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山·根与魂】【山河】一把老锄(散文)
在一次小范围的中国传统文化探讨中,我对几位相熟的朋友说我特别看重农具类的锄文化,想就锄文化谈谈自己的感想。朋友们听后都很不理解:锄文化?从未听说,网上恐怕也搜索不来,有这个文化之说吗?有位朋友还很疑惑地问我:农家耕作用的原始工具锄头也具有文化?如果锄头有文化,那中国的筷子不是更蕴涵文化了吗?
不得不承认,朋友说得没错,中国的筷子的确是更有文化内涵,而且更富情趣,其线条可以延伸到国际,文化的韵味会更广泛,但我还是确定挖掘锄文化,因为锄文化是中国的特有农耕文化的内容。更主要的,我心中还储藏着一把老锄。
说锄文化,必先说传统文化,传统文化是由历代的文明演化而来并汇集成,是反映各民族特质和基本风貌的一种文化,也是历史延续下各民族的传统思想及意识形态的总体表现,包括有历代所存在的诸如物质方面和制度方面以及精神方面的文化实体和意识。这里要说的是一个并不为大多人视为民族文化产品的农业工具锄,却俨然是唤醒土地生命的神灵。
锄,有其特属的文化,而且历史悠久,源于西周时代。古代农人称锄头为镃,也有叫做镃錤的,足以反映和体现了古时农具锄头的文化背景。而对锄头的多种多样的称呼,更是说明了古代人对农具锄的人是丰富性和赋予农具锄的文化内涵。
从最早的犁、耙等简单农具到拖拉机、收割机等较为先进的农业机械,其农业生产技术的更新换代和进步,都与来之古老农具的锄有着无法分割的关联。可以肯定地说,在古今农具的发展过程中,锄为农业生产的发展作出了非常重要的贡献,它的功劳是不可磨灭的。
远古时代,早期农耕时期,人们以手工劳动耕作、收获农业成果。随后,人们逐渐认识到农业工具的重要性并进行发明创造,提高生产效率。锄,就是古人最早的发明,也是最早的应用,成为古时乃至今时农业生产必备的农具之一。
漫长的时期里,锄就是农业助力的象征,是有着非常浓郁的文化底蕴。在民间有这么一个传说,炎帝神农氏一次外出视察中,发现沿路的土地上长满了许多杂草和碎石,他就用手一根根地拔除,但费时费工不出率,他想,为什么不用一种工具来清理这些杂草和杂物呢?于是,锄头便被发明了出来。这个锄应该不算是真正意义上的锄,史料记载,锄的雏形是在周以后出现的,盛行于唐。锄是古时期最重要的农具,有许多关于锄的诗词可以佐证,如陶渊明的“带月荷锄归”和李绅的“锄禾日当午”等,锄在中国古今农业社会中的地位,明显可见。
锄,我国传统的农具,长柄,刀身平薄,在古代农业生产中,锄的作用不仅限于作垄、除草、耕垦和收获等方面,还可以扩展到挖洞、筑坝、修路等作业,属于万用工具。锄这个农具,既可以除草松土保墒,还可以平整土地修田埂,可谓古人离锄不得耕作。
锄文化的表现形式很宽泛,它包纳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民间就有借锄的故事,是锄让邻里亲朋之际的关系得到和谐和进一步提升。锄文化还包含着不同地区的风俗和习惯,从其不同的构造和形状上来说,展现出来的就是人们结合本地风俗和对生产工具的使用方式的智慧和知识。锄文化也是一种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提高了效率,提高了农稼数量和质量。从宏观上说,锄文化就是一种趋于发展的意识状态,从微观上讲,锄文化是一种农耕历史延续的必然纽带。综合此说,锄头便成为了一种来源于最基层的非规范性文化。这个文化,最深入民心,是人们生活中的不可或缺。
我的家,除我而外,世代都是以务农为生,扛着锄把子走在田埂上是我祖辈的形象描写。每次回家探亲,屋里面的桌椅上都常常蒙有一层薄薄的灰尘,而那立于窗台旁边的一把老锄却锃明瓦亮,被擦抹得十分干净。看到爷爷再下地前,总要把锄头刀板和锄柄很认真地擦拭了一遍,直到满意为止。看到这情形,我笑着对爷爷说:您把着老锄头擦得这么干净,到地里还不是要沾上泥土?爷爷听了不高兴地瞪我一眼,说,你知道个什么?泥土需要的是干净的锄头。
爷爷说的这句话,让我琢磨了很久。也正是爷爷的这句话,让我的生活和工作有了一个新变化。社会,不也是需要一个干净的人吗?再回老家,我都会主动为爷爷擦拭锄头,而且擦得非常细致,就连缺了一小块刀牙的地方我都信心地擦一遍,夜夜看着直点头。
爷爷去世后,那把锄头就传给了叔父。叔父去世,那把锄头就不见了踪影。更由于拖拉机的耕地与收获,锄头已经被完全淘汰了。
随着祖辈人的离去,锄头的昔日风光已不再,从我这一代人的思想中和视线中渐渐消失了,特别是我的下一代,即便能在几处农家看到,也不识锄为何物,更不知道现代化的根基就在于这个锄头。对现在的年轻人来说,已经完全陌生了。就连从农耕时期走出来的一些老年人,如果他不是成长在农村或没试用过农具干过农活,也很难说出锄这个已经是老古董的农具名字了。问及锄头这一词和有关锄文化,后代们只能走进农耕博物馆或翻着厚厚的词典查找它并寻求对它的解释了。锄文化,渐被岁月遗忘。
和朋友们的一番就留下来,心里满是不尽的感慨,我和大家一样,有欣慰,也有留憾。虽然,随着农业机械化的发展,传统的耕具已逐渐退出历史这个大舞台。但作为中国传统农耕文化,古代生产工具标志之一的锄,古时比较先进的耕地工具,既属于农耕文化的范畴,也属于非物质的内涵。锄文化包裹着的浓郁的乡愁;锄文化凝聚着祖先们的智慧与成果。
锄文化,它曾经帮助祖辈们以及当今正处于现代化进程中的人们唤醒了沉睡的土地,让土地繁衍了我们的生命。试想一下,我们现在的脚下,有哪一块土地没有被锄文化所熏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