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淡泊宁静 >> 短篇 >> 江山征文 >> 【江山·根与魂】【宁静】“黎祁”豆腐(散文)

精品 【江山·根与魂】【宁静】“黎祁”豆腐(散文)


作者:小猪她爸 探花,12841.3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937发表时间:2024-07-24 10:06:18
摘要:豆腐,是我国的国粹,这样评价豆腐,我觉得一点不过分。

【江山·根与魂】【宁静】“黎祁”豆腐(散文)
   夏夜漫漫,与友小聚,喝一杯冰啤酒解暑。酒桌漫话,说到什么东西能代表中国?一友说当然是“瓷器”,另一位接茬说是“丝绸”,最后一位只蹦出一个字“茶”。我说,还应该有“黎祁”(离奇)“豆腐”。
   是的,豆腐最早就叫做“黎祁”,离奇的谐音。
   二〇一四年,中国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中,“豆腐传统制作技艺”赫然在目。这道经济实惠、软滑香美的食材,被赋予更多的文化内涵,贴上了赓续传承的标签。豆腐,是我国的国粹,这样评价豆腐,我觉得一点不过分。
   在讨论豆腐的美味之前,我们先来翻阅一下豆腐“简史”。明朝医药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写道:“豆腐之法,始于汉淮南王刘安。”有名有姓,言之凿凿,掐指一算就是两千年出头的历史,差不多与万里长城相当的岁月,只不过长城是砖砌土筑,坚硬粗犷得很,豆腐白白嫩嫩,柔软细腻得很。方方正正的城砖与四四方方的豆腐,一个成就国家统一,一个满足了国人的味蕾,虽意义有不同,却都是徜徉在历久弥新的时光里。
   那么,刘安是何许人呢?此人不可小觑,他是汉高祖刘邦的孙子,西汉文学家、道学家、思想家。虽然刘安已是名家,与众门客著有《淮南子》这样集大成的理论著作,但他仍然痴迷灵丹妙药,苦苦寻找长生不老药。刘安在大山深处炼丹的时候,不知道怎么弄的,竟然把石膏点入豆汁里,从而发明了豆腐。从科学角度说,刘安炼丹注定是不会成功的,但他却成就了神奇的豆腐。人生在世,忽悠一下几十年,生命就过去了。刘安的一生为后人留下一部《淮南子》和一块豆腐,这一生注定是要载入史册的。刘安炼丹是在安徽淮南市的八公山,如今八公山豆腐已成为当地有名的传统食材,嫩若凝脂、白似玉板的豆腐成为餐桌上的美味。
   一九六〇年,考古学家在河南密县打虎亭,发掘了两座东汉墓穴,有一幅石刻壁画引起专家兴趣。对于这幅展示劳动场景的壁画,起初专家认为是在酿酒,后来大多数专家认同是在做豆腐。如果以此作为豆腐的起源,那也是接近两千年的历史。虽然比刘安炼丹炼出豆腐的传说晚了几百年,但足以证明那会儿人们是能吃上豆腐的,毕竟有图有真相,壁画可以为证。
   在日本,传说豆腐是唐朝鉴真大师东渡带去的,但没有史实资料佐证。鉴真第六次东渡成功的那一年,距今是一千二百多年。我们有理由相信,鉴真大师带去的豆腐制作技艺并不是豆腐产生的日子,这个时候国人吃豆腐早成习惯,制作豆腐的技艺日臻成熟,只是这神奇的豆汁变豆腐的过程,让日本人大吃一惊而已。但是,豆腐传到西方国家,大概是由日本传出的,因为英语豆腐一词的发音,带着明显的日语口音。
   豆腐“简史”大体上就是这样,豆腐历史悠久是无可争议的事实。但我仍然很迷惑,一块豆腐为啥写进了《本草纲目》里?李时珍是医药学家,其著作是医药专著,难不成豆腐是药?果然,李时珍说,豆腐味甘、咸、性寒,有宽中益气、调和脾胃、清热散血等功效。豆腐竟然还有药用价值,这让豆腐又神奇了一把,也让我大吃一惊:吃豆腐相当于服药?
   其实,豆腐有没有药用价值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已年过花甲,牙口越来越不如从前了。说得夸张点,年轻时生吃蹄筋不用刀,现如今只吃豆腐和血肠了。未来的时日里,不管有多少美好,饮食方面必将与豆腐常相伴、常厮守。
  
   二
   我以前的工友小柳下岗后,开办了一家豆腐坊,因为她人长得漂亮,大家都叫她“豆腐西施”。有时工友们聚会,常听她说制作豆腐的辛苦。久而久之,我对豆腐制作过程多少有些了解。
   豆腐的前世都是豆子。黄豆、黑豆、豌豆、绿豆之类,都可以用来制作豆腐,以黄豆做豆腐最为常见。先要浸泡豆子,再加一定比例的水,磨成生豆浆。将生豆浆煮沸,点卤以凝固豆浆。有一种点卤用的是盐卤,在北方叫做卤水豆腐。盐卤有毒会要人命,卖豆腐赚钱为女儿扯上二尺红头绳的杨白劳,就是被逼得喝了盐卤而丧命。另一种点卤用的是石膏,这个比较传统了,与豆腐发明人刘安碰巧点卤相一致。
   两千年来的豆腐,有过许多改进和变化,因地域关系,大体上呈现北方豆腐和南方豆腐两大类。北方豆腐含水量少,更硬实一些,俗称老豆腐。南方豆腐含水量大,更晶白细嫩,俗称水豆腐。两大类之外,还有许多地方特色的豆腐,比如前文提到的“八公山豆腐”,在《舌尖上的中国》崭露头角的“建水豆腐”,我前不久在云南吃服了的“石屏包浆豆腐”,此外还有豆干、豆皮、豆饼、豆花、冻豆腐、酿豆腐、毛豆腐、臭豆腐……可谓是各具特色,风味不同,好吃不贵,营养又健康。
   宋代诗人陆游有一篇诗作《邻曲》,展现了丰年里的农家乐,豆腐佳肴待亲朋的景象。其诗云:拭盘堆连展,洗釜煮黎祁。“煮黎祁”就是煮豆腐,陆游在这里用了一个典故。而这个典还得从刘安说起,那年那月那天那个早晨,刘安不小心将一碗豆汁洒到了炼丹用的石膏上,一瞬间豆汁凝固成白花花的豆腐。有人大胆品尝,翘起大拇指说,好味道、好味道。刘安索性把一锅没喝完的豆汁端来,让人撒入石膏粉,一锅豆汁转眼变成一锅豆腐,众人惊呼“离奇!离奇!”就这样,豆腐最初不姓“豆”,而是大名“黎祁”,取“离奇”之意。现在看,豆腐这个名字虽然很接地气,但多少有点太普通太草率了,不如坚持叫“黎祁”。
   实际上,刘安等人觉得离奇的,不过是见证了凝固剂的作用,如今在中学化学课上常见。豆子经过高温蒸煮,在卤水作用下,化身白嫩的豆腐,这的确是一个化学反应的过程。然而,在我看来,这更是一种蜕变和升华,像蝴蝶一样挣脱了蚕蛹的束缚,翩跹于花丛之中。
  
   三
   豆腐虽是横空出世,但一直是平民身份,很像普罗大众、芸芸众生,从未高贵得不得了。这样说,丝毫没有贬低豆腐的意思,因为支撑一个社会发展进步的动力,恰是来自普罗大众。豆腐亦如此,在中华五千年文明史中,它走过了两千多年,凝结起一个可以称之为“豆腐文化”现象。
   元代有一位名叫张劭诗人,估计特爱吃豆腐,写就一篇《豆腐诗》:
   漉珠磨雪湿霏霏,炼作琼浆起素衣。
   出匣宁愁方璧碎,忧羹常见白云飞。
   蔬盘惯杂同羊酪,象箸难挑比髓肥。
   却笑北平思食乳,霜刀不切粉酥归。
   诗人把豆腐写得极度美好,令人不可抗拒豆腐的诱惑。他还在诗中嘲笑那些人老牙不好的人,只知道喝奶,却不知道吃味鲜酥嫩、细腻滑爽的豆腐。其实,又岂止是张劭,宋代文豪苏轼也是特别喜欢吃豆腐,甚至自己制作豆腐菜肴,除了“东坡肉”“东坡肘子”,还有“东坡豆腐”,以及与豆腐相关的诗句。比如,“煮豆作乳脂为酥,高烧油烛斟蜜酒”。在古诗词中,豆腐常被说成“酥”,因为豆腐的“腐”字有腐烂的词意,所以不大好入诗。
   《周易》有言:“食以养德”。清代褚人在《坚瓠集》中专门写了“豆腐十德”:柔德、刚德、广德、和德、俭德、贵德、厚德、清德、圣德和隐德。而另一位清人胡济苍也深谙此意,他在诗作《豆腐》中写道:“信知磨砺出精神,宵旰勤劳泄我真。最是清廉方正客,一生知己属贫人。”以豆腐喻人,按照豆腐的特质做人行事,外形洁白,方正不屈,心地纯洁。我很愿意把这首诗的主题思想,概括为“豆腐精神”,做人要像豆腐那样洁白,做官要像豆腐那样方正,还要像豆腐一样不离开平民知己。
   最令人感动的,当属老舍先生小说《骆驼祥子》中的一段精彩绝伦的文字:“歇了老大半天,他到桥头吃了碗老豆腐:醋,酱油,花椒油,韭菜末,被热的雪白的豆腐一烫,发出点顶香美的味儿,香得使祥子要闭住气;捧着碗,看着那深绿的韭菜末儿,他的手不住的哆嗦。吃了一口,豆腐把身里烫开一条路;他自己下手又加了两小勺辣椒油。一碗吃完,他的汗已湿透了裤腰。半闭着眼,把碗递出去:再来一碗!”
   两碗老豆腐救了祥子的命。离奇,是因为这是小说的情节;神奇,是因为这是一碗色香味俱全的老豆腐;叫绝,是因为老舍先生把早年北京老豆腐写得出神入化。只是时代发展变化了,怕是很难寻到这样一碗老豆腐了。人世间,多少人与豆腐结缘,来了去了,轮回中怎能少了豆腐。
  
   四
   春天的时候,妻子一大早去菜市场买回一块豆腐和一把香椿芽。香椿洗净焯水,切成碎末,豆腐切成骰子大小的粒,开水轻轻焯一下。将香椿末撒在豆腐丁上,滴入少许香油,拌匀,一盘香椿拌豆腐就上桌了。雪白兼具青绿点点,看着养眼,吃起来清香嫩滑,实在是美味。
   吃着豆腐说着豆腐,我说小时候都是冬天才卖豆腐。夏天天热,豆腐很容易变质,豆腐坊歇业了。到了冬天,卖豆腐的骑着三轮车,车上摆着一板一板的豆腐,其上盖着厚厚的棉被。在我们这里不给豆腐盖棉被,时间长了就成一车冻豆腐。傍晚,卖豆腐的师傅骑到一个街口,将车停稳,也不吆喝,敲起梆子,“梆梆”的声音响起。我接过母亲递过来的几毛钱,跑出家门,买了两块冒着热气的豆腐,又一溜小跑地回家。
   天寒,豆腐暖,淋上酱油,用勺子挖着吃,好吃得给肉都不换。豆腐里含量较高的氨基酸和蛋白质,很好地弥补了那时谷物不足的缺憾,不含胆固醇的不饱和脂肪酸填补了那时肉类缺乏的空白,豆腐“植物肉”的名号不是浪得虚名。当然,给肉都不换只是个形容,拿肉换豆腐在当时真这么做的,指定是个傻子。
   豆腐生来就是个穷命,早年几毛钱一块,现在也不过是两块一块。我见到豆腐洋洋自得的样子,是在德国。来德国已经十天了,西餐吃过,中餐也有,简餐就是汉堡一类。这天,我们路过一个小镇,在一家中餐饭店午餐,惊见一盘溜豆腐,同行者就像见到亲人一样,蜂拥而上,筷子不断地夹起一块块白嫩的豆腐,一阵工夫就风卷残云了。我问老板娘,德国人吃豆腐吗?她操着山东口音说,德国人不吃豆腐,但中国人吃呀,有中国人的地方,哪能没有豆腐。她说的在理,豆腐不是什么高档食材,但它千年以来用最朴实的形象,赢得了国人的喜爱,人走得再远,也惦念方方正正的豆腐。豆腐就是一种离家最近的食物,可以说是乡愁,更可以说成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深入骨血的文化基因,童年、故乡、理想都蕴含在豆腐的浓香中。
   如果我有一块地,一定要种上黄豆。秋收后,像曹植那样用豆萁烧火煮豆子,像刘安那样用石膏点豆汁,点得嫩一点,让豆腐像一团洁白的花,盛开在秋阳里。
   写到这里,已经是薄暮时分。妻子问我,晚上吃点啥?我不假思索地回道:麻婆豆腐。作家汪曾祺说:“陈麻婆是个值得纪念的人物,中国烹饪史上应为她大书一笔,因为麻婆豆腐确实很好吃。”
  

共 4141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豆腐是中国传统美食,味美价廉,寻常之物。但豆腐早已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作者以豆腐为题,讲述豆腐“离奇”的故事,从豆腐起源到豆腐文化,再到人们日常生活,多角度、多侧面的给我们讲清楚豆腐的前世今生。如果是只把豆腐的来龙去脉讲清,那么文章一定是欠点火候,作者的高明之处就是把对生活的理解和对生活的热爱融入字里行间,这就使得文章丰润而厚重,细读颇觉有深意、有情趣、有感情。文章谋篇布局精巧,叙事描写精准,语言风趣,在轻松的侃谈中完成一次对国粹豆腐的“采访”。美文共赏,力荐文友阅读。【编辑:温莎的梦想】【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407240005】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北方雪飘飘        2024-07-24 10:31:43
  看到这篇文章特别亲切,引人共鸣,因为我也喜欢吃豆腐,估计中国人不喜欢吃豆腐的人都不多。老师这篇文章,写尽豆腐的前世今生,豆腐的发明、过程、文化、亲情、乡愁,甚至精神、寓意上,可见老师博学多才,见多识广,让人叹服。文笔精湛,立意深邃,佳作好文,学习欣赏。
洁白的雪花纷纷扬扬地飘落下来,又悄无声息地化了……
回复1 楼        文友:小猪她爸        2024-07-24 11:35:56
  感谢北方雪飘飘老师到访,对小文给予高度评价。豆腐于中国人来说,真的是难以割舍的食材,接地气的食材,与瓷器、丝绸、茶在生活地位上可以齐头并进。感谢,敬茶。
2 楼        文友:北方雪飘飘        2024-07-24 10:35:35
  非常巧的是,我也写过一篇麻婆豆腐,不过不如老师文笔精湛。更巧的是,昨天我家刚吃了麻婆豆腐,我明天还想吃豆腐,这次我准备简单点,大白菜炖大豆腐,北方人来个北方吃法。祝老师佳作频传,精彩不断。
洁白的雪花纷纷扬扬地飘落下来,又悄无声息地化了……
回复2 楼        文友:小猪她爸        2024-07-24 11:38:02
  也不算太巧,我看过老师《麻婆豆腐》时就想写一篇关于豆腐的文章,只是一直没有动笔。大白菜炖豆腐简直就是绝配,若是到秋天的白菜上市,更是好吃的不得了。最便宜的菜,最有味道的菜。祝好。
3 楼        文友:温莎的梦想        2024-07-24 15:02:51
  文章以豆腐为主题,从起源、制作、文化等多个角度进行阐述,语言风趣,将对生活的理解和热爱融入其中,使文章丰润厚重,且谋篇布局精巧,叙事描写精准,在轻松的侃谈中展现了豆腐的前世今生,是一篇值得文友阅读的美文。拜读,学习!
回复3 楼        文友:小猪她爸        2024-07-24 15:28:03
  谢谢老师对拙作精准解读,给予那么高的评价。豆腐虽然有离奇的前生今世,但始终与我们的生活紧密相关,值得一写,与文友分享。祝好。
4 楼        文友:小猪她爸        2024-07-24 15:25:36
  感谢温莎的梦想老师精心编按,辛苦了,谢谢。
一本正经说胡话,嬉皮笑脸吐真言。
共 4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