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山·根与魂】【流年】井文化(散文)
中国汉字灿若星河,有据可查,《中华字海》就收录汉字85568个。在这些汉字之中,要说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井”无疑是其中一个。它最早始见于商代的甲骨文,至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是中华文明史上一个不可或缺的元素。
井是象形文字。它古代的形状,传统上被认为像一个围着井的栏杆。其含义指从地面挖出个深洞来取水,延伸扩展为形状像井的东西,如天井、矿井、煤井等。
井是二十八星宿之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古代占有特殊的历史地位。古制中,八家为一井,后来,借指人口聚居的地方或乡里,如市井。先秦时期,实行一种土地制度叫“井田制”。所谓的“井田”,指道路和渠道纵横交错,把土地分割成方块儿,形状像井字,因此叫做“井田”。宋朝王安石在《明州慈溪县学记》中就有记载:“古者天下之田,党痒、遂序、国学之法立乎其中”。这充分说明,井在古代社会中崇高的政治、经济地位。
井是一个村庄繁衍生息和兴旺发达的保证,是农耕文明的重要体现。民以食为天,土地是农民的命脉,为土地提供水源的井,自然就是维持生命呼吸的造氧机。水是生命的起源,井是水的载体,有了井,才成就了生命的春天。电视剧《神医喜来乐》中,瘟疫流行之际,喜来乐投药于井,治好了流民恶疾,正是发挥了井的功效。
在过去,人们有浓厚的乡土情结,井融入了乡愁,俨然母亲的乳汁。家国情怀,难舍难分,他们把这叫做“背井离乡”。在这里,井俨然就是故乡的化身,是远方游子精神的寄托。
有褒就有贬。鉴于井的形态闭塞,有时候它也被当作反面教材。书中将目光短浅的人称之为“井底之蛙”,讽刺的意味毋庸讳言,更有甚者,落井下石。靖康之难,东京沦陷,被掳的徽、钦二帝“坐井观天”,受尽了屈辱。此时的井,简直就成了一副囚笼,蹂躏人性的工具。
瑕不掩瑜,这只不过是意识形态的一种误读,井有利民生,这是谁也否认不了的事实。自古以来,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根本离不开井,农田灌溉、人畜用水,没有井可以说寸步难行。井早已融入人们的生活,成了生命的一部分。即便在社会高度发达的今天,井依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水无常势,井无常形,形态的演变不可避免。过去的井基本是青砖井,肚大口小,一般有井台保护,这样的好处是安全。之所以“大肚子”结构,一是能够吸收更多的泉眼,保证供水量;二是扩大了空间,可以增加更大的容积。
这样的井比较老旧,与之配套的取水设备当然也比较原始,像牛拉的水车、人摇的摇轮。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机器也有,但少的可怜,珍稀度堪比国宝大熊猫。至于潜水泵嘛,还在“娘胎”里待着呢,当然就更指望不上了。这样的生产条件,下的苦力虽说不少,效率却不敢恭维。
那时打井叫挖井,都是人工一锨锨掘出来、一筐筐提上去的。在炎热的夏季,人几乎就要晒晕过去,但仍咬牙坚持,井就是在这样艰苦条件下才建成的。可以说,每一滴井水,都凝聚着劳动人民的血汗。
正是由于来之不易,才愈发显出井的珍贵。在我的小学课本上,有篇文章叫《吃水不忘挖井人》,讲的是毛主席在江西领导革命时,为沙洲坝村挖井的故事。当地村民为了表示感恩,在井旁立了一块石碑,上面刻着:“吃水不忘挖井人,时刻想念毛主席。”
随着社会的发展,手工挖井落后的弊端显露无遗,科学技术的提高,使机械打井走上前台。它的好处是省时省工,过去十天半月才能完成的活儿,现在当天就能完工,用人还少,且打的更深、出水量更大;再就是节省资金,以砂管取代砖块,不仅工作效率高,透水性也好,经济成本非常合算;第三个好处是少占用耕地,井口直径50公分左右,大大节约了土地资源。
这时的井称谓也与时俱进,叫“机井”,顾名思义,浇地用上了机器。最初是柴油机,随着电力普及,现在都用上了电动潜水泵,环保节能,使用既方便,又大大降低了灌溉成本。更难得的是,国家投资,无偿提供资金建设高标准农田,实现打井、建房、通电、按泵、铺设节水管道等一条龙式服务。这边井房电闸一合,那边田垄直接出水,千年的期盼不再是梦。
对我来说,井不仅是生命之舟,同时也是故事的摇篮。生活经历中,我听到过许多有关井的传闻。
几年前,我到谢家洼村,听该村老人谈及该村的由来。很久以前,有谢姓兄弟二人逃荒至此,在这片大洼休息。拴在树上的小毛驴不安分,用蹄子刨出一眼被埋的废井,二人大喜。古人讲究逐水而居,兄弟俩就地落户,重新清理废井。随着水源不断,子孙繁衍生息,遂有了谢家洼的今天。
酒文化里,同样也离不开井的元素。淄博高青有个酒厂,生产的美酒就叫“扳倒井”。传说宋太祖赵匡胤领兵打仗,行至此处,众将士饥渴难耐。无助之际,突然发现一口水井,宋太祖奋起神力将井扳倒,清泉汩汩而出,将士得救,“扳倒井”美酒据此而来。
抛开传说不论,回归现实,井同样的具有传奇性。我们那里就真实存在过“三步两眼井”,就在离我家不远的辛章村。井是两眼,相隔也就两三米的距离,故此,才被人们称为“三步两眼井”。奇就奇在两井不只近,水质还不同:一苦一咸,简直令人不可思议。听说当时科研部门也曾做过调研,结果如何,则不得而知。随着时光流逝,这两眼井早已淹没在岁月的烟云,若想知道答案,只怕要成为一个谜了。
在我的认知里,井既是人类生存的需要,也是中华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产生和发展,凝聚着心血和汗水,是中华民族勤劳和智慧的结晶。井是中国历史文化宝库中一枚耀眼的明珠,绽放着迷人的光彩,惊艳了历史的时光。井的故事流淌在岁月里,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多姿的人生书写了一首美丽的童话。
愿每一滴甘霖润泽干渴的土地,愿我们的生活都像井水一样甘甜。岁月不居,井永远是我心中的太阳!
感谢老师赐稿流年,期待更多精彩分享,祝创作愉快!
灵魂对晤、以心悟心,逝水的时光变得更丰盈和饱满。
善待别人的文字,用心品读,认真品评,是品格和品位的彰显!
我们用真诚和温暖编织起快乐舒心、优雅美丽的流年!
恭喜,您的美文由逝水流年文学社团精华典藏!
感谢赐稿流年,期待再次来稿,顺祝创作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