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东篱采菊 >> 短篇 >> 江山征文 >> 【江山·根与魂】【东篱】为了一个字——峱(散文)

精品 【江山·根与魂】【东篱】为了一个字——峱(散文)


作者:怀才抱器 榜眼,37015.57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242发表时间:2024-07-17 08:23:44
摘要:为了一个字,我有了被牵着的感觉,尽管我不能走遍青州,尽揽青州风景和文化入怀,但觉得很值,这个字,让我从历史的深井里打捞出更精彩的东西来。

【江山·根与魂】【东篱】为了一个字——峱(散文)
   在青州,我脱了一个字的盲。这个字就是“峱”,读作nao,阳平调。明大画家董其昌《画旨》里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我是行千里路,认识一个字,也可以说,为了一个字,也不负青州识字一个之行。
   青州博物馆的三楼北首设一个“峱专买”区,我是从服务员那学会了这个字,略知是特产于青州的古代怪兽。中国之大,峱,为青州独有,堪称大观。
   这个“峱”字很奇特,在电脑的常用字库里一般是检索不到的,查辞海见词条:古山名,在山东省青州境内,靠近淄河。在汉字里,只为一座山而造一个字,并无别的义项,一座山,专用一个字,这是怎样的特权和殊荣!凭着这一点,我不能不重新审视。
   走出博物馆,我站在博物馆下的广场入口,仔细端详两边的峱卡通动画造像,原本以为是个“四不像”,感觉就像个唐老鸭,并不在意。青州人给的名字是“峱宝宝”,面相如狮子,额头一簇火焰,鼻子深凹于眼睛之下,满口是舌头,四颗牙齿,浑身长着鳞角,又是一种可爱的样子。既然是上古神兽,画个什么样的造型,我们都不能说出什么。真是天下无奇不有,青州更奇!
   应该说,峱,代表了青州有着很古老的历史,发现峱,大约在2500年前,也就是说,此时已经有了“青州文明”,为其命名,为其写诗,文字和诗歌是文明的显著标志,这就是青州的骄傲。史学界一直例外地统一了对文明的认识,认为文明产生的标志为金属工具、文字、城市的、国家的产生和出现。文字赫然列入,而且文明程度的高低主要由文字决定的。况且,青州还作为南燕国的都城而存在10余年,文明的根基无可撼动。一只峱,可以作为一种图腾一样存在,进入青州今天的文明进程,已经很不简单了。如果青州只宣传这只峱,我都会欣然前往。文明旅游,较之文化旅游的概念,更具探索性,旅游的深度发展,应该依赖于文明的底蕴开发。
   就像我所在的荣成,我们都以秦始皇到过荣成的天尽头巡视大秦疆土而感到自豪,这是中国历史上大一统下的文明封疆之旅。不忘初心,也不能忘记迈开的文明第一步。
  
   二
   峱山,载着一章“齐王猎峱”的故事。春秋时期,在青州西部的淄河南岸的稷山附近,出现了一种奇特的野兽,相貌狰狞,人见人恐,鬼见鬼愁,践踏庄稼,糟蹋财物,扰民不安,地方上报请除。齐王亲自领兵而至,亲登山巅,趁着夜色,合力包围,短兵相接,弓弩齐射,终于剿杀。
   传奇的围猎,是国王炫耀“尚武”的一种方式,峱山围峱,应该在一段时间成为齐王朝朝事的精彩主题。
   晨曦东升,突然发现稷山的南北各多出一座山,北山如牛形,后人称“牛山”,而南山与北山并不对称,怪形如兽,不像马,也不似牛,不像虎狼,也不似猿猴,样子怪异。为纪念齐王猎怪,总要给这只怪一个名字,于是一干随行文臣就开始了造字。一犬一丑一山,加以组合,会意为“峱”,称山为峱山。
   面对这个字,我想到“仓颉造字”,其实,仓颉只是造了部分汉字,很多字应该是众人合造而成。至于后世诞生的许慎的《说文解字》,则是总结了六种造字法,书中把“峱”列为形声字,“从山狃聲”。这样说来,那个传说,应该是一种民间演义,虽不足为信,但更有趣味性。其中包含着精彩的审美,以动物象形,历来是中国山的命名方式,例如“象鼻山”、“马鞍山”……
   关于“仓颉造字”最早的记载是《荀子·解蔽篇》,这是一个涉及文字起源的问题,我们完全可以这样认为,青州,在造字文明的过程中,就当下所知,有着一“峱”的贡献,“仓颉造字”的“造”也有着整理归档的性质。
   《诗经》是中华文明的起源,更是文学的开山之作,几乎没有一首“国风”可以直接写一地风情的,而独章写青州“峱”的,赫然在列,名《诗经·齐风·还》,篇幅不长,请允许我全文引述——
   子之还兮,遭我乎峱之间兮。
   并驱从两肩兮,揖我谓我儇兮。
   子之茂兮,遭我乎峱之道兮。
   并驱从两牡兮,揖我谓我好兮。
   子之昌兮,遭我乎峱之阳兮。
   并驱从两狼兮,揖我谓我臧兮。
   这是再现那次“猎峱”的场景,歌颂围猎人的敏捷、勇敢、善良和顽强,但主角变成了两个青年猎人。据说,这是齐哀公时期的一首民歌。诗歌对峱山的细腻描写,再现了峱山的风貌。从内容看,完全打破了纪实的格局,突出了创作的元素,对后世的文学有着深刻的启蒙意义。我们完全可以说,峱,对文学也有着贡献,能够进入文学的视野相当不简单,起码是一个奇特的文学歌咏对象。
   “诗三百”,为了一个“峱”字,不惜篇幅,可见峱山在当时的名气,的确,“山不在高”,有故事也一样可以为人注目。在齐鲁一带,也只有泰山和峱山进入了《诗经》的篇目,有“泰山岩岩”(《诗经·鲁颂·閟宫》)句为证。峱山,对于中国古代的文字学的贡献,不容小视,尽管这个字的使用频率今天几乎等于零,它的存在,让我们看见了古老。这也是中华文化的一个显著特点,不看出处,无论名望,常常是小人物却走进了文化关注的视野。一代君王,一个大事件,有的不一定被文学关注。这种包容性和柔性,足以让我们继承光大。
  
   三
   从凤凰山路返回,加足了车油,尽管青州还有很多风景都一再招惹着我,我还是要往峱山进发,我要去看峱山,看一座奇怪的山。我已经背熟了《诗经》的“还”篇,我觉得,此时能够做的就是背熟“还”篇,这是以我的方式,礼敬青州古老的文化。可车在导航下一直沿着“齐王路”向西北的“临淄”方向前行,峱山在哪?青州的山,不像云贵的喀斯特地貌,突然就耸立于眼前,也不高,很谦逊的样子,不喜欢挡住我的汽车。再次确定目的地是“峱山”,但没有国道,十多里的样子,哪见什么山,也许是样子太丑不肯出来见我?我窃改一下吧,去掉那个“丑”,把犬旁换成单人旁,怎么样?那还是峱山吗?有时候那些篡改历史的人,或许也像我这样跟历史开玩笑吧?只是图个有意思而已。其实,我产生这个想法也有根据,最早的“仙”,多是半人半兽的形象。或,人兽结合,或鸟人拼接,从“峱”字看,似乎也存在着这种关系。
   我不能错过在峱山周围怀古的机会,打开手机的百度,去仔细阅读齐桓公和宁戚相遇的故事吧。齐桓公征伐宋国归途就走过峱山,或许我的脚步重印,或许就在《诗经》的“遭我乎峱之阳兮”,峱山之阳,它的南面是黑山和柏山,一条沟直通淄河,这里抵达临淄才是最通畅的路。或者是为了看看先祖齐哀公围猎的地方,折道而来。历史总是这么巧合,从不缺少故事。
   一个名声很好的君王,一定有奇遇,他的一路肯定写着缘分。
   被誉为卫国贤士、满腹经纶的宁戚,就站在峱山之阳,戴着破旧的斗笠,光着脚丫子,赶着一辆吱呀作响的牛车,时不时地敲击着牛角,哼唱那首讽刺时政的《饭牛歌》。歌词是后代元人洪希文创作的:“牛吒吒,蹄趵趵,枯萁啮尽芳草绿。自晡薄夜不满腹,撷菜作糜豆作粥……”锣鼓听音,唱歌听调,齐桓公到底还是听出了歌词表达的不满情绪了,齐桓公停车询问,宁戚傲慢不理睬,眼都不睁。
   “绑了!斩首!”齐桓公哪里受得了这一介草民的傲慢!
   宁戚不惧。
   “吾歌饭牛曲,与你何干!”宁戚道,“我卫人,汝路过吾地,还这等傲慢!”
   到底是谁傲慢?齐桓公有了分辨的兴趣,遂转怒为喜。
   相国管仲却知宁戚是一个人物,便趁着齐桓公面带悦色极力荐举。
   我不知齐桓公和管仲如何劝说了宁戚,宁戚怎么跟着去了齐国。后来,齐桓公拜宁戚为大夫,与管仲同参国政。据说,宁戚负责齐国农事,成就突出。史传,宁戚著有《相牛经》,是中国最早的畜牧专著,这与青州人贾思勰著有《齐民要术》这样的农学巨著,是否有着地域上,时代风气上的一脉相承的渊源呢?这与青州这片古老的土地文化,是否有着关系?以我的知识,无法断定,我只是站在峱山附近,有了这些模糊的思考。
   这是齐桓公“礼贤下士”的经典故事,流传至今,依然生动。据说,临淄李园街道办事处柳行头村还有“宁戚大夫饭牛处”的石碑。我想,这个碑碣是不是应该置于峱山之阳呢?其实,已经无关紧要了,人们喜欢这样的故事,尊重这样的文化,放在哪里都是正确的。宁戚“饭牛”之举,是不是和这个样子奇怪的峱山,有着几分相似啊!宁戚“饭牛”,并无求遇的心机吧,但他遇到了,遇到了敢于屈身求贤的齐桓公。为什么这个故事偏偏发生在峱山之阳,而不是别处?历史就是那么巧合,没有人深究这一点。我们也总是希望历史跟自己发生巧合,这是不是国人的美好心理使然呢?
  
   四
   一座山,峱山。我觉得,没有一座山能有峱山如此传奇。
   一兽曰“峱”,一诗载于《诗经》,一贤叫宁戚。兽,是宝贝,怪不得在青州博物馆设有“峱宝宝”专卖,不要以为青州人喜欢“猎奇”,是青州深博的历史,让我们总能在这片土地上寻找到传奇和精彩。一诗,兴也。《诗经》开辟了“赋比兴”文学表达经典的先河,这样的“兴”,如果仅仅理解为“起兴”就显得不足了,这样的吟哦,也歌吟了青州迢远历史,尽管是一个开头,此后的青州,一定都是在歌吟的节奏里。一贤,才也!在民族复兴的进程中,人才始终是复兴的保证,人才不一定都在峱山之阳,华夏大地有太多的贤士,如今,不必像曾经那段齐王于宁戚相遇故事,依赖于巧遇,人才的通道一直打开着。未必唱着“饭牛歌”表达着怀才不遇,才会引起注意和重视,很多领域,都是敞开着门户,是人才可以走进来。
   古老的中华文化,写在一座峱山上,这是文化之源,我们走过了文化贫乏的时代,迎来了文化大发展的时期,不应该忘记我们民族文化的出处。
   为了懂得一个“峱”字,兜兜转转,一点也不觉得此行有什么不值。这个字,是青州文化的一个精彩看点,闪着光,与众不同,尽管我是刚刚做了入门的学习,但已经引起了我对青州这座古城的好奇,还有多少如“峱”有着相似传奇的字,多少值得一读的经典故事,未被我发现,我应该再次走进青州。
   古籍记载说,齐哀公已经剿杀了那只峱,我以为并非真实。峱山还在,一定有峱出没,或许那些峱暂时躲避了,2500年的物种变化,说不定已经变了另一种样子,变得不丑了反而更可爱了,像宠物一样。我们无法睹见曾经的峱,但在青州博物馆的广场前可见,它已经成为青州人热爱自己的峱文化的图腾,灵魂不息。香港《大公报》在抗疫期间,盛赞峱是“青州的瑞兽”,有人推测,可能就是传说中的貔貅,而青州7000年的发展史,也雄辩地证明着这个结论有可能成立。
   峱,也给今天的青州带来文化生机。围绕着峱,诞生了文创团队,他们的文创精神是,把握峱文化的根柢、内涵与神韵,挖掘峱文化的时代价值。我在博物馆前见到的峱卡通造型就是这个团队的作品,他们把峱山文明和当代的博物馆对接起来,有了跨越时空的神奇感。
   苏轼曾说“人生识字忧患始”,(《石苍舒醉墨堂》)他写字写诗给自己带来不少麻烦,纯属牢骚话。鲁迅说“人生识字糊涂始”,是言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要追根溯源何其不易!我在青州认识一个“峱”字,增加了学识,澄清了认知,一个字穿起了一段人文历史,让我认识了古老的青州,何其幸也!我要说“人生识字幸运始”了。
  
   2024年7月17日原创首发江山文学
  

共 4434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作者游玩青州,一个生僻字“峱”字,引发了作者强烈的好奇之心,并以洋洋洒洒的厚重之笔全方位对此字深入浅出解文说字,诗词典故蜂拥而来,令人感叹作者深厚文化的积淀与灵敏才思。对于一次旅行,一个地方,能认识一个字,作者都认为是值得的,这是作者对知识永无止境的追求和探索,也是对“峱”字所引发拓展出的历史文化的一种探究和记录。作者不仅仅是看一座青州古城的山,也是看它从历史深处款款走来的远古文化,这些带着象形文化的字眼,在作者的眼里,都闪着光,熠熠生辉,是光阴赋予它们的厚重,是今人的财富,是作者眼中不一样的风景。“峱”山是山,“峱”也是瑞兽,以瑞兽给山命名,当场造字,颇见古人之大智慧。作者引经据典,详略得当,从“峱”字说起,说起青州古城的古老,说起峱山“齐王猎峱”的传奇,说起齐桓公宁戚相遇的故事,而青州七千年的发展史,因“峱”盛名,也许已经演变为众所周知的貔貅,但它的祥瑞,人人喜欢。它是人们精神的图腾,也是青州历史文化的见证。作者围绕“峱”字 ,引发着作者浓烈的忆古思今的铮铮情感,字里行间弥漫着浓郁的诗词歌赋,如高山流水,若环佩叮当,荡漾纸墨,也牵动着读者求知若渴阅览的心情。作者笔功深厚,知识渊博,通古贯今,胸藏丘壑。好文,有幸拜读,问好老师,倾情荐阅。【东篱编辑:风轩】【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407170007】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风轩        2024-07-17 08:29:46
  若不是老师标注了拼音,这个字也不认得,跟随怀才老师的脚步,认识了一个字,涨知识。感佩老师才情,才华如泉眼,汩汩流淌。
风轩
回复1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4-07-17 09:18:06
  风轩老师好!谢谢你的辛苦编辑,谢谢美按。人生识字糊涂始,我们不能认识的字很多。我去青州就跟服务员请教这个字。一个字,太有意思了,所以就追踪学习,一篇诗经国风我背熟了,一个典故我熟悉了,虽未见峱山,但峱山已经矗立在我的心中。遥握,期待风轩老师的佳作,谨祝编创快乐!
2 楼        文友:韩格拉图        2024-07-17 09:28:46
  这个字真心不认识,就跟这个动物一样,没见过。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有一点就体现在造字上。老师抓住人们的好奇之心,展开对这个怪字的追踪,在此间,发挥想象,挖掘了青州历史之深奥。这个文,有考古的意味,也有说文解字之趣,极具特色。从另一个角度,要向怀才老师孜孜以求的精神学习,活到老,学到老,落到实处,而不是一句空话。深度美文,拜读学习,顺祝夏日愉快!
带着影子散步。
回复2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4-07-17 09:38:06
  谢谢韩老师的美评和深度交流。这个峱字,我也是真心不认识。但我脸皮厚,马上跟服务员请教,我在一篇文章里提及过,说了那个服务员把声母和韵母拉开教我。我重新上了小学一年级。一点不觉丢人,我们不懂得的东西太多,不用说科技,就是人文,我们也是一知半解吧。有时候说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往往并不深究,遇到人文的东西,也只是求解个大概,这一次我就陷入了,感觉良好。青州的历史文化之深厚,再去几趟也不能是一知半解,但毕竟我们有着求知欲,所以一直在阅读。考古很专业,我外行,只能算是兴趣。说文解字,我一直喜欢,所以遇到就说文解字一番。旅游也是学习,观光是最浅层的,要深入,就要从人文的角度,哪怕是民风民俗,可能我们更不知,所以揭开的那一瞬,就让人惊讶。旅游是见见世面,也是重新学习的过程。这个文的目的在于认字——峱。期待韩老师的佳作,谨祝编创快乐。
3 楼        文友:李湘莉        2024-07-17 09:51:50
  说句实话,我是不认识的“峱”字的,从怀才老师的文中,我不仅认识了峱字,我读到了历史故事,学到了知识文化。文章构思精巧,语言灵动亲切,几千年的历史事件在怀才老师的笔下顿时跃然眼前,没有了古人与今人,彼时与此时的距离感。这是大手笔,一般人可难为之。可见怀才老师有着特有的敏锐眼光,深厚的文学功底和超强的文字组织能力。大赞!遥握问侯,谨祝一切都好!
回复3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4-07-17 09:57:23
  我对念书依然有兴趣,我母亲说念书就是识字,她说,识字就不糊涂了。可她不知“人生识字糊涂始”,我是努力争取多识字,不糊涂。如果这个峱字让我错过,我心中会疙疙瘩瘩的,难受。一定要追根溯源,弄清楚一点。写青州,我觉得写这个字,最有意思。很多字在别人看来容易,就像我在江苏看到的村民“圩”字,他们习以为常,我觉得是生字。老师布置作业也一定要我写上十遍。说青州7千年发展史,5千年文明史,2千年辉煌史,这些很抽象,如果从一个字入手,可能就好理解了。如是而已。期待湘莉老师的佳作,谨祝编创快乐。
4 楼        文友:江南小溪        2024-07-17 09:53:18
  一个“峱”字,能引出这么话题,在江山,也许只有怀才能做到,不愧为写“虚”的高手,拜读学习了。
回复4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4-07-17 10:00:13
  谢谢小溪老师的谬赞。我去青州,从识字看,就是学了个生字,算是学得深一点。人文的东西,不行山川建筑风景好把握,识字本来就是糊涂的开始,我觉得不识字更糊涂。所以就从识字开始,活到老学到老。非常期待小溪老师的美文,谨祝编创作快乐,佳作频频流出。根雕,盆景,还有续篇吧?
5 楼        文友:佳华        2024-07-17 11:45:27
  站在历史的长河里,我们身边流过的每一滴水都有非常厚重的文化属性,只是我们没有细心的去观察去发掘。怀才老师有一双慧眼,善于从细小处着手,让我们听见历史的风雷。拜读学习,祝老师文如泉涌!
回复5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4-07-17 11:54:49
  谢谢佳华老师的美评。佳华老师说得对,一滴水可见曾经的阳光。中国问候博大精深,任何一个小的入口进入,我们所见都是海阔天空的风景。这种传承,在别的文化中极为罕见。所以,想颠覆中国文化,几乎不可能。我写不了大场景,大事件,因为我的历史知识不足,只能找一个小小的切口进入吧。特别期待佳华老师的佳作,就像《烀咸菜》,真的是亮了我的眼,无奇不有,烀着好吃,就像我的老家是熥着吃,一样妙不可言了。谨祝创作快乐。
6 楼        文友:枫桦        2024-07-17 12:26:02
  峱这个字,第一次接触到,没想到,还有这么深厚的历史。中华文化源远流长,造字大师并不是平白无故而来。随着老师的笔触而去,有曲径通幽之感,那豁然开朗的光明是照彻心灵的。拜读老师的好文!
回复6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4-07-17 12:53:23
  谢谢枫桦老师阅读这篇小文,谢谢美评。旅游,多了一个识字的任务,也是一件有意思的事。我们的阅历,不都是到何处去,还有知道点什么。我就知道了青州的峱,是不是很有意思呢。多年以后,可能想起这个故事,一定更觉得新鲜的。峱,可以称得上是时光之书了,我记录在案吧。期待枫桦老师的佳作,谨祝编创快乐。
7 楼        文友:简柔        2024-07-17 13:05:29
  一个峱,本来这个字很丑,很怪,可是怀才老师却把峱写得这么养眼,严谨与趣味兼具,写得精深,文化的气息,历史的悠长,古老的故事,神奇的传说被一个峱演绎得吸人眼球了。那个峱宝宝的叫法真是萌萌哒,感觉好亲切,感觉峱不再是奇怪的动物,像一直温顺的小猫了。我还想峱山是否还存在,时光太悠久,沧海变桑田,高山为平地,峱山不在,但是文化的气息生生不息。拜读学习怀才老师大作。
回复7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4-07-17 15:11:41
  谢谢简柔老师的精彩点评,辛苦了。峱,我第一次发现这个字,很有意思,读不出,很憋屈的感觉。所以就有了探索一下的想法,还别说,真有天地。古老的文字背后肯定有故事,于是一番追踪,得了个皮毛,就写出来吧。简柔老师的感觉很对,我也一眼觉得像小猫,可身上增加了不少零件,又有现代气息。可能那座山真的不大,或许已经就变成土丘,不起眼,但它的文化光芒是万年不息的。就像看山东曲阜的孔子老家尼山,也是普普通通,但这座山的知名度很高,因为孔子。特别期待简柔老师的作品,谨祝编创快乐!遥握!
8 楼        文友:滴善斋        2024-07-17 13:22:07
  在这篇关于青州的散文中,一个“峱”字,如同一把神奇的钥匙,开启了作者对历史文化的深邃探索。作者凭借深厚的文化积淀,对“峱”字抽丝剥茧,诗词典故信手拈来,令人折服。从一个生僻字出发,延伸至青州古城的古老传奇,“齐王猎峱”“齐桓公宁戚相遇”,历史画卷在眼前徐徐展开。“峱”不仅是山,是瑞兽,更是精神图腾与文化见证。作者笔力雄健,行文如高山流水,诗意盎然。让我们跟随作者的思绪,穿梭于古今之间,感受那浓郁的文化韵味。此文实乃佳作,值得反复品味,从中汲取知识与智慧的养分。祝怀才老师身体健康!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阅人无数不如名师指路,经师易得,人师难求。
回复8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4-07-17 15:15:51
  谢谢滴善斋老师的美评。每个人的写作视觉和风格不一样,我也很钦佩老师对风景的深度挖掘,写出有厚度的位置。峱,小东西,且是一种不存在的神一般的东西,就像在博物馆前的卡通怎么设计都是新颖的,更难把握其文化意义,好在有诗经,有齐哀公齐桓公的故事,这些东西的沉淀,本身就是让我们去把握它的文化脉流。很期待滴善斋老师的佳作,谨祝编创快乐。安排给吴老师一篇散文编辑,因他在内蒙古旅游,所以转给你,劳驾了,见谅。
9 楼        文友:森林大地        2024-07-17 16:14:09
  拜读了!老师在青州旅游把“峱”字相识,我在老师的文章里认识。一个峱字了得,青州文化、历史典故、诗经全被通古贯今,知识渊博的老师洋洋洒洒道来。
回复9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4-07-17 16:20:12
  谢谢森林老师的点评鼓励。旅游,走走看看,这是通常的模式,我不大满足这些,总喜欢找点我感兴趣的东西,发现这个字,就多了一点探求,于是追踪者峱,尽管无所得,但还是顺着峱找到了青州的古文化的一些蛛丝马迹吧。非常期待森林老师的佳作,谨祝创作快乐。
10 楼        文友:红花草        2024-07-17 16:25:33
  一个生僻字“峱”,老师都写几篇文了,老师写文的思路总是与众不同,总能另辟新径让人眼前一亮。青州的历史典故与文化内涵,看得出老师是用心感受了的。读老师的文,受益良多。点赞学习,祝福老师!
回复10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4-07-17 17:19:07
  谢谢红花草老师的美评鼓励。怀才是小人物,喜欢从小视觉出发看风景,读书的情绪,每每就来了,遇到这个峱字,觉得有意思,难免要追溯一番。我称之深度旅游,是给自己一点情趣,别人看风景未必没有深度,不否定。知你手术成功,且日益好转,甚安。加油!
共 16 条 2 页 首页12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