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东篱采菊 >> 短篇 >> 江山征文 >> 【江山·根与魂】【东篱】“青州纸”(散文)

精品 【江山·根与魂】【东篱】“青州纸”(散文)


作者:怀才抱器 榜眼,34069.77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203发表时间:2024-07-07 06:37:07
摘要:石如纸,并非其薄,而是记载了丰厚的历史,石卷成册,这是我对青州的历史印象。


   书家所用纸出自宣城,名“宣纸”,青州怎么也出宣纸?
   走马观花地走青州,看古城,突然觉得那些青州石就是“青州纸”,时光的刀笔在石头纸上书写着字画,风在石头纸上描着抽象的图案,我仿佛觉得那些青州石上响着抑扬顿挫的运笔而书的声韵,那我就把青州石当作一张张青州纸来观来赏吧。
   写在青州石上的字画,哪怕就是几个图案,几缕凿痕,都不是信笔涂鸦,可惜我们不能信手收起几张,折叠入囊。那我就把青州古城视为画廊吧,感受古老的“青州史”吧。
   先去青州城区的“宝砚堂”,让我一下子有了“南墨北红”的概念。这里展示了一块用青州红丝石雕刻的《清明上河图》,长若1.70米,黄红底色,泛着古纸的韵色,手艺人将一幅绝世的水墨图搬到了如晚霞披撒般的红丝石上,刀工精细,运笔飞韵。《清明上河图》是北宋末年张择端的作品,是在宣纸上诞生的稀世墨宝。张择端是山东诸城人,距青州也就百里,是否有着追怀乡愁的考虑,作者以刀为笔,以流畅的线条,在石头上,行云流水般再现了那幅惊世之作的全貌,直让人惊叹。
   镌刻上河风貌图的红丝石太厚,不厚又怎么能承载这样沉厚的历史风光呢。
   青州石是无法折叠的宣纸,纸上画作要装裱,石上构图自成品。中国文化,总是带着再生的能力,我们总能期待在继承与创新背景上的精彩呈现。一块石头,本无生命,刀笔细镌,就像生命重新走进复活的程序,来一次脱胎换骨的涅槃,“刻活”是青州人创造的刻石概念,通俗易懂,无法用创作风格评价,应归于创作精神,蕴含着“起死回生”的艺术精彩和创作信念。
   诗人说,月亮隐入了石头的长梦中……而青州人却将月亮的光和影用刀笔剖开,历史之光再远再暗,都可以使之发光,青州人让梦醒来,醒在一张青州纸上。
  
   二
   进方圆十里的青州古城走走,那些街巷就像将一刀一刀的宣纸铺开,走红地毯是现代人的庆典方式,而青州古城依然保留着古老的方式,住在这里,流连于这里的,都在一张硕大的宣纸上入画一样,青州纸载着的是生活的图景,我觉得比《清明上河图》表现得更生动起来。上河图里,那些绅士、官吏、仆役、贩夫、走卒、车轿夫、作坊工人、说书艺人、理发匠、医生、看相算命者、贵家妇女、行脚僧人、顽皮儿童、乞丐……各色人物还让我们数得清;轿子、驼队、牛、马、驴车、人力车……我们可以以数字计。但青州古城的人物风物,十几万,几十万,早就超过了那时的“上河”,尤其是让我也走进了这幅画卷,有了穿越古今的美感,只是我不知我将落在什么位置被画作留住,成为画中的一滴墨,一个线条。如今,无法辨识流连在青州古城里的人物身份,我只能分出原居民和游客两类;一个时代的风物,完全被烟火气取代了,商铺成为这张青色宣纸上的风景,根本无法详尽地勾勒出全貌,只能用写意的手法,表达出繁盛之意。只有那些站在“纸上”被雕塑的人物,留住了曾经一段时光,把穿越感拉近。我把十里古城区看成一张古色的宣纸,那些沿街的店铺民居,就像一件件镇纸一样压住了正在书写时代字符的纸,风不能撩起,雨不能湿坏,一张水墨宣纸,永远带着鲜活的色彩,洇漶着时光,飘动着生活的烟火。这张硕大的宣纸,载了多少脚步,印下了多少到此一游的游客的落款,只能凭游人记在阅历里。这个时代,每个人都有可能入画,只要迈得开步子,如宣纸一般的大地就会烙下足迹,真正的书画家是每个人。我是不怕别人说我“用脚思考”,此时,我的脚底的确有了不一样的感觉。不用脚步丈量,怎么能懂得青州呢。
   青州的名字,由来已久,且那个“青”字,并非一个虚幻的符号。古籍上说,“东方属木,木色为青”。岂止是木色青青,青州石也是青色。专家识别,石头参差着紫灰棕黑的颜色,统归一个“青”字。青色,是古今的流行色,荀子说“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我道“青出于青州而胜于杂色”。青色,是青州古城的建筑底色,最淡定,最悠长,和历史有着惊人的相似色。青色在时光里是最不坏的色,又是没有一种色彩像青色那么典雅而神秘,青色的个性就是唯我独尊,它是兼容了绿和蓝,能够融汇历史的繁杂,而被勾兑留住。
   从青州古城的南阳城阜财门拾级而上,站在“海岱都会”的城楼上,更能理解古色青州的含义。城墙飘着十里“青州”旗,但此时不听厮杀声起,唯将古风唤来登城涤荡。
   蓝天之下,十里古城被旗帜相拥,古韵也被旗风点染。高低错落的黛瓦,不杂一色,是历史的波涛在古城半空激荡,是古香被锁定在一个巨大的古容器中。古砖砌成的城墙,商铺,民居,府衙,保持着古色。地面上的青州纸,好像在微微地浮动,是历史之风来翻阅的体验,不是恍惚,是一种怀古的真实。那些铺着青州纸的街巷,就像拉起的长幅,看不见首尾,只能截取一段,剩下的只能去想了,青色的街巷,泛着古韵的光,那些游客正在青州纸上印上自己的足印,留下这个时代的印章。红红绿绿的,不在乎是不是红色的印泥了,这是一个多彩的时代,为古城着上了崭新的颜色。不要说,这不合古制,在青州纸上,各种颜色印上去,都那么般配合适,这是一个包容度很强的古城,连门票都不收,随便出入,华夏的历史,之所以丰富多彩,就像这座古城,接收的是各民族的文化,据说,这里还有回族、满族、蒙古族、哈萨克族、维吾尔族等少数民族的人口。这在内地,是不多见的。
   我想,将来肯定有这些少数民族的后裔会踏上青州条条古街,寻找他们祖先在这里生活的痕迹,如此,青州纸的传世意义就更大了。
   每一块铺在青州古城街巷的青州石都是一张宣纸。裁得方正有致,四边留两指宽,以直线框起中间的部分,或菊朵牡丹,或流云彩凤,这需要多大的耐心啊。在一张宣纸上描摹一个图案简单,水墨写意即可,而在一块石头上创作,却不是“丹青之趣”了,打造一座古城,不是简单的一个轮廓,而是肌理。
   更有完全是几何图案的石块,刀笔在石头上凿刻出直线,波浪线,一股古韵流淌的美感,油然而生。也有以三角和圆点刻石的,仿佛是历史在石头上留下的不同符号和记忆。
  
   三
   去过不少古城,地面装饰,也大同小异,我不喜欢一色的崭新,我也理解,古城随着时间的流逝,曾留下的东西,都因各种原因被毁坏,而只能按照现代人的审美重新打造。最有价值的过程,一定要有古色古香的原味,青州古城的地面铺石,始于明代,之前则处于自然状态,据说还有魏晋唐宋的痕迹,从未被挤压出这张青色的宣纸,我没有鉴定知识,无法找到那些千年的石头。古城就像一个博物馆,只不过是把历史写在“青州纸”上,铺在地面,没有任何一幅字画能够让我们的脚步来浏览阅读的,青州是必须用走来阅读品鉴的。青州昭德古街,是中国十大文化古街之一,铺设在街巷的青州纸也是不好辨识,春秋时商贾来往的足迹,千年前的西域商人聚居在此形成的穆斯林特色,战国始的“东夷文化”在此发源,那些青州石的色泽有着细微的色系差,大小也各异,而他们在这张“青州纸”上却表现出异常的一致,石头上刻写的纹理图案不同,但都和谐地交融拼接在一起,令人只能以历史的色彩原貌来看待,这也是华夏文化不断融汇交互的证明。
   这条古街的石头不仅仅是一张纸泛着古韵的青州纸,更是一面面镜子。被历代多少行人踏足打磨,石头已经显出略微的不平,但全都光滑如镜,可鉴人,依然照着我们前行的脚步;可发声,发出的是轻柔如丝的古琴声,柔软得如游丝轻挑,却又响着沉郁的历史回声,在隐约的空响中,我们不知穿过多少个朝代。
   这些“青州纸”上曾有过古人的刀笔走过,踏石而行,仿佛让我有了与古人一起再创作的感觉,走笔沙沙,落刀铿铿,有些生疏的诗句,遥远的史迹,突然在这条铺着青州石青州纸的古街响彻起来。
   “子之还兮,遭我乎峱之间兮……”(《诗经·齐风·还》)已经绝迹销声的神兽峱,蹦蹦跳跳而来,这是《诗经》特地写给青州的。古风悠悠,古纸也抖动起来,这是一张从两千多年前寄来的诗书。游历在外的你啊,峱迎你而归。
   “海口朝阳近,青州春气多。”(耿湋《送海州卢录事》)人们都说,“青春”就是从你的诗句中走来,也写在今天的青州古城里。
   “故遣青州从事来。”(皮日休《醉中寄鲁望一壶并一绝》)你爱酒,喝得摇摇晃晃,是不是就在这条古街上?“青州从事”就成了美酒佳酿的代称,声名赛过当今的茅台。古街的青州纸还沾着你瓶中滴下的酒香。
   “且醉青州歌舞前。”(苏辙《和青州教授顿起九日见寄》)人们想知道这位散文八大家之一的才子歌舞之地在何处,该不会就在这条“昭德古街”上吧?是不是就踏着我刚刚走过的那张青州纸起舞的?
   “此日青州土亦香。”(曹雪芹《姽婳词》)姽婳将军林四娘,你使青州泥土生芳香,当然你的事迹也刻在昭德古街的青州纸上,铭记在人民的心中。
   有什么样的书画展,可以这样一展即千年,一韵响古今?古风歌舞,唐句汉韵,宋词清字,有哪个朝代不在青州留下诗香画意,都是遗憾。
  
   四
   从泥土里挖掘的青州石刻,那是流传至今的最有价值的青州纸,几乎无遗地都存放在青州博物馆内。
   我挑选几幅碑刻摄下照片,放在我的记忆里,当作条幅挂在我的脑海吧。
   隋代仁寿元年,孟弼所书的《青州舍利塔下铭》,字迹端庄,遒劲的力道,完全可以说是“力透石背”。
   明代传来的“孔子像石刻”,据说是吴道子所绘,曾在“明衡王府”被用来瞻仰。其下的碑刻小字,如蝇如蜂。馆员介绍说,这是最著名的“线刻”,线刻?是不是就像是在宣纸上做工笔?我不专业,但这个笔法让我有了一些思考。中华艺术,总是相通的,不断推陈出新,是我们文化多样性的前提。
   我爱上了青州石,因为它会在我的眼中变成青州纸,古老的青州,在我的眼中就是一部永不闭幕的书画展。这也让我有了探究青州石特色的欲望。
   青州石并非是从哪个地方劈山凿下的,而是从青州这片深藏宝石的沃土里挖掘出来的。古书记载,“在穴中性颇软,见风即劲,凡采之易脆,不可胜举”。有专业“考石”者说,“扣之无声”,石色带紫,微燥。这让我有了思考的考据。
   “见风即劲”,是不是就是我们所说的“风骨”?一块石头,带上了风骨,那它还仅仅是一块石头吗?文章书法有风骨之说,于是更让我坚持青州石就是青州纸的判断。青州石就写着青州的人文风骨,石软是一种容纳的气度,石劲则是对历史的态度。一代代青州人,包括那些在青州为官为商的人,那些落脚青州成为居民的人,都被青州石熏染着,他们从青州石上找到了灵感,找到了人生的大悟。
   欧阳修带着一块写着“阡表”的青州石回到家乡江西永丰;苏轼带不走那尊“醉道士石”,留下一首诗,怅然离开。乾隆皇帝以拥有一方青州红丝石砚而特地来青州,据说,他的御笔不在红丝石砚里蘸墨,就写不成句。当然这是演义。
  
   五
   现代的青州,更不乏大手笔,青州人在这张“青州纸”上创造了古代难以匹敌的传奇。
   我在青州博物馆外,看到了一面斜坡上的一幅“锦绣”,那是用青州石镌刻的画幅,巨大而磅礴,是任何古代作品都难以与之媲美的。确切地说,应该是浮雕,也是画在青州纸上的巨幅画作。
   这幅斜坡巨作的题目是“马鞍山抗日”。青州与淄川交界处有山曰“马鞍山”,齐长城从这里经过,2000多日伪军进攻马鞍山,我八路军115师与之浴血激战,守住了青州的河山。画面再现了那场战斗,英雄成为青州的最美风景。青州的军民是在一张历史的宣纸上,用鲜血绘画,书写着慷慨激昂的现代诗歌。
   青色的石雕,刻上了青州的红色历史。我感觉,满篇都摁着鲜红的印泥,一张硕大的青州纸,不再仅仅是泛黄泛青,这是一张丰富了青州颜色的史页。
   在青州的历史上,第一次改变颜色的大事件,就是马鞍山抗日,它燃烧了青州的红色火焰,但焚烧不了青州纸,唯留下永恒的故事和记忆。
   万吨月色,投给青州这座7000年古城,月色厚重。万吨青州纸,雕塑了一页青州的光荣史,所谓“与日月同辉”,青州可当此美评。
   宣纸太轻,笔墨太浅,铺展一张张青州纸,挥动时代的笔墨,撰写青州新时代的历史,是青州人的责任。
   宣纸泛黄,青州盈青,青色古老,青色更新,在这样底色上书写的时代文章,绘就的时代画卷,让青州掀起了画卷上的高潮。
   我未带回一张青州纸,我读了青州纸上的古今杰作。
   从这个角度读完青州人对青州石的思想感情,感觉特别满意。突然觉得,青州人对“纸上得来终觉浅”这句诗,有着更深层义的理解,于是他们就把青州石当作了青州纸,在上面留下了深深的墨痕,留下一代代人的“石痴纸迷”的故事。
  
   2024年7月7日原创首发江山文学
  

共 5011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宣纸是我国传统的“文房四宝”之一,质地绵韧、光洁如玉,素来是书家的最爱,出自我们安徽宣城。在宣纸上题字作画,墨韵清晰,层次分明,其字其画,跃然纸上,飞目生辉。可是,7000年的青州历史太过丰厚,而宣纸太轻,笔墨太浅。宣纸泛黄,青州盈青,青色古老,而且“纸上得来终觉浅”。智慧的青州人民就用时光的刀笔在石头上书写字画,让石卷成册,这就是作者眼中的“青州纸”。青州城区的“宝砚堂”,让作者一下子有了“南墨北红”的概念。这里展示了一块用青州红丝石雕刻的《清明上河图》,黄红底色,泛着古纸的韵色,手艺人以刀为笔,将一幅绝世的水墨图搬到了青州红丝石上,刀工精细,运笔飞韵,以流畅的线条,行云流水般再现了那幅惊世之作的全貌。走进方圆十里的青州古城,那些街巷就像将一刀一刀的宣纸铺开,在一张硕大的宣纸上入画一样,青州纸载着的是生活的图景,比《清明上河图》表现得更加生动,仿佛能听见青州石上响着抑扬顿挫的运笔而书的声韵。青州古城的人物风物,十几万,几十万,早就超过了那时的“上河”,走进这幅画卷,就有了穿越古今的美感,那些被雕塑的人物,留住了曾经的一段时光,把穿越感拉近。怀才老师把十里古城区看成一张古色的宣纸,那些沿街的店铺民居,就像一件件镇纸一样压住了正在书写时代字符的纸,风不能撩起,雨不能湿坏,一张水墨宣纸,永远带着鲜活的色彩,洇漶着时光,飘动着生活的烟火。这张硕大的宣纸,载了多少脚步,印下了多少到此一游的游客的落款,只能凭游人记在阅历里。这个时代,每个人都有可能入画,只要迈得开步子,如宣纸一般的大地就会烙下足迹,真正的书画家是每个人。每一块铺着青州古城街巷的青州石都是一张宣纸。裁得方正有致,四边留两指宽,以直线框起中间的部分,或菊朵牡丹,或流云彩凤,这需要多大的耐心啊。在一张宣纸上描摹一个图案简单,水墨写意即可,而在一块石头上创作,却不是“丹青之趣”了,打造一座古城,不是简单的一个轮廓,而是肌理。这条古街的石头不仅仅是一张纸泛着古韵的青州纸,更面面镜子。被历代多少行人踏足打磨,石头已经显出略微的不平,但全都光滑如镜,可鉴人,依然照着今人前行的脚步;可发声,发出的是轻柔如丝的古琴声,却又是沉郁的历史声音,在隐约的空响中,不知穿过了多少个朝代。《诗经》、《楚辞》,唐诗宋韵,“扣之无声”,“见风起劲”,建安风骨在青州石上找到了灵感,一展数千年,一韵响古今。欧阳修带着一块写着“阡表”的青州石回到家乡江西永丰;苏轼带不走那尊“醉道士石”,留下一首诗,怅然离开。乾隆皇帝以拥有一方青州红丝石砚而特地来青州,据说,他的御笔不在红丝石砚里蘸墨,就写不成句。铺展一张张青州纸,镌刻新时代的篇章,是青州人的责任和义务。现代的青州人用青州石镌刻的巨幅《马鞍山抗日》浮雕,让抗日英雄成为了青州最美的风景。是青州石,更是“青州纸”,比纸厚不仅是指表面的折叠,更是它承载着青州厚重的“青史”。怀才老师深耕细作的“青州系列”,越写越老道,越写越厚重,越写越有独特的韵味,任何编按都是狗尾续貂,画蛇添足,请文友们越过编按,直接欣赏原文。深度好文,倾情推荐。【东篱编辑:雪胎梅骨】【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407070008】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雪胎梅骨        2024-07-07 07:23:17
  宣纸我们都知道,出自安徽宣城,以质地棉韧,光洁如玉而著称,是书画家的宠儿,是墨韵书香的“国宝。可是,7000年的青州历史太悠久、太丰厚,而宣纸素笺太薄、太轻,难以承载青州厚重的”青史”。于是,智慧的青州人就用时光的刀笔在“扣之无声”、“见风起劲”,“石软是一种容纳的气度,石劲则是对历史的态度”,这是多么深邃而独到的见地啊,非怀才老师的如椽巨笔不可为也。古风歌舞、唐诗宋韵,时代乐章,在一张张硕大的宣纸中,在刀笔飞韵的刚柔线条中,在《清明上河图》、《马鞍山抗日》的浮精美画卷中,在怀才老师史诗般的韵脚之中,穿越古今,绝响千年。深度好文,倾情推荐。大赞特赞,鞠躬致敬!
回复1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4-07-07 08:40:03
  非常感谢梅骨老师的精彩编辑,谢谢你的美评。每一次,看到梅骨老师的编按,就像一股黄山吹来的风,带着迎客松的松香,对一个文友这样吹风,少见,很感动。我觉得吧,用词旅游,一定要去收获自己的东西,不一定是带回几件旅游品,一定要对风景有自己的读感,不然只是跟着风景走一走,意义不大了。不可能看遍风景,但一定要找到自己对风景的阅读方式,即使在绿叶中还感受不深的东西,按照自己的阅读方式,重新梳理,可能就有了风景再现和重组,一定又是一次精彩的再旅游。我们固有的知识体系,一定会觉得旅游的质量的,把自己代入风景,用所学来解读风景,这才是旅游的含义。还在期待梅骨老师的《黄山松》,那棵松,一定很精彩,我看到的一定不仅仅是样子,还有松之风骨。遥握,谨祝编创快乐!
2 楼        文友:滴善斋        2024-07-07 07:48:20
  这篇文章实在精妙!作者将宣纸与青州石完美融合,展现出青州深厚的文化底蕴。从传统的宣纸写到青州人民在石头上的创新书写,再到青州古城如宣纸般承载的生活图景,视角转换自如,让人仿佛身临其境。文中对“宝砚堂”红丝石雕刻的《清明上河图》的描绘,以及对青州街巷石头如镜子般照古今的形容,更是将历史与现实巧妙连接。作者让我们看到,青州石不仅是艺术的载体,更是历史的见证。整篇文章充满诗意与哲思,让人对青州的文化魅力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与向往。 怀才老师一系列的青州介绍很精彩,越写越有味,让我们对青州有更全面的了解!祝怀才老师身体健康!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阅人无数不如名师指路,经师易得,人师难求。
回复2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4-07-07 08:46:40
  谢谢滴善斋老师的美评。我的青州一行,能够发现这么一些传奇的东西,是青州待我不薄的,当然,我还有遗憾,因为遗漏了一个“老槐树煎包”,据说,到青州,没有吃上几个这样的煎包,就不叫到了青州。也是,分明是告诉我,应该再去一趟,只为莲花石煎包。青州的历史7000年,大部分都已经消散无踪了,我在青州,觉得也只有那些青州石可以留住那些残存的历史,于是就觉得青州石就是青州纸。所以才有了这个构思和文章。深度的旅游,一定要带着文化回来,我算是带了一点青州的文化回来了。期待滴善斋老师的美文,谨祝编创快乐!
3 楼        文友:韩格拉图        2024-07-07 08:01:42
  看了题目,我还以为老师转行了,又写到了青州纸,读下去方知,老师是以石为纸,出人意料,落笔神奇。文中通过一些列描写,烘托出这样的主题“宣纸泛黄,青州盈青,青色古老,青色更新”,而且“纸上得来终觉浅”,所以,才有以青石为纸的创意。和上篇读前世的信有一样的特色,颠覆现实认知,以文学逻辑行文,呈现给人的读感,如走出森林,忽见洞天。可以这样说,这才叫“创作”,而非“写作”。大作拜读学习了,顺祝老师体健,笔丰!
带着影子散步。
回复3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4-07-07 08:55:42
  历史这东西,怎么拿捏都行,但必须遵循尊重历史,青州的历史足够深厚,我当作一张青州纸,这样的拿捏,无损青州的历史,我这样觉得。我只是想表达幽兰青州必须注意青州的历史是写在哪里这样的一个问题。老师留下的东西不多了,可能石头记住的历史是可靠的,所以我关注石头。我没有转行,始终是一个忠实阅读历史的人,虽无史才,但喜欢学习,喜欢推敲,所以也让我的旅游有了和别人不一样的体验吧。创作文学的人,必须以文学的视觉审视,所以才有了眼睛模糊,把石头当作了纸。我选了几处描写,远远不能写出历史文化丰富的青州的样子,只是一个走马观花吧。写到最后,突然这个“纸上得来终觉浅”的诗句跳跃出来,给了我灵感,也给这篇文思一个支持,顺手就拿来用一下了,韩老师提出的“文学逻辑”的概念很新颖,非常对,写风景,有太多的作品,但不能说都具有文学性,因为观赏的过程一般不是文学视觉,需要思考,文学是思考的武器,所以出来的文字就不是原风景的再现了。创作是一项非常神奇的工作,我只是在江山写了五六年,刚刚入门,希望水平有所增进吧。非常期待韩老师的佳作,谨祝编创快乐!
4 楼        文友:欣然花开        2024-07-07 08:43:33
  青州石铺就一座古城,青州纸书写一段历史。石头和纸,一坚坚硬一柔软,看似毫无关联,在怀才老师的笔下二者相融毫无违和感,衍生出独特的青州文化。老师博大精深的文化知识储值,散发匠心独特的魅力,让人沉醉不知归路,青州,因为遇见怀才,而弥足珍贵,让人垂怜。精美绝伦的大作,欣然拜读学习了。问好怀才老师,日日安好,敬茶!
随心而有趣的人
回复4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4-07-07 09:02:40
  今晨读“牛娃”,令我惊目!这篇文章十分精彩,一口气读完,一个女孩,牵着一头牛心爱的牛,慢吞吞走向山冈,我看到了黄娟倚在树下打盹了。那牛没有舔醒黄娟吧?谢谢欣然老师个小文美评鼓励。青州的历史很长,留下的不多了,可以说是沧海之一粟,走在青州古城,我觉得只有石头还很用心地留下历史,所以就有了把青州石当成青州纸的闪念。我从青州找到的,可能只是那么手指甲大小的一点点,遗漏的很多,总有遗憾,下次再弥补吧。回来后,想了一下,觉得青州待我不薄,一下子就让我看到那么多,给我这样精彩的文学启发。遥握,期待欣然老师的佳作,谨祝编创快乐,顺祝工作顺利。
5 楼        文友:李湘莉        2024-07-07 09:01:23
  我以为写青州的剪纸什么的,往下读,原来把石比作纸,石与纸,两个风牛马不及的事物,可怀才老师却把它们对接的天衣无缝,这是什么功夫啊,真是意到笔随,不拘一格!不多说了,点赞吧!遥握问候,谨祝一切都好!
回复5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4-07-07 09:06:52
  谢谢湘莉老师的美评。说真的,我对剪纸没有研究,我母亲会剪纸,小时候也不是很喜欢,只是在过年和清明节剪纸,剪个窗花,清明节剪几个小燕子,说梁头上挂着面塑的燕子,窗上也要有几个燕子,不知是什么道理。写青州,我找了几个角度,当作书信,这次视觉模糊了,看石成纸,那就写写记载在这张纸上的青州吧。非常期待湘莉老师的佳作,谨祝编创快乐。江西雨大,注意安全,小女人最怕雨大,小鱼成流,都容易冲走……
6 楼        文友:枫桦        2024-07-07 10:20:29
  文章铺展开来,变成了青州的芸芸众生相,想不到啊,文章竟然会有如此的浩瀚之写法,笔墨泼洒,落地生根。历史留下的痕迹,不过是纸上的划痕,“人生到处知何似,应是飞鸿踏爪泥”,别具一格的写法,让人叹为观止!拜读老师的好文!
回复6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4-07-07 10:30:15
  谢谢枫桦老师的美评,这次绿叶,应该说在江山创作给了我一些赏景的特别感觉吧。历史,多在吉光片羽中,而真正还存在的少之又少,青州的历史,在青州石上有所表现,看青州,一定不能错过石头,石头就像历史的纸页,记下了一些历史。读枫桦老师的森林大山摘松果的故事,很美,我到了这般年纪,可能只能站在桦树林中的那个屋前看看了。遥握,期待枫桦老师的佳作,谨祝编创快乐!
7 楼        文友:简柔        2024-07-07 11:39:47
  青州石,青州纸,绝妙,赞叹,一块块青州石,演绎着坚韧与昂扬,蓬勃与激情。镌刻着青州古城的风貌与风韵,呈现了一种气定神闲的历史气派和雍容深厚的文化风度。侧面彰显了青州人的性情和心境,文化的注入,历史的熏染,让青州人自有一份气定神闲与执着吧。写得深沉有力,出神入化,惊目了。拜读学习怀才老师大作,祝老师健康。
回复7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4-07-07 11:54:47
  谢谢简柔老师的美评鼓励。我走进青州,走进古城,在视觉上就显得不足,什么都想看看,突然觉得这样是会失去一些东西的,所以就转变了鉴赏的思路,把青州石当作了青州纸,增加文学性,以文学的视野收留那些精彩,简柔老师赞“出神入化”不敢当,总想求取一点不一样的感觉,青州有这样的能力,因为青州深博。遥握,问候夏祺,期待简柔老师的佳作,谨祝编创快乐,愿夏日幸福滋润!
8 楼        文友:简柔        2024-07-07 12:41:40
  我特别喜欢怀才老师对青的解读,仿佛看到一团思想的火焰在绽放光芒,那是智慧的沉淀。一个青州,在老师的几篇文章里已立体呈现,让人不到青州,似到青州。不见青州,已被青州迷。美而深,丰而厚,大美青州,大美青州石。
回复8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4-07-07 14:11:51
  和简柔老师的审美眼光一些重合,我非常喜欢石头,尽管不说话,总能找到它上面寄存的东西。喜欢一座城,才去读它,这种读是释放感情,不是获取什么,所以我们会觉得舒服。我是写完一些,才觉得到了青州,只是走马观花,太仓促。正如简柔老师所言,青州,美而深,丰而厚,大美青州!我特别觉得青州很有趣味,生活在青州,不用很高的费用,可以享受古风。真不错。遥握,期待简柔老师的佳作,谨祝生活快乐。
9 楼        文友:简柔        2024-07-07 15:32:49
  怀才老师的文越写越精彩,越来越耐读,读了会上瘾。大家风范,很是受益。
回复9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4-07-07 15:49:12
  精彩是吗?可能是入境了,投入了情感和想象力,可能表达出来就有味道了,谢谢简柔老师的不断鼓励,但愿我们的创作越来越好。遥握!
10 楼        文友:红花草        2024-07-07 15:39:00
  宣纸,是常听说的。青州纸,今天才知道,原来青州纸的历史是如此深厚久远。读老师的文,可以了解很多历史和文化,真好!祝福老师!
回复10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4-07-07 15:51:06
  青州纸,是我的假想。借喻吧。感觉把青州石视为一张纸,可能就有了很多意象涌出,便于我表达和看清。知红花草老师在医院等待手术,也为你担心,不要怕,一定会回春的。祝你顺利。
共 14 条 2 页 首页12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