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山·根与魂】【东篱】万年桥(散文)
一
“东方属木,其色为青”,(《周礼·夏官·职方氏》)故名青州。按照五行说,天下九州,“正东曰青州”,在历史上很长一段时间,我的居住地就隶属于青州府。我在正东,处边缘,我必须懂得我的地理。青青7000年,“青史”赓续。青州珍藏着古老的颜色,更有一桥称“万年”,横亘在青州城的南阳河上。今年,6月8日晚,我站在青州“万年桥”上,看一城青色,不管历史如何漫长,斗转还来顾“万年”,星移不忘看夜桥。我在一个历史的节点上,感慨万千。青州又名“卧牛城”,青州地理形制如卧牛,右牵“山河之固”,左“负海之饶”,今夜的万年桥上,我来“执牛耳”,为此桥写一段我与之“盟会”的词。
青蓝色的南阳河,蜿蜒缱绻,柔情地在青州城的夜色中抒情,走着舒缓的舞步,轻盈无声,生怕惊醒了这道刚刚安静的夜色,青蓝的一带水,温柔得想沉睡了,但南阳河两岸的游人早就把身影投进了她的梦境,扰了一河的夏梦,河的梦里一定要有走在桥上人的影子。河南的南阳城(青州古城地)的古居古物古人,都在隐约的夜色中,摇晃着,打着盹,又像喝了一点酒,微醺着,“万年桥”是古城的枕头,是水做的凉枕,夜里的炎热不会惊扰古城,我愿听着她的鼾声,静静地看着。
我拂拭着桥的栏杆,就像拍打着古城入睡,轻轻地。
一条南阳河,沉静着,就像一个母亲在灯光下迷蒙着眼睛打盹,她无法正式就寝,一岸是“东阳城”,高楼拔岸而起,点亮了无数的窗口,就像把星星抓进了鸟巢,霓虹在楼体上渐次点亮,斑斓得不能分辨其色其形,都想给南阳河一个华美的夜晚,我向来喜欢景色的多情,眼光频繁地与之对接。南阳河是青州的母亲河,这样的氛围,想吟诗抒情都不敢,怕惊扰了母亲的小憩。白昼里,南阳河可是要迎接着数万观光的游客啊,母亲河累了吧?想多了,“万年桥”是母亲的肩膀,肩负古城青色,已经没有卸下青色的担子千年有余了,负重如此,不必担心。“万年”啊,这是多么长寿,我马上想起“遐哉永年”四个字,这不是祝福的冀语,而是感叹和写真。
二
万年桥是架设在南阳河上的舞台,舞厅是水做的,一袭的金碧辉煌,夜色里,沿河的荷叶荷花,都被忽略了,但它们的裙幅还是在夜的微风中旋着,做了伴舞的角色,白天我看过,于是在回想中,必须关照那些绿色的舞女的努力。今夜阴历五月初三夜,“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我怀疑白居易的这两句诗不仅仅是写给长安东南之曲江,也给了青州的南阳河。一线的月色,一条夜虹的桥,月色来配河上的桥,多情多意,不肯再把一线的月涂圆一些,天上月人间的桥,这才是“天上人间”四个字的魅力,就在此时。我都想伸手去握住那弯月了,只是怕遮住了月亲吻万年桥的光。
桥的一头,范仲淹在“范公亭”夜读,他留下“清夜微尘歇”(《南楼》)的自在,一代宋相自称“微尘”,才有了“忧天下之忧而忧”的情怀;欧阳修站在万年桥看到的是柳色新,“晴明风日家家柳”(《春晴书事》)此桥成了宋知州观察民情的制高点;李清照在写那日的“月满西楼”(《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城墙上的“顺河楼”)她的怀思寄托给了“雁字回时”的万年桥吧……
我不知这些宋人为何喜欢在青州写诗填词,他们应该不是有约相聚青州的,时间就是一条缠人的线,一下子可以把万里之遥不曾谋面的人拉在一起。可能这万年桥给了他们灵感和咏趣吧。万年桥的一边就是“青州宋城”,如果没有这些为官才俊,没有文人墨客,没有绝代才女,这座宋城何以撑起一片宋色的空间!
千年之前,再怎么繁华,永昼无夜,也无法用我所见的“画舫穿桥涵,小舟破彩虹”的景色来为之构筑诗意的美景。那时的桨声灯影,只在李清照故居的洋溪湖里,她那“回舟”窄得只载了她一人和她的婉约词愁,她不想把小舟摇到万年桥下过。那时的万年桥刚刚修建,从西部山区涌来的山洪,一浪就掀翻了她的轻舟。我们这些喜欢易安词的人还没有生人,不能为之救舟推舟。
三
据宋王辟之《渑水燕谈录》记载:“青州城西南皆山,中贯阳水,……先是跨水植柱为桥,……山水暴涨,水与柱斗,率常坏桥,州以为患。”宋明道间(1032~1033年)夏竦知青州,在任上,公开表示治水修桥的决心,开始了浩大的工程,运巨石加固河岸,伐大木数十根,于河岸两端重力打桩,然后木木相贯,架起无柱飞桥一座,造就了中国历史上第一座木结构虹桥。
据记载,当时“桥工匠师”陈希亮就带着一干宿迁官员们来青州取经,拿出了宿迁汴河飞桥的方案。其影响力,超过了宋廷一波一波的政治风云。宋朝拉起的党派,都赶不上陈希亮率领的考察团队值得名垂史册。
夜色沉醉,我没有让我的思考停止,在想,这座虹桥的构思源自何处?我想到了杜牧写的《阿房宫赋》,“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这是文学,这是文学家眼中的阿房宫的意象,怎样把这种意象转化为物象,让辞赋家的美感设想变成现实,或许就是这位叫夏竦的知州日夜读赋文不断揣摩的句子吧。我们古人的创造性从未停止,中国文学相比科技,更成熟,把文学搬到科技盘上,这应该是夏竦的一个功绩。文学的意义,岂止是一个遣词造句的审美,对于改变生活,创造科技,有着不能磨灭的贡献,就像我们的神话传说里的“嫦娥奔月”,在今天看来,不是传说,而是古人为今人画了一张图纸,我们将古人的理想,化作了现实,创造了当代科技的奇迹。一个问题要比一个答案重要,一句古诗有我们将其复活的可能。
或许,那些文学家只是在赋文中领略了雨霁飞虹的景象,感到不过瘾,于是相继奔青州来一睹真正的南阳河上的“飞虹”。
著名文学家曾巩之弟曾肇来此撰修桥记,我网上查阅,未见其文,据说是记录了修桥始末,我想应该有很多赞词吧,我想记住其中的句子,但怅然已失。尤其是大书法家米芾书丹刻石立碑,碑文已不在,我只能揣其风格以怀念之。他秉承古风,其字结体奇崛,笔画腾挪闪走,自成一格,古拙成趣,卓高不俗。文和字联袂,已经为这座虹桥留下了精彩的瞬间。
元代开国功臣郝经有《青州山行》诗,写下“饮马南阳河,摩挲米芾记”的诗句,我真佩服这位战将用执鞭挥剑的手,还能够抚摸到米芾留下的字温。据史记载,那面立在桥头的碑碣在明弘治七年被一场无情的洪水冲没了。
而今,那面碑碣还立在多少青州人的心中,不管是历史的风烟,还是洪水,总是给我们留下遗憾,我们不能不在古迹的碎片里,在残破的书页中继续寻找。作家余秋雨说:“文明在暴力面前,往往不堪一击,但它总有余绪……”(《千年一叹》)这“余绪”应该就是一股文化的灵魂,所有的回溯努力,都是对文明的尊重,我觉得站在“万年桥”上,心游万古,要比燃一炷香更有膜拜的意义。历史总是无情的,但我们就是要在这无情中寄托我们的惜古之情,这就是人类文化存在的意义。
四
令我欣慰的是,有人记载了万年桥风景的盛况。寿光县安致远在重修桥碑记中说:“北门锁匙,晨关乍起,邦人士女,衽接肩摩,南北交错,河桥成市……”如今,万年桥还是接受着时光的嘱托,将游人送过河对岸,去踏响古城的青石板。令我又想起一个细节,那个打更人,每晚要关上桥栅(“晨关”),唱一声“小心烛火,平安无事喽——”尽管我们不能按照碑碣的文字还原曾经,但还是把心带到遥远的时空。打更人不见了,烛和火变成了霓虹,消失了一个工种,我们跨过旧桥,走进了不一样的时空,会让人生出多少感慨啊。不管存在与否,万年桥都是青州城永恒的坐标,它不仅仅是一个工程的虹桥,更是其后的时代文化必须走过的辉煌。中国文化总是寻光而生,以虹光为色的。登上万年桥,马上会对文化有了这样的理解。
万年桥,属于青州,它在诞生之后,就走进了那一卷绝世的画作《清明上河图》。祖籍青州府(今诸城市人)的画家张择端,持笔绘就北宋汴梁城的繁华风貌,画作中最为抢眼的虹桥,就取材青州的万年桥。艺术,总是要抢夺时代的亮点,塑造一个时代的精彩,有人试图在今天的开封找到那座虹桥,当然,我们今天再建一座,也是轻而易举的事情,不过,这个典故的出处是在青州。青州,自“诗经时代”就频出典故,中国古老的文化被青州承载得太多。
“万年桥”的来历并非一建而万年。明弘治七年(1494年),水巨而桥毁。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重建,石建为七孔桥,一“虹”而生七“虹”,虹,始终作为一种桥型,虹的美好寓意一再被坚持。曾有“石崖天设,铁柱钉连”的结构描述。其桥墩迎水面部分呈现三角形状,分散洪水的冲击力,运用了力学原理,可谓精工匠心。桥体绘雕龙首长鬣水兽,表达着以水神征服暴洪的意念。桥两边密布石栏,栏柱的顶端雕石狮和宝瓶,栏板雕“二十四孝”图及其他纹饰。希望永年不坏,遂改名“万年桥”。这个芳名诞生于一任青州知府卫一风和知县刘洋浩的手中。我有了一个大胆的想法,如果把李清照唤回,就让她自创词牌填词一阙,她也一定会欣然命笔,就以“万年桥”为词牌,有人对流传的词牌做了统计,是1667个,我想应该加上“万年桥”一个。有谁来填词呢?任务应当交给今天的青州才俊们。
我曾长时间站在周庄的外婆桥上,感受的是跨越时空的温度;站在卢沟桥上,抚摸的是累累弹痕。每一座桥,都是它的风采,它的历史,它的底蕴。青州的万年桥,是可以激起我们再写华章的桥,不是“小桥流水人家”,而是历史的天堑飞峙的气势,又是可以让人想献词的桥。我真想建议今天的青州,可以出一本《万年桥集》,采录那些送给这座桥的诗词文章。
五
七色彩虹,七孔虹桥。这不应该是一种巧合。每一个桥孔都会涌出一种颜色吧?这是夸张了色彩的意义,也可以说是以形状表达颜色的经典之作。文学上的“通感”修辞,居然也是建筑设计的灵感啊!从“桥饰”看,典型的中国文化彩色。何以永年?有中华民族信奉的狮面图腾,表达着希冀吉祥的愿望;有宝瓶诠释着“万年”的意义,瓶可装水,以瓶驭洪,蕴含着中国古老哲学的精神,宝瓶又是无量寿佛的手中持物,是灵魂永生不死的含义,万年之义,无需文字作解,桥上之物可了然。
我还是不能跳过“万年桥”走过的历史阶段,清康熙三十年(1691年)、嘉庆六年(1801年)、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相继又修,未见被毁重建的记载,是否是一种“保其永年”的桥之义使然?“文革”期间,栏板雕饰被毁。1986年,青州市人民政府拨款重修,于今所见,其桥体之结实精致,早不是之前的“万年”之名了,目前的万年桥长86米,宽9.4米,高9米,胜于之前各朝的数据。美好的愿望,可能在历史长河中要沉浮几次,几经沧桑,已经不是一个说起来很轻巧的词,万年桥这笔历史杰作,就像一部传世经典,经过了三番五次的修改整饬,才成如今的样子。它跌宕了几个世纪,水还是不垮,风也不能损,源自一代代人对这条母亲河的深情厚谊,或者说,曾经的那道彩虹,就变成了一道灵魂之光,跨过了一个千年,向着万年走去。请允许我把“万年”作为一个实数。我相信,中华的文明线索不会断裂,即使断了,也有重修的链接,我们之所以能够不断地自我疗伤止痛,只因我们有着向往和继承文明的基因。南阳河灌溉了青州历史上无数的光辉灿烂文化,同样,南阳河上的万年桥会载着今后的脚步,创造崭新的青州文化。
洪水,多少次都要拔去万年桥的根,但还是气馁了,洪水在一座桥面前胆怯了,退缩了,万年桥几番扎根,越扎越深。万年桥的意志就是要在南阳河水中生根扎根,江河之水,是中华大地上的命脉,水和土,在文化中,具有同样的意义。桥就像一棵古树,得水土的滋养,也有着长青的未来。
有一些文明之物,并非是古人双手捧着送到我们面前,让我们收下的,那些文明的精彩,可能只属于她们的那个时代,但这座“万年桥”除外,三番五次地被毁,却一而再再而三地重修重建,到如今,才留下了最美的桥影,也让我这个偶然到访的旅人看到,读到,往浅出说,我幸运,我有眼缘,从深处说,这应该是文明总会喜欢一个热爱生活的人,因为他喜欢站在文明的桥上读文明的历史。
夜色,最适合讲故事,把故事送给万年桥,这是青州人的情怀。我发现一个特别有意思的故事。故事说,一只鸟在桥栏杆边筑巢孵蛋,有一个卵被风吹落往桥下跌,当坠至桥下半空时,卵中小鸟已经孵出,未到桥底,已会翩翩地飞了。故事很夸张,可见最初的虹桥是多么高大,高可及天。如果只是这样理解,没有错,但我觉得浅了些。这也应该是给这座桥写上神话,荒蛮的上古,人们写的神话,可能是无法理解自然,而宋时的民间传说,则是为他们的桥涂上神秘的色彩,有谁还会怀疑这个传说的不真实,还会认为是无稽之谈,就像我们今天依然要崇拜“后羿射日”“精卫填海”,这是一种民族精神的自我认可和描述。
没有超绝的想象力,就不会启迪我们的思想走得更远,就像李白爱庐山,写出“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有谁会怀疑他的句子的真实性,有谁拿着皮尺拉开了丈量一下,又有谁会怀疑万年桥的存在年代,有谁会怀疑它在中华民族建桥史上的人文高度呢!
六
我们的古人怎样评价万年桥呢?“实青齐之襟带,乃海岱之纪纲”,这是明代人杨应奎的赞词,如果仅从地理上写,我觉得还不足以道出万年桥的人文价值,应该是连接千年历史的襟带,是走向更辉煌的纪纲,更是一个了不起的起点。
听说,我站在桥上的昨晚,很多参加高考的青州学子,就有很多要踏桥而进考场。所以,我在文章中说,以“万年桥”为词牌,填一首词的任务就交给这些才俊们吧。
打开桥头的“晨关”的,不再是那个打更人,而是一个时代,万年桥已经整修完好,我们应该把眼光放在走在桥上的人,他们往青州古城采风,他们从桥出发,寻找自己的人生和生活。
一万年不算太久,时光会养着青州的万年桥。
青州,发展史7000年,文明史5000年,辉煌史2000年,下一个词是“灿烂”,灿烂的高光时刻,从万年桥开始,一道永不消逝的彩虹,永远腾起于古老的青州。
2014年7月13日原创首发江山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