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山·根与魂】【宁静】荆州鱼糕,味蕾中的故乡味道(散文)
一
荆州,位于湖北省西部,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也是我的故乡。父亲离家早,我也是在外地出生。在我小时候,每次春节时,父亲都会带我回去看望还生活在那里的奶奶和大伯一家。荆州紧靠长江,山清水秀,民风淳朴。每次我们全家团聚时,家宴上除了有一些丰盛的菜肴外,必不可少的还有当地最有名的特色食品“鱼糕”,也是一道著名的荆州菜。
荆州菜系属于湖北菜系,也就是鄂菜。鄂菜虽然不是中国八大菜系之一,但也具有独特的风味。据史料记载,湖北菜系起源于春秋时期,历经千年的发展和传承,逐渐形成武汉、荆南、鄂东南、襄郧四大风味流派。荆南菜的特色是注重原汁原味,入口清纯,淡雅爽口。特别是鱼糕,更是荆南菜系的代表,也是公认的鄂菜正宗。荆州鱼糕也称为“花糕”,是一道舌尖上靓丽的风景,深受当地人们的喜爱。
我的故乡,就在长江南岸的一个村子,和荆州市的主城区隔长江相望。村里也制作鱼糕,虽然和荆州鱼糕同宗同源,但叫法却有些不同。在家乡,人们总是称呼鱼糕为“打鱼糕”。这种称呼原来只是说明鱼糕的做法,但是流传下来,竟成为更具有家乡特色的名称“打鱼糕”。在家乡的村里,只要人们提起吃鱼糕,都会说是吃“打鱼糕”。我曾经想过,“打鱼糕”一词恐怕更能体现出家乡人对于鱼糕的喜爱,他们将“打”字加到鱼糕前面,说明在注重鱼糕的制作外,还有浓浓的乡情在其中。
湖北是千湖之省,荆州更是鱼米之乡。荆州地区紧靠湖北的第三大湖泊洪湖,因此家乡的鱼糕的主要原料就是洪湖里面的野生青鱼及草鱼。荆州主要以轻工业为主,洪湖的水质也没有污染,水体质量优良,盛产青鱼及草鱼。这些鱼多以水体中的小鱼小虾和螺蚌为食,性情活泼、体型修长、状态生猛、肉质优良。再加上青、草鱼制成鱼糜后挥发较少,因此制成的鱼糕软绵爽口、劲道韧性、色如羊脂、晶莹剔透。家乡村子的鱼糕的原材料也取自洪湖,但是制作工艺更为精细讲究,家乡人追求打鱼糕的质地濡软,入口即化,味道鲜美,让人品尝过后唇齿留香,回味无穷。
鱼糕,洁白鲜嫩,芳香可口,在荆州一带,被人们誉为筵席中的头菜,有“无糕不成席,无席不见糕”的说法。因此,打鱼糕也自然成为故乡最重要的饮食。打鱼糕这种产品可直接吃,也可以作拼盘、寿司、火锅的原料。在家乡,打鱼糕主要用作火锅,配合鱼丸子和各种蔬菜,成为家宴中一道令人色味俱佳的美食。
二
因为喜爱鱼糕这种家乡的经典美食,就会让我去追寻它的起源,也体验这种历经千年的饮食文化。据史料记载,荆州鱼糕最早出现在春秋时期的楚国,和楚辞一样,都是楚文化的一种传承。春秋时期,荆州就一度作为了楚国的国都。相传,国都内有一家饭店。在一年夏天,该店老板为了抢生意,多赚钱,一口气买了几百斤鲜鱼,并且宰杀后准备烹饪。谁知突然变天,一连几天都下起了暴雨。街上不仅行人甚少,更无客人上他饭店吃饭。到了晚上,眼看鱼快要腐烂。店老板急得一筹莫展、无计可施,一个劲地长嘘短叹。恰在此时,他那刚会说话的儿子走过来,嚷着要吃米糕。店老板心情不好,于是不耐烦地数落儿子说:“我的鱼都没卖出去,哪来钱买米糕给你吃。等会叫你吃臭鱼吧。”儿子见父亲气色如此不好,吓得改口说:“好,不吃米糕,就吃鱼、鱼糕。”话音刚落,店老板眼前一亮,心里有了主意。他拿起切菜刀,将鱼刺剔出,用清水将鱼肉洗净后剁碎,掺合一些豆粉,又倒入少许白酒,除去腥味,然后放进蒸笼去蒸。不一会儿,就蒸成了雪白芳香的鱼糕。儿子吃完,赞不绝口。
第二天,店老板把剩余的鱼糕切成块,摆上柜台出售。恰巧楚庄王这几天外出打猎,因躲雨才回来,早就饿得饥肠辘辘。路过这家饭店,忽然被一股香味所吸引。他见柜台里摆的不知是何物,便向店老板要了一块尝尝,连说好吃,索性又要了一些带回宫廷,并召集群臣一起品尝。大臣们吃后,更是纷纷点头称赞。楚庄王找来店老板询问,店老板便说这就叫“鱼糕”。楚庄王大悦,于是赏赐了店老板。这一来,鱼糕身价顿时百倍,立刻被抢购一空。楚庄王念念不忘鱼糕,于是下令将鱼糕成了一道宫廷菜,并且还是头道菜。从此之后,鱼糕一直都是出现在楚国的宫廷菜之中,店老板也成为楚王的宫廷厨师。后来,楚庄王成为春秋五霸之一,有一次大会诸侯。在设宴时就摆上了鱼糕,诸侯尝过后都交口称赞。鱼糕从此更是流传到秦齐等国。因为这种鱼糕产自楚国,所以当时又被誉为“楚糕”。
北宋末年,都城汴梁被金兵攻占,宋高宗被迫南下流亡。当他路过湖北境内时,有人进献荆州产的鱼糕。宋高宗品尝后,非常喜爱这种饮食。等到南宋建立后,宋高宗特意下令在临安城设置专门制造鱼糕的宫廷作坊。从此,鱼糕在江浙一带开始流行。到了南宋末年,鱼糕已成为宫廷御宴不可缺少的一道菜肴。到了清代,乾隆皇帝尤其推崇鱼糕,曾经尝过后脱口而咏:“食鱼不见鱼,可人百合糕。”由此可见,鱼糕已经成为当时著名的宫廷菜肴。
三
在我小时候,故乡的生活还不富裕,鱼糕也只能在春节的年夜饭中能够吃到。现在,随着社会的发展,鱼糕也变得越来越大众化,在村里的超市里都可以随时买到。而且,鱼糕已经是物美价廉,丰富了故乡人的饮食,即使在平常,也能随时品尝。
记得八十年代的村里,有一位叫做陈宜清的老人,村里小孩子都叫他“陈幺爷”。听父亲说过,陈幺爷早年曾经去荆州市学过厨艺,特别擅长制作鱼糕。他做的鱼糕,在整个村子以及邻村都非常有名,而且也是为村里几乎所有人家制作鱼糕。
在我的印象里,每到过年前,陈幺爷早早就开始准备。那时候村里都要提前杀年猪,他就早早订购了年猪的肥膘猪肉。他还会提前雇村里的卡车去荆州的市场里买来新鲜的活草鱼,并养在自家的池塘里。到了大年三十,陈幺爷一家都会早早起来。他将那些活鱼去鳞、头、尾、骨、鳍和内脏,取脊鱼肉,再去皮后,切成片状,再将鱼片漂洗到水清无油。他的儿子负责将买来的年猪的肥膘猪肉剁碎。他的女儿负责调配淀粉、鸡蛋、食盐、鸡蛋清和姜末等。等到一切准备就绪,就到中午了。这时,陈幺爷就开始将鱼肉粉碎至肉泥状后,按照事先配置好的比例,加入猪肉糜、蛋清、淀粉和水进行搅拌,最后就放置到一个大蒸锅里进行蒸制。这个过程按照火候,可以持续到三十五分钟到一个小时左右。等到掀开锅盖后,里面的鱼糕已经成型了。陈幺爷再在鱼糕表层涂上一层薄薄的蛋清,在涂上一层比较厚的蛋黄,又再蒸熟大约五分钟后就制作完成了。
等到将鱼糕端出大蒸锅,立刻香气扑鼻,闻着都让人垂涎欲滴。再看看蒸出的鱼糕,糕体为白色块状或片状,上表面呈蛋黄色,有光泽。糕体结构紧密,切面无气孔,质地细腻,轻轻触碰还感觉有一定的韧性和弹性。此时,外面早已排队等候的人们争先恐后购买,就连一些外村的人也加入其中。这时,陈幺爷的家绝对是村里最热闹的地方。
我那时年纪还小,出于好奇,喜欢哪里热闹就去哪里,也常常和村里的小孩一起跑到陈幺爷家里看他做鱼糕。一回生两回熟,看多了也就记住了这个制作流程。陈幺爷很喜欢小孩,每次都会在卖完一批鱼糕后,特意留一点鱼糕给我们。当他把鱼糕分给我们时,还冒着热气,而我们全都使劲塞入嘴里,开始大嚼大咽起来。有的小孩甚至整个吞下鱼糕,事后还眼巴巴看着陈幺爷,想要再要一点。陈幺爷这时会笑着摇摇头说,没有了,下次再多留一些。可是,那时我们都看到了,他已经留了很多,都被我们这些小孩吃了。但他没有任何生气,又开始忙碌制作下一锅,毕竟还有不少人陆续前来。我们这些小孩,也不愿再久等,吃完后全都笑着跑到池塘边去玩了。
等到年夜饭时,我们一家围坐在桌旁。鱼糕火锅总是摆在桌子正中央的醒目位置,香气弥漫整个屋子。吃一口混合了鸡汤肉汁的鱼糕,更是让我食欲大开,每次都狼吞虎咽一般。至于其他菜,都仿佛不存在一样。
直到奶奶和大伯相继去世,故乡也很少回去了。如今时间已经过去几十年,我早就和父母亲在沈阳定居。听还在老家的我大伯的儿子,也就是我的大哥提起,陈幺爷早就去世了,他的儿女也都搬到荆州市内居住,再也不做鱼糕了。可是,那曾经鱼糕的鲜美味道还时常在我的味觉深处被唤醒。
现在,鱼糕已经不用只在过年时才可以吃到,荆州市的大小超市里,都可以买到真空密封的鱼糕制品,并且只需要下入火锅里即可食用。沈阳的超市里极少能见到这种南方产的鱼糕,而从小就出生在湖北的父亲酷爱吃鱼糕,也会时常让大哥寄一些真空包装的鱼糕到沈阳,然后送给我一些。对于这种家乡味美柔软的鱼糕,女儿也非常爱吃。每次吃时,她也如我小时候那样大嚼大咽,甚至嘴角边还粘上鱼糕沫儿,都忘记去擦,并且边吃边连连说好。看着她津津有味地吃着鱼糕,我也总会将思绪飘回到儿时的故乡。
历经千年历史沉淀的荆州鱼糕,不单是一道极具地方特色的饮食文化,也成为一种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当然,在我眼里,它不只是一场视觉和嗅觉的饮食盛宴,更是代表了一种味蕾中浓浓的故乡味道。这是一种难以磨灭的记忆,更是一种魂牵故土的情怀,都会让我在品尝它时,将故乡的一切不经意般在脑海中浮现。与此同时,一股温暖萦绕于心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