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山·根与魂】【流年】秦城烟柳(散文)
一
你用过牙签吗?也许你会回答,牙签谁没用过,饭店里都准备不说,家里也准备着。你知道名牌牙签吗,你会说名牌牙签谁不知道,最有名的“小鹿妈妈”,牙签、牙线一应俱全。天然材料制成的牙签呢?竹子制成的,谁不知道。天然材料制成的名牌牙签,连皇帝都用过的呢?……?
我可以告诉你,传统的名牌牙签,连当年的皇帝都曾经使用,是我的家乡所产的“秦城柳”牙签。
秦城是我家乡天津市宝坻区(以前称为宝坻县)的一处古迹,它地处县城以南,紧靠着潮白河,老百姓称为“秦城洼”。
人们称“秦城洼”为“古迹”,并没有国内其他古迹都会有的楼台亭阁,也没有古代文人墨客留下的书法墨迹,更没有砖砌的城墙和高耸的城楼,“秦城古迹”内甚至连一间房屋都没有,只围着一圈高高的土围堤。
秦城古迹留在老百姓千百年来的口头传说之中。
传说之一,唐太宗李世民亲征高句丽的时候,行军到达这里驻跸。当时这里是百里无人烟的荒草滩,为了驻防安全,太宗皇帝命令就地筑城。士兵们每人用战袍兜了一兜土,就筑成了现在的秦城——四周的土围堤是原来的城墙。士兵们取来如此多的土,必定要留下痕迹,附近有一个名叫“营淀洼”的村庄,村头有大坑,据说土就是从这个大坑取走的。唐太宗李世民登基之前被封为“秦王”,所以这里就被称为“秦城”。
这些年对秦城古迹进行考古发掘,没有出现一件有关唐朝的文物,唐太宗李世民在此筑城的传说被否定。
传说之二,秦城是秦始皇建立的,这个传说相对还靠点谱。据说秦始皇派徐福去海上寻找长生不老药,就是从秦皇岛登船出发。虽然历史上没有确切记载是在此处登船,但是秦皇岛市为了发展旅游业捷足先登,在海边建造了徐福出海寻仙药的登船之处。按照这个说法,秦始皇的确到过秦皇岛,去秦皇岛路过宝坻,就有可能在此驻跸建城。传说的其他部分和李世民的传说一样,也是让士兵们每人从“营淀洼”村头兜一兜土,筑成了秦城的城墙。
《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始皇的确到过秦皇岛碣石山,行进中是否驻跸过宝坻却没有明确说明,更没有中途筑城的记载。不过秦城建立于战国时期却是有据可查。这些年进行考古发掘,从秦城古迹中发掘出很多战国时期的文物,出土了大量的陶盆、陶罐碎片和瓦当,证实秦城修筑于战国时期。前期大概是由燕国所建,后期为秦朝管理使用。
秦城遗址出土文物中有一块双面秦朝官印,一面篆刻“范阳丞印”,另一面篆刻“泉州丞印”。按着秦朝的地域治理,范阳是现在河北保定、涿州一带,是较大的郡治,相当于“州”或者“府”;泉州为现在天津市武清区一带,相当于县级地域。不同行政区域的官职篆刻在同一印章上,可以想见当年这一带人烟稀少,不必安排专职县治官员,由郡治官员兼职。此官印说明了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已经在这一带实施有效的国家正规管理。
二
秦城古迹现在已经残破不全。根治海河的时候,潮白河扩宽,紧邻潮白河的秦城古迹被挖去西南面,后来县里把火葬场建立在秦城古迹的西北角,秦城的西面和南面的土围堤几乎都没了,只剩下东北角的残缺土堤还高高耸立着。秦城古迹中间依然是村民们耕种的田地。
尽管古迹已经残缺不全,有关秦城的传说却长盛不衰,古迹长留在老百姓的心中。
传说之一:原来秦城土围堤完整的时候,夏天下大暴雨,里面的积水无处排泄,形成了一片积水的湖,所以老百姓才称之为“秦城洼”。宝坻这片地方历来是“有水就有鱼”,秦城洼的积水里有了鱼,就会有人驾船来打渔。有一个驾船打渔人收网的时候,随着渔网拉上来一节铁链。打渔人想把铁链打捞上来拿回去卖钱,就站在船上用力拉。拉了一会整个船几乎装满了,铁链依然不见尽头。眼看船就要被压沉,打渔人害怕了,赶紧又把铁链扔回水里。传说铁链锁着“海眼”,如果把铁链全部拉上来就会涌出海水,把附近的村庄淹没。
传说之二:一对老夫妇起大早去秦城洼里种地,起得太早了,刚过半夜就到了秦城洼的地里。他们发现,洼里面出现了一座大房子,大房子大门洞开,他们很好奇地走了进去。只见大房子里到处点着油灯,油灯的灯捻烧短了,都是奄奄一息快要熄灭的样子。老汉赶紧用手里的粪叉挨个拨灯捻,把所有的油灯都拨亮了,借着灯光仔细看去,只见两侧架子上摆满了黄灿灿的金子!老汉大喜,赶紧往粪筐里装金子,直到快背不动了才朝外走,转来转去却再也找不到房子的大门。老伴儿对他说:“你没有发财的命,不是自己的钱财不能随便拿,赶紧送回去吧!”老汉只好把金子都放回原处,这次往外走很快找到了大门口。出来后他们发现粪筐里有四颗闪闪发光的金豆子,里面还有一张纸条,上面写着:“拨灯有功,赏金四两”。
自古民间传说都是劝人向善,不义之财不能随意拮取,要靠自己的勤劳智慧致富。
三
如果只靠老百姓口头的传说和几件出土文物,残缺的秦城土围堤算不上什么古迹,最多算是考古发掘现场。然而秦城洼里还有另一种东西,也可以算是活着的文物——秦城柳。
秦城柳是一种树木,名字叫“柳”,却和“举者为杨”的馒头柳、“垂者为柳”的垂柳毫不沾边。秦城柳的树叶是圆形的,和杏树叶子差不多。这些年有人考证,秦城柳的真实名字是“丝绵树”,就是中药里的名贵药材“杜仲”。丝绵树在四川、安徽、陕西、湖北等地广有栽种,虽然被列为“易危物种”,但是由于用途广泛经济价值高,人工种植在这些地方并不少见。
天津地区是退海平原,土地盐碱度高,大概不适合丝绵树的生长,所以在天津其他地方根本见不到这种树木。就是在我们宝坻区,曾有人试着想把丝绵树移植到其他地方,却都没有成功,丝绵树只能在秦城古迹中生长繁殖。
我们那里自古有“宝坻八景”的说法,“秦城烟柳”就是其中之一。据说在夏季阴天的时候,秦城柳就会冒出缕缕白烟。有人说树上冒起的白烟是水蒸气,有人说是一种细小的蚊虫在枝头飞舞,到底是什么至今也说不清楚。
秦城柳有一项特殊用途,就是本文开头所说的做“牙签”。据说用秦城柳做的牙签剔牙,剔牙后会满口清香,如果剔牙时刺破牙龈,牙龈不但不会出血,也不会化脓感染。传说清朝皇宫中所用的牙签都是由宝坻进贡的秦城柳牙签,当年北京、天津等各大饭店也以准备了秦城柳牙签作为招揽顾客的广告。一些小饭店也有模仿的,但是大部分都是冒名顶替的假货。
假如今天有人向您推销“秦城柳牙签”,我保证更是百分之百的假货,因为秦城柳已经是我们宝坻区的保护植物,不允许任何人去动一枝一叶。
四
秦城虽说被称之为“城”,当年其实是个军事堡垒,在这里长期生活的没有几个普通百姓,大部分都是戍边的官兵。
秦始皇统一中国,靠的是秦国的虎狼之师,秦国祖源地在陕西一带,士兵们大部分都是陕西人。当年秦城距离秦朝故地遥远,为了保卫边疆,就派兵驻守,来这里驻守的官兵大部分应该是陕西人。官兵们从故乡长途跋涉来到这里,除了一座土城,四外都是无边的荒滩,几乎没有什么人烟。这里土地盐碱,种地只能种植高粱、黑豆一类耐旱涝的庄稼,连饮水都是又苦又咸,官兵们在这里生活上的困苦可想而知。
官兵们在远离故土的秦城长期驻守,很多人把生命都留在这座土城里。近些年考古在秦城里发掘出很多“瓮棺”,瓮棺就是陶土烧制的大坛子,里面装着死人的骸骨。盐碱荒滩上缺少树木,人死后连一口棺材都没有材料钉出来,只能把骸骨装进陶土烧制的大坛子。
当年官兵们被派往遥远的秦城驻守,很多人都心里明白,也许这一生再也回不到故乡。亲人们相送,等于是生离死别。大家都知道“灞桥折柳”的典故,送别亲人时,折一段柳枝让亲人带上,柳枝饱含思念和祝福之意。也许被相送的官兵太多,灞桥一带的柳树都被折光了,送别的亲属只好随手折下丝绵树的树枝送给亲人,所以丝绵树到了秦城被称为“秦城柳”。
官兵们把丝绵树的树枝带到秦城,趁着树枝还有些青绿,把它栽种在盐碱的土地上。官兵们细心呵护这些家乡带来的树种,就像呵护自己的亲人一般,于是丝绵树在秦城安家落户,这些树寄托了官兵们对亲人的思念和对家乡的眷恋之情。
丝绵树把根扎在这里,成了“秦城柳”,官兵们把魂也留在这里。每到阴雨天秦城柳冒出的缕缕白烟,谁说不是那些不屈灵魂发出的呐喊!
五
“欲寄愁心朔雁边,西风浊酒惨离颜。黄花时节碧云天。古戍烽烟迷斥堠,夕阳村落解鞍鞯。不知征战几人还。”这是清朝诗人纳兰性德的一首《浣溪沙》,形象地描写了古代戍边将士。
自古军人是男儿的第一职业。为了后方百姓的安居乐业,军人心甘情愿地去边陲之地站岗放哨,古代如此,今天如此,将来亦是如此。
今天,有很多解放军战士驻守在祖国边疆,虽然经济发达生活条件改善了,但是环境的艰苦却远远超过当年驻守秦城的将士。当年秦城尽管荒凉,必定还是在华北平原,气候有明显的一年四季之分。今天驻守在新疆、西藏等地的解放军官兵,要长时间生活在冰天雪地之中,连空气都是稀薄的。国境线巡逻,时而要爬上险峻的雪山,时而要走在陡峭的峡谷,比当年驻守秦城的将士还要艰苦很多倍。
网上曾流传一个感人落泪的视频:东北一处冰天雪地边境线,一位战士纹丝不动地立正在岗台上站岗,来此旅游的人以为是雕像,想去与之合影,战士举手向游人们敬礼,大家才看出是一个活生生的解放军战士!
近段时间我国对世界很多国家实行免签旅游,大量外国游客涌入中国。这些游客来到中国后纷纷惊异,没想到中国如此安静整洁,更重要的是非常安全。普通游客不算,就连叙利亚总统夫妇去年来我国访问,也可以放松地走在大街上的人群之中。若是在他们本国,恐怕大部分时间要工作、生活在防空洞里。
生活上的安全中国老百姓早已习以为常,然而不要忘了,我们的这种安全环境,都要归功于那些不惜付出的解放军官兵。还是用那句老话做结语吧:“不要说岁月静好,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
灵魂对晤、以心悟心,逝水的时光变得更丰盈和饱满。
善待别人的文字,用心品读,认真品评,是品格和品位的彰显!
我们用真诚和温暖编织起快乐舒心、优雅美丽的流年!
恭喜,您的美文由逝水流年文学社团精华典藏!
感谢赐稿流年,期待再次来稿,顺祝创作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