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晓荷】来自有地 去自有方(赏析)
曹雪芹写《红楼梦》历时十年,增删五次,托尔泰斯写《战争与和平》曾反复修改过七次之多。海明威则说:“我把《老人与海》的手稿读过近二百遍才最后复印”。这些在世界范围具有影响的传世之作,它们都是先哲圣贤发奋之作。透过那些包含真知灼见的文字,我们掩卷沉思仿佛可以看到作者呕心沥血的身影,所以他们的作品不容后世人亵渎。我多次拜读《红楼梦》,都是怀着一颗膜拜的心态,越是细细琢磨里面的人物,都会对黛玉增添一份喜欢。
宝玉的婚姻就是一场命运的悲剧,他本身神志不清糊里糊涂的时候,完成了一场大观园里精心策划的调包计,书中九十六回中写到:忽然听着黛玉说道:“宝玉,你为什么病了?”宝玉笑道:“我为林姑娘病了。”袭人、紫鹃两个吓得面目改色,连忙用言语来岔。两个却又不答言,仍旧傻笑起来。秋纹笑着也不言语,便来同着紫鹃搀起黛玉。那黛玉也就站起来,瞅着宝玉只管笑,只管点头儿。紫鹃又催道:“姑娘回家去歇歇罢。”黛玉道:“可不是,我这就是回去的时候儿了。”说着,便回身笑着出来了。是啊!此刻一个痴傻的傻笑,一个清醒的苦笑,两两相顾却无言,却又抵得上千言万语,黛玉说着,我这就是回去的时候儿了,在这一瞬,红尘之中的牵绊与她再无瓜葛,世间的一切都该了了。姑娘啊!你这一世的眼泪,从春流到夏又流到冬,前世今生,这一滴滴泪好似凝结了千年,又饱含了人世间最真最纯之情的泪,终是泪尽了。
黛玉焚稿送诗魂,她一生以诗书为伴,于事于物的悲悯的情怀,都流露在她的诗行之中,如今她决绝地离去,这世间就不留一丝情感,她曾经写下“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它不忍看到春花凋零,愿意给它们一个干干净净的归宿。如今她的生命尽头在眼前,这一缕诗魂,也不能留在这混浊的世间,她一息尚存之,就将一缕诗魂化作青烟,飘飘悠悠随风去,最后,她艰难在呼出最后一口气,在宝玉大婚的乐声中重回九重天,完成了属于她自己的人间轮回。
原来女娲氏炼石补天之时,于大荒山无稽崖炼成顽石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只单单的剩了一块未用,便弃在此山青埂峰下。谁知此石自经煅炼之后,灵性已通,因见众石俱得补天,独自己无材不堪入选,遂自怨自叹,一日遇到一僧一道,将其幻化成一块美玉,携了其进入太虚幻境,而神瑛侍者游走在太虚幻境,一日见一仙草。只见仙草生得婀娜风流,风姿绰约,心生欢喜。又觉其弱不禁风,怜爱之心渐起。每日来问候,日夜收集甘露浇灌。风月流转,蝇营狗苟,仙草备感精华,一朝幻化人形。一席轻纱飞扬,轻盈旋转,回眸一笑,仙子生得好生清丽,温婉怡人。这便是林黛玉的前世,乃是三生石畔降珠仙子,如此前世,便就有了今生的前面所述的木石之盟。
世人对黛玉的极大误解是多愁善感,刻薄有心眼。想想一个从小失怙,寄人篱下的女孩,她孤苦无依,在偌大的一个家族里生活得小心翼翼,那是何等的艰难。从我细细读《红楼梦》之后,更觉得黛玉钟灵毓秀,她每一次的“刻薄”。无疑都在维护自己作为林小姐的身份,最为明显的是周瑞家的送宫花和林黛玉同戏子比较的片段,可是放在封建社会,黛玉作为大家闺秀,她深知送礼物时家里的尊卑顺序,贾府这样的大家族,更是清楚这一点,为什么能把自己放在最后一个呢?后者就是与戏子相比,这无疑又是对自己身份的漠视,那些婆子们的趋炎附势,口舌伶俐,见风使舵的本领可见一斑,她这样的女子怎可应付得了。
黛玉教香菱写诗时,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意气风发、挥洒自如、热情洋溢,一个才华横溢,学问渊博,清晰深刻的女诗人女才子了。《红楼梦》中写到:此时黛玉已好了大半,见香菱也进园来住,自是欢喜。香菱因笑道:“我这一进来了,也得了空儿,好歹教给我作诗,就是我的造化了!”黛玉笑道:“既要作诗,你就拜我作师。我虽不通,大略也还教得起你。”香菱笑道:“果然这样,我就拜你作师。你可不许腻烦的。”到后面二者相互交流,黛玉的鼓励和支持,都是全书中香菱最为美好的一段时光,黛玉于香菱就有慈悲之心。而无巧不成书,史湘云这个角色的存在,在《红楼梦》里是比较超然的。她和黛玉、宝钗的关系,都算得上很亲密。尤其刚进府时,更是住进了蘅芜苑,和宝钗同住。后来她又却住到了黛玉的潇湘馆。在她们连诗时,竟对出了“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这样的经典诗句。可见日久见人心。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黛玉肩上担着花锄,锄上挂着花囊,手内拿着花帚。宝玉笑道:“好,好,来把这个花扫起来,撂在那水里。我才撂了好些在那里呢。”黛玉道:“撂在水里不好。你看这里的水干净,只一流出去,有人家的地方脏的臭的混倒,仍旧把花遭塌了。那畸角上我有一个花冢,如今把他扫了,装在这绢袋里,拿土埋上,日久不过随土化了,岂不干净。”
黛玉渡物渡人渡己,最后终是渡了自己的心。一缕花魂,一抹诗魂,万分灵性,在这红尘世间走了一趟,远去成灰,落地成殇,一切都成为无限而遥远的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