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河]白塔寺千年兴衰,南北塔中江好景(散文) ——中江自驾游之二
白塔寺千年兴衰,南北塔中江好景
--中江自驾游之二
中江白塔寺位于县城凯江东北面,最早是建于唐朝初年,敕建名为“法华寺”的寺庙。在历经时代变迁和战火后,逐渐湮灭。北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年)在此地小山坡上修建了著名的中江北塔。北塔西靠凯江,南面县城,有东溪由北而东萦绕,形成自然胜景。
北塔高25米,是四川仅有的北宋时期十三级密檐式实心砖佛塔。各层塔身中间开一劵门,两旁各开假窗。塔刹为宝珠状,塔体以优美柔和的弧形逐层缓收,古朴苍劲,端庄典雅。塔身每层檐线皆用灰黑色砖石,而墙体由褐黄色砖石加白灰镶嵌,鲜明显眼。飞檐上挂有铃环,静夜可听风动叮咚传佳音。
关于中江北塔有民间传说,宋代有神通道法兄妹,云游中江。逢洪水泛滥,兄妹决定各建塔寺镇水。兄建灵皈寺,妹建北山塔。怕惊凡人,约在鸡叫前建成。兄长匆急建好寺,到北山看妹已在塔顶装饰奇花异草。怕超过自己,便学雄鸡啼鸣。妹听鸡叫,惊身靠塔,手中花草抛向凯江,导致北塔有些倾斜,而花草则化为中江有名的菊花石。
传说还有后续,在清嘉靖年间有奇人高价卖木楔,无人识货。奇人便将径二寸长五尺木楔楔入塔身,便将北塔矫正端直。奇人又用木楔板正了灵皈寺藏经楼,众人以为神。据说北塔上仍有木楔露在塔外,历经风雨,却未损坏。此传说民国《中江县志》杂记篇中有记载。
在08年5.12大地震中,塔身严重损毁,十三级砖塔在地震中直接损毁约有近4级。作为省级文物重点保护单位的北塔,自然得以修缮,并修建了北塔公园,改善了北塔山的环境。北塔在2013年被公布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不过现在正面看塔身也仍有倾斜。
宋末元初,在北塔山脚下又重建寺院,内塑白衣观音像,取名白塔寺。但在明清时期,白塔寺又毁于战乱。直到1993年,中江县落实宗教政策,邀请佛教上师释海空主持在北塔山下兴建白塔寺。经两年多建成占地35亩规模宏大的仿古白塔寺庙。
寺院由天王殿、地藏殿、伽蓝殿、大佛殿、千手观音大悲殿、大威德金刚殿、钟鼓楼等五楼五亭五院一塔组成。寺庙后面是高28米的露天缅玉大佛像,周围有一千六百四十尊佛像围坐,庄严肃穆。佛祖的手势为触地印(降魔印),双眼“二分开,八分闭”,意味二分观外(世间),八分观内(自在),禅意深深。
中江白塔圣寺虽然重新修建,却是有深厚历史渊源,自然成为川中著名寺庙,也是全国唯一的观世音菩萨金刚道场。已经接待了许多亚洲、美洲、欧洲诸多国家和来自全国各省市、地区学法者和旅游观光者。每年正月初一,该庙均有盛大的庙会活动,皆盛况空前。
经过寺庙和大玉佛,沿着近200级两米宽的石梯登上不算很高的北塔山顶。在两边廊抚尽头,蓝天下,一座十三级宋代古北塔傲然而立,直指云霄。放眼四望,绿地山坡,田野辽阔,凯江碧水南流,城廓楼盘高低起伏,繁华美丽,春风徐徐,让人心旷神怡。
辛苦复建白塔寺的方丈海空上师已于今年4月中旬于白塔寺安寂,世寿76岁。上师川大历史系毕业,78年皈依,文殊院拜师学佛。曾多地任方丈,后为中佛协理事,省佛协副会长。今游中江白塔寺,联想寺毁寺兴,因寺修塔,因塔复寺,不由让人感慨系之。
中江不仅有雄伟壮丽的北塔,还有端庄秀丽的南塔,且南、北两塔距离不过4公里。民间流传有“南塔鲁班修,北塔仙姑留。”的说法。其实南塔是有有籍可查的,这是明代中江人大理寺少卿宋兴祖与中江知县为培补当地风水,于明神宗万历37年,修建于古铜鱼山上。
南塔坐南向北,为八面体九层楼阁式砖塔,高30.2米。底层塔门内,有128级砖梯,顺时针可螺旋登顶。塔内留存自明天启六年(1626年)以来文人登临游览的墨书题记百余则,是考据此塔的可贵资料。中江南塔连同铜鱼山为中江古八景之一。
南塔挺立山顶,如巨笔直逼云端。在铜鱼山上南塔旁向北望去,玄武山上玄武观、魁山公园魁山阁呈三角之势巍然耸立,遥相呼应。玄武山上有清代对联:“登临来圣地,东河水汇西河水,游览岷高峰,南塔云联北塔云”,故南塔亦有“联云塔”之称。
中江南塔历史悠久,高矗铜鱼山巅,秀居东溪之滨,景色壮观,备受世人赞美。更令人称奇的是南塔从修建至今已有600多年,但基本完好,还未曾修葺过。这也是南塔被称是鲁班所修的一个缘由吧。
中江魁山,得名于南宋时的吴氏弟兄二人,于嘉定二年和七年连中进士,遂将此地山峰命名为“魁山”,并在山石上刻一巨大“魁”字。中江宋代出状元一人,进士30人。过去在西南地区亦算文化繁荣了。巍峨雄壮魁山阁却是十多年前新建成的。
中江过去有儿歌俗语:“中江县,像只船,南北二塔是篙杆。魁星老爷来掌舵,龙王老爷把篙搬。”这是中江人民的内心自豪表达,既赞扬了南北二塔风光,又道出了魁山文化深厚;中江既然以江为名,自然也少不了龙王老爷的辛苦功劳。
正是:
南北美塔壮中江,白寺观音大道场。玄武魁山势三角,大县老城多荣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