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逝水流年 >> 短篇 >> 江山征文 >> 【江山·根与魂】【流年】四合院(散文)

精品 【江山·根与魂】【流年】四合院(散文)


作者:秀针河 秀才,2345.71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168发表时间:2024-07-17 11:46:41

一、四合院的起源
   提到四合院,令人不由想起北京,有“北京四合院”之说。其实四合院式的建筑,全国各地哪里都有,不过以北京较为典型和集中。
   追溯四合院的历史成因,早在三千多年前的西周时期,就出现了四合院的雏形。陕西岐山凤雏村出土的两进院落建筑遗迹,是中国已知最早的四合院实例。老祖宗为什么要把房子建成这种封闭的形式呢?大概和中国古代的生存环境有关。中国自古以农立国,春种夏管,秋收冬藏是老百姓的惯常生活方式。那时候人烟没有如今这般稠密,除去庄稼地,尚有大面积的树林、荒滩,里面生活着很多野生动物。一些凶猛的食肉动物,如狼、虎、豹等等时不时对人造成骚扰,伤人的事经常发生。以耕种为生的老百姓自古善良甚至懦弱,奉行“惹不起、躲得起”的理念,小院高墙,把那些凶猛的动物拦截在院落之外,建造居所采用封闭的格局。
   中国汉民族发源于黄河和长江流域,依靠种庄稼生存,种地当然是平原地区最好。中国最早开发出来的地域都是平原地带,如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关中平原、汉中平原、成都平原等等。人们建造居所,要就地取材因地制宜,这样就形成了全国不同的居住方式,如西北黄土高原上的窑洞,西南地区的吊脚楼等等。千里大平原上缺少石头等天然建筑材料,又没有深厚的黄土断崖可供挖洞,因为耕种,森林也大面积砍伐,木料也成了稀缺建材,所能利用的只有遍地黄土。
   老祖宗们把黄土烧制成砖瓦,经过烧制的陶性砖瓦不再怕雨水浸湿。人们用砖砌墙,用瓦覆盖屋面,这就是至今依然到处能见的“平房”。为了院落封闭,人们在房子四周砌上围墙,后来干脆把院落的四面都盖上房屋,既保障了院落的封闭性,又增加了居所面积,这就是留存至今的“四合院”。远古四合院能阻挡野兽的侵扰,近代四合院能屏蔽人们活动时的隐私,所以四合院才一直得到人们的青睐。
   北京四合院据考证自元代开始有了基本格局,经明清两代不断完善,到清代形成定式。
  
   二、四合院的布局
   中国建造房屋,一般是坐北朝南,这样可以得到更多的阳光照射。四合院的主房都是北房,一般是三间,也有五间的。主房两侧还有耳房,耳房要比主房低矮,大部分每侧两间耳房。这样,三间主房的四合院要有七间宽的地面,五间主房的四合院要有九间宽的地面。
   四合院的东西两侧是厢房,厢房一般是三间,也有两间的。厢房的进深(指宽度)有讲究,不能超过耳房长度。下雨的时候,厢房屋檐滴下的雨水不能和主房房檐的滴水交叉。
   四合院的南面是南房,俗称为“倒座”。南房的长度和主房加上两侧的耳房相等,进深(宽度)略小于主房。南房东南角第一间开为进院大门,是穿过整个南房的大门道,临街装上大门扇,后墙只留门洞不装门扇。按风水学上说,东南方向是“巽位”,代表家中文才和财源两兴旺。正对大门道的是东厢房的山墙,山墙上有的人家画上画,有的人家提上名人墨迹,一般人家只写一个大大的“福”字,这块墙面名为“照壁”。照壁下面摆一个荷花缸,夏季里荷花盛开,取“和和美美”之意。有权势的人家,南房的大门道里放上一张大板凳,板凳上坐着“门倌大老爷”。你若是前来拜访,先由“门倌大老爷”进去通报,经过允许才能进去。如果你想顺利拜访,先要拿散碎银子贿赂一下门倌大老爷,不然不给你好好通报,你永远进不了宅门。这就是过去所说的“主多大、奴多大”、“宰相门前七品官”。
   进了大门,是一条狭长的东西向通道,客人可以进南房,却不能进院子,因为还有一道“垂花门”拦着。如果是一般客人,主人会出来在南房里接待,南房有专门接待客人的“待客厅”。垂花门之内属于“内宅”,内宅不是一般人能进的。以前有一句话叫“通家之好”,只有到了这种程度的亲朋才允许进入内宅。还有一句老话说当年的女性“大门不出二门不迈”,所谓“二门”就是指的这道垂花门。
   上面介绍的是单进院的四合院,很多四合院都是几进院落,主房后面还有房子,有些面积大的四合院几层房子之后是后花园,也有把花园建在主院一侧的。
   四合院的厕所一般都设在垂花门之外的西南角,西南角在八卦上是“坤”位,好的说法是代表五谷丰登,坏的说法是“脏地”。这两种说法倒是也能通融到一起:人们把排泄之物称为“脏物”,对于农耕来说,“脏物”却是最好的肥料,撒到地里能让五谷丰登。
   大家可能要问,既然四合院里的女性大门不出二门不迈,有了内急怎么办?住在四合院里的女性在屋子里备有便桶,有了需要都在屋子里方便。
  
   三、四合院的院子
   进了四合院的垂花门,院子里是方砖铺就的十字甬道,方便主房和厢房之间的来往,不过甬道大部分是丫鬟、下人们走动,主人出来,两侧有“抄手回廊”。
   甬路把院子一分为四。中国自古讲究“天人合一”,人们不会像今天这样,处处搞地面硬化,凡是能栽花种草的地方,都要栽种满花草树木。其中两块院子在花草中间摆放太湖石一类的室外摆件,另外两块院子栽树。所栽的树木一般是一棵石榴一棵海棠。海棠春季开花,繁花似锦,花落之后挂上海棠果,满树一簇簇的果实,春天看花,夏秋看果。石榴树开花比海棠树要晚一些,树上火红的花朵令满院生辉,石榴树挂果更是好看,而且还有“多子”的涵义。北京地区当年冬季寒冷,石榴树无法在院里过冬,冬季来临还要把石榴树移到室内。现在年年暖冬,石榴树不用移进室内,在院里也可以照样过冬了。
   为了防止夏季太阳照射,主房前还要搭上“天棚”。搭天棚也用天然植物,有的人家栽种葡萄,把葡萄架高高搭在屋檐前;有的人家栽种“瓜蒌”,天棚下垂着一个个圆圆的瓜蒌,既好看,收获后还是一味止咳化痰的中药。
   天棚下面,放上几口大鱼缸,里面放养金鱼,五颜六色、形态各异的金鱼在缸里畅游,供人欣赏。
   以前北京有一句老话:“天棚鱼缸石榴树。老爷肥狗胖丫头”,形容住在四合院人家的生活富足。
   四合院大门外的街道上,靠房一侧是一溜“上马石”和拴马桩。老爷出来站在大门口的台阶上,捋着飘在胸前的长胡须高声“痰嗦”一声。请注意,不是“咳嗦”而是“痰嗦”,就是故意大声在嗓子里空咳嗦。那气派,绝不比现在从林肯或者劳斯莱斯车里往下迈腿的风度小。
  
   四、抄手回廊
   前文讲过,院内的砖铺甬路除去主人在院内欣赏花草,平时大部份供丫鬟、下人们行走,主人们出屋,都是走房屋前的“抄手回廊”。
   建房的时候,按装门窗的位置立一道柱子,支撑房屋的主屋架(房柁)。房檐处立另一道柱子,这道柱子支撑矮一点的短屋架(房柁),这道屋柁一头架在外面矮一点的柱子上,另一头卯入里面柱子的上半部,这种工艺叫作“插筋”。里面那道柱子两侧安装门窗,外侧的柱子凭空独立,称为“明柱”。两道柱子之间形成走廊,称为“抄手回廊”。
   主房前有抄手回廊,两侧厢房也有抄手回廊,在主房和厢房的转角处单做回廊连接起来,回廊一直通到垂花门和垂花门的后部连接。家里人出来的时候,不管是住在主房还是住在厢房,都可以沿着抄手回廊走到垂花门,即使下雨也不会被雨淋。
   抄手回廊的明柱与明柱之间的上部装饰“吊楣子”,吊楣子一般采用“灯笼锦”格式,上面可以挂鸟笼。明柱与明柱之间离地四十公分左右用横木连接,横木如同板凳的宽度,横木下同样安装“灯笼锦”之类的装饰。横木上部装上外仰的弧形栏杆,称为“美人靠”。
   主人闲来无事,坐在抄手回廊的横木上,背靠“美人靠”,手捧紫砂茶壶,抬首是鸟语,低头是鱼游,尽情享受生活的悠闲。
  
   五、垂花门
   垂花门是四合院的重中之重,可以说没有垂花门,就不能称为四合院。北京旧有的四合院,很多当年都分给多户居住,四合院成了大杂院。垂花门除了进出不方便,对住在大杂院里的人们没有其他用途,于是大部分垂花门都被拆掉了。我见到过保存完好的垂花门,是在乾隆朝大贪官和珅的故居,现在北京音乐学院的院内。
   垂花门从屋顶上看好像南北两座房子,上面有两道屋脊,一道直脊,一道过陇脊。垂花门朝外一面屋檐使用简单斗拱,两角下垂两根木柱。下垂木柱、椽子和斗拱上都要彩绘,所以才称为“垂花门”。
   垂花门外侧门口安装两扇红色大门,内侧用两根木柱支撑形成一个空间,两侧和抄手回廊相连,不装封闭的门扇。垂花门内侧的正面又是四扇木门,这四扇木门没有什么装饰,就是四块木板,一般漆成绿色,上面贴着“吉庆长久”之类的大字。
   垂花门里面的四扇绿色木门平时是不敞开的,人们进出都走两侧的抄手回廊,只有重要人物进出才能打开四扇正门,名为“大门洞开”。比如房主人在朝为官,退朝回家,轿夫们抬着八抬大轿,下人们打开垂花门内侧的四扇正门,轿夫们一直把大老爷抬到正厅前才会让大老爷下轿。
  
   六、四合院的居住
   传统的中国文化讲究“尊卑有序,长幼有别”。四合院的主房仅供家主使用,家中的其他人不能染指。中国传统文化方位上“以东为上”,家主住在主房之中,卧室在东间。中间的一间是客厅,和现在单元楼房的起居室作用一样。
   东间的卧室里,摆放挂有幔帐的雕花大床,床前有放鞋的“脚踏”。北京很多四合院为了冬季取暖,在卧室里盘上大炕,做饭厨房在东面的耳房子里,烧火时的热烟在大炕里转一圈再从耳房的烟囱中冒出去,盘这种大炕要有一定的技术。
   中间客厅陈设也有一定模式。紧靠北墙是一件条形长桌,称为“条案”。条案的长度几乎和房间的宽度相等,如果条案的长度不够,在两头摆上花架。条案比较高,上面摆放掸瓶、帽桶、将军罐等瓷器。这些瓷器都是成双成对呈对称摆放,中间放一块檀木框镶嵌的玻璃镜子,名为“帽镜”。这些摆设的作用是:掸瓶用来插鸡毛掸子、尘拂;帽桶上面放帽子;将军罐里放茶叶、旱烟、小零食等怕潮湿的东西。帽镜顾名思义,供主人戴帽子时“正冠”使用。
   条案前面放一张方型八仙桌,八仙桌的高度比条案要矮,和现在的办公桌高度差不多。八仙桌两侧各摆一把太师椅,有些人家在太师椅下方两侧还要对称摆上几把椅子。
   主房的卧室一般不关房门,门口挂上落地门帘。主房西侧的房间,讲究人家不用实墙隔开,而是使用“罩”。“罩”全部用木料精制而成,上面雕刻着花鸟虫鱼,也有把罩做成博古架,上面摆放文物或者艺术品。“罩”的中间留有月洞门,里面挂着幔帐,平时用铜勾把幔帐拢在两侧,想把房间隔开时把幔帐放下来。
   一些有文化的主人,西侧房间里面放上书架、书桌和文房四宝,作为书房使用,不稀罕“之乎者也”的人在里面摆上麻将桌码长城或者推牌九、押宝。
   东西两侧的厢房一般由儿子们居住,室内陈设和主房差不多。以东为上,长子自然住在东厢房,次子住西厢房,如果儿子众多,下面的兄弟只能去住“别院”了。
   需要说明的是,家主未必是家中辈分最高的人,他可能还有父亲甚至爷爷。这些退居二线的“老员外”无法享受主房待遇,住宿方面又不能怠慢了他们,让他们住在后面的主房里,因为四合院有好几进院落。
   主人的女儿是千金小姐,不管是多么亲近的亲属,也不能经常与男人见面。有条件的人家在后花园里单独给小姐建房,称为“绣楼”,由丫鬟们陪伴着居住。
   主房东侧的耳房在风水学中属于“艮”位,一般作为厨房使用,有几进院落的会在东耳房留一道去后面院落的通道。
   主房西侧的耳房在风水学中属于“乾”位,能代表家主的权威,所以一般西耳房都是丫鬟、下人住宿或者堆放杂物。
  
   七、四合院的建造规范
   四合院的讲究还有很多,这里就不再一一介绍。过去主人有了钱,是不是可以随意建造四合院呢?不行,你如果随心所欲,有个罪名等着你——僭越。
   僭越就是超过规定使用你不该使用的,有点像如今给各级干部规定的办公室使用面积,不过办公室面积超标,最多挨一下批评,严重的通报一下。封建王朝时代,犯了僭越,是掉脑袋的罪名!
   建四合院有各种规定,例如柱子的高度,房屋的长度和宽度,彩绘的画法等等,就连台阶都有定制。
   大家都去过故宫,可以注意一下台阶,每步台阶都是九层。太和殿的台基很高,都是九层台阶一个平台,然后九层再一个平台。过去皇帝被称为“九五之尊”,“九”为奇数,是数字里最高的,这个数字只能给皇帝使用,所以皇宫的台阶都是九层一个平台。如果你是皇亲国戚王爷之流,可以用七层台阶;如果你是显赫的达官贵人,经过特许可以使用五层台阶。如果你只是一介平民百姓,不管你多么有钱,对不起,你只能使用“连地三”,就是算上地面的三层台阶。如果你家的地面和房基的差距太大,只能学着皇宫的办法用平台解决,每三层一个平台,再接续三层。
   不过一般老百姓建造的四合院不会出现台阶“僭越”现象,建好房子后,都要把院子垫高,为的是下雨时排水顺畅。那时候没有下水道,雨水只能从地表顺着预留的水道孔排出去。
  
   八、四合院适合居住吗?
   中国的传统文化讲究“天人合一”,四合院的建筑形式充分体现出这种理念,它把人与自然的协调发挥到极致。
   “天”是什么?天就是老天爷,老天爷就是大自然,这种顺应自然、适应自然的理念正好和现在的环境保护相契合。当年老祖宗的农耕生活,人们从地里收获农作物,消费之后所有废料都成了肥料,又回到田地里。这样循环往复的生存方法,不会对大自然造成太大伤害。
   大工业社会为人们追求物质生活提供了便利条件,四合院这种建造方式已经不适合现代人对居住条件的要求。例如保暖。传统四合院房子整个前面除去柱子就是门窗,只有窗户下面有不高的窗台。门窗是传统的木格造型,以前是糊纸,后来装上玻璃,但是装不了现在断桥铝门窗所用的、中间加了氪气、氩气等惰性气体的双层玻璃,室内自然没有太大的保温功能。我参观过郭沫若故居,是一座“前出廊后出厦”的四合院主房,前面和后面都是门窗,估计冬天室内气温不会太高,不知道老先生是如何在寒冷的屋子里写出那些大作的。
   想起一句玩笑话:“吃中国饭,娶日本老婆,住西洋房子。”中国饭菜世界有名,咱们随意享用自不必说;日本老婆咱们无福染指;西洋房子却天天享受——我们居住的单元楼就是从国外传过来的现代居住方式。
   住在冬天有暖气、夏天有空调的单元楼里,可谓“不知寒暑,不论冬夏”,比起传统四合院,体感上不知要舒适多少倍。
   四合院虽然已经不适合现代人居住,然而它必定深深印记着中华民族天人合一的理念,那里扎着我们的根,也寄托着我们的魂,更装满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之梦。
  
   注:本人亲自参与过四合院建筑施工,为了让读者们品读顺利,本文尽量少用专业术语,依然不免会有读者读不明白的地方,在此深表歉意。

共 5801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说起四合院,脑海中出现的,或许大多是“北京”这两个字。读完作者此篇散文,再结合家乡住过的老院子的形状,始知,中国建造房屋的规律与合理性。此篇散文,作者分八个小节给读者讲解了关于四合院的起源、布局及四合院中所建房屋的作用等。四合院起源于3000多年前的西周时期,采用封闭格局,古代为防野兽,现代为保障住户的隐私;四合院的布局,多采用风水布局,主房、耳房、厢房等分位建筑,尊卑按序居住,写出了传统文化的传承;四全院院子、抄手回廊、垂花门的建筑及作用;四合院的居住顺序及座位;四合院居住者须按当时居住者的身份规范建造等。最后,作者发出疑问,“四合院适合居住吗?”然后借助现代人的居住环境给出答案:四合院不适合现代人居住。散文涵盖风水学、建筑学、人文等诸多文化元素,把四合院的精髓呈现在读者面前,让读者在了解四合院的同时,也对这一传统建筑及中华民族天人合一的理念敬佩,更骄傲之!佳作,流年欣赏并倾情推荐。【编辑:临风听雪】【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407170010】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临风听雪        2024-07-17 11:59:34
  读老师的《四合院》,脑海中不但出现北京,也出现了我们小时候居住过的院子,主房、厢房、倒座等都有,主房是八廊柱结构,作用或许就如老师笔下的“抄手回廊”一个样。一眼看去,也是四合院。读老师的文,始觉,我们家大院子,就是普通住房,但这样的房子,冬暖夏凉,较现代人住的水泥钢铸的房子,更接地气。
   这样的房子,“印记着中华民族天人合一的理念,那里扎着我们的根,也寄托着我们的魂,”共情之!
雪,本是人间清冷客
2 楼        文友:秀针河        2024-07-17 13:23:05
  感谢临风听雪老师的编辑和点评。不曾想到,老师亲身居住过四合院。文中我曾说过,四合院全国各地都有,不过北京的四合院较为典型和集中。其实四合院也没有人为的定制,类型可以千变万化,北京的四合院也是各式各样,封建王朝时代只要不犯了“僭越”,建造时怎样取舍都可以。我所介绍的是建造时的样板规范,真正达到这种程度的四合院,北京也所见不多了。再次感谢,恭祝夏日文祺!
3 楼        文友:沙场秋点兵        2024-07-17 14:40:11
  首先,感谢作者给我们普及了老北京四合院的传承和文化,让我们在欣赏美文的同时,对我们的老北京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作为古都的文化一个特定时期的符号,它承载着厚重的历史与文化积淀。在这片红墙绿瓦的天地里,岁月的故事如涓涓细流,缓缓流淌,每一砖、每一瓦;每棵树、每一簇化都仿佛在低语,诉说着古老的传说。四合院,不仅仅我们老北京是居住的空间,更是情感的寄托。它见证了家族的兴衰,传承了文化的精髓。在这里,留下了我们祖辈生活的印记,我们曾经无忧无虑的童年,少年的足迹、青春的记忆都深深地镌刻在这片土地上。步入四合院,仿佛穿越时光隧道,回到了那个遥远的年代。传统的韵味扑面而来,让人沉醉其中。院中的一草一木,都散发着岁月的芬芳。在这里,人们可以感受到家的温暖与安宁,体验到传统文化的魅力。
   老北京四合院,可谓是城市中的一片净土。它承载着北京的记忆,见证着古都的变迁。在这里,人们可以远离喧嚣,静下心来感受生活的美好。四合院里的每一处角落,都蕴含着深厚的历史底蕴,让人们不由自主地产生敬仰之情。老北京四合院是历史与文化的载体,是人们心中的情结所在。它见证了家族的兴衰,传承了文化的精髓,让人们在这里找到了归属感和安宁感。
回复3 楼        文友:秀针河        2024-07-17 16:19:01
  感谢沙场点秋兵老师老师的点评。老师是老北京人,亲身居住过四合院,对四合院这种建筑形式有切身体会,所以您的点评比我的拙文更进一步阐明了四合院所内涵的文化底蕴。四合院里真正扎着我们的根,寄托着我们中华民族的魂!祝老师夏日安好,文思泉涌,生活愉快!
4 楼        文友:纷飞的雪        2024-07-17 21:21:25
  品文品人、倾听倾诉,流动的日子多一丝牵挂和思念。
   灵魂对晤、以心悟心,逝水的时光变得更丰盈和饱满。
   善待别人的文字,用心品读,认真品评,是品格和品位的彰显!
   我们用真诚和温暖编织起快乐舒心、优雅美丽的流年!
   恭喜,您的美文由逝水流年文学社团精华典藏!
   感谢赐稿流年,期待再次来稿,顺祝创作愉快!
只是女子,侍奉文字。
共 4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