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金文圣地 >> 短篇 >> 作品赏析 >> 【金文】关于《自1979年3月》的诗歌赏评(作品赏析)

编辑推荐 【金文】关于《自1979年3月》的诗歌赏评(作品赏析)


作者:东夷三子 秀才,1781.9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190发表时间:2024-07-13 20:21:49
摘要:冬天的荒野,本就寂静无声,而在人烟稀少的北欧,这份寂静更是被放大到极致。寂静,在此处不再仅仅是声音的缺失,它成为了一种完整的状态,一种无需言语的诉说。它是无词的语言,却胜过千言万语,引领着我们走入冥想的深邃境界。在这片寂静中,仿佛隐藏着一个等待被揭示的宇宙,充满了无尽的奥秘与可能。

原诗:
   自1979年3月|特朗斯特罗姆
  
   厌倦所有带来词的人,词而不是语言,
   我走向雪覆盖的岛屿。
   荒野没有词。
   空白之页向四方展开!
   我遇到雪上鹿蹄的痕迹,
   语言而不是词。
  
   【赏读】这首诗像一份电报,简洁扼要,娴熟老辣,再次体现了诗人的诗歌特点:凝炼。
   在诗歌的殿堂里,有两个关键的概念如双子星般闪耀,它们是:词与语言。诗人以其敏锐的笔触,将这两个看似相近却又截然不同的元素对立排列,在短短一行诗句中,绽放出令人惊叹的张力。
   整首诗虽短短只有六行五十八字,却宛如一把神奇的钥匙,为我们开启了一扇通往全新视角的大门。它引领我们去思索语言那宛如自然般广袤无垠的存在,仿佛是“雪覆盖的岛屿”上麋鹿留下的神秘痕迹,充满着诱惑,召唤着我们去发现、去读解、去感受。
   词,作为能够独立运用的最小语言单位,就像一颗颗散落的珍珠。它们固然有着自身的光泽和价值,但相较于语言这一整套用来表达或交流思想和感觉的声音系统,词显得如此渺小、偏狭、支离破碎。
   语言是一幅宏伟的画卷,词只是其中的一抹色彩;语言是波澜壮阔的海洋,词只是一朵跳跃的浪花;语言是浩瀚无垠的星空,词只是一颗孤独的星辰。语言有着无限的包容性和创造力,它能够描绘出世间万物的千姿百态,能够传递人类内心深处最细腻、最复杂的情感。而词,往往局限于自身的表意,需要在语言的洪流中相互碰撞、融合,才能迸发出更强大的力量。
   当我们深入探究词与语言的关系,便会发现这并非是简单的大小之分,而是一种相互依存、相互成就的共生。没有词的积累,语言将失去根基;没有语言的整合,词也只是孤立的存在。
   这首诗从一个具体的事件或场景出发,展开了一场关于语言与词、寂静与表达的深邃探索。诗的起始,呈现出“词而不是语言”的激愤状,仿佛是在对某种混乱、无序的表达状态的抗争。随后,转向“语言而不是词”的雪覆盖的岛屿,这一转变,犹如从混沌走向清明,从繁杂走向纯粹。而那“雪覆盖的岛屿——空白之页向四方展开”的精准隐喻,无疑是整首诗的核心与灵魂。它宛如一座灯塔,照亮了诗人构建的坚实世界。
   庞德所倡导的“意象主义”在这首诗中体现得淋漓尽致。摒弃了叙述和议论的冗余,追求意象的精准精炼,诗人以令人震惊的意象冲击着我们的思维。那些日常中普通且看似缺少表达能力的语言,在诗人的妙手下焕发出奇迹般的光彩。
   冬天的荒野,本就寂静无声,而在人烟稀少的北欧,这份寂静更是被放大到极致。寂静,在此处不再仅仅是声音的缺失,它成为了一种完整的状态,一种无需言语的诉说。它是无词的语言,却胜过千言万语,引领着我们走入冥想的深邃境界。在这片寂静中,仿佛隐藏着一个等待被揭示的宇宙,充满了无尽的奥秘与可能。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诗人在“雪覆盖的荒岛,即向四方展开的空白之页”一句后加上的那个惊叹号。对于一个向来冷静客观、善于自我制约的诗人而言,这一亢奋的标点无疑具有非凡的意义。它强烈地表达了某种重要的东西:空白的重要,或者说,留白的重要。空白并非是缺失,而是一种含蓄的蕴含,是留给读者想象和感悟的空间。它如同中国画中的留白,虽不着一笔一墨,却能让整个画面更加灵动、富有韵味。
   在诗人的笔下,一幅肃穆的北欧冬景画卷徐徐展开。雪,如同轻柔的白纱,静静覆盖着岛屿、荒野,将世界装扮成一张空白的书页,向着无尽的四方延展。这片荒野,并非只是荒芜与寂静的所在,而是被赋予了更深层次的意义——语言的诞生地。在这里,自然与生命相互交融,彼此感应。当我们踏入这片荒野,仿佛能听到大地的低语,感受到风的诉说。那些穿越荒野的动物们,它们的足迹、它们的气息,都是自然语言的一部分。
   诗中的主人公偶然碰到鹿蹄的痕迹,那一刻,如同触碰到了自然之魂。这痕迹并非简单的印记,而是一种充满神性与启迪的语言。它无需华丽的辞藻,无需复杂的句式,却能传达出最本真、最深刻的信息。相比之下,我们日常所依赖的那些孤立、偏狭的词,显得如此苍白无力。
   那些所谓的词,常常被囚禁在书本里,被束缚在理论的框架中,缺少了生命的温度与活力。它们就像灰色的阴影,笼罩着我们的思维,让我们与真实的世界渐行渐远。而自然的语言,却是鲜活而灵动的。它是山间的溪流,奔腾跳跃,奏响生命的乐章;它是枝头的鸟鸣,清脆婉转,诉说着季节的更替;它是风中的花香,芬芳馥郁,传递着大地的深情。
   只有当我们身临其境,摒弃尘世的喧嚣与浮躁,真正融入这片荒野,才能感悟到自然语言的神秘。我们会发现,每一片雪花的飘落,每一棵树木的摇曳,都是大自然在向我们倾诉。这种语言,超越了人类的逻辑与理性,直达心灵的深处,唤醒我们沉睡的感知。
   这首诗无疑阐述了诗人对诗的观点:诗是对事物的感受,而不是再认识(如分析、命令、雄辩、夸夸其谈等),而是幻想。一首诗是诗人让它醒着的梦。它揭示的是现实世界里的神秘。这神秘是语言,而不是词。
   开门见山,诗人宣称“厌倦所有带来词的人,词而不是语言”,这一表述看似矛盾,实则深刻地揭示了诗人对于语言被过度滥用、变得空洞和表面化的不满。他渴望的是真正能够触及灵魂、传达内在真实的语言,而非那些仅仅作为符号堆砌的“词”。这种对语言本质的追求,体现了诗人对纯粹和深度的向往。
   随后,“我走向雪覆盖的岛屿”,这句诗营造出一种寂静、空旷且纯净的氛围。雪覆盖的岛屿象征着未被世俗语言污染的净土,是诗人逃离词的喧嚣,寻求真实表达的目的地。荒野“没有词”,意味着在这片原始而纯粹的自然中,语言以其最本真的形态存在,无需华丽的词汇修饰,却能与天地万物相通。空白之页向四方展开,这空白并非虚无,而是充满了无限可能,是等待着真正的语言去填充、去赋予生命的画布。
   诗的结尾,“我遇到雪上鹿蹄的痕迹”,鹿蹄的痕迹这一意象充满了神秘和生机。它是自然留下的语言,不借助人为的词汇,却能诉说着生命的故事。在这里,诗人找到了他所追寻的“语言而不是词”,那是一种与自然、与生命本源相契合的表达。
   整首诗短小精悍,却蕴含着丰富的思考。特朗斯特罗姆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敏锐的感知,揭示了语言在现代社会中的困境,以及回归语言本质的渴望。他提醒我们,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不要迷失在词的表象,而要用心去倾听和感受那隐藏在深处的真正的语言。

共 2562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作品赏析,必须对原诗作者、时代、背景、创作思想非常了解才能分析作品。本文对诗作做了细致入微的分析,既有深刻的思想,又有透彻的论述,既有精准的总结,也有详尽的阐述,原诗是浓缩型的,解析是伸展型的,原诗本是一粒珍珠,解析把这颗珍珠的来源、结构、化学成分、细胞核、用途和价值全部分析的入情入理,深入骨髓,入木三分。文笔娴熟,文风洗练。好文章,推荐阅读欣赏并建议申报精品。 【金文编辑 王金启】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东夷三子        2024-07-13 22:09:21
  不足60字的一首诗,解读就用了2476字,这是需要修炼的功夫,需要盖房的技术。更需要卖房的技巧和推荐,王老师在这方面做到了。谢谢老师的精准点评!
2 楼        文友:晚秋枫叶        2024-07-13 22:25:27
  感谢东夷三子老师投稿,文字功底深厚,分析透彻,条理清楚。佳作欣赏,向老师学习!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3 楼        文友:王金启        2024-07-14 05:33:48
  精彩无限,美轮美奂,特别致敬,特别推荐
4 楼        文友:王金启        2024-07-14 05:34:58
  致敬东夷三子老师,见解独特,解析精彩
共 4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