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山·根与魂】【流年】雕梁画柱(散文)
一
大哲学家黑格尔说过:“音乐是流动的建筑,建筑是凝固的音符”。他把建筑这种实用物体和属于文化系列的音乐并列在一起,说明建筑物不但可以实用,还承载着很多文化符号。
世界上的建筑类型多种多样,各有民族特色。具有代表性的如果笼统划分,只有西方建筑和东方中国建筑之分。欧洲各国由于历史上多次整合分化,形成了各个时期不同的建筑风格,如巴洛克建筑、哥特式建筑、古罗马建筑、文艺复兴建筑等等。中国建筑和西方不同,它是一脉相承下来的,只是随着建造技术的提高,一代比一代建造得更加精细和华美。
中国自古以农业立国,发展农业当然是平原地区最好,所以历朝建都大多都在平原地区。在生产力不发达的古代,无论哪国建筑,只能就地取材。平原地区只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黄土,于是古代中国先民把黄土烧制成砖瓦,用砖瓦、木料去建造房屋,所以直到现在搞建筑还被称为搞“土建”。
西方古建筑以石材为主,所以会形成与东方建筑迥然不同的风格。西方建筑注重的是空间,用空间表达思维趋向。中国建筑则讲究平面布局,尊卑有序,长幼有别,从“礼”的方面寄托社会发展规范。
不管注重空间还是注重平面,一座豪华的建筑物都会注重内外装饰。西方古建筑多采用石材,装饰也离不开石材,它们那些著名古建筑内外都布满石雕,很多都是立体造型人物。中国古建虽说也用石雕,不过都不是在建筑物的重点部位,只用在安装门扇的抱鼓石、柱基、台阶等地方,还有就是门口外的石狮子,不过石狮子是建筑物之外的陈设。中国古建还采用砖雕,但是大部分装饰多采取二维平面方法,在裸露的木料上“作画”,名为“彩绘”。
二
大家对彩绘都不陌生,现在有很多仿古建筑,屋檐下都绘上了彩绘图案。彩绘分很多种,有些可以随意使用,有些在封建王朝时代民间不许使用,例如“龙”和“凤”,民用建筑上的彩绘决不允许“描龙绘凤”。
从形式上区分,彩绘有“苏式彩绘”、“和玺彩绘”、“旋子彩绘”等多种式样。其中“和玺彩绘”只能用于皇宫,“旋子彩绘”用于王府或者庙宇,平民能够使用的只有“苏式彩绘”。封建王朝时代如果你敢乱用,就犯了“僭越”之罪,是会掉脑袋的。
古代建筑行业中,原本只有油工一个工种。那时候的油工,不但要会刷油漆,还要会用泥塑佛像、在建筑物上彩绘作画。一个人学如此多的技艺很难,所以后来有了更细的分工,负责基层处理和一般油漆粉刷的称为“油工”,专门负责彩绘的称为“画工”。这些年很多地方出现了仿古建筑,又有了专业油漆彩绘的施工队伍,他们从建筑物需要油漆彩绘部位的基层做起,直到彩绘工程基本结束。只有到了需要绘画的阶段,他们才会聘请几个美院的专业人士前来绘画,油工、画工两工种又合到了一起。
三
古建中的柱子一般不进行彩绘,都刷成大红颜色,这种红色被称为“中国红”。原则上说,像红旗那般鲜艳的红色不能被称为“中国红”。色彩有三要素:即色调、明度和饱和度。饱和度又称为“纯度”,它决定了色彩的鲜艳程度。朱砂由于含有一些杂质,它的饱和度不是十分明快,显得很是深沉,深沉的红色应该这才是中国红的颜色。
喜欢中国画的人都知道,中国画颜料来源只有两种,一是矿物质颜料,一是植物颜料。植物颜料经不住风吹日晒,不能用于室外彩绘,能用的只有矿物质颜料。矿物质颜料里呈现红色的只有“朱砂”和紫红色的是氧化铁红。氧化铁红俗称“红土子”。朱砂矿藏较少,提取困难,里面含“汞(水银)”有毒,所以不宜大量使用。而红土子蕴藏丰富,民间俗语:“没有朱砂,红土为贵”。就连故宫这座明清时代的皇宫,除去柱子等地方使用朱砂,大面积的墙壁粉刷都是用红土子当做涂料使用,直到今天还是如此。
先从柱子上说起。大家在皇宫、庙宇看到的那些粗大、整齐划一的红柱子,可不要被表象所迷惑,其实起支撑作用的柱子根本没有那样粗大,连皇宫的柱子都是如此。不是中国没有如此粗大的树木,如果直接用原木做柱子,木材多年之后就要风化开裂,柱子表面就会出现裂纹。选一根有支撑力的原木做柱子,外面包上竖向木条,所有柱子包裹得同样粗细,然后在木条外做“地仗”。
“地仗”是油工的第一道工序,就是往包好木条的柱子上刷桐油、糊布、缠麻、抹灰。抹灰就是“刮腻子”。讲究一麻五灰、三麻二布七灰等等,指的是缠几次麻、糊几层布,刮几遍腻子。古建使用的腻子也不是现在装饰城里买来的腻子膏,而是用砖粉、猪血调制的腻子。以前建筑讲究“磨砖对缝”,每块青砖要磨成分毫不差才能用来砌墙,磨下来的砖屑就是腻子原料。猪血不能直接拿来使用,要经过发酵去除腥臭味。现在北京等古建筑物多的地方,有专门售卖砖粉和发酵猪血的。
现在彩绘为什么不使用到处都有的腻子膏?因为装饰城里出售的腻子膏没有猪血腻子的特性。用猪血调制的腻子,涂抹上去很快就会干燥,略微干燥后就可以打磨,打磨起来脆生生的很容易磨光。这种腻子还很有韧性,如果剥下一小块,拿在手里进行弯曲也不会折断。就这样一遍又一遍,直到整个柱子光滑明亮,所有柱子粗细分毫不差,刷好多遍桐油底漆才能涂上朱砂颜料。调制朱砂使用骨胶,就是动物骨骼熬制的胶水,刷上几遍后在朱砂外面再刷桐油,桐油要刷几遍到十几遍。
一根不用绘画的柱子处理起来就是如此繁琐,需要彩绘的地方更是费事。
四
传统高档古建都是“重檐”,就是往外挑两层椽子,上层是方椽子,下层是圆椽子。一般椽子刷成两种颜色,一层锗红色一层绿色。方椽子头上画“卍”字,圆椽子头上画龙眼。龙眼就是几层彩色圆圈。斗拱也要彩绘,刷成裙青色用浅色圈边。
费事的是露在外面的檐檩和各种木梁,这些地方要绘上各种图案。绘制前先要“打谱”,就是在纸上绘出图案征求主家意见,主家同意后“按谱”施工。
各种木梁的尺寸不一,技术人员要按着具体尺寸规划图案大小。规划好之后,把图案尺寸画在油毡上,在油毡上沿着划线打小孔。油毡打好孔之后,把这块油毡贴在做好“地仗”木梁上面,外面喷白粉,拿开油毡,各种图案的尺寸就清晰地标在木梁上,然后按标好的印记进行彩绘。如此繁琐应该要费很多工时吧?其实不然。中国古建都是对称式,大的格局如东西厢房,同一座房子每间彩绘也是同样,所以只要不多的打孔油毡就能完成全部标记。
尺寸标记好之后,就可以往上面按谱涂抹颜料了。涂抹颜料没什么技术含量,一般工人都能干。
五
彩绘看上去色彩斑斓,细细观察,不过只有几种颜色,以青、绿、蓝为多,所以又称为“青绿彩绘”。红色除了用于“点睛”之处,一般不再使用,怕是和下面的大红柱子重叠。明黄是不能用的,原来那是皇家的专用颜色。
暖色调的只有橙色的章丹,其他都是冷色调颜料。
彩绘使用的蓝色颜料是“裙青”,这是一种廉价的矿物质颜料,原来几角钱一小袋,所以一些想多赚钱的施工队故意多用这种颜料。
鲜艳的果绿色原来是使用天然孔雀石研磨而成,价格昂贵。这些年出现了一种人工合成的“孔雀石绿”,价格相对低廉,不过有剧毒,这种材料要去公安局备案开证明信才能购买。
彩绘用得最多的是白粉,原来使用天然的大白粉块,采购回来后自己碾碎过筛,这些年为了使用方便,都改用更加细腻的立德粉、钛白粉。
这些粉状颜料采购回来后进行稀释调制,调制使用骨胶。近年有些彩绘直接使用调和漆,经过一个夏天就会露馅。调和漆使用的都是人工合成颜料,经过日晒很快就会褪色,只有天然矿物质的颜料才能经得起风吹日晒。还有些仿古建筑上的彩绘其他颜色都褪色,只剩下裙青鲜艳如初,是因为裙青价格低廉,比调和漆还便宜,所以就大量使用。
彩绘完成之后才会往上面刷透明漆,正规的其实不是漆,刷的是经过熬制的熟桐油。桐油是一种天然漆料,有生熟之分,熟桐油能保持彩绘鲜艳不褪色。
六
一些较高档的彩绘还要往上面“捶金”,就是贴金,贴真正的黄金。贴金使用金箔,现在使用的都是南京造币厂出品,纯度为百分之九十九点九九九九。每张金箔十公分见方,用软纸隔开。一张金箔重量是多少?没称过,只知道放在手中一捻,手指上只会有些金沫,一张金箔全粘在两个根手指上。
黄金有两种特性,一是延伸力好,据说一两黄金可以摊成一亩大的面积;再一个就是抗氧化。俗话说“真金不怕火炼”,不是黄金不好熔化,黄金的熔点不高,一千多度就能熔化。黄金不怕火炼是说熔化的时不会产生氧化,怎样熔炼都会保持原有重量。其他容易氧化的金属,如铁、铜等每经过一次冶炼都会减少重量。
“捶金”不是把彩绘全部贴上金箔,只是装饰在一些线条上。提前在线条上抹好专用胶,贴上金箔后手持一团棉花进行捶打,所以叫作“捶金”。捶打时有胶的地方金箔被粘牢,余下的边角掉下来。进行这道工序的时候,满院都飞着雪花般的金子,像下“金雪”一般,这种壮观场面一般人没见过。
金箔无法用其他材料替代。一次施工的时候,主家看到彩绘贴上金箔满院生辉,就要求把部分窗棂也贴上金箔。由于是临时增加项目,金箔不够用,就想用其他东西替代。我们买来进口的钛金粉,这是亮度最好的金粉,结果涂上去黯然失色,还得乖乖去买金箔。
七
苏式彩绘在木梁中间有一块空白,留作绘画,业内人称为“包袱”。包袱中作画才是彩绘中真正的“绘”。作画的内容没有定式,花鸟虫鱼、人物山水都可以,不过要争得主家原则上同意。假如主家有准备高考的学生,你画了一幅《孟母教子》,后来考试理想皆大欢喜,如果名落孙山,主家会埋怨是你的画给带来了晦气。所以包袱内绘画,一般都是画些花鸟虫鱼,尽量不画人物故事。
彩绘施工队不会长期雇佣专业绘画人员,都是等到该画“包袱”的时候再临时去找。那年我们的一处工地,请来作画的是北京美院几个高年级学生,都是学国画的,勤工俭学为了挣些工资。
正厅中间的包袱位置最重要,进了院门抬头就可以看见,持笔作画的大概是几个人中的高材生。他征求我的意见,问画“牡丹”可不可以。牡丹代表富贵,当然很好。等到他画完后让我给评价一下,我说:“画画我是外行,不过也听说过一些规范。其一构图时尽量避免几何图形,这三朵牡丹构图是等腰三角形,其二中国画讲究‘疏能跑马、密不透风’,这三朵牡丹全挤在一起,显得有些呆板。”
这位高材生马上跳下脚手架,一个劲给我作揖:“您是我的老师!”第二天他涂了白粉重新画牡丹,见了我总是喊“老师”。
八
建筑物上的油漆彩绘,说是我们的国宝决不为过,2008年建筑彩绘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现在很多地方恢复一些已经消没的古建,新建的大饭店、商场也纷纷采用古建形式装饰门头,油漆彩绘有了更多大展身手的地方。
在全世界建筑物型态趋于统一的潮流下,油漆彩绘显示出别具一格的中式特色。它是全民族积淀千年的审美取向,无时无刻不萦绕在每个中国人的心中。只有见到飞檐翘角的大屋顶,见到金碧辉煌的檐头彩绘,那才是中国,永远的中国。
西方的建筑,如石雕般坚毅,它们的空间广阔,如同交响乐般宏伟;而东方的建筑,尤其是中国的,如同细腻的丝竹,平面布局的和谐,如同小夜曲般温婉。两种建筑艺术,虽然风格迥异,却同样承载着各自文明的精髓。
彩绘,作为中国古建筑的灵魂,它不仅仅是一种装饰,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文章中对彩绘的描述,让我仿佛看到了那些色彩斑斓的图案在木梁上跳跃,它们是历史的见证,是工匠智慧的结晶。从“苏式彩绘”到“和玺彩绘”,每一种彩绘都有其独特的语言和故事,它们在岁月的沉淀中愈发显得珍贵。
文章中对“中国红”的探讨,让我对这种深沉而热烈的色彩走有了更深的理解。它不仅仅是一种颜色,更应该是一种情感的表达,一种文化的认同。而“捶金”技术的介绍,更是让我们感受到了传统工艺的精细与尊贵,那金箔在工匠手下的轻盈舞动,如同金色的雪花般,洒满了历史的长空、照亮着我们人类文明进程。
在现代社会,我们面临着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碰撞与融合。文章让我们思考,如何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保护和传承我们的文化遗产。建筑彩绘,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它需要我们去了解、去尊重、去创新。
读完这篇文章,我仿佛听到了历史的回声,看到了文化的传承和前行的脉动。犯愿我们每个人都能成为文化的守护者,让这些古老的艺术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夺目的光彩。让我们在欣赏这些美丽建筑的同时,也思考如何将这份文化遗产传承下去,让它们在新时代焕发出更新、更绚丽的光彩。
灵魂对晤、以心悟心,逝水的时光变得更丰盈和饱满。
善待别人的文字,用心品读,认真品评,是品格和品位的彰显!
我们用真诚和温暖编织起快乐舒心、优雅美丽的流年!
恭喜,您的美文由逝水流年文学社团精华典藏!
感谢赐稿流年,期待再次来稿,顺祝创作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