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山·根与魂】【柳岸】合阳花花(散文)
一
“打罗罗,碨(音wēi,指石磨)面面,七斗斗,八罐罐。白的献爷爷(音yaya,指神灵),红的(指粗面粉)哄娃娃,剩下麸子喂骡马。骡马喂的壮壮的,好到外家看唱去,啥唱?影子唱(即皮影戏),一锤打了个窟窿唱!”
这首朗朗上口、流传很久的童谣,是每一个土生土长的合阳人耳熟能详的。母亲一边念歌谣、一边牵着孩子的双手前后晃动,模拟用罗筛罗面的动作。孩子咿呀学语,或者和母亲一起说,是母亲教会孩子说话或者逗孩子玩的时候流传了不知多少代人的顺口溜。合阳人称这种传授方式为“说花花”。
合阳“花花”,源于民间,它是一种特殊的、具有地方特色的口头民间文学。它没有曲谱,不是唱出来的,而是随口说出来的。它的创作群体主要是忙碌于灶台炕头,田间地头的普通劳动妇女,她们“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以朴实的语言,真挚的情感表述着她们的日常生活,人生经历及生活感悟。在形式上,花花的字数不等,行数没有限制,长则数百行,短则两三句;体裁上有抒情的,有叙事的,也有说理的,不拘一格,多种多样。它读起来有些顺口溜的意味,但却符合诗歌的合辙押韵,富有生活的现实主义题材,因而成为当地妇孺喜爱的吟诵民谣。
二
合阳花花源远流长,千百年来根植于老百姓生活的沃土中,有着旺盛的生命力,它在人们的口口相传中一代一代地传承下来。
“合阳的花花说的宽,上下说了几千年。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今天。世上若没花花种,五谷绝收断香烟。人间有了爱和恨,花花才得代代传。”
从这首花花,我们可以看出花花历史的悠久、花花内容的宽泛以及人们对花花的喜爱程度。
花花的内容非常丰富,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为小孩子创作的童谣
“睡觉觉,睡觉觉,睡觉起来跑套套,睡着着,睡着着,睡觉起来吃馍馍。”这首花花是母亲搂着宝宝哄睡时轻声吟诵的,在静静的环境中,让花花伴随小宝宝入眠。
“红头绳,扎角角(1),妹妹出来拜哥哥。哥哥拉的小黄狗,咬了妹妹的小嫩手。妹妹妹妹你甭哭,咱大咱妈过端午,给咱割肉炒豆腐。你多咧,我少咧,倒到锅里另舀咧。挂香包,响花炮,先看热闹不热闹!”这首花花生动形象地描述了哥哥妹妹玩耍时,妹妹的小手被小狗咬了后哥哥哄妹妹的情景,让人感到亲切而又忍俊不止!
第二、反映过去女性生活状况及心理感受
“小女女,六岁半,身上穿的洋花缎。眉又细,脸又圆,一双大(土音tuō)脚还没缠。娘叫女,把脚缠,女女防(2)到邻家不闪面。拉回来,把门关,一盆热水端面前。大针小针瓷瓦片(3),划的脚上血流满,疼的眼泪流一脸。她大(4)一见心疼烂,‘我的女子你嫑(5)管!’‘我不管,你不管。寻不下下家(6)谁丢脸?’”
这首花花《缠脚》,真实地再现了旧社会时女性缠足陋习的生活画面。六七岁的女孩子就要遭受那样“针扎瓷片刮”的残酷折磨。语言生动逼真,令人如临其境。末尾两句以对话的形式,把可怜的父母那种既不忍女儿受到伤害,又担心将来女儿因脚大嫁不了人而只好狠心下手给女儿缠脚的矛盾心理刻画得非常准确和传神。
还有另外一首,《抱上碎脚哭惜惶》,它真实地反映了旧时女童被迫缠脚的凄惨状况以及婚后小脚妇女在婆家极为痛苦的遭遇。
“六岁上,七岁上(7),我妈给我缠碎脚(8)。剪子剪来瓷瓦子戳,把我疼的防到焙(9)角角,把我缠成尖尖脚。尖尖脚,上南坡,阿家(10)叫我担水拾柴禾。把我脚疼的没处搁,抱住碎脚哭惜惶(11)。阿家打,女婿拖:‘走不动了哥背上,背得搁到咱焙上。’”
这首花花以第一人称的口吻叙事,如泣如诉,让人身临其境,倍感真切,痛彻心扉。把一个“缠碎脚”女性婚后生活的痛苦描述得淋漓尽致!
以上两首花花是对女性缠脚及缠脚后痛苦生活的描述,而下面这首诗则以心理独白的口吻,反映了旧社会童养媳的生活,表达了年轻女子对旧社会那种畸形婚姻的愤懑与怨恨。
“二八佳人巧梳妆,房中守着七岁郎。说他是郎太得小(12),说他是儿不叫娘。黑了枕着胳膊睡,醒来哭着要他娘。不为婆母待我好,背到后山喂了狼(13)。”
在过去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我国有相当长的时期是男性占据主导和支配地位的男权社会,女性社会地位低下,她们受到极为不公平的待遇,大多数女性过着悲惨的生活。因而,很多花花都反映了女性痛苦悲伤愤怒怨恨的心情。但即使再艰难,女性也有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幸福的追求,所以合阳花花中也有不少是描述青春少女的情怀和对美好婚姻的渴望。
“乍乍角(14),狗尾尾(念yi),坐到门前等女婿。东来的,西去的,没有一个如意的。把娃等的着急的,把娃等得生气的,娃在猫身上出气哩。”
这是我们那个地方,对怀春少女的一种复杂心理的描述。少女扎起了辫子,经过精心打扮,在等待意中人的到来,可是总等不到理想的意中人,于是她把心中的郁闷发泄在猫的身上。
“石榴树,叶儿歪,郎门对着姐门开。早起看见姐洗脸,黑了(15)看着姐换鞋(16)。郎叫姐,小乖乖,换了花鞋我就来。”
这首花花《石榴树》是一篇爱情歌谣,生动地表现了一对青年男女准备晚上约会时的欣喜心情。
《洞房对歌》则是一首充满喜悦充满甜蜜的新婚洞房里夫妻的对话。语言生动直白,表现了夫妻二人由相思到结婚的准备过程以及对婚后无限美好生活的憧憬,展示了一幅活灵活现的新婚之夜画面。
“纸裱棚棚苇子绑,我得年时(17)把妹想。你想你想你就来,我想没做下上轿鞋。纸裱棚棚石灰墙(音que),哥家屋里有鲜果。妹妹想吃奔不着(音chuo),笑口就叫亲哥哥。新席新炕新对毡,年时想妹到今天。新席新焙新被套,年时想哥哥不要。新房新厦(sha)新柜桌,为接妹妹要拾掇。绣花门帘四边镶,妹妹的嫁妆早停当。焙棱低下一堆灰,年时我就想妹妹。焙棱低下一堆柴,年时想哥不得来。月亮月亮圆圆,咱俩今日团圆。门关合,窗上合,咱俩睡下一被窝。一唱东方甲乙木,妹妹下轿就没哭。为啥不哭?兴的!二唱南方丙丁火,生的娃娃不像我。像谁嘛?像你!三唱西方庚辛金,我大我妈都不亲。谁亲?你亲!四唱北方壬癸水,花花衣衫都不美。谁美?你美!五唱中央戊己土,心里话想说太夯口。你说嘛,爱你爱不够!”
第三、反映社会及时代特征
“一蔓瓜,两蔓瓜,拉拉扯扯到咱家。咱家门前缚(18)秋干,年轻女儿巧打扮。一溜一串(19)戏秋千。财东家女儿戏秋千,黑缎子鞋来花尖尖(20)。小脚儿蹬住花码关(21),巧手儿缠住花锁链(22)。妈妈出来笑盈盈,大大(23)出来送几送。哥哥出来掮几掮(24),嫂嫂出来搀几搀。穷汉家女儿戏秋千,大脚蹬住花码关,大手儿缠住花锁链。妈妈出来气黄脸,大大出来斫(25)了几扁担:‘你又没有哥哥送,你又没有嫂嫂搀,你还不在屋里钻,跑到门前打秋千?’”
这首花花《打秋天》描述了一个穷家女孩和富家女孩子在荡秋天时两个家庭大人的不同态度。富家女孩在荡秋天时受到家人的宠爱和保护,而穷家女孩则受到父母的苛责和毒打。同样一件事,同样的生活场景,富家女与穷家女却有截然不同的两种遭遇。通过强烈对比,深刻地体现了旧社会贫富之间的差别,反映出处于不同社会地位的人们截然不同的生活状态。
“白杨树,尖尖高,骑百马,抗(音dian)大刀,大刀长,杀东洋,东洋鬼子命不长。”
这首花花寥寥数语,我们明显可以看出合阳人抗日战争时期热血沸腾,举起大刀刺向敌人,保家卫国的雄心壮志和万丈豪情。它具有明显的时代性。
第四、富有哲理性的民谣
“男人是耙耙,女人是匣匣,不怕耙耙没齿,就耙匣匣没底。”
这首花花中的“耙耙”是指土地翻耕后,用以破碎大土块并平整土地用的农具;“匣匣”是指装东西所用的有盖子的小型方形盒子。
在过去,我国传统的家庭是男主外,女主内。男的负责赚钱养家糊口,自然就被比喻为“耙耙”,使劲地往家里扒拉着财物;女的被比喻为“匣子”,是指家里负责存放管理财物的人。“不怕耙耙没齿,就耙匣匣没底。”这句话的意思是:一个没有底的匣子就像无底洞一样,一个男人挣再多的钱,永远也没有填满的时候。如果一个男人遇到一个不会精打细算的女人,那日子永远也过得不会好到哪里去。
这首民谣虽然简短,但却富含哲理。它给人们警示:在家庭里要分工明确,在生活中要勤俭持家,只有两者结合,男性像“耙耙”去赚钱,女性要精打细算守好钱,这样才能生活得更富足更幸福。
第五、日常生活中与食物相关的民谣
合阳县地处陕西关中平原,数千年来,人们都是以农业为中心,过着“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的农耕生活,但由于靠天吃饭,加之战乱以及不同时期的各种苛捐杂税,老百姓的生活依然贫穷艰难,难以过上饱食终日平安幸福的日子。
民以食为天,生活中少不了吃,所以花花流传中就有很多是与吃有关的内容,反映出人们祈盼吃饱穿暖、生活安闲的美好愿望。
“人之初,煮牛肉。煮不烂,就搭炭。搭不着,就敲锣。锣不响,就撒谎。一谎谎到合阳县,混到馆子吃踅(xue)面。吃了面,没面钱,沟子(26)蹶起(27)挨炭锨(28)。”
这首花花生动地表达了有人为了吃踅面想尽办法,宁愿挨店家“炭锨”痛打也要吃了过瘾的故事,让人顿生怜惜之情。
“雁,雁,摆绺绺,八月十五吃豆豆,你一碗,我一碗,把你吃死我不管。”
这首童谣叙述的是小孩们贪吃豆豆的情形。大雁排成一排一排向南飞去,此時已是中秋季节,因为豆类成熟是在秋季,大概阴历八月十五左右,人们在收获豆子后做给小孩吃,可见平时小孩难以见到,因此拼命地吃,所以大人会骂道:你们都吃吧,把你们吃死我不管。最后一句是夸张的说法,嫌弃小孩贪吃吃多了的意思。
第六、与周围环境及季节变化有关的民谣
“一九二九,不敢出手。三九四九,冻破指头。五九半,冰消散。七九六十三,行人把衣换。九九八十一,老汉顺墙立(29)。不愁身上冷,单怕(30)肚里饥。”
这首《九九歌》是民间总结的有关冬天“交九”后气候变化的歌谣。“九九八十一”天,数九寒天冬季结束,时间大约是农历的二三月,虽然天气渐渐变暖,老人外出可以晒晒太阳,不再担心天气寒冷,但春季却正是庄稼青黄不接、人们捱饥受饿的季节,因而人们又有新的焦虑,没有足够的粮食可吃,忍饥挨饿的日子比严冬受寒更难过。所以此首《九九歌》从表面看好像是叙述气候变化,但却从侧面真实地反映了旧时普通农民生活的艰难与困苦。
“远看黄河白(pei)piapia(平平),圪里圪弯到zhazha(这这)。黑地(ti)明(mie)夜(ya)流不qie,可左来下(ha)这xiaxia(些些)!”
这是一首最经典最具有合阳特色描述人们远看黄河感受的民谣,意思是:站在远远的地方看黄河,黄河水流缓缓,水面平静,白茫茫一片;它弯弯曲曲,浩渺绵长,不知从哪里流过来,一直流到我们这里;它昼夜不息,奔涌向前,怎么流都流不尽;哎呀,黄河水啊,你无穷无尽,怎么那么多呢?
这首用方言的形式口头上说出来的花花,让人充分地感受到黄河源远流长,开阔无边,气势恢弘的壮观景象,把一幅无比美好的壮丽山河图刻在人们的脑海里,令人深思,令人遐想,也更令人神往。
三
从古至今,合阳花花之所以能流传数千载,是因为它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合阳素有“伊尹故里.诗经合阳”的美称,《诗经》中《关雎》等31篇佳作出自于合阳或描述合阳。优秀的文化孕育了烹饪始祖伊尹、近代佛教大师印光大师等历史名人,也潜移默化影响了寻常百姓,为合阳花花的产生和传播奠定了基础。
合阳花花经过长期的积淀,内容涉及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可谓丰富多彩,林林总总。但遗憾的是流传下来的并不多,因为它是一种口头文学,以前没有文字记载,随着时代的变迁,许多旧的花花在人们的记忆中已经消亡了;加之它是地域性很强的乡土文学,很多的方言和词汇外地人难以理解,甚至当地的我们都搞不清,所以花花在普通话推广后渐渐被我们下一代的年轻人忽视,淡化和遗忘。
所幸的是,近些年来,我国非常重视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合阳花花作为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引起了地方政府和许多有识之士的关注,其中有两个人,对合阳花花的传承做出了重大贡献。一个是合阳县路井镇党定村的安文秀老人,另一位是我县著名民俗文化专家史耀增先生。
安文秀老人出生于书香世家,从小在母亲的花花声中长大,她记忆了许多当地花花。她一直喜欢读书,高中毕业后,虽然在家务农,但她笔耕不辍,创作了大量诗歌。她特别钟情于花花,70多岁时,她担心花花会在年轻一代失传,于是,她把村里喜欢花花的老人聚在一起,组成“党定村花花会”,让更多的人参与说花花。集思广益,她一边将过去老人传下来的旧花花收集记录下来,同时也进行新时代花花的创作,极大地完善和丰富了花花的内容,为花花的传承倾注了大量心血,成为最忠实的合阳花花守护人。
珍贵史料,永恒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