万变?
   夜晚,我们就寝在文津阁前的空地上,每人一床棉被,半铺半盖。也有胆大的文友,住进了文津阁的楼内。睡到半夜,不知谁扯着脖子大喊,“地震啦”!我被吓醒了,随着逃难的人们向楼阁一侧飞快地跑去。这时候,只见楼阁的窗口蹿出一人,径直疾跑,一下子栽进了楼前的池塘。我的奶奶呀,既然如此,又何必躺在楼阁里呢?
   骚乱的人群又安静下来。我躺在池畔一块瘦石旁,仰望着夜空。月亮明晃晃地挂在墨蓝的天上,灰白色的云朶飘浮在月旁,显得夜空很亮很安静。此时此刻,我完全想象不到唐山大地震的惨状,也不知道自己还要经受多少次的余震。
   天亮之后,我们告别了避暑山庄,告别了美丽的承德。直到多年之后,我又一次来到了这块避暑胜地,才真正领略了避暑山庄的綺美,以及外八庙的庄严与神圣。

共 2063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承德,作为清朝的第二政治中心,不仅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更以其壮丽的自然风光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成为中国十大风景名胜之一。文章通过作者的亲身经历,生动地描绘了1976年夏季承德地震的惊险一幕。在这场突如其来的自然灾害面前,人的生命显得如此脆弱,而人性的光辉与阴暗也同时显现。作者的叙述,不仅让我们感受到了地震带来的恐慌与无助,更引发了对生命意义和人文关怀的深刻思考。避暑山庄的文津阁,作为皇家藏书楼,其独特的建筑艺术和深厚的文化价值,为作者提供了一个避难所。而文津阁前的"日月同辉"奇观,更是在动荡不安的夜晚,为人们带来了一丝宁静与希望。文章最后,作者对动物在地震中的异常反应提出了疑问,引发了对自然现象与人类感知的思考。一篇语言优美、情节生动的文章,它不仅是对自然灾害的记录,更是对生命、文化和人性的深刻反思。通过作者的笔触,我们得以窥见那个特殊年代下,人们在自然面前的渺小与伟大,以及思想文化在灾难中的慰藉作用。佳作力荐赏阅,感谢赐稿晓荷!【晓荷编辑:芹芹森】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芹芹森        2024-07-06 13:54:57
  文章以生动的叙述和真挚的情感,记录了作者在承德避暑山庄经历的一次地震。通过对恐慌、无助与人性光辉的描绘,展现了人在自然灾害面前的脆弱与坚韧。同时,文中对避暑山庄的美景和文化遗产的描写,不仅增加了文章的文化厚度,也提供了对生命和自然的深刻反思。向作者学习,祝创作愉快!
回复1 楼        文友:寒塘瘦石        2024-07-06 19:57:23
  芹芹森老师,文中有错别字——“为女士们送来了毛中被,免去了她们的尴尬。”——毛中被,应为毛巾被,请帮忙修改一下,谢谢!
2 楼        文友:寒塘瘦石        2024-07-06 19:50:43
  谢谢芹芹森老师的精彩编者按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