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山·根与魂】【宁静】婺源糯米子糕(散文)
婺源,山清水秀,人杰地灵,号称中国最美乡村,无数传统美食深入人心,滋养身体,传递情感,蕴含文化。糯米子糕色泽金黄,富含营养,成为不可多得的饮食珍品,融入婺源人的日常生活。
春风荡漾,万物复苏,农人满怀希望地将优质糯稻种植入沃土。阳光普照,雨水滋润,整整一百四十多天,才迎来丰收在即。金黄的稻田在秋风中波动,像一片片泛着金光的海洋。收割后,稻穗被晾晒在院子里,阳光透过翠绿的叶子,洒在米粒上,仿佛每一颗都被镀上一层薄薄的金粉。农人不断翻动,确保每一粒糯米均匀干燥,再去壳处理,晶莹剔透、圆润如玉的糯米呈现眼前,成为糯米子糕的原料不二之选。
在糯米的基础上,加入鸡蛋、精肉和黄芪等辅料,更是让糯米子糕色香味俱佳,营养价值倍增。婺源人养鸡喂猪,家禽家畜是重要的生活储备。鸡散养,从孵化至成鸡,每一天都是山间或草地上自由活动,四处觅食,啄虫吃草,喝露饮水,天然健康,因此蛋黄鲜艳,蛋白清冽,为糯米子糕增添金黄的色泽和滑嫩的口感。精肉的选择更是讲究,必须挑选不含一丝肥肉的纯瘦肉,将其细心剁碎成肉丁,以保证糯米子糕的质地细腻而不失弹性。
黄芪,草本植物,多生长于山坡、林缘或草地中,根茎深入地下,吸取着大地的养分,叶片在阳光下舒展开来,呈现出生机勃勃的绿色。花朵娇小而精致,通常在春末至初夏间绽放,形态各异,散发出淡淡的香气,吸引着蜜蜂和蝴蝶的驻足。果实为黄色,是珍贵的药材,具有补气固表、利尿消肿等功效。在糯米子糕中,它扮演双重角色,一方面染上一抹淡淡的黄色,另一方面体现温补的效果,补气壮阳、利水消肿的功效使得糯米子糕不仅仅是一道美味的点心,更是一种健康的选择。
每逢佳节或是家中有亲朋好友到访,主妇们忙碌起来,准备制作糯米子糕。她们精心挑选贮藏的糯米,细心淘洗,浸泡,再经过一夜的沉淀,将糯米蒸煮至熟透。这当中,对于水的掌握至关重要,既要确保糯米能够充分吸水,又不能让糯米变得过于湿软,影响糕点的口感。糯米的处理只是开始,打好鸡蛋,切好肉丁,用冷水将黄芪煮沸后仔细取汁,每一步都要求细致入微,不留一点遗憾。
原料准备妥当,主妇们将蒸熟的糯米倒入盆中,稍微冷却后拌入生鸡蛋和其它配料。搅拌均匀后的糯米被重新放入蒸锅中,以箬叶或薄布覆盖,用手压紧实,再次蒸煮至熟。柴火燃烧,开水沸腾,蒸汽缭绕,香气四溢,锅旁早已聚集了口水生津的顽童,眼巴巴的。要是往日,他们早出去“嗨”,今日却如此乖巧,一切皆因美食。
制作完成的糯米子糕晾凉后,可以根据不同的喜好进行切割和再加工。无论是蒸、煮、烤,还是炸,每一种方式都能让糯米子糕呈现出不同的风味。它的爽口、粘而不腻的特点,让人回味无穷,不论是作为早餐、点心,还是宴请客人的美食,糯米子糕都能够完美胜任。
每天早晨,阳光晒满大地,晨风吹拂,忙碌的一天唱响序曲。早餐是一天中最重要的一餐,但现代人对食物的要求越来越高,总是难以找到满意的选择。这时,糯米子糕成为一个绝佳的选择。将几片糯米子糕放入锅中蒸,等待的过程中可以洗脸刷牙,解决一些琐事。一切准备就绪,糯米子糕恰好蒸熟,装进盘子,端至餐桌,拿起筷子,一人享用几片,美味又饱腹,恰到好处地满足早餐的需求。
冬日的夜晚,北风呼啸,大地仿佛成了一座巨大的冰窖。人们纷纷躲在温暖的家中,三五好友围坐在一起,聊天说地,话家常,谈子女……这时,主人总会切几片糯米子糕,放在火炉上烤一烤。拿火钳拨一拨灰,让炭火与氧气充分接触,热量逐渐提升。火焰跳动着,映照出周围环境的轮廓,营造出一种宁静而温馨的氛围。糯米子糕一面烤熟后,翻一面继续烤,直烤得表皮焦黄,内里软糯绵软,才格外入味。大家围坐在火炉旁,品尝着糯米子糕的香甜味道,感受着彼此之间的温暖和友谊。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这样的时刻显得尤为珍贵和难忘。
当然,将糯米子糕放入油锅中炸制也是一种不错的选择。当糯米子糕与热油接触的瞬间,会发出一声清脆悦耳的“滋”声,仿佛在诉说着美味即将诞生的喜悦。随着油温的逐渐升高,糯米子糕的表面开始呈现出金黄色的诱人色泽,散发出令人垂涎的香气。这种烹饪方式不仅能够使糯米子糕更加酥脆可口,还能增添一份独特的风味,让人回味无穷。
不可否认,现在我们的生活中充斥着各式各样的食品,讲究速度快,口味重,油脂低……但婺源人这份来自心底的呼唤和对传统美食的怀念,却一直没有随波逐流,始终未曾削减。糯米子糕,简单的点心,平凡的外表,穿过春夏秋冬,穿过时光流转,串起传统与现在,联接回忆与现实,唤醒我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对幸福生活的追求。
在婺源这片热土上,每当我们品尝一口糯米子糕,仿佛就能听见那古老的歌谣在耳边回响,感受到那股执着于心的情感在心间流淌。这是一种别样的情怀,一种只有品尝过的人才能懂得的情怀,它让我们记住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
是啊,无论走到哪里,无论身处何方,我们都不应该忘记自己的根,不应该忘记自己的文化。因为正是糯米子糕这样传统的美食,让我们在这个高速发展的世界中,找到一丝宁静和安定,找到一种归属感和认同感,或许这就是心灵的“故乡”。
欢迎单老师参加江山这次【根与魂】征文,这个婺源系列作品,请继续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