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齐鲁文苑 >> 短篇 >> 江山征文 >> 【江山·根与魂】【齐鲁】婺源糍粑(散文)

精品 【江山·根与魂】【齐鲁】婺源糍粑(散文)


作者:单培文 探花,12504.6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779发表时间:2024-07-20 04:37:30

细腻的江南水乡,婺源的绿意葱茏间,人们依旧保留着制作糍粑的传统技艺。糍粑,因其表面粘满碾碎的芝麻,如同麻子,婺源人又称“麻果”。每逢佳节或是家宴喜事,糍粑以其独特的口感和象征意义,闪亮登场,叙写着“月是故乡明,水是家乡甜”的美好情感。
   头天夜晚,月色朦胧,鸟儿沉寂,万物归于宁静,精选的糯米从储存的缸中取出,放至水桶中,用清水浸没。在桶中静静泡涨,让水进入米中,充分融合,待次日晨光初照,已然饱满待用。听说要打糍粑,孩子们早已按捺不住,收拾起玩闹的心,帮着父母拿桶盛米,装水浸米,那份期待溢于言表。
   黎明来到人间,启明星刚刚遁迹,东方的太阳探头探脑,饭甑已被搬出,洗净。饭甑,婺源民间炊具,传统的烹饪器具,从山中砍来杉木,请木匠打制,‌上粗下细,圆桶形,‌左右有方便端捧的拿手,中有‌甑箅,上有甑盖。甑箅运用榫卯结构,留有许多孔格,便于透气,蒸熟的米饭,量大不焦,受热均匀,‌食之软硬适宜,‌口感颇妙。它的登场,预示着糯米蒸煮的序曲即将唱响。
   锅中加水,甑入水中,米置甑内,顶部加盖,热水沸腾,蒸汽袅袅,厨房内米香四溢。甑内糯米经蒸煮至九分熟,似是时间的拿捏,又是技艺的积淀,一切似乎都在无声中告诉人们,制作糍粑的大门已然开启。大门背后,是美食天堂的无尽风景。这不,馋嘴的小孩待在灶台下,等着长辈团一把糯米饭,塞进嘴里吃得津津有味。
   抓紧饭甑拿手,糯米倒进石臼,还带着蒸笼的余温,白白净净,粒粒分明。石臼,最古老的家具,坚硬的石头雕琢而成,岁月在其表面刻下斑驳的印记,诉说着历史的故事。它永远蹲下角落里,不言不语,不争不抢,沉稳如一位历经沧桑的老者。这时,它被派上用场,移至堂前中央,用刷子一遍遍清洗,不留一点灰尘。
   打糍粑看似有趣,绝非易事。初学者往往在这场糯米与杵槌的较劲中败下阵来,自叹弗如:不是被糯米黏住难以提起,就是在力度不均中让自己的手臂陷入无力的绵软,累得汗流浃背,双臂双痛,却无可奈何。村中老辈轻描淡写间透露出打好糍粑的秘诀:快、准、稳、狠。每一字背后,都是对力量与节奏把控的严格要求。不过,秘诀简单易懂,可终究是“纸上谈兵”,还是得千百次锤炼,才换来一个打糍粑高手的诞生。
   杵槌的材质亦讲究细腻,光滑的竹杵让糯米难以附着,从而使得舂捣成为一种艺术。往往是,一人坐在矮凳上,双手熟练地在雨点般的锤打中穿梭,翻动糍粑;数人笔直站立,有人先持竹杵,一顿猛捣,捣至三分软;再举杵槌,高抬手臂,将杵槌举高,借助臂力和重力的配合,使劲锤打。不过,因过于费力,即使是壮年小伙,也不过三五分钟,就需换人。打糍粑,多需要二十余分钟,才能让糯米充分软糯,黏连在一起,成羹状,浑然一物。
   总有调皮的孩子想着尝试一下,拿着杵槌试上一试,结果往往将杵槌举过头顶,顺势反向砸下。要不是大人眼疾手快,说不定会受点小伤。不过,又有什么关系,本就是欢乐一场,更添个笑话,多点彼此间的谈资。
   随后,端来米盘,放在石臼旁,抓一把糯米团,左右手配合,利用手掌的力量,一抓,一挤,一拧,一丢,掌中之物就在巧手之下,化为大小适中的糍粑团儿,犹如时光静默的见证。
   芝麻,婺源糍粑最常见的佐料,自产自种,微小而不起眼,在平铺直叙的日常里默默地演绎着它的价值。炒香后,被磨成细粉,与砂糖或豆粉等混合,为软糯的糍粑增添一抹诱人的芳馥。每一颗芝麻都蕴藏着深厚的油脂和独特的香味,当它们与糍粑相遇,在口感与味道上形成完美的融合,使这道传统美食更加丰富多彩。
   婺源人每逢喜事临门,糍粑会暂时放弃芝麻,保持自身的洁白,中间盖一个红印,更添喜庆。往往,长辈将筷子顶端剖成四个小方块,用小木枝夹于缝中,绳子绑紧。倒一些红墨水入碗,蘸红盖印。看,那红印如个小小的“喜”字,象征着吉利与美好,寓意着幸福与如意。每家每户,都散上十几个,人人都有糍粑吃。
   吃时,放在锅中蒸熟,加入白糖,好吃到爆。若是冬日,许多婺源人更痴迷于烤糍粑吃。火炉中炭火熊熊,将糍粑切成薄薄的片状,放到铁罩上。婺源人的火炉盆,都备有铁罩,纯铁打制,用于防止孩童坠落。糍粑一面烤熟,翻一面再烤,直至外焦里嫩,柔软如初,方可食用。
   夹一片糍粑,咬一口下去,外皮嘎嘣脆,发出轻微的“咔嚓”声,如动听的音乐;里面软软的,嫩嫩的,黏黏的,如劲道十足的蚌肉,耐人寻味。不过,糍粑易饱,糯米颇难消化,肠胃不佳者也不宜过多食用。
   婺源的街头巷尾,三轮车上的糍粑叫卖声此起彼伏,铁桶内的饭泥保温良好,随着把手的摇动,饭泥如丝如缕般钻出,引人驻足。卖主多为上了年纪的老人,深深的皱纹就是岁月最好的见证,只有他们才耐得住时光的寂寞,追随着传统的脚步,想着将“糍粑”的美好味道留在所有人心中。只需要花上两元钱,就可以饱腹一餐。每每放学时分,无数的孩童挤在三轮车旁边,都要争相品尝一下糍粑的香甜。
   千年文化,传统焕发新颜,婺源这片土地,糍粑穿越古今,承载着过往与未来。它见证了食者的欢笑,感受了制作者的用心,更承载了婺源人对生活不变的热爱与坚守。无论身在何方,一口糍粑,就是一段回家的路。

共 2071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读到这篇文章,小编深深被作者如此优美的文字所润泽,沁香四溢,犹如江南水乡婺源糍粑的味道,带给无限缱绻美好的咀嚼与回味。关于糍粑整个过程的制作,作者叙述得如此详尽生动细腻,充满诗意的味道。从糯米到糍粑的过程,一道美食的出笼,体现出来的是婺源人民独具匠心的制作工艺,是他们能工巧匠智慧的体现与见证。用作者的话说,糍粑穿越古今,承载着过往与未来。它见证了食者的欢笑,感受了制作者的用心,更承载了婺源人对生活不变的热爱与坚守。一道糍粑,有着无与伦比的厚重文化沉淀,承载着沉甸甸的乡愁。作品文情并茂,叙述简洁流畅优美,美文佳作编辑推荐赏阅。【编辑:叶华君】【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407200014】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叶华君        2024-07-20 04:42:50
  读单老师的作品总是被作品的文情并茂所折服,一道美食制作的介绍不仅仅是介绍,而是注入了淳朴的厚重情感有了灵魂,令人回味悠长欲罢不能。
叶华君,成都市作协会员,东部新区草池街道人。我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工,我有一颗善感而质朴的心,我爱我的家乡我的亲人!QQ1052430610
2 楼        文友:成敏        2024-07-21 06:19:08
  从小生长在北方,真不知道南方的美食,有机会一定会去那里尝尝,看看。老师的文笔,精炼严谨,写出了内涵,点赞!
3 楼        文友:甲申之变        2024-08-03 22:23:53
  巧了,我也写过一篇关于糍粑、麻糍的文章。问好作者,美食和清晨的雾霭相遇,连接成故乡的一片祥云,总能勾起回忆
文盲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