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云水禅心 >> 短篇 >> 江山征文 >> 【江山·根与魂】【云水】我的秦腔情结(散文)

精品 【江山·根与魂】【云水】我的秦腔情结(散文)


作者:淡淡的云彩 进士,10883.8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356发表时间:2024-08-01 09:47:59

“八百里秦川尘土飞扬,三千万儿女齐吼秦腔。”广袤肥沃的黄土地塑造了秦人豪爽直率的性格,在长期的劳动生产过程中,孕育出豪迈奔放、雄劲激越的秦腔。作为一名地地道道的陕西人,我从小对秦腔耳濡目染,怀有难以割舍的情愫。
  
   一
   就像陕西人吃biangbiang面离不开油泼辣子一样,秦腔对于老家人来说,犹如灵魂调味剂,能够激发生活的激情和劳动热情。小时候,村里的大喇叭通常早、中、晚三个时段都要播放秦腔。天刚麻麻亮,秦腔就“隆重登场”,它就像部队的起床号一样,唤醒睡眼惺忪的人们。不管是下地干活的路上,还是收工回家,村里人都喜欢吼几嗓子秦腔。就像父亲说的,不唱几句秦腔,干活就没有精神,日子变得死气沉沉。
   夕阳西下,落日余晖洒满村庄和街道,犹如一幅金色画卷。人们吃完晚饭,习惯性地聚在四婶门口,聊着家长里短,闲聊的内容自然少不了秦腔戏,说到尽兴处,还要唱几段。尤其是四婶家门口东边有一个大土堆,小孩子跑上跑下,天长日久,土堆顶部竟然被踩平整了,就像一个小小的舞台。四婶和隔壁二婶特别喜欢秦腔,经常站在高高的土堆上唱秦腔。村里其他秦腔爱好者也不甘示弱,你方唱罢我登场,就像戏曲擂台赛一样。
   “跪……跪……薛保一旁拿言谏,春娥低头心自参。我有心不把儿来管,邻居们骂我多不贤。罢罢罢念起薛郎面,再把冤家教训一番。”四婶和二婶聊起《三娘教子》,说着说着,就不由自主地唱起其中《薛保一旁拿言谏》一出。吐字清晰,声音清脆,颇具吸引力,周围人围拢过来。二婶刚想接着二婶唱,这时,四婶的小儿子牛仔和小伙伴们玩得正起劲时,冲上土堆,差点一头摔倒四婶。二婶生气地说,慌里慌张跑得这么快,把人撞下去怎么办。二婶让牛仔站直别动,牛仔自知理亏,乖乖站在土堆中间,红着脸,低着头。其他孩子一看,再也不敢造次,静静坐在土堆四周。周围人忍俊不禁,想笑不敢笑出声。
   四婶比二婶年纪大,刚才受到惊吓,二婶给她端来一把椅子,让她坐下。二婶看着牛仔,接四婶戏词唱道:“端一把椅儿坐机前,不孝的蠢子听娘言:娘为儿缺少个帕儿苫,三九天娘穿的单布衣衫。娘为儿织布曾纺线,一两线能值人几文钱。儿只顾玩耍把线揪断……”二婶这段戏词就像唱给小儿子听的,此情此景,如同戏中三娘教育儿子薛倚哥。一出戏唱完后,掌声也随之响起。大家都称赞二婶和四婶唱的《三娘教子》不但情真意切,很有感染力,而且有教化作用。
  
   二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老家人业余文化生活比较贫乏,最为期待的还是每年夏忙结束后,县剧团或咸阳大众剧团的演员来镇上唱秦腔。每当这时,那些剧团名角及其拿手戏成为街头巷尾人们热议的焦点,你一言,我一语,兴致勃勃,乐此不疲。
   父母白天比较忙,很多时候,我跟着爷爷奶奶一起去镇上看戏。路上,人头攒动,川流不息,人们说说笑笑,时不时传来几句高亢嘹亮的秦腔戏。爷爷奶奶各自提着一个小凳子,拉着我的手,说镇上有一姓王的人家做的油糕酥脆香甜,到了之后先给我买几个。我一听有油糕吃,精神头十足,虽然天气有点热,额头冒汗,但走路一点也不觉得累,还一个劲催着爷爷奶奶走快点。果然,刚到镇政府门前的十字路口西北角,就有一家卖油糕的,摊位前排着长队。街道上人来人往,摩肩接踵,熙熙攘攘。等了大约半个小时,好不容易买到一包油糕,听旁边人讲,戏马上就要开演了,我和爷爷奶奶不敢耽搁,直奔东南角的戏园子。
   远远地,就听见人声鼎沸,走进戏园子一看,人山人海,比赶集热闹多了。我们刚坐定,戏台上的幕布随着器乐的演奏声缓缓拉开,台下的吵杂声也渐渐消退。说实话,刚开始我跟着爷爷奶奶来镇上看戏,主要是受美食诱惑,对看戏兴趣不太大。爷爷奶奶是老戏迷,一说到秦腔戏,两人有说不完的话题。奶奶说,我不喜欢看秦腔,那是因为我不懂其中内容。多看几次,就能看明白,看明白了自然就喜欢。所以,每次看秦腔,不懂的地方,爷爷奶奶就会给我讲解。
   尽管我不懂戏的内容,但我最喜欢看女旦角在戏台上走步子,轻盈飘逸,婀娜多姿的步法不仅展示了旦角优雅的身段和表演技巧,而且增强了表演的艺术效果,美轮美奂,美不胜收。还有她们的服饰,美丽端庄,优雅大方,尤其摔袖,一抛一收,一旋一绕,出神入化,让人惊叹羡慕。爷爷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这光鲜亮丽的背后都是演员长年累月练出来的。其实做任何事都需要下功夫。爷爷的话我似懂非懂,但我觉得演员能练就这些高深功夫很了不起。
   有一次,我坐在板凳上正津津有味吃着甑糕,听见周围爆发出一阵笑声,抬头一看,只见台上走来一位干巴老头,画着豆腐块状的白鼻梁,后边的小辫子一翘一翘的,惹得观众开怀大笑。他慢悠悠转了几圈,然后不紧不慢开了腔:“一不是吹牛,二不是宣,我家三代做过大官,我爷见过皇上的面,我婆跟娘娘吃过饭……”爷爷说这本戏叫《教学》,戏的主要内容讲述了曾为榜眼的何为贵由于家族没落,迫于生存压力,而选择当一名教书先生,他遇到想要给儿子找便宜先生的农民王发旺,两人针对学费、食宿、学堂等方面进行了探讨式对话。由于这部戏对话成分多,语言幽默风趣,脱俗易懂,情节生动,贴近生活,我一口气看完这部戏。只是教书先生面部鼻梁中心的白色方形标志,让人感觉很搞笑。他的面部为何要画这种图案?我疑惑不解。
   因为他是丑角啊!这是丑角的标志。爷爷解释说。接着,他又给我讲起戏曲脸谱的基本知识:一般来说,红脸象征正直勇敢,赤胆忠心的正面人物,如关羽,以忠诚、勇猛、义气著称;黑脸代表刚正不阿,威武有力,如包拯,是铁面无私的代表;白脸则暗示邪恶、奸诈和狠毒,如秦桧、曹操;绿脸则代表侠义和猛烈的性格,如张青和程咬金等。听了爷爷的介绍,我恍然大悟,原来这些脸谱都是戏剧人物性格特点的外在展示。
   看完戏,走在回家路上,我意犹未尽,兴致勃勃,讲起戏中的内容,很是开心。爷爷看我对秦腔戏很感兴趣,就说,秦腔起源于陕西、甘肃一带,这些地区在古代属于秦国,因此得名“秦腔”。秦腔的历史可以追溯西周时期关中地区的民间歌舞,这些民间歌舞常常使用枣木梆子作为乐器,因此秦腔在早期也被称为“梆子腔”。
   到了明朝,秦腔逐渐演变成为梆子戏。清朝乾隆年间,秦腔名角魏长生将秦腔带进京城,使得秦腔在全国范围内流行开来。不但陕西、甘肃的人喜欢唱秦腔,而且秦腔也是宁夏、新疆、青海等地的主要戏曲,秦腔对各地的剧种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并成为梆子腔剧种的“鼻祖”。原来,秦腔历史悠久,影响力非同小可。
   随着年龄的增长,加上耳熏目染,我渐渐喜欢上秦腔。尤其是秦腔《三滴血》《火焰驹》等剧目被搬上银幕,生动感人的故事情节、优美动听的唱腔深深吸引了我,我对秦腔的喜爱几乎到了痴迷程度。无论是课余时间,还是周末节假日,我和同学们聚在一起学唱秦腔,就连平时喜欢听的评书也舍弃了,如痴如醉,乐此不疲。记得那时刚上五年级,每天下午放学回来,先写完作业,然后抄戏词。那时不像现在文本可以用打印机复印,全班只有一个戏本,同学们每天像抢宝贝似的轮流抄写,然后抽空跟着唱腔标准的郭巧娥学唱。她姐姐在县剧团,她跟姐姐学戏,唱得有模有样。同学们学唱戏的热情比上课的热情高涨,有个男同学由于学戏,晚上没睡好,第二天上课打瞌睡,竟然做梦都在念《三滴血》中的戏词:“家住在五台县城南五里,田舍居在周家堤,随父进香到此地,从早直到日偏西……”惹得同学们笑作一团。班主任孟振宏老师戏谑道,你呀,从早直到日偏西,一直都在学唱戏。什么时候把学唱秦腔的心思和精力用在学习文化课上,老师和家长就高枕无忧了。
   兴趣是最好老师,那时虽然没有电脑手机播放视频,学戏条件非常有限,但同学们凭着一腔热情和执着,学会了很多著名唱段,小学毕业举行联欢会,同学争相展示才艺,我和其他几位同学表演的秦腔折子戏《三娘教子》《兄弟窗前把书念》深受大家好评,赢得了阵阵掌声。时光如梭,三十年弹指一挥间,现在每每想起学唱秦腔的快乐时光,心潮起伏,仿佛就在昨天。
  
   三
   八十年代末,电视走进千家万户,老家人看秦腔再也不像以前,要等到剧团送戏下乡,一年也看不上几回。人们通过电视屏幕,经常可以观看喜欢的剧目。尤其是每个星期三陕西一套固定栏目《秦之声》,还有后来《戏迷大叫板》等精彩表演,让人们过足了秦腔瘾。父母每到礼拜三晚上,提前收拾完毕,早早等候在电视机前看秦腔。
   那时候,不光是秦腔古装戏百看不厌,现代戏也深受人们喜爱。母亲常常一边干家务,一边哼唱。
   “手提上竹篮篮,又拿着铁铲铲,虽然说野菜儿不出钱,总算是娃娃们心一片……”这些唱词是秦腔现代戏《梁秋燕》中,梁秋燕为了慰劳军属,亲自到田间去挖野菜,体现了她的朴实勤劳和爱国情怀。这段唱腔饱含深情,旋律优美活泼,富有生活气息。受母亲感染,我也很快学会了这部戏的很多著名唱段,每每唱起,情绪高涨,心情格外舒畅。
   秦腔是戏曲艺术的“活化石”,既有高亢悲壮,又有清新活泼的一面,表现多样,感染力强。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秦腔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时光的脚步永不停歇,万事万物都在发生变化,有高光时刻,也有低谷期。秦腔和其它戏曲一样,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很多挑战。像观众老龄化、缺乏创新,对年轻人没有足够吸引力,演出机会少等,这些问题引发很多人的关注和讨论。
   除了网络媒体宣传秦腔,让秦腔走进校园生活之外,我们欣喜地看到秦腔以各种各样的面貌呈现出来。像西安80后动漫从业者韩寒组建团队,打造出第一部秦腔动画片《漫赏秦腔》,共75集,撷取了《三滴血》《周仁回府》《夺锦楼》等著名秦腔戏唱腔的精彩片段,结合动漫特点,制作出符合现代人口味的秦腔动画片,深受广大观众好评。《漫赏秦腔》不仅登陆了央视首播,而且走向国外。
   在2024年中央电视总台春晚西安分会场,在光影高科技技术加持下的秦腔犹如一道亮光,划破夜空,不仅让西安各大景区人气升温,更让文旅消费一路走红。走进中国秦腔艺术博物馆,互动式墙面投影、沉浸式环幕投影、幻影成像等多种方式,将秦腔的历史演变和名剧的精彩画面生动展现出来,为游客呈现出无数精彩动人的秦腔视觉盛宴,游人争相打卡。当科技与秦腔完美融合,不仅为秦腔注入了新鲜元素,更为文旅市场带来了新的发展前景。
   穿过西安的大街小巷,或者进入各大景区,多种多样的秦腔文创产品,已经在向游人中展示出秦腔生、旦、净、丑、末各个行当的标志性人物形象,富有深刻内涵和个性特色。它们历经千年,依然光彩夺目,熠熠生辉。
   放暑假,我和孩子回到老家居住,我们街道一位九十岁老人过寿,儿孙们给老人叫了一场秦腔戏《杨门女将》,震动了十里八乡,周围村子的群众争相前来观看。我和孩子端着凳子,坐在台下。那人潮涌动的场面似曾相识,眼前渐渐浮现出小时候,和爷爷奶奶去镇上戏园子看戏的一幕幕……
  

共 4370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一篇有关秦腔的精彩散文。作者将陕西人对秦腔的热爱,就如吃面离不开油泼辣子一样,把它当作一味调味剂,激发了人们的生活和劳动热情。小时候,人们经常听村里的大喇叭播放秦腔戏,听得时间久了,都喜欢唱秦腔戏。四婶的小儿子在和小伙伴们在一起玩的时候差点撞倒四婶,正在唱戏的二婶,就借此情景,和四婶和她的儿子即兴表演了《三娘教子》选段。此情此景,逼真、形象又富有感染力,还起到了教化作用。剧团的人来镇上看戏,作者跟着爷爷奶奶去看戏,吃着油糕,看着戏,虽然看不懂戏的内容,但看到演员轻盈的步子,端庄优雅的服饰,深深地吸引了作者目光。在一次观看《教学》时,面对丑角的面部妆容,作者心生疑惑,在爷爷的讲解下,对丑角及脸谱有了清晰的认识,并了解到它的历史,逐渐喜欢上了秦腔。课余时间或节假日,作者就和同学聚在一起唱秦腔,甚至痴迷到抄戏词学唱戏。八十年代,电视上《秦之声》《戏迷大叫板》等栏目的兴起,让人们过足了秦腔瘾,大人小孩都爱唱。秦腔还被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得到了传承与发展。网络、媒体的宣传,甚至走进校园。并得到创新,被制成秦腔动画片在电视上进行播放,而且走出国外。现代科技与秦腔完美融合,给文旅市场带来了新的发展前景。秦腔作为中国汉族最古老的剧种,历史源远流长,并得到了发展、传播、保护、创新与传承,前景广阔。文章描写生动,画面感强,使人眼前出现了一幅幅演唱秦腔的画面,引人入胜。语言清新流畅,构思独特,情景交融,富有感染力。感谢云彩老师的精彩分享,好文推荐共赏。祝老师创作愉快!生活开心!佳作连连!【编辑:梦在何处】【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408010009】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梦在何处        2024-08-01 10:00:23
  在作者精彩笔墨的描绘下,一幅幅画面展现在读者面前。小时候,听着大喇叭播放秦腔,听着秦腔,看人们即兴表演秦腔的场景;吃着油糕跟着爷爷奶奶看戏的场景,虽然看不懂但被深深地吸引着;看丑角演员的表演,被妆容和服饰吸引,通过爷爷的讲解,对秦腔有了更深的了解,并喜欢上秦腔;和同学一起唱秦腔的场景;在电视上看秦腔,网络、动漫、影视墙……秦腔的影子随处可见,并得到了发展、传承与创新。结构严谨,条理清晰,层层深入,富有感染力。
梦在何处
回复1 楼        文友:淡淡的云彩        2024-08-01 10:53:38
  早上投稿,不到一个半小时,梦老师就编发出来了,编发速度之快,编按内容之精彩,让人敬佩。感谢老师热情支持和鼓励,让人信心倍增。给老师敬茶!
   秦腔对你我来说都不陌生,我们都是秦人,从小受环境影响,秦腔一直在耳边回荡。秦声秦韵秦腔戏,历史悠久,韵味无穷。
   再次感谢老师辛苦编发,祝老师文丰笔健,夏日愉快,期待老师更多精彩呈现。
2 楼        文友:梦在何处        2024-08-01 10:05:20
  秦腔,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深受广大戏迷喜爱。文章情感饱满,构思独特,情景交融,画面感强,条理清晰,引人入胜。再次拜读欣赏,祝老师创编愉快!生活开心!好运常伴!
梦在何处
回复2 楼        文友:淡淡的云彩        2024-08-01 10:57:19
  再次感谢梦在何处老师热情洋溢的支持和鼓励,感谢老师美评。天热,请吃西瓜。
   这会儿正在听秦腔《三滴血》,优美动听,就像当年看戏一样。祝老师生活愉快,天天开心。
3 楼        文友:春草葳蕤        2024-08-01 11:01:28
  秦腔,经常听的,非常喜欢。秦腔的特点,那就叫绝。一板一眼、字正腔圆。无论是唱念做打、还是唱腔,可以说是余音绕梁,高亢激昂,再加上一阵阵的锣鼓,一声声的叫好,更是令人一听就入迷。云彩老师的笔法淳朴,细腻清新,娓娓道来。更是令我耳目一新,又一次领略了秦腔之魅力。好文章,葳蕤点赞问好老师,祝老师写作愉快,夏天快乐!
春草葳蕤
回复3 楼        文友:淡淡的云彩        2024-08-02 09:26:50
  感谢春草老师的热情鼓励和精彩留评,感谢老师支持。给老师敬茶!
   陕西秦腔是一个古老的剧种,是梆子腔的鼻祖,听着带劲,让人热血澎拜。其实旦角表演也很柔美,嗓音动听。
   再次感谢老师美评,祝老师夏日愉快,佳作不断。
4 楼        文友:江南小溪        2024-08-01 12:13:17
  秦腔,我还是从央视春晚开始认识的,当听着看着当地著名演员表演的秦腔的节目,甚是喜欢,虽然当地的许多俚语听不明白,但激昂富有表情的表演,给我留下了深刻而美好的印象,与此同时,让我想起了贾平凹先生的名著《秦腔》,虽然并不完全说的是秦腔,但跟秦腔有关。欣赏学习老师的佳作!
回复4 楼        文友:淡淡的云彩        2024-08-02 09:36:23
  江南小溪老师光临寒舍,顿感蓬荜生辉,感谢老师真挚动人的留评,亲切温暖。给老师敬茶!
   看名字,老师可能是南方人,作为南方人能喜欢北方秦腔,难能可贵,也说明老师对戏剧方面知识懂得多,真正喜欢看戏。老师爱好广泛,才情横溢,文章也写得相当不错,我看了好多篇。向老师学习。
   再次感谢老师支持和鼓励,祝老师夏日好心情,生活愉快,佳作不断。
5 楼        文友:乡笛        2024-08-01 12:32:43
  秦腔描写细腻,情感朴实。有时在电视上耳闻过,的确如此。社长文章结构严谨,构思清晰,层次分明,富有较强感染力,较大可读性。好文章,拜读了。预祝此文获精并获绝品,取得好收效。
回复5 楼        文友:淡淡的云彩        2024-08-02 09:41:11
  乡笛老师过奖了,云彩写作水平有限,文章没有你说得那样好,感谢老师支持和鼓励,给老师敬茶。
   真心佩服老师写作的热情,精品多多,让人羡慕啊!向老师学习致敬。
   再次感谢老师精彩留评,祝老师文丰快乐,佳作不断。
6 楼        文友:华为        2024-08-01 22:13:18
  秦腔风采,从儿时的厚重记忆志,到后来的蓬勃发展,到今天的百花齐放。变的秦腔的表现形式,不变的是厚植于人们心中,对秦腔深情和传承。品读佳作,受益匪浅。祝云彩社长,文笔丰健,佳作连连!
文章是心灵的窗户,以文发声,以文生情,以文为友,相伴终生!
回复6 楼        文友:淡淡的云彩        2024-08-02 09:49:27
  感谢华为老师百忙之中的精彩留评,感谢老师不变的支持,给老师敬茶!
   秦腔,作为陕西的主要剧种,很有特色,作为一名陕西人,不写一写,好像有点不太合适。不管写得如何,总算完成一桩心愿。
   再次感谢老师支持和鼓励,祝老师文丰笔健,暑期快乐。
7 楼        文友:阿巧        2024-08-01 23:03:16
  读老师的美文,对秦腔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它历史悠久,唱腔独特,韵味十足,富有感染力。文章构思巧妙,故事性强,语言娴熟,情感细腻,字里行间表达作者对秦腔的喜爱之情。感谢淡淡的云彩老师带来的精彩散文!祝愿老师创编愉快,生活开心!
时光安然,岁月静好!
回复7 楼        文友:淡淡的云彩        2024-08-02 14:20:04
  阿巧老师的留评总是那么赏心悦目,亲切温暖,感谢老师不变的支持和鼓励,遇见你真好。给老师敬茶!
   秦腔从小听到大,如影随形,感情深厚。就像老师对曲剧的喜爱,刻在骨子里,终生难以割舍。喜欢老师温婉优美,动人心弦的佳作,向老师学习。
   再次感谢老师真挚留评,祝老师夏日清凉,写作愉快!
8 楼        文友:千秋万里        2024-08-02 08:49:09
  秦腔,又一个传统地域文化。社长选材得当,文笔细腻,语言流畅,情感真挚。说起来,秦腔还是京剧的半个鼻祖,京剧正是在秦腔汉调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秦腔生在黄土,长在黄土,是黄土高原人民的最爱。粗犷的秦腔,有着陕西人粗犷刚烈的性格。秦腔是用来“吼”的,一个“吼”字,吼出了陕西人的心声,吼出了陕西人的特色,吼出了陕西的地域风情。祝贺社长文章摘精,问好社长。
回复8 楼        文友:淡淡的云彩        2024-08-02 15:47:04
  千秋万里老师的留评分析精准,总能抓住文章的内涵和背后的深层意义,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谢谢老师的时刻解读和温暖鼓励,给老师敬茶!
   秦腔历史悠久,影响力比较大,盛行于西北地区,是梆子戏的鼻祖,所以是中国一个大剧种。秦腔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气势磅礴的、苍凉悲壮、幽默搞笑的、温婉清雅的等等,沉浸其中,自有一番韵味和特色。非常喜欢老师对戏曲的赏析文章,一看就是内行。向老师学习致敬。
   再次感谢老师支持和鼓励,祝老师夏日安好,生活愉快,佳作不断。
9 楼        文友:南山隐人        2024-08-05 12:46:02
  今天拜读了社长的美文让我心潮澎湃,思绪万千。记得我小时候,农村没有什么文化活动,热闹场面除了春节前后的扭秧歌外,见的最多的就游斗地主和反坏右,召开批判大会,另外就是秦腔戏。孩童时代听不懂,就觉得热闹,跟着大人们瞎跑。初中时期,秦腔戏经常在公社一个露天场地搭台演出,看的多了,一些词也记了不少,还专门抄写在作业本上,有时还跟着哼唱几句。那时中学有大型活动必有学生排练的秦腔戏,老师说我气短不适合唱戏唱歌,因此每次选演员都轮不上我,只有在台下看的份了。秦腔戏我说不上有多痴迷,但在那个年代只有她才让人提神。板子一响,板胡紧接着就出声,那旋律、韵味比吃肉夹馍还过瘾。尤其随着剧情的升华,唱腔随着音乐时而跌宕起伏,时而幽怨感伤,时而遒劲雄厚,时而自然扑实,展现出了中国戏曲艺术的博大精神,令人回味无穷。
   社长以饱满的感情,生动地刻画了一篇让人看了还想看的美文。学习了,期待有更多佳作问世。
回复9 楼        文友:淡淡的云彩        2024-08-06 06:07:03
  夏日炎炎,南山老师百忙之中抽空留言这么长,热情洋溢,真挚动人,让云彩非常感动,给老师敬茶!
   作为陕西人,对秦腔饱含深情,经历过看秦腔,唱秦腔,每每想起让人热血澎拜,记忆难以磨灭。南山老师这段留评扩展一下,也是一篇很不错的征文。老师的文笔情真意浓,表现力强,期待老师更多精彩佳作。
   再次感谢老师支持和鼓励,祝文丰笔健,夏日愉快。
共 9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