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山·根与魂】【流年】清晨的井冈山(散文)
一
晨曦初露,井冈山在夏日的怀抱中刚刚苏醒。昨夜的一场雨,洗去了燥热,留下了清新与凉爽。此刻的井冈山,宛如一幅绝妙的画卷。
远远望去,山峰峻峭,云雾缭绕,仿佛大自然用它那神奇的画笔勾勒出的雄浑线条。山势起伏,有的地方陡峭如削,有的地方平缓似坡,像是大地起伏的胸膛。
清晨的井冈山,宁静而美丽。清新的空气中弥漫着草木的芬芳,让人陶醉。山间的雾气尚未完全散去,如梦如幻,给这片山林增添了几分神秘的色彩。
我入住的井冈山中煤宾馆,距离井冈山中心景区——茨坪景区,直行距离不足千米。我们江西省地质局第六地质大队离退休老同志组成的井冈山参观学习团,于昨天中午一点左右入住于此。有同事告知我:井冈山中心大道的天街风景,值得一赏。于是,在这清新的清晨,我信步漫游在天街的路上。
当时的中国革命正处于低潮,白色恐怖弥漫,形势极为严峻。然而,毛泽东同志毅然率领部队上山,创建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在那艰难的时刻,许多人心中都充满了迷茫,质疑红旗到底能打多久。但毛泽东同志以他的远见卓识和坚定信念,为大家指明了方向。
井冈山的斗争充满了艰险。龙源口战斗中,红军以少胜多,打退了敌人的多次进攻。黄洋界保卫战更是惊心动魄,红军凭借着有限的武器和顽强的斗志,成功抵御了敌人的猛烈进攻。
在这艰苦的岁月里,毛泽东同志不仅忙于指挥战斗、制定战略,还心系群众。他深入了解农民的需求,开展土地革命,让广大农民有了自己的土地,赢得了他们的衷心拥护。
而毛主席与贺子珍的爱情,也在这片红色的土地上绽放。贺子珍勇敢坚毅,与毛主席并肩作战,相互支持,他们的爱情在战火中经受了考验,成为一段佳话。
此时此刻,脑海中不由自主地浮现出唐代诗人韩愈的名句:“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虽说韩愈的诗描绘的是初春长安的景致,但漫步在这清晨的井冈山,挹翠湖的“烟柳”,茨坪的山色,依然让人心生春天般的美好之感。
当然,此天街并非真正的“天上之街”,而是人间悠闲购物的步行街。天街四周,宾馆林立,东西南北,热闹非凡,这里显然是井冈山接待来自四面八方宾客的中心城区。
走着走着,在离天街三百米左右,长城宾馆的侧边,一尊高大的毛泽东同志塑像赫然映入眼帘。他身着标准的中山装,全身洁白如雪。塑像下方用金色的字体雕刻着毛泽东同志的名诗《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诗作的两边镶嵌着八个大大的深红大字: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在井冈山中心大道漫步,给我印象最深的便是大道两边与行道树相互辉映的“星星之火”的路杆。这是一种独特而令人难忘的美啊!它又让我忆起毛泽东主席的名篇《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的名句:“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了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
二
来井冈山旅行,若要在心中怀揣一首诗踏上这趟旅程,那必然是毛泽东同志的《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
井冈山,这片红色的土地,见证了往昔斗争的艰苦岁月。当年,红军在这儿面临着重重困难,物资匮乏,敌人围剿,但他们凭借坚定的信念坚持了下来。尤其是黄洋界保卫战,更是惊心动魄。敌人来势汹汹,妄图一举歼灭红军。然而,红军战士们凭借着英勇无畏和聪明才智,以少胜多,成功击退了敌人,保卫了根据地。
而毛泽东同志的这首词,写于他重上井冈山之时。“久有凌云志,重上井冈山。千里来寻故地,旧貌变新颜。到处莺歌燕舞,更有潺潺流水,高路入云端。过了黄洋界,险处不须看。风雷动、旌旗奋,是人寰。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谈笑凯歌还。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毛泽东同志写这首诗是在一九六五年,又一个三十八年过去,历史的车轮来到了二〇〇三年。这年的十月十五日,我国“神舟五号”宇宙飞船在酒泉卫星成功发射,把中国首位航天员杨利伟送入了太空,实现了中华民族千年飞天梦想。这一年,杨利伟同志正好也是38周岁。诗人毛泽东同志以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豪迈气魄,表达中华儿女的凌云壮志:“可上九天揽月”得以完美实现。
二〇一二年六月二十七日,中国自主开发的载人潜水器“蛟龙号”成功下潜至7062米深海,这一深度不仅标志着中国深海技术的重大突破,也展示了中国在深海科技领域的领先地位。由此“可下五洋捉鳖”也得以完美实现。然后谈笑风生、唱着胜利的歌曲,从容而归。当年诗人毛泽东同志征服宇宙的革命豪情和构想,在今天的中国人民艰苦奋斗下,全部化为现实。
如今,当我们登上井冈山,仿佛还能感受到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从一九二七年毛泽东同志率领秋收起义的部队踏上这片土地,开辟工农武装割据之路,到一九六五年他重上井冈山,这期间,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井冈山革命烈士陵园,我们再次诵读这首词,更能体会到其中蕴含的力量。如今,“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都已成为现实,这是对革命先辈们最好的告慰
三
从毛泽东主席的塑像台阶,我缓缓而下,沿着人行道,穿过红军北路,来到了秀美的“挹翠湖”。
清晨的挹翠湖,一片葱茏,鸟啼婉转,花香四溢。湖的左岸错落着三栋黄墙黑瓦的低矮民房,这里便是“茨坪毛泽东同志旧居”和“中国共产党井冈山前敌委员会旧址”。
旧址所在的茨坪,归属于井冈山市,地处井冈山中部,已然是井冈山风景名胜区茨坪的核心区域。
茨坪,古时无建制,这里的古代先民以“盆地柿林”作为农耕地,俗称“柿坪”。因赣语方言中“柿”与“茨”读音相同,故而演变成了“茨坪”。
一九二七年十月下旬,毛泽东同志率领秋收起义的部队抵达井冈山茨坪后,当地盐商李利昌腾出此屋的一半给秋收起义的部队居住。在一年多的时间里,毛泽东同志每次到茨坪,都在此居住和办公。
当时的井冈山,不仅有毛主席的身影,朱德、陈毅等革命前辈也在此与毛主席一同生活、战斗。就像那广为流传的“朱德的扁担”的故事。为了打破敌人的经济封锁,红军战士们需要下山挑粮。朱德同志也常随着队伍去挑粮,战士们心疼他,把他的扁担藏了起来,可朱德同志又找来一根扁担,并写上“朱德记”三个字,继续和大家一起挑粮,极大地鼓舞了战士们的士气。
一九二八年十一月六日,重新组建的中共井冈山前敌委员会机关也设于此。据史料记载,当时红军的生活条件极为艰苦。旧居展览室中,毛泽东同志卧室兼办公室内的陈设极为简单,床铺、桌椅皆为房东所有。一张油漆脱落的长条形木桌上,仅有一盏马灯、一盏油灯、一方砚台和毛笔。在这般简陋的卧室里,毛泽东同志常常不分昼夜地阅览文件、撰写文章、制定作战计划。
井冈山的冬天异常寒冷,毛泽东主席和红军战士一样,仅着两件单衣,睡稻草铺,盖一床薄薄的线毯。有时晚上办公,双手常被冻得不听使唤,主席只好把线毯披在身上御寒。为节省用油,部队规定:营以上干部晚上办公每盏灯可点三根灯芯,连队站岗每盏灯只点一根灯芯。按此规定,毛泽东主席晚上办公本可点三根灯芯,但主席坚持只点一根。就在这一根灯芯的油灯下,毛泽东主席起草了《井冈山的斗争》这一光辉著作和四言体的《红四军》布告等。后来部队缴获了一盏马灯赠给毛泽东主席,可主席晚上办公从不点这盏马灯,只在晚上开会或外出时使用。这盏马灯如今陈列在卧室里,成为一件珍贵的革命文物。
距那个年代至今,已近一个世纪,过去了九十六年。目睹今日崭新的茨坪,我们深切感受到:当下的幸福生活着实来之不易。
清晨,我于中煤宾馆五楼楼顶眺望远处群山,景色愈发郁郁葱葱。万绿丛中,那尊“井冈红旗”的大型雕塑愈发熠熠生辉。
战争年代的“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与和平年代的“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竟是如此和谐统一。青山不语,丰碑无声。气壮山河、惊天动地的井冈山精神,必定会在我们实现“中国梦”的征程中持续给予无尽的力量。
随着文章的深入,我们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那个白色恐怖弥漫的年代。毛泽东同志的英明决策,红军的英勇斗争,以及那段艰苦岁月中的点点滴滴,都被作者用饱含深情的笔触一一展现。井冈山的斗争,不仅是军事上的较量,更是信念与意志的考验。正是这种不屈不挠的精神,成就了中国革命的伟大胜利。文章中,作者巧妙地引用了唐代诗人韩愈的名句,将井冈山的清晨美景与长安的春色相提并论,展现了一种超越时空的美好。而毛泽东同志的《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则更是将这种美好与革命的豪情完美融合,展现了一种历史的厚重与时代的豪迈。在井冈山的天街上,毛泽东同志的塑像和《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的诗篇,不仅是对历史的缅怀,更是对未来的期许。"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不仅是对革命火种的赞美,更是对新时代中国人民的鼓舞。文章的结尾,作者以茨坪的清晨和挹翠湖的美景作为收尾,将井冈山的自然美与革命精神相结合,展现了一种历史的传承与自然的和谐。井冈山,这片红色的土地,不仅见证了革命的艰苦岁月,更孕育了中华民族的复兴梦想。总的来说,这篇文章以井冈山为背景,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和对革命历史的回顾,展现了一种深刻的历史感和时代精神。它不仅是一篇游记,更是一篇充满文采和内涵的文学作品,让我们在欣赏美景的同时,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井冈山精神的内涵与价值。
灵魂对晤、以心悟心,逝水的时光变得更丰盈和饱满。
善待别人的文字,用心品读,认真品评,是品格和品位的彰显!
我们用真诚和温暖编织起快乐舒心、优雅美丽的流年!
恭喜,您的美文由逝水流年文学社团精华典藏!
感谢赐稿流年,期待再次来稿,顺祝创作愉快!

井冈山精神一直激励着中华儿女为祖国的解放,民族的复兴和社会的进步顽强拼搏,英勇奋斗,并取得了一个又一个伟大的胜利。
井冈山精神,永远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永远是我们强大的精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