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东篱采菊 >> 短篇 >> 江山散文 >> 【东篱】信义森林(散文)

精品 【东篱】信义森林(散文)


作者:枫桦 举人,3095.7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203发表时间:2024-07-12 06:03:53


   这年秋天,好友柳胖子又找我来打松籽。我以为还是去背松塔,他却告诉我,今年你可以脱产了,有几个四川来的民工,他们负责爬树,背松塔,你的主要工作是去管理,给他们打下的松塔过过数,等干完活儿,就按照这个数字结算工钱。
   因为不是山里的采收季,松塔非常稀少。柳胖子所承包的林班,有四十多垧林地,预估有两万多个松塔。因为松塔少,找来打松籽的人来林班里四处转转,便开出了一元钱一个松塔的天价,简直是太离谱了。
   按当时的市场价,一个松塔卖不上两元钱,其中就有一元钱给打松籽的了,剩下的还要扣除看护与管理所支出的费用,基本上就所剩无几,没有什么账可以算。想不干了,心里还有不甘。两万个松塔白扔了,实在有些可惜,干吧,还有些干不起。正在左右为难之际,一份意外之喜从天而降,砸中了他。
   有人找到他,说自己的手里有大量的四川民工,价格便宜。柳胖子跟他洽谈,很快便达成共识。真想不到,还有这样赚钱的人,不必去爬树,不必去背松塔,却赚得比谁都多。这种脑子活泛的人,是钻进钱眼里的精细虫,是善于把握市场行情的,会不失时机地见缝插针。听说他联系到上百名四川民工,黑龙江和吉林是松籽产地,差不多都有他介绍去的人。
   分给柳胖子的人有七八个,柳胖子把他们安排到自己的亲戚家里。这位亲戚是柳胖子的连襟,家在山沟的屯子里居住,这里离承包的山林不是很远,在这里居住,可以不必去山里驻扎,也少了许多的麻烦。每天开着四轮子,拉人上去。傍晚收工回来,还能把一天收获的松塔也拉回来。
   这些人有着与众不同的面相,皮肤黧黑,身材不是很高大。有个人的耳朵上,竟然还戴着一只耳环,我不由一愣。与他们交流之后,才知道这些人大多是彝族,来自四川的大凉山。这些人中间,还有个女人,并且领着一个孩子。这么远的路程,竟然还带着这么一个拖累,真的让人费解。
   他们都是第一次来东北。跟他们交流得知,他们还不认识松塔,还没有爬过这里的树。我不禁心里凉了半截,他们能行吗?这个活儿可不是闹着玩的,差不多每年都有从树上掉下来摔伤的人,就此落下终生残疾,还有一年曾经摔死过人,承包红松采收的风险真的太大了,雇佣双方彼此都不容易。当然,这些是谁都不愿意看到,可是,干这个行当,行家里手还是让人放心的。
   开山祭山是必须要进行的。柳胖子非常重视这件事,早早就买来红公鸡和猪头。顺顺利利,平平安安地干完这些活儿,也是他心里所愿,这个钱他愿意掏。
   祭山完毕,旁边就有一棵高大的红松树,上面有一大嘟噜松塔。这些四川人在树下嘀咕着,并往树上看着。一个人拿起脚扎子,左右端详着。他不认识这是什么东西,随手撇到一旁,抱住树就要往上爬。
   不行不行!柳胖子和我吓了一跳,忙去制止。
   “我们也经常上树,不会用这个!”他们在解释着。
   不会用就试着用用,是很方便的,不用脚扎子怎么行?听我们这么劝,那个人重新拿了脚扎子,在我们的指导下,绑到了腿上。只见他身手敏捷,像一只猿猴一样,没有什么适应阶段,如履平地一般,轻描淡写间,很快爬到了树顶。
   我被惊掉了下巴,目瞪口呆地看着这一番操作。这如同温习功课一般的爬树,让人不能不佩服。听他们说,在家他们就上树摘果子,只是,家里的树没有这里的树高,可是却比这里的树光滑难爬。这个脚扎子,让他们感到新奇,纷纷说,回家一定带回去几个,一定会对日后的生活有帮助。
   松塔很快落地,柳胖子哈腰捡起一个,使劲摔一摔,然后,用脚剁开,从里面捡出一个松籽来,扔到嘴里磕开,品尝着松仁的香度。我也想去捡一颗,却有女人快速地捡起来,装进塑料袋里去了。
   以往在山里吃个松籽都不是事儿,我突然发觉,从今天开始,还真的是事儿了。
  
   二
   第二天上工,让人想不到的是,那个女人竟然也跟着上山来,而且还背着孩子。我以为她是来给这些人做饭,当大师傅的。这些人总要有人给打理日常生活的。天天起早贪黑,家里没有人给做饭怎么行?
   她大概是嫌做饭挣得少,才去背松塔。她身体不是那么的健壮,甚至有些单薄,能行吗?她身上背的孩子是个女孩子,有四五岁的样子,白白净净的,有人喊她“丫丫”,她会甜美地露出灿烂的笑容,甜甜地回了一句“哎!”含糖量十足。
   我不禁问丫丫的妈妈,为什么不把孩子留在家里,却带到东北来?这一问好像问到了她心里的痛处。她低下头,声音很小地说,家里还有三个小的,有阿公和阿婆带着,他们的岁数大了,实在带不了太多……
   没想到,眼前这个女人,好像岁数不大,却是四个孩子的母亲。在我们这里,没有哪个女人这样负重,上山这样的活计,都是男人的活计,哪里需要女人来参与呢?我不由地格外关注起她来。
   女孩子很乖的,妈妈在林子里忙碌着,不能跟在身边。林子里的变数很多,有许多潜在的危险。就这不断落下的松塔,就让人担心哪一个会砸到她的身上。她一个人在山路上玩耍,那里有一堆麻袋,妈妈把麻袋一个个铺好,厚厚的,被嘱咐着只能在麻袋上玩,不能去别处。她真听话,就在麻袋上坐着,真的哪里都不去。
   丫丫在山路上,妈妈会不时地喊上一声,她忙回应一声。甜美而稚嫩的声音,在此刻像是美妙的音符,让人觉得是那么的好听。不过,妈妈太忙碌了,很长时间没有喊她,再喊她,却没有了回声。妈妈忙放下手中的活计,跑出来去看,只见丫丫已经躺在麻袋上睡着了。
   见此情景,我的心里不由地一阵酸楚。我对丫丫的妈妈说,孩子太省心了,真懂事啊!真让人放心!她听了我的话,不由地宽慰地笑了。
  
   三
   山里收获松籽,有“大收”、“中收”和“小收”之说。大收的时候,差不多每棵树都结满松塔,曾经有一棵树打下数千个松塔的记录。中收要比大收少许多,小收则更少。而此时的山林,什么收都不是,树上的松塔少得可怜。这是因为前两年刚刚收过一次,红松树需要休养生息,待萌发出新的树枝,才能结出松塔来。
   树上有松塔,却只有几个,他们却并不嫌弃。这样的树若在平时,是不会有人爬上去的。在我们这里,树上就是有十个八个都不会有人去爬的。没想到的是,这些四川人来到了这里,无意间把这里的干活方式给改变了。
   与他们接触时间长了,大家彼此都熟悉了,便无话不谈,也慢慢地了解了许多事情。他们打松籽的工钱没有多少,原本他们一个松塔赚六毛钱,被联系人盘剥去两毛钱,剩下的只有四毛钱,再扣除伙食费,便没有什么账可以算。我一时无语了。
   不过,他们还是有自己的打算。尽管树上的松塔不多,可他们还是在极力地爬树,就是上面没有松塔也要爬。我有些不解,忙问这是干什么?他们说,上去把树头掰下来,下回就能结更多的松塔了。
   我不由地愣住了。他们这是在为自己的未来铺垫出更厚实的路吗?几年以后,谁知道会发生什么事情,谁又能左右这些事情呢?让我惊奇的是,他们的身上所表现出的姿态,他们每天都是笑容满面,并没有一点点的颓废与沮丧,尽管一天所挣不多,可是依旧谈笑风生,每天都充满希望地上山,信心满满地爬树。他们是在为自己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一条光明的路。尽管生活不如意,却要精神百倍去对待,信心十足去迎接。我被他们的行为感动,也为他们的前景而乐观。
   转眼间,一个月过去了,他们的活计也基本结束了。那天,他们向柳胖子要了电话号码,同时他们表露了自己的心迹。转过年,林子里还有松塔,如果找人,就来找他们。他们会把每一个松塔都打落到地上,会干干净净干完他的活儿。他们要自己给自己当雇主,把那份钱都装进自己的口袋,这个想法,他们已经用实际行动来证明了。他们差不多把每棵树都爬到了,为的是把自己的信义,留在每一棵树上。他们不说,我们也都看在了眼里,活儿干得这么好,啥说的都没有啊!
   柳胖子很感动。这么讲信义的人,一定会得到最好的回报。明年打松籽就不找别人了,一定会找你们的。你们这么讲信义,我们也不能不讲究啊!
   是的,我们不能不讲究!这里的森林最喜欢讲究信义的人,也会回报同样的信义。
   他们上车离开了,丫丫和妈妈向我们招手,这一脸的笑容,好像一道明媚的阳光,把我们的心都给照亮了。
  

共 3249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读了枫桦老师的这篇散文,内心五味杂陈。生活不易,多少人为了讨口饭吃,在与命运苦苦抗争,他们竭尽所能,不顾安危,孤注一掷地出卖自己廉价的劳动力,只为养家糊口,令人感慨。大东北,漫无边际的森林,藏着无尽的资源,也潜伏着不可预知的凶险。好友柳胖子找作者谈打松籽的事,柳胖子这边有七八个四川大凉山一带的民工,其中有个女人,还领着一个女孩。开山祭山后,一个民工绑了脚扎子,如猿猴般敏捷地爬到了树顶。这个脚扎子,让他们感到新奇,都希望带回去几个,期待对日后的生活有所帮助。松塔落地时,裹挟着松仁的香度。那个女人,家中共有四个孩子,迫于生活的压力,三个孩子交给公婆,这个女孩由女人带来东北大森林边打工边照顾。女人辛勤地劳作,女孩很可爱很懂事很乖巧,作者看着睡着的女孩,心中一阵酸楚。尽管树上的松塔不多,那些民工还是在极力地爬树,就是上面没有松塔也要爬。作者不解,他们说,上去把树头掰下来,下回就能结更多的松塔了。作者愣住了,他们这是在为自己的未来铺垫出更厚实的路吗?他们昂扬的姿态和乐观的精神令作者深深动容。尽管收入微薄,但是他们从不灰心丧气,他们热爱生活,他们在为他人着想,也为自己铺展希望!他们差不多把每棵树都爬到了,为的是把自己的信义留在每一棵树上。这里的森林最喜欢讲究信义的人,也会回报同样的信义。文章结尾意味深长,信义的阳光直达人的内心,也彻照整个森林。该文构思奇特,作者写得很投入很深情,字里行间涌动着对大自然的敬畏之心,涌动着对所有努力打拼的劳动者的尊重、悲悯之情。森林善待每一个信义之人。信义是一种高贵的品质,它与金钱无关,与真诚善良、责任担当相关。信义是一种力量,能让人奋勇前行。情景交融的文字,灵巧深邃的笔力,富有哲思,情韵所至,旋律优美,动人心扉,濡染情怀。正能量满满的力作,感人至深。盛赞才情,倾力荐读。【东篱编辑:罗莲香】【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407120014】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罗莲香        2024-07-12 06:10:53
  该文字里行间涌动着对大自然的敬畏之心,涌动着对所有努力打拼的劳动者的尊重、悲悯之情。森林善待每一个信义之人,信义是一种高贵的品质,它与金钱无关,与真诚善良、责任担当相关。情景交融的文字,灵巧深邃的笔力,富有哲思,情韵所至,旋律优美,动人心扉。问候枫桦老师,创作辛苦,早安!
回复1 楼        文友:枫桦        2024-07-12 12:09:19
  大森林里的故事很多,有许许多多来到大森林里讨生活的人们,几百年前就有,几百年以后也有。闯关东的岁月如此的漫长,是因为每个人都想拥有一个美好的生活。谢谢罗老师的精彩编按,谢谢精彩解读,编辑辛苦了,敬茶!
2 楼        文友:韩格拉图        2024-07-12 07:51:05
  诚信走遍天下。这几个四川民工,任劳任怨,将信义留在了松树上,也将未来留在了山里。写得真好,朴素的叙事,却吸引人一读为快,游刃有余的笔法,流露出真切的感悟。这片信义森林,必将郁郁葱葱。拜读学习老师佳作,顺祝,生活写作愉快!
带着影子散步。
回复2 楼        文友:枫桦        2024-07-12 12:12:04
  不管到什么时候,诚信永远是不会褪色的招牌,对于出外谋生的人而言,始终都秉承着信义,一定会走遍天下。谢谢老师的来访留评,谢谢一直以来的支持!遥握夏祺!
3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4-07-12 07:55:55
  那群采松塔的彝族人,用劳动为东北的森林谱写了一曲最生动的劳动之歌。信义走天下,这是中国人的赞美观念,这个题材,被作者捕捉到,异常精彩,那个“丫丫”,就是一粒香气盈鼻籽粒饱满的松塔。我想到了我们胶东半岛收割海带的时节,那些在光天化日之下,冒着可能被烤焦的温度,拉着海带铺满场地的人,都基本上是外地人,多为河南人,有人说,要想死得快,快来荣成晒海带。听听这顺口溜,多么吓人,但他们活得好好的,晒海带给他们带来丰厚的经济收入,改变了他们的生活。我想,采松塔和晒海带,有着相似的内容。枫桦老师的文章极有震撼力,主题的把握非常精准。文字精美,铺排了一个场景,活化了一群劳动者,表现出他们的劳动品质,动人心扉。遥握,期待枫桦老师的佳作,谨祝编创快乐!
怀才抱器
回复3 楼        文友:枫桦        2024-07-12 12:19:18
  如老师的回复所说,外地人都是在干本地人不干的事情。这些四川人的廉价与肯干,着实撼动了我们当地人的工作。至今都是四川人在我们这里打松籽,因为干活实在,因为不讲究什么别的事情,雇主们觉得非常的可靠。据我所知,差不多每一个承包户的手里,都有一群可靠的人,随时会来山里。这些人很大一部分就是四川人。写这篇文章的时候,距离当时所发生事件的时候,已经有些年了,这种雇佣关系还有保留的。大家彼此得到了实惠,为什么不是双赢呢?老师那里的外地人是值得尊敬的,为了生活,就是不惜一切去努力!谢谢老师的精彩解读!遥握夏祺!
4 楼        文友:滴善斋        2024-07-12 09:03:52
  枫桦老师的这篇散文,宛如一幅饱含生活沧桑的画卷。在大东北的森林中,那些为生活奔波的民工形象跃然纸上。他们出卖廉价劳动力,不惧凶险,只为家人能有口饭吃。柳胖子带来的民工,特别是那位带着女孩的女人,让人深感生活的重压。而他们爬树时的执着,哪怕树上松塔稀少,也要为未来铺垫,这种昂扬乐观令人动容。作者不仅描绘了大自然的神秘与壮丽,更展现了劳动者的坚韧与信义。文字情景交融,充满哲思,让我们敬畏自然,尊重每一位努力打拼的人。这是一篇有温度、有深度的佳作,以信义之光温暖人心,值得我们反复品味与深思。祝枫桦老师生活愉快!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阅人无数不如名师指路,经师易得,人师难求。
回复4 楼        文友:枫桦        2024-07-12 12:26:14
  这些事已经有些年了。我现在岁数已经不适合去山里背松塔,当然,是我不愿意去,别人来找我,被推过了,人家就不会再来。在山里,采收季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季节。这中间,不只是松塔,还有橡子、榛子、蘑菇、山参以及各种药材等等,差不多都下山。在东北只有饿死的懒汉,没有饿死的勤快人,上山就能弄回可以卖钱的山货。东北是养活穷人的地方,这句话一点都不错,二百年前是这样,二百年后也是这样!谢谢老师的精彩解读,遥握夏祺!
5 楼        文友:诚本真        2024-07-12 09:18:24
  读老师关于森林的文章,总是感到震撼。我们都在某生,以不同的方式在这个世界上求生。其实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努力活着。我喜欢您写的大森林,生命很饱满,而我就连上楼都没有足够气力。我喜欢生命的力量和勇气,喜欢原始的森林和山野的文章。那种最原始的力量激发我们生活的勇气。点赞好文,感谢分享。
回复5 楼        文友:枫桦        2024-07-12 12:30:31
  老师距离大森林好像不远,我觉得没有事情缠身,真的可以来大森林中看一看。东北的长白山是很美丽,很壮观的,特别是长白山主峰附近,一百公里左右,森林植被非常的完整,真的是奇绝的风景。特别是在秋天来临的时候,枫叶之美,是别处所不能媲美的。谢谢老师一直以来的支持,遥握夏祺!
6 楼        文友:郑德友        2024-07-12 10:40:20
  生活里总是有着形形色色迷人的风景。这一道由诚信做底色描摹的风景画,令我们感动!生活的苦难,给风景增加了绚丽的色彩。四川彝人的心灵,纯洁高尚,令我们仰慕。这是我们中华民族性格中最宝贵的一面,靠了它,人类得以和谐自然。真情佳作,拜读学习。
回复6 楼        文友:枫桦        2024-07-12 12:34:16
  也许生活越是苦难,才能显现出人性的光辉。可敬的人,是因为他们的所作所为,实在让人敬佩。我至今都在想着那对母女,给我的印象太深刻了,真心祝愿,她们的日子过得非常好,我也希望朴实勤快的人,能永远幸福!谢谢老师的来访留评!遥握夏祺!
7 楼        文友:琳达如菊        2024-07-12 12:23:03
  文中这些来自四川的彝族人,虽然生活困苦,但勤劳乐观,真诚善良,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诚实守信的真谛,也为自己赢得了无上的信誉。丫丫和她的妈妈让人记忆深刻,坚强的母亲和听话懂事的孩子,在苦难面前,展示给人的不是沮丧忧伤,而是明媚灿烂,这些四川人身上所闪耀的人性光辉,令人赞叹,也令人动容。文章的语言优美灵动,叙述从容不迫,故事生动感人,特别是细节和人物刻画方面,足见功力。文章写的非常精彩,拜读学习,大赞特赞!问好枫桦老师,遥祝幸福快乐!吉祥如意!
回复7 楼        文友:枫桦        2024-07-12 12:38:58
  其实,不管什么事情,都需要有心人,都需要自己的真心投入。自己做出了,让别人去评说,做好自己,不管别人怎么对我,我想一定会感动别人。他们的所做所为,已经付出了,别人还好说什么呢?朴实的人们,有朴实的天性。这些彝族人,令我感动。谢谢如菊老师的来访留评,谢谢一直以来的支持!遥握夏祺!
8 楼        文友:李湘莉        2024-07-12 14:38:52
  很美很暖的文章,真想伸手抱抱那个小女孩。读着此文,我想起了来我们这里采刮松油的广西工人,他们同样有着文中四川工人的品质。大美文章,湘莉拜读学习点赞!遥握问候,谨祝好!
回复8 楼        文友:枫桦        2024-07-12 19:39:46
  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的脑子里就是浮现出这个孩子的笑脸!真实的力量!我一直都是这样的督促自己,要勤!勤是什么,勤走,勤问,勤练!走到别人走不到的。问自己想问的,为自己留条路。练是一条看似走不通的路,却因为自己的勤勉而打通。不管是游记,也不管是任何文章,没有捷径,只有努力向前!谢谢湘莉老师的精彩解读,遥握夏祺!
9 楼        文友:简柔        2024-07-12 15:10:24
  只知松籽好吃,没有想到松籽的来源如此不易。这些采松塔的民工有一种精神,吃苦的精神,为生活拼搏的精神,对人是一种感召。那个女人,带着孩子,孩子,背着松塔,干着男人的活,令人心疼,令人敬佩。情感的力量,细节的力量触动人心。让人看到生活的不易,感受到大森林的气息。学习老师美文。
回复9 楼        文友:枫桦        2024-07-12 19:48:43
  松籽产自东北,红松树上结是果实,已经被营养学家认可的食品。我记得有一年,有个爬树的,掉下来摔死了。在我们的明月镇殡仪馆停尸有十几天。惨啊!怎么办?明明签订了生死合同,却不能履行。我在文章中没有说这些,我知道其中的利害关系。东北的大森林,千万不能小瞧了。记住,小瞧要你好看!谢谢老师的一直以来的支持!遥握夏祺!
10 楼        文友:江南小溪        2024-07-12 15:19:18
  枫桦老师这篇散文,令我感动,这世上,或许最贵重的不是金钱,却是诚信。诚信为本,诚信为根。简单的故事,深厚的情谊,读来,深受启迪。
回复10 楼        文友:枫桦        2024-07-12 19:53:59
  老师说的对!其实,不管在什么地方,都需要诚信!中国人都应该一直有这样的品质。做好自己,是最重要的。一个人最纯洁的标准是诚实,遇到这样的人,是一种幸运啊!谢谢老师支持!遥握夏祺!
共 13 条 2 页 首页12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