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山·根与魂】【宁静】一泓热海(散文)
一
六月下旬,一个太阳当头的午后,我和妻子去爬一座“火热”的山,只为看一眼一口沸腾的“大锅”。
从腾冲市内出发,往西南方向出发,大约十公里的路程就到热海风景区了。“热海风景区”这个名字中规中矩,缺乏灵性,一点不具备火山粗犷的气质。倒是山顶有一景颇有气势——“热海大滚锅”,当地人简称“大滚锅”。锅有多大?怎样翻滚?就像一条谜语,等着我们翻看谜底。
在腾冲,不管宾馆、酒店,还是民宿,都无一例外地推销温泉洗浴,甚至出租车司机也会在行车途中,不失时机地销售温泉票。这是因为腾冲是我国三大地热区之一,地热资源非常丰富。这里的地热是早期火山活动的结果,目前还有九十九座火山分布在腾冲境内,八十多处温泉遍布山林之中、田野之侧。这些地热温泉规模宏大,气势磅礴,使游人在饱览秀美景色、感悟悠久历史的同时,深刻体验火山文化,走进热气、热泉喷涌的“一泓热海”。
地下之火喷发升腾之后,留下无数的地热温泉,尽显大自然的伟力。然而,在一个古老的国度里,时光荏苒的日子里,人们学会利用地热,渐渐形成温泉文化,昭示了人类文明与进步。毫无疑问,中国是温泉地热最多的国家,也是最早利用地热资源的国度。
二
我国的温泉文化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五千年前轩辕黄帝和炎帝时期,并且赓续传承,一朝一代流传至今。
南宋有一知府名叫凌唐佐,他工于诗文,曾写下《黄山汤泉》一诗。记述了中国人文之祖轩辕黄帝在黄山泡温泉的传说,黄帝浸泉七日,皱纹消除,返老还童,羽化成仙。《史记》中也有记载,说炎帝指导人们将温泉用于日常生活。人们传说,炎帝以温泉水炮制草药用来洗浴,后人称之为“神农百草汤”,这大概是中国温泉药浴第一方了。
泡温泉的益处,从先秦《山海经》到北魏时期《水经注》,再到明朝《本草纲目》,都有详细的记载。西周时,幽王曾在骊山北麓修建“骊宫”。到了秦代,秦始皇以石砌池,修建了“骊山汤”,用于疗治自己的疮伤。“汤”在古汉语中就是热水、开水的意思,所以“骊山汤”算是开中国温泉养生之先河,最早的温泉“洗浴中心”。
后来,汉、隋、唐历朝帝王不断扩修,到唐玄宗李隆基时,成就了人们耳熟能详的“华清池”。诗人白居易也为世人留下一幅“贵妃出浴图”:“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当然,诗人并不是要唤起人们“偷窥”美女洗澡的欲望,“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才是诗人的本意。
历代历朝,有人作《温泉赋》,有人歌《温泉颂》,还有人写《温泉铭》,尽情赞誉温泉的妙处。实际上是在合理利用大自然的杰作,运用温泉理疗的药用价值,进行自然疗法,所谓“金浆玉液,可以怡神驻寿”。除此之外,劳动人民也在巧妙利用温泉于生活中,比如煮饭、洗衣,用温泉水进行农作物种植和养殖,取得较好的效果。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在记录洱源的日记中,曾经称赞温泉煮鸡蛋好吃。
三
跟在手拿一串鸡蛋的游人身后,我们走进了景区大门。那些鸡蛋是游客在景区大门外买的,用草绳编成一串,准备到“大滚锅”时煮着吃。这种草编技艺非常了得,不管怎么晃来晃去就是不会散架,我只是担心鸡蛋黄会不会晃散黄了?
沿坡路向下,就是往山谷走去。山不高,竹树茂密,绿意盎然。路边一排“千层红”树,叶子还是红红的,脚旁鲜花盛开。这样的景色,大抵随处可见。然而,走下十几个台阶时,忽然闻到臭鸡蛋的味道,不是游客手里的鸡蛋臭了,而是山谷里弥漫的硫磺味。热气开始上涌,人便渐渐置身火热之中,耳边传来水鸣阵阵。
一股山涧从山顶上倾泻而下,没有瀑布的雄浑,但似乎是从天边白云上蹦跳过来,把一抹蓝天洒落谷底。谷底一些大石块,看上去像一只只蟾蜍仰头冲天,似乎要承接那些天上流泻下来的清泉。猛地,一声嘶鸣,石头的尖顶处喷发出一股热流,顷刻间热气弥漫,葱绿的山体、小巧的山涧、巨大的山岩都被热气笼罩,白雾渺渺,恍若仙境。
景区把这个景点标注为蛤蟆嘴,很形象,但缺乏一点想象力。环顾四周,青山环抱,热泉喧腾,这里应是硫磺塘的所在。三百八十五年前的某一天,徐霞客从下绮罗村出发,来到硫磺塘,一探火山遗留的面貌:“……水一沸跃,一停伏,作呼吸状;跃出之势,风水交迫,喷若发机,声如吼虎,其高数尺,坠洞下流,犹热若探汤;或跃时,风从中卷,水辄旁射,揽人于数尺外,飞沫犹烁人面也。”徐霞客的描写生动形象,于我们所见相同,我和妻子就是躲闪着四射的泉水,以免被温度高达九十度的水“烁人面”。
硫磺塘喷射的泉水,在地理学上叫做间歇泉。炽热熔岩使地下水化为高温水汽,翻滚沸腾,泉眼底部压力增强,便会每间隔一段时间喷发一次,“水一沸跃,一停伏,作呼吸状”。我非常喜欢徐霞客“作呼吸状”的描写,这的确是大地在呼吸,一呼一吸间,昭示着世间万物皆生命的意义,山川是活的,土地是活的,河流也是活的,它们与人类等生命体一样呼吸着。
面对一呼一吸的喷泉,我们唯有敬重与敬畏大自然。
四
山涧携着温泉顺着谷底流淌,形成一条浅浅的弯曲的小溪,在阳光下明快而耀目。
我们顺着小溪前行。溪水清澈见底,泛黄的溪底,不时有成串的气泡冒出,溪岸边的山石早已被硫磺熏得黄白相间,像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转过一个弯,葱茏树木下掩映着一座小巧的拱桥,不远处有亭阁闪现白色雾气中,亭阁之后是一个精致的建筑群,估计是一家温泉疗养院。这与热泉喷涌、喧腾形成明显的反差,让人在热乎乎的氛围中有了清幽之感。
一路走过去,映入眼帘的是各种热泉。圆圆如浴池的,是美女池,也叫仙人浴,水汽蒸腾中,既不见美女,亦无神仙;冒着气泡,像大大小小的珍珠散落池底的,当然是珍珠泉;“咚咚”作响的是鼓鸣泉,不知谁在擂鼓;一左一右两条温泉,长长地飘曳着,这叫姐妹泉;瞪着一双眼睛的是眼睛泉……最令人称奇的是怀胎井,两个圆井,井台上放着竹制的水勺,可以直接喝,富含多种微量元素,是天然矿泉水。据说喝了此泉可以怀胎生子,但我有些不解,那边一位大汉正在牛饮此泉,不知道其意欲何为?
大大小小二十多个汤池泉眼,分布在青青山峦之间,白色的水蒸气缭绕山腰,构成一幅生机盎然的美景。游人们被周边的热浪裹挟着,一个个汗流浃背,却又兴奋无比,毕竟爬一座“火热”的山非同寻常。
温泉是火山的杰作,也是大自然对人类的馈赠。火山喷发打破了局部的平衡,然后重新构建新的平衡,把另外一种美好呈现出来。这是大自然的神奇之处,人类适者生存的选择,喧腾火热,或是清幽惬意。
在一棵大榕树下稍事休息后,爬过一段山路,就到了此行终极目的地——“大滚锅”。山腰间,一湾碧蓝的泉水,水汽蒸腾,热浪扑面。大滚锅呈圆形,直径六米多,水深一米五,“锅”表面水温高达97℃,而锅底水温可达到102℃。轻风吹过,透过水汽,注视着它的湛蓝,我觉得它更像美女的明眸,那蓝令人沉醉。我试图靠近它,却被翻腾的水面吓住,脚下也能感觉到热乎乎的。我不得不承认,我的想象不切合实际,这就是一口烧得滚开的“大滚锅”。
既然是“锅”,那些拎着鸡蛋的游客就开心了,他们请工作人员帮着煮鸡蛋。其实,不用自己拎着鸡蛋。大“锅”旁,有景区煮好的鸡蛋、花生、地瓜等,鸡蛋两元一只,好吃不贵。不远处,茅草搭建的凉棚里,不少游客正用温泉水泡脚,一副舒服得不得了的样子。一队游客在导游的带领下来到“锅”前,导游喊道,看一看之后,咱们就去泡温泉,别怕烫呀。
我和妻子没去泡温泉,躲到树荫下品着温泉煮鸡蛋。我们老家也有温泉,等到秋风刮起的时候,再去泡温泉吧。乘上景区电瓶车,一阵风似地下山,山风吹来,格外清爽。到了景区门口,回望一眼高高的石牌坊,其上镌刻四个蓝色大字:一泓热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