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齐鲁文苑 >> 短篇 >> 江山散文 >> 【齐鲁】与《春寒料峭》有关的那些事(散文)

精品 【齐鲁】与《春寒料峭》有关的那些事(散文)


作者:土木禾刀 童生,861.5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133发表时间:2024-07-25 15:33:58

我写《春寒料峭》这部小说的时候,那些伤心的事尚未发生,或者说尚未真正发生在我的身上,我的身边。待那些伤心的事发生之后,妻子就阴着脸埋怨我,说我不该写一些乱七八槽的东西咒人家。我低头无语,几乎连饭也吃不下。那内心的复杂和阵痛,是妻子无法体味的,无法理解的。我嘱咐妻子说,不要把写小说的事告诉女儿;害怕她也埋怨我,撅着小嘴对我。
   我像是一个犯罪者,像是一个令人厌倦的巫婆,在愧疚不安中煎熬了很长一段时间。虽然作品加精进绝,是一件高兴的事情,可快乐却没有如期而至。看着电脑屏幕上那金色的皇冠,我的心情一片沉默黯然。
   小舅患直肠癌,是两年以前的事情。起初,到济南住了近一年。做化疗的时候就在肿瘤医院,做完就回表弟的楼上住着。虽然扩散被暂时抑制,可小舅却消瘦了许多,脸黄黄的没有血色。白日戴着一顶青色的鸭舌帽,想是头发也脱落了。妗子形影不离地伺候着,也渐渐被小舅的病情折磨得面黄肌瘦,且神经有些衰落。丢了魂一样,话语明显少了许多。
   虽然表弟是个正儿八经的白领,每月工资和提成也有两万多。可动辄数十万的医疗费,也让他的日子有些窘迫。正月初三去看望舅舅,和表弟小坐。表弟摇摇头说:“这医院,简直不是给穷人开的。”表妹也说:“医院本来是救死扶伤的地方,可现在呢?”一时,饭桌上就有些沉默。
   我不善言语,也就没有加入到,关于生死医疗之类的话题中去。可黄昏回到家中,心里却颇不平静,于是独自一人去原野上游荡。灰白的小路,冰封的河流。因干旱而发黄的麦田,因疲劳而落幕的夕阳。
   想起以前和小舅饮酒吃肉的情景,想起妗子曾经开朗清亮的笑声。又想起小时候虽然清贫,却感觉无忧无虑的日子。那时候穷,难道现在我们就富有了吗?那时候是穷人,难道现在我们就是富人了吗?怎么发展来发展去,本应该让老百姓轻松享受的基本保障,却成了让人喘不过气来的大山般的压力?虽然上头一直在叫苦,医疗行业亏损多少多少亿。可请问,哪一个国家的医疗系统是盈利的,是暴利的?亏损本来是针对盈利单位而言的,你把“亏损”二字用在这里,似乎从骨子里就已经把医院当成盈利性单位了。
   还有教育,还有住房,也已悄悄魔变成了五指山,将老百姓沉沉地压在了下面。似乎没有五百年时间,没有唐僧那样的佛揭去符咒,我们就很难轻松起来,悟空一般一跃而上云端。也许我们还太穷,也许我们还在发展之中,本就该负重前行,绝不可活得过于轻松。可社会发展的目的是什么,人类进步的意义在哪里?一个优秀的美好的社会,就是为了刺激人们去拼命挣钱,再去玩命花钱吗?
   反正那天黄昏,胡乱想了许多。独自一个走了很远,踏过大片的麦田,穿过消瘦的小河。直到麻雀归巢,夕阳沉没。灰色的暮气,升起在地平线的杂树林里。于是晚上就有了创作的欲望,就在春天尚未到来之时,构思了《春寒料峭》这篇文章。
   起笔之时还在犹豫,感觉小舅得了重病,如此清冷的笔调,似乎不好。可又想,人终有一死。若哪天小舅真的走了,也是自然规律使然,也是个人命运使然;与我的文章,并不相干。于是就耗费八九天时间,写了这篇料峭的春寒。
   一天夜里正在构思,又不觉想起在济南治疗的舅舅来。于是停下笔,有些怅然若失之感。季节,时而北风时而南风。河水刚刚解冻,麦苗刚刚返青。杏花尚未开放,不过枝条上的芽苞已然悄悄萌动。
   我打开手机,给表弟转了一点钱。表弟却不肯收,回复说:“姑和姑父岁数也不小了,你孩子又多。”我一时语塞。想想自己,日子和表弟是没法比的。假如父母得了大病,我会如何呢?假如儿子要在市里买房,我又能拿出多少首付呢?我写得太过了,考虑得太多了。如此沉重的话题,本不该是我一介草民所要深思的。深思又能如何呢,又能改变些什么呢?白白给自己增添些烦恼罢了。人生短暂,得过且过。于是有一段时间,我辍笔不写,将小说搁浅了。搁浅一段时间,又心有不甘。蠢蠢欲动的手,再一次拿起了钢笔,敲响了键盘。我不是文人,却莫名其妙感染了文人的一点点倔强和清高。
   我的大姑娘二十多了,大学毕业后考了编制,分在城里教书。她的婶子和大娘,给她介绍了好几个对象,都是在城里工作的,有车有楼的。可我那姑娘脾气倔强,说他们高高在上,一副瞧不起人的模样。见一次面,或者处一段时间,也就不欢而散。惹得妻子不免唠叨不休,絮絮地说:“人家那么好的条件。”又埋怨我说:“这么大的事,你也不管管。”我说:“儿大不由娘,顺其自然。”
   如此,姑娘的婚事大概拖了一年。一天晚上,我从公司回来,扎上围裙帮着妻子炒菜。妻子说:“你闺女谈恋爱了。”我说:“那就谈吧。”妻子说:“你也不问问男孩是哪里的,干什么工作,有没有房,有没有车。”我说:“你慢慢说,我听着。”妻子就说:“那男孩是济南郊区的,也在城里教书。父母种地,没房没车。”我说:“没房就买,没钱就挣,只要俩人合适就行了。”妻子叹口气说:“你闺女就是受穷的命,那么多有车有房的,她就是不答应。”拿起一个鸡蛋往碗沿上一磕,蛋黄扔进垃圾桶里,却把蛋皮放进碗中了。
   过一段时间,姑娘就把那男孩领到家中来了。那男孩戴着眼镜,挺斯文挺稳重。一手提着“天之蓝”,一手提着“小苏烟”。谈吐倒也大方,见了我和妻子并不紧张。我那姑娘又夸他有上进心,教数学,是班主任。如此,妻子也就同意了,我也挺高兴的。那男孩叫小凯,有着一种农村人特有的朴实、踏实。是那种不太可能给你带来荣华富贵,但是可以相信,可以依靠的那种类型。
   之后,大约每月小凯都会到我这里来一趟。买点酒菜,和我小酌几杯。谈谈学校里的事情,谈谈社会上的事情。我也渐渐了解到,他有一个姐姐,在济南上班。父亲农忙时侍弄山里的玉米、小麦和花生。一有空闲就跟着建筑队打工,盖盖楼房,垒垒院墙。一年到头总是一身青黑色的打扮,一身衣服穿五六年也舍不得换。偶尔喝点小酒,不吸烟。喝酒也总是买那种很便宜的散装,带包装的总是舍不得喝。我想庄户人就是如此的,不是国家刺激刺激,就会把钱大把地扔出去。粮棉油极其便宜,打工人的工资又极低;且没有几个老板,舍得给你买养老钱。生活不易,每一分钱花出去,都需有它的意义。
   如此和我姑娘交往了两年多,就是不提订婚的事。仿佛仍在了解什么,仍在琢磨什么。一日,小凯打电话来问候一下,我就借机把订婚的事挑明了。小凯却说:“我爸病了,在医院里呢。等他出了院,咱就把婚事定下来。”我说:“行,好好给你爸看病。”我姑娘前些日子也提过,小凯的父亲有肺病,说是长了一个结节。
   挂断电话,我对妻子说:“过两天咱去济南看看。”妻子说:“他爸他妈从来都没有看过咱,咱干嘛要去济南。”我说:“他爸不是病了。”妻子说:“不就是一个结节,能有多严重。华叔家的大妮也长了肺结节,在济南动的手术,三四天就出院了就没事了。”又埋怨我说:“订婚的事,该济南那边提出来。哪有女方先开口的,咱闺女嫁不出去了吗?”我说:“时代不同了,男女都一样,谁先提出来不行。”妻子说:“咱得掌握主动,不能被动了。”我也无意和她争执,翻了几页书,倒头睡了。
   没过几日,姑娘突然打电话来,说小凯的父亲病逝了。我说:“不就是一个肺结节吗?”姑娘说:“是肺癌,晚期了。”我一时无语。妻子也沉默了,轻轻叹一口气说:“也是个苦命的。”我说:“咱到济南去一趟吧,鞠个躬,吊个孝。”妻子没有反驳,点头答应了。可济南那边打电话说:“丧事上太乱腾,怕有招待不周的地方。等办完丧事,上完头七坟你们再过来吧。”
   节气恰值正月,又下过一场雪,天寒地冻的。我开着车,拉着姑娘和妻子一路向东南驶去。熟悉的平原和麦田渐行渐远,远远望见了朦胧的黛色的群山。山路起伏蜿蜒,左扭右转。山坡上除了磊磊的青石就是稀疏的矮松,不见溪水,不闻鸟鸣。偶尔有三五块农田,四周围着石堰。形状大都是多边形,很不方正。
   小凯和他的姐姐,在村外远远迎接着。引着我们绕来绕去,才到他家胡同口。胡同里倒是铺着水泥,就是过于坡陡,不敢贸然把车开进去。小凯的母亲和叔叔、爷爷们,早已在大门口迎接着。握手寒暄,笑容灿烂,似乎这个家庭并未发生过不幸。可我发觉,小凯的母亲反应明显有些迟慢,言语不多,大多数时间都是沉默的。这令我想起老家的妗子来,被一个病人折磨得形容憔悴,性情沉默。我想,小凯的母亲也是经受了巨大的折磨,才会如此的,心里不免有些酸涩。云淡风轻的笑容,只是事物的表层。内心的疼痛,外人无法触及,更无法解析。
   进屋落座喝茶,本来想说一些安慰的话,却又不知如何开口。唯恐语出煽情,再一次触动小凯一家人的伤痛。可既然来了,也不能干巴巴坐着。沉默一会儿便说:“我到坟上给哥哥鞠个躬。”小凯的爷爷说:“算了算了,他已经入土为安了。”于是,又是一阵沉默。直到吃饭饮酒时,那种阴郁的情绪方才缓和了许多。
   因为路途遥远,不到下午两点我们就辞别出山。小凯的家人一直送到胡同口,微笑挥手。可我还是能感觉到,小凯母亲瘦削的脸庞里面,隐藏着一种难以名状的惨淡。微笑的背后,是一种神伤的黯然。相守几十年,忽然天各一边。这种孤独的心情,也许只有一个人走后,另一个人才会真正体味到。况且儿子尚未买房,尚未结婚,许多事情都需要一个女人去承担,去思忖。
   山路蜿蜒,人生曲折。去的终究去了,可活着的仍需生活。一路,我们一家三口都不怎么说话。等出了大山,上了大路,姑娘突然说,小凯的父亲是自杀的。小凯说出真相时,趴在沙发上呜呜地哭了。我一时惊愕,一路沉默。妻子也叹口气,张张嘴却没说什么。一个人,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为了把辛苦几十年积攒的钱保存下来,留给自己的儿子买房结婚,毅然选择了结束生命,与这个世界做最后的抗争。这需要多么大的勇气,才敢朝着无尽的黑暗走去。生不易,死亦不易。多少人躺在病床上,哪怕只有一口微弱的气息,也是死死抓住一根纤细的稻草,不肯掉进地狱里。放弃治疗,是一位平凡的父亲留给孩子,留给家庭,留给这个世界最后的温存。与其救死,不如救生。这是多么无奈的抉择,多么悲伤的痛。
   汽车奔驰,大路笔直,刺耳的汽笛声,催赶着你不停地向前跑去。两边光秃的贫瘠的大山,渐渐走远。可前方肥沃的大平原,又能给庄稼人带来些什么?
   回到家中,我犹豫一会儿,还是无可救药地打开了电脑。打开了那部,我本来不想打开的《春寒料峭》。天已黄昏,夕阳落下,残雪未消。推开窗户,我的楼前就是广袤的农田,深厚的泥土。这养活了世界的土地,永远沉默不语。一代又一代农民的尸骨就深埋于泥土,用自我的干枯来滋养庄稼,滋养植物。有苦却不诉,有泪却不哭。
  

共 4239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看《春寒料峭》时,一直在奇怪那些描摹怎么会如此真实,一个个场景以及人物,仿佛就在我们身边。这篇作品,以自述的方式解析了一切。真正的民生疾苦,往往被隐藏在一派歌功颂德之下。当救死扶伤变成了敛财的工具,正常的婚嫁变成转换阶层与门第的上马石,当一辈子勤勤恳恳的平民,为了自己的家庭和亲人,即便心有不甘也毫不犹豫地选择放弃生的希望时,我们对着朗朗晴空,又能说些什么,做些什么?文章以笔为刀,以隐忍却决绝的方式切割开这些弊端,以真实而锥心的现实,为底层民众,为那些在生活的泥泞中苦苦挣扎的人们发声。“与其救死,不如救生”,当我们细品这句话时,有巨大的悲怆与难抑的泪水一同袭来。记得鲁迅先生在《呐喊》中有一句话:“我常常为我们的人民,为我们的国家,为我们的文化感到忧虑。我不能再默不作声,我必须站出来,为我的人民请命。”以此表达对此文的敬意。作者将自己亲历的一切和盘托出,这种破釜沉舟的勇气与胆量,让人敬佩。一篇有痛感,有隐忍,有现实,有力量,也有期翼的作品。力荐赏阅!【编辑:紫玉清凉】【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407260009】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紫玉清凉        2024-07-25 15:43:41
  还从没写过这么纠结的编按。若是尽情发挥,怕是有过激之嫌;若是冷静隐忍,怕被误解为冷血。敢于说真话,说实话,展示真实的现实的人,还有没有?歌舞升平的背后,有多少阴影是我们没看到的?刚想放肆一回,在即文章即将发出的时候,还是删掉了一些。毕竟,大多数人,或者还是幸福的。问候老师!
紫玉清凉
回复1 楼        文友:土木禾刀        2024-07-26 07:52:24
  多谢紫玉编辑留评。不知怎么,我们就失去了言论的自由。看看新闻,一片假大空,言之无物,溜须拍马。
2 楼        文友:紫玉清凉        2024-07-25 15:48:30
  有几年时间,不去触碰文字,就那样随心而活。上班,聚会,玩游戏,好像没有痛感的活着。有人问,为啥不写东西了?我说,因为没有痛觉了。其实,不是没有,而是真正令你痛的东西,必然会使你心生恐惧。不仅仅是因为写出来本身,更主要是因为一些外在的因素。看了这篇文,想了太多太多,也有太多不曾说出来的感受。也许,懂的人自然懂,不懂的人,说出来也无益。《春寒料峭》里,没流完的眼泪,这次又接上了。祝老师夏日安康!
紫玉清凉
回复2 楼        文友:土木禾刀        2024-07-26 07:54:30
  我们已经完成了去鲁迅化,将每一个人多打磨成了鹅卵石,失去棱角,近乎圆滑。
3 楼        文友:含笑花        2024-07-25 16:05:43
  在时代的浪潮中,每一个有担当的灵魂都应该为天下的苍生呐喊,唤醒那些已近于沉睡和麻木的良知!为作者土禾刀老师点赞,为总编紫玉清凉的精彩编按点赞!
位卑言轻布衣身,我以我笔写我心。
回复3 楼        文友:土木禾刀        2024-07-26 07:57:14
  在这个时代,我们只可写一些闲情逸趣,无关痛痒的东西。或者煽煽情,让别人有三秒的感动。
4 楼        文友:叶华君        2024-07-26 14:14:59
  申报精品时,拉了拉这篇文章,因为时间忙没有细看,但读到作者文中的一些段落,的确深有感触。我们的国家看似富了应该说很富了,可是对于底层人而言,依然活得没有轻松感和安全感。住房,医疗,教育,是压在多少人身上的三座大山,一辈子都翻不了身。这两天看新闻,什么要延迟退休了,什么存款利率又要下降了。如果人活一辈子不攒钱咋行,明天和意外不晓得哪个先来,作为中国人养老,必须????存钱存钱。敬佩禾刀老师的呐喊,也许力量微弱,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叶华君,成都市作协会员,东部新区草池街道人。我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工,我有一颗善感而质朴的心,我爱我的家乡我的亲人!QQ1052430610
回复4 楼        文友:土木禾刀        2024-07-26 16:15:26
  多谢华君留评。社会制度和治国理念的问题,并不是在新闻上动动嘴就能够改变的。
5 楼        文友:秦雨阳        2024-07-26 17:03:30
  心情沉重读完了这篇应该算是“后记”的文,不由人心里泛起波涛,难以平静。今天的日子不幸福吗?心里话似蜜甜。在背阳处还有“冰雪”,让人揪心疼。“救死不如救生”是最后无奈的呐喊!小病从医,大病从死。明智,尊严。来到夕阳时刻,让人添了几分感慨,有医保的人病缠身都不是滋味,没有医保的人又该如何呢?社会进步了,人们很幸福,改革功不可没。依然有死角,明天还要努力。
一支笔曝光昨日泥香,几篇文絮叨无我烟雨
回复5 楼        文友:土木禾刀        2024-07-26 20:17:22
  多谢老师欣赏评论。最为痛彻的领悟就是,底层人物永远要默默忍受。
共 5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