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浅谈金庸《天龙八部》与佛的思想

精品 浅谈金庸《天龙八部》与佛的思想


作者:李征义 秀才,1654.7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9096发表时间:2010-04-03 14:40:46
摘要:读《天龙八部》的一些心得体会

在金庸的武侠小说中,佛教思想曾频繁地出现,陈平原在《千古文人侠客梦》说道:“在被称为通俗文学的武侠小说中,佛道文化仍在发挥作用,而且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以致可以这样说,倘若有人想借文学作品初步了解佛道,不妨从金庸的武侠小说入手。”《天龙八部》正是这类作品的代表,作品中有着浓厚的佛教色彩,佛教文化已成为作品的主干而非无关紧要的细枝末节,可以说,《天龙八部》是佛学思想的寓言。
  
   书名“天龙八部”本身就是佛家用语,“天龙八部”都是非人,包括八种神道怪物,八部者,一天,二龙,三夜叉,四乾达婆,五阿修罗,六迦楼罗,七紧那罗,八摩呼罗迦。书前的释名已经点明本书的特色,作者也指出,“天龙八部这八种神道精怪,各有奇特的个性和神通,虽是人间之外的众生,却也有尘世的欢喜和悲苦。这部小说里没有神道精怪,只是借用这个佛经名词,以象征一些现世人物。”在作品的结构安排,情节发展,人物性格中,无不体现出佛教思想。
  
  
   一. 因果的世界
  
  
   《天龙八部》中的三位主人公,一为叱咤风云的丐帮帮主,一为大理养尊处优的小王爷,一为少林寺名不见经传的小和尚,本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三个人,因缘际会,成为拜把兄弟,与围绕在他们身边的人一起,构成了一个“无人不冤,有情皆孽”的世界。
  
   佛教讲究因缘,“世间任何事物的相生相灭,都是由因缘和合所致。因缘是“因”与“缘”的合称,泛指一切事物形成,引起认识和造就“业报”等现象所依赖的原因和条件。其中起主要作用的为“因”,起辅助作用的为“缘”。正如曹布拉在《金庸小说中的文化意蕴》所说的那样:任何的思想行为,都会导致相应的后果,在“因”未得“果”之前,不会自行消失;反之,不作一定之“业因”,也不会得相应之结果。佛家以此“因缘”,“因果”说来解释整个世界及人生,在《天龙八部》中,各种矛盾纵横交错,纠缠不清,由此及彼,紧密相连,充分印证了佛家的“因缘”,“因果”说。
  
   慕容博为了自己兴复大燕,诳称辽国武士南侵,引诱中原好汉埋伏截杀探亲的萧远山,此为因;萧家家破人亡,妻离子散,武林人士追悔莫及,此为果;萧家的惨剧为因,萧远山隐姓埋名,杀害乔氏夫妇,玄苦大师等人的血腥报复为果;而萧远山的报复,又使其子背上杀害父母恩师,残害武林同道的骂名。萧峰执着于仇恨为因,误杀阿朱为果;而因着阿朱的惨死,萧峰的命运更增添了凝重的悲剧色彩。
  
   种种事件的发生发展,都有一条条内在的的因果链条在贯穿着,正如玄慈方丈所说:“既造业因,便有业果。”因有恶因善因,果自然也有善果恶果,但这善恶循环,因果报应并不是可以一言以蔽之,相反,是纠缠不清冤孽相生的,借此突出作品“无人不冤,有情皆孽”的题旨,使整部小说透露出浓重的悲剧气息。
  
   抚养萧峰,栽培萧峰,使其成为叱咤风云的一代英雄的,是以玄慈方丈和丐帮帮主为首的中原武林人士,造成萧峰家破人亡,身败名裂的,还是这些中原武林人士;在聚贤庄上,萧峰曾伤害许多英侠,在雁门关外,被辽国军队围困之时,萧峰不惜牺牲自己想救的,也是这些英侠!孰因孰郭?孰果孰因。
  
   叶二娘被情人遗弃,儿子又被人抢走,母子分离二十四年,确实无辜令人同情,然而她转而嫉妒他人的家庭美满,偷来别人的儿子杀害,又令人痛恨;秦红棉,王夫人为情所殇,由痴入嗔,一个要将情敌斩尽杀绝,一个乱杀姓段之人….他们本来都是受害者,却转而又都成为作孽之人,种下恶因。究竟谁是恶人,谁又是善人?
  
  
   二.人生之苦源自欲望
  
  
   “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众苦充满,甚可怖畏”,在这样一个到处藏着魍魉和鬼蜮的朗朗世界中,每个人的人生都浸透着苦楚。佛教认为人世间一切皆苦,在《天龙八部》中,这种思想体现得更加明显,“人生皆苦”是一种普遍存在,书中的人物,无论正邪,善恶,贵贱,都在人生的苦海中挣扎,拼搏,期盼能够超越和解脱。
  
   萧峰的一生,自杏子林中身世之谜被揭穿发生了重大转折,从一个人人敬仰的大英雄,变成人人唾弃的契丹狗,从人生的巅峰跌到了谷底,要承担丧父丧母丧师之痛,要忍受旁人误解谩骂之辱,要承受错杀至爱的悲哀。而最苦的,则莫过于夹在宋辽之间的矛盾。
  
   段誉本为大理养尊处优的小王爷,但人生之苦的存在并不会因人的身份而消失或削弱,也不会因财富,地位等等绕路而行,段誉的苦,主要表现在对爱情无望的执著追求和失去双亲之痛。
  
   虚竹的一生可以说是幸运的,从少林寺武功平平的小和尚,到武艺超群的灵鹫宫宫主,娶西夏公主为妻,仿佛一夜成名,这是令多少武林人士所羡慕的奇遇!但这奇遇并不是一帆风顺的,相反,是一段苦尽甘来的历程。“知道童姥为了恼他宁死不肯食荤,却去掳了一个少女来,诱得他破了淫戒。不由得又是悔恨,又是羞耻,突然间纵起身来,脑袋疾往坚冰上撞去,砰的一声大响,掉在地上。”一个自幼信奉佛法十几年的虔诚信徒,突然变成了佛门罪人,内心的挣扎,是一种苦;“虚竹悲从中来,忍不住放声大哭。二十四年来,他一直以为自己是个无父无母的孤儿,从未领略过半分天伦之乐,今日刚刚找到生父生母,但不到一个时辰,便即双双惨亡。”大喜而后的大悲,着实是人生中的另一种苦。
  
   佛家认为人生皆苦,苦有八种:一生苦;二老苦;三病苦;四死苦;五怨僧会苦,指众生不得不与不喜欢的人或事聚集在一起的痛苦;六爱别离,指众生不由自主与相爱的人或事离别的痛苦;七求不得苦,指众生有欲求不得满足的痛苦;八五盛阴苦,五阴即五蕴,称众生是由色,受,想,行,识五种因素组成,生灭变化无常,盛满各种身心痛苦,意即人生自身就是各种痛苦的集合体。
  
   这八苦囊括了人生的种种痛苦,是不能回避或幸免的八苦。萧峰的爱离别苦和怨僧会苦,段誉的求不得苦,英雄人物纵使武功盖世,声名显赫,也总难逃在人生苦海中挣扎,“他们不是长久地品尝与所爱之人无法相聚的“爱别离苦”,就是得不到自己想要的“求不得苦”,不是不得与自己不爱的人勉强结合的“怨僧会苦”,就是孤独无侣,内心的寂寞凄凉难以排遣,到最后还是没能搞清自己是谁的“五盛阴苦”。”
  
   “人生七十古来稀”,短暂的人生中为何还要忍受这诸多苦难?佛教认为是因为“贪,嗔,痴”三毒,《大乘义章》云:“然此三毒,通摄三界一切烦恼,”以为此三者特别能毒害众生,是产生其他烦恼的根本,也是悲剧发生的根源。
  
   《天龙八部》最浓重的悲剧色彩就在于萧峰不可逆转的命运,我们可以说造成悲剧的罪魁祸首是图谋复国而不择手段的慕容博。但是从深层考虑,造成悲剧的真正凶手是人类的贪欲,正是为了满足自己做大燕皇帝的贪婪的欲望,他才不惜假传消息,杀人灭口,甚至贪图别人家产而谋财害命,害死了许多无辜的性命。
  
   “能生贪欲,嗔恚,愚痴,常为如斯三毒所缠,不能远离获得解脱,”贪,嗔,痴此三毒如同一张巨大的网,网罗众生,各色人物都纠缠于这三毒之中,有人能够觉悟,在罗网中苦苦挣扎,却不得解脱,有的人始终没办法觉悟,直到临死的那一刻,仍被自己的欲望所困扰。
  
   贪是指对于名利,对于财物,对于外界一切可欲之物产生无厌足地追求、占有的欲望。慕容博,慕容复两父子以复兴亡国大燕为使命,为完成所图谋的大业,满足做皇帝的野心,可谓机关算尽,慕容博在扫地神僧的点化下抛弃贪欲皈依佛门是一幸事,其子慕容复却在编织的皇帝梦中永远不能够苏醒;佛门子弟鸠摩智本是大智大慧之人,初到天龙寺,曾一语道破枯荣大师所参枯禅的来历,佛学修为十分睿深,只因学着武功,争强好胜之心又胜过常人,不由得贪慕武功绝学而不能自拔,游历天龙寺,少林寺,名为拜访交流佛学,实则觊觎他人所珍藏的武林绝学,以至最后走火入魔,因一贪字差点毁掉佛学修为。
  
   嗔指由对众生或事物的厌恶而产生愤恨、恼怒的心理和情绪。康敏是书中将嗔之毒发泄的最淋漓尽致的角色:因为得不到新的花衣服而剪烂隔壁姐姐的新衣服,“心中说不出的欢喜”;因为段正淳的负心而要假手萧峰杀死昔日的情人;因为马大元不肯泄露萧峰的身世而谋杀亲夫,后栽赃给萧峰;最不可思议的是,仅仅因为萧峰没有留意自视为女子中美貌第一的自己,就想方设法要其身败名裂才开心!对于怠慢她,对不起她的人和事,她都会想方设法地去报复,这正是一种嗔怪之心。
  
   痴指心性迷暗,愚昧无知,于诸事理迷惑,是非不明,事理无知。人生的种种烦恼,世事之纷纷扰扰,均由此而起。即使是人人敬仰的英雄好汉,也总难免纠缠其中,而因为他们比常人更坚定更执著,他们的痛苦和烦恼,也往往更超过常人。如果说慕容博的阴谋诡计和康敏的怨怼之心是造成萧峰悲剧命运的外因,那么更主要的内因则在于萧峰自己对仇恨的执著,“智光和尚与赵钱孙,都是害死我父母的帮凶,那当然是要杀的,这个他妈的带头大哥,哼,我…我要杀他全家,自老至少,鸡犬不留!”即使是盖世的英雄,也会被仇恨蒙蔽了心智而忘却一切。若非萧峰的嗔心蒙智,以他的见识阅历,又怎么可能轻易受马夫人的愚弄摆布?
  
   人生皆苦,是因为人人都被网罗于“贪嗔痴”三毒中:丁春秋贪图掌门之位与武林权势,段延庆觊觎大理王位,白世镜贪恋美色,李秋水与天山童姥因情结怨,相互怨恨争斗一世,与段正淳交往的女子,无一不是为情所伤,由痴入嗔…他们或贪或痴或嗔或兼而有之,因此做出了种种出人意料的或可笑可悲或可恨可恶的事来。
  
  
   三.超越与解脱
  
  
   陈世骧先生称《天龙八部》为“悲天悯人之作”不仅仅是因为它展现了一个“无人不冤,有情皆孽”的世界,超越与解脱这一主题才是更加震撼人心的。
  
   1. 以佛法化解仇恨
  
   为点化萧远山放下积年仇恨,扫地僧一掌打“死”了慕容博,但萧远山却“不禁心中一片茫然,张口结舌,说不出话来。”内心中却实是说不出的寂寞凄凉,只觉在这世上再也没什么事情可干,活着也是白活。
  
   后来无名僧救活了二人,由生到死,再由死到生,萧远山终于放下了仇恨之念,慕容博也终于放下了王图霸业。
  
   2.以慈悲之心解脱
  
   萧峰之所以凌驾其他一般的英雄侠士鲜活于读者心中,与他悲天悯人、为了天下苍生而牺牲自己的博大胸怀是分不开的。
  
   萧峰独特的身世背景,让他够摆脱“国”与“民族”的疆域限制,意识到众生平等,为了宋辽百姓免受战乱之苦而牺牲了自己的生命。开始萧峰也认为宋贵辽贱,以至于不能接受身为契丹人的事实,但目睹大宋官兵残杀婴孩的残暴,他意识到汉人中有好人坏人,契丹人中也有好人与坏人。所以萧峰不愿意因为一己私仇而接受慕容博要其挥军南下的交换条件;所以萧峰不惜触怒龙颜不顾金兰之情而辞去平南元帅之位;所以萧峰甘冒不忠之名以下犯上胁迫皇帝休兵停战。萧峰的一生,正是佛教中“救苦救难,大慈大悲”精神的写照。
  
   佛教认为众生皆苦,所以佛的责任就是“普渡众生”;佛教以为众生平等,不分贵贱,所以大慈大悲即指佛要给与一切众生快乐,也要去除众生的苦难。《天龙八部》中所表现的“侠义”精神与这种牺牲精神是一脉相承的。萧峰以天下苍生为念,而也正是因为这种“大慈大悲”的悲天悯人的情怀,才使萧峰的人生意义从个人的悲剧命运中得到升华。
  
   3.世俗的解脱在于适度
  
   “贪”“嗔”“痴”乃是凡俗之人很难超越的障碍,所以我们可以说这是人之常情,但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而不择手段便成了毒害,才是真正的沉沦于苦海,因此,对于芸芸众生来说,获得超越与解脱的关键,就在于适度。
  
   段誉与虚竹虽为情痴,却胜在不贪不嗔,他们的爱,不为占有,不为得到。为了王语嫣的幸福,他决心去争夺西夏公主,以绝慕容复的后路,从而让王得偿所愿,这一舍,最终却获得了王语嫣的垂青,可谓种善因,得善果。虚竹虽钟情梦姑,但坚持不肯因一己欢娱而去损伤人命,不肯以作恶来强求姻缘,不期反得,随缘天定,正是因为这种适度,才能够摆脱情痴之苦。
  
   不是每个人都可以斩断尘缘,悟道空门,也不是每个人都有“悲天悯人”的菩萨心肠,透过《天龙八部》所构建的人与非人的世界,我们可以意识到,人与非人的区别,并不在乎有欲无欲,而在于能否把握自身的情,能否不被情欲所左右,这也正是《天龙八部》的现实意义所在。

共 4880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佛道是中国传统文化最精粹的地方,在许多方面比起儒学对于人性的修习要高得多实用得多。金庸武侠小说能够风行不断,与里面穿插的佛道思想是分不开的,《天龙八部》形形色色的人物演绎的是活生生的关于性灵方面的故事,这篇评论文章点到了作品的关键处。【编辑:邬海波】【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100403018】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邬海波        2010-04-03 14:41:39
  佛道是中国传统文化最精粹的地方,在许多方面比起儒学对于人性的修习要高得多实用得多。金庸武侠小说能够风行不断,与里面穿插的佛道思想是分不开的,《天龙八部》形形色色的人物演绎的是活生生的关于性灵方面的故事,这篇评论文章点到了作品的关键处。
以真情打动读者,用灵魂感知世界。
2 楼        文友:邬海波        2010-04-03 14:42:42
  文中多处引号弄反了,在编辑的时候弄正了,以后投稿之前请费心检查一下文字或标点方面有无错漏。
以真情打动读者,用灵魂感知世界。
3 楼        文友:李征义        2010-04-03 16:45:11
  回复邬海波:呵呵,这篇文章写的时候很认真,检查过很多遍了,所以您说很多标点弄反了我觉得很诧异,回去看我放在Word里的原稿,里面的引号并没有出现弄反的情况,于是悬着的心才放下来了。
  
   我想应该是我们网站的写稿界面出了问题吧……虽然之前也没有碰到这个情况,但也只能做此猜测了。
  
   现在这个发出来的稿子还是有很多错漏的标点,要是您不嫌麻烦,我把稿子重新发一遍,然后您把这篇删掉吧。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4 楼        文友:李征义        2010-04-03 21:26:23
  嘿嘿,多谢编辑大人,这样标点符号全都正过来了。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6 楼        文友:李征义        2010-04-03 22:23:40
  回复华夏子民:呵呵,阿姨千万别叫我李老师了,我只是一个20出头的毛头小子,怎么担当得起呢,很多东西都得向您学习呢,比如度量、宽容……
  
   《天龙八部》是金庸小说中我比较喜欢的一部,书了两三遍,电视剧看了五六遍,仍然还是喜欢,写这个文章,只是觉得有意思,所以就翻阅了一些资料,然后下笔写了。多谢您能喜欢!呵呵!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7 楼        文友:离别之聚        2010-04-03 22:55:14
  受益匪浅,我就不摇旗呐喊了,我就手舞足蹈吧,问好作者……
8 楼        文友:依是幽兰        2010-04-05 14:42:35
  没有看过《天龙八部》这本书,电视剧也是断续看的。但是看过这篇文,一下理清了剧中人的身份及其内在品质以及整部剧与佛学的渊源.
9 楼        文友:李征义        2010-04-06 20:28:27
  回复离别之聚、依是幽兰:谢谢两位的评论。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10 楼        文友:梦海        2014-03-19 01:50:57
  受益匪浅,学习学习。
共 10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