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山·根与魂】【东篱】解读“不”字成就的风景(散文)
好多年前,读过一本书,好像书名是“学会说不”。第一读感是,好霸气!勇敢地说一声“不”,敢于拒绝,透着骨气。这让我想到了那些“诺”“喳”“是”一类的遵命之词,于是产生读兴。我是一个不太会说“不”的人,虽然本事不大,总觉得这个字说出口,会造成尴尬难堪,面子过不去。
有时候想想,在风景面前,有的“不”字,特别有意思,令人喜欢,有了不一样的观感。
这些年,走过一些风景,回顾起来,有的“不”字,就在风景的句子里,仔细琢磨,这个“不”字并非都是硬邦邦的东西,尤其是用在风景句里,很值得回味,各呈千秋。我把不相干的几处风景所见放在一起,并非要做什么“说文解字”,试图欣赏一下“不”字里的风景,把我的见闻穿起来,在“不”的意境里流连一番吧。
◎不夜
夜,是一个名词,加上这个“不”字,一下子就点亮了,夜非夜,不夜就成了白昼。从训诂学说,夜的词性转换,有了灵动之妙。我真佩服古人的造句造词,总不落俗套。
不夜,就在我的家乡山东荣成。现在还有碑志,是一个古村落。在荣成市的埠柳镇,不夜村就在原址上,有碑记“不夜古城遗址”字样。
它的历史要追溯到春秋时期,“周莱子筑不夜城,战国为夜邑,秦为腄县地属齐郡,汉初称夜,武帝以后称不夜,王莽时称夙夜”。(道光版《荣成县志·沿革》)确切的记载是,西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置胶东郡不夜县。王莽新朝后,不夜变成村至今。
我们的祖先,对风景的敏感度很高,很善猎奇。认为“古有日夜出,见于东莱”,“故莱子立此城,以不夜为名”。(《齐地记》)所以,西汉时,这里商贾云集,看好的是日日繁华,天天贸易。
还有一说。清人张崧写过《不夜城考》,认为不夜近于日出之处,最先看到太阳。在相当长的历史时间里,人们认为荣成天尽头就是太阳最早升起的地方。依据是孟子曾在不远处的天尽头“朝舞”迎日出,汉武帝专程到天尽头祭日,再回溯,唐虞时代,以羲仲为居治东方之官,在东方嵎夷之地——旸谷祭日。旸谷就在邻县文登,距离不夜村和天尽头约百里。
其实,这两种解释,都是没有走出文字训诂的范畴。真正给不夜的“不”字别解的是中国著名历史学家谭其骧,认为这个“不”字,属于“东夷语言”,胶东半岛最古时期属于“青州府”管辖,“东夷文化”之源自青州。不,并非否定之意,类似于词头“啊”之类的感叹词,没有实际的语义。有点儿像《诗经》里的“燕燕于飞”的“于”,“于飞”就是“啊,飞呀飞”的意思。
假如这样理解,东夷的莱子国先民,也和其他的华夏民族一样,也是善歌善舞有着强烈抒情表达美好的民族。一处风景在,就可以为之歌舞;一个音节起,就可以带起一阵舞步。我想,成语“歌舞升平”的最初意义,并非是粉饰太平,而是表达先民喜欢盛世太平。有时候,我去不夜村观光,就产生了想载歌载舞的欲望,不自觉地吟着“啊夜!”的节律,让怀古之情回奔穿越到远古。
我比较相信这个解读。我们这个民族,是不善于否定的,在留存的诗经里,风雅颂是主体内容,即使是否定,也取“讽谏”之意。他们也应该懂得,能够促使一个民族,一个社会,一个人进步的,是不断鼓舞歌舞。所以,我认为中华民族繁衍繁荣至今的一股力量,首先就是弘扬自信,并不是通过不断解剖而否定之否定,才得到发展。
这样说来,西安被称之为“大唐不夜城”,就晚了很多年了,是否存在着一脉相承的人文关系,无法考究。但我宁愿看成是“东夷西渐”,或者说,在胶东半岛的“不夜”点亮了文明的火把,至唐,在长安则生灼灼火焰,比“不夜”的星星之火,更亮,更璀璨,更辉煌。
如果下一次我在西安住,晚上观不夜城,我宁愿心中响着口中吟着“啊,夜!”的歌咏节拍,跟随西安的夜景载歌载舞。
◎沉醉不知归路
英国史学家汤因比和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都曾说过:“如果让我选择,我愿意活在中国的宋朝。”宋朝,在对外交往和军事上,都是积弱日重的朝代,唯有经济、生活和文化处在一个空前繁荣的时期。人们总会选择喜欢的一面,无可厚非。否定一个皇帝还好,否定一个朝代,毕竟是残酷的。
今年初夏,我在青州旅游,走进“范公亭公园”,站在“李清照故居纪念馆”外的“永济桥”上,想努力把桥左桥右、桥前桥后的风景尽收眼底,却总被洋溪湖岸边的垂柳勾住了眼光,人就像钻进了依依柳条间,被缠住。
柳枝上,垂着李清照婉约词的词句,将青州的婉约之气写真在这面湖泊的半空。我不知这些诗句是否都是李清照荡着她的那叶“舴艋舟”游湖惊鹭时写的,但有一句却是出自青州洋溪湖的词作句子——沉醉不知归路。(《如梦令》)尽管因为身家的变故而不得不返回其夫赵明诚的故里青州,但前期并无坎坷难处,过了好几年的悠游闲适日子,诗酒文章,金石词卷,给一个洋溪湖添了不少的诗情画意。在古今的优游赏玩,没有多少深度的艳词丽句中,李清照的词还能够占据词坛一席之地,且流传千年而不旧,的确让人难解。
“沉醉不知归路”,是因“误入藕花深处”。沉醉,也是日子的安闲优渥给她的心底带来无限欢愉的表达,知与不知归路,都无妨,她卖了一个让人一揭就穿的关子,多么可爱!宴饮不必几人,喝下什么绿蚁不必究清,流连忘返才是乘舟的最美境界。“不知”,为何要知呢?兴尽与不尽,都不是理由。我觉得,这一句最能表达李清照对青州生活的喜欢,青州人最懂得李清照,将这一句词,强化为洋溪湖的主题词。荷丛冲舟,沉醉不归,早就超越了“不醉不归”的老路子了。真的是“少年情怀自是得”,哪管杂声来相扰。
我想到她的“不肯过江东”的句子,这是不是在给她的“沉醉不知归路”做了一个特别的注脚呢?她是不是早就料到,这种“沉醉”的时光是有着时间刻度的,过期不得。所以,写出这个句子的时候,她一定是带着热爱和遗憾的,他年何处,哪如今天在这个洋溪湖里纵情写意,泼墨写一段醉己的好心情啊!“不肯过江东”,却还是要过,历史的风雨,才不管一个弱女子的执拗和勉强。
从“不知”的沉醉,到“不肯”的无奈,写生了李清照的曲折人生。我们完全可以用这样两个“不”字,还原出她的人生故事。我们的古人,都是极不善于说个“不”字来拒绝的,说出了,一定是有着难言之隐,甚至是无比的心痛。丈夫赵明诚失却了家族的实力,在汴梁无法待下去,李清照反而找到了一个彼岸,一抹静水,沉醉其中,不知世间什么是繁华优渥;丈夫为官,在贼寇扰城,不顾城池,不管黎民苍生,弃城安命,有何面目“过江东”,连一贯跳动在琴瑟和鸣琴弦上的妻子,也“不肯”,你怎么就那么心安理得呢?
可是,李词句子里的“不知”,后来就多了太多的东西,并不单纯了。即使十分欢愉,极尽快感,也不肯说出,说“不知那时情态”……孔子说,“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我喜欢用这句话来读李清照的“不知”,不说谎,不掩饰,不虚与委蛇,尽情表达,那么率性,那么幼稚一样,却透着对生活的热爱。不知,无知,有时候比什么都知要好。
我游览“范公亭公园”,见到这个句子,一下子领会了公园管理者的意思,也不再问“三贤祠”里有谁,李清照故居有怎样的风景,洋溪湖水流向何处,只管沉醉,何尝不是一种旅游的状态!
从前读书,总要问自己为何读?似乎一下子就把功利目的写在书的扉页。从读懂了李词的“不知归路”,我就只管沉醉其间了。尽兴而已。据说闻一多结婚之日就“醉”书,结果在书房找到了他。一身旧袍,一卷旧书,一间旧书房,却醉了一个新郎。他说“不知今日喜事”。
从“不知”再到“不闻”,都是甘愿沉浸其中。游玩也罢,读书也罢,沉醉才是境界。
◎海不扬波
沿海的渔民,凡寺庙,凡海屋,凡祠堂,凡照壁,多刻“海不扬波”四个字。我所在的荣成有著名景区“赤山法华院”,山巅建一铜制“明神”,手部动作形态也是掌心向下,取意“海不扬波”。
今年4月,我再登蓬莱阁,于面海丹霞北壁,细审“海不扬波”四个字,感慨犹深。
大海扬波,波澜壮阔,历来是人们注目而心潮澎湃的风景,海不扬波,不煞风景吗?
海不扬波,为清道光年山东巡抚长白托浑布所题,字体略带隶味,但笔画的柔性已经被运笔的雄气铁胆变得刚劲遒悍,就像他腰佩的巡抚宝刀,凛然生风。他上任之时,正值鸦片战争前夕,历史就是这么对接无隙啊。海不扬波,意为大海不起波澜,天下太平无事。这是一种愿望愿景,一个“不”字,力压千钧,敢于对着大海说一个“不”字,可见雄心赤胆。
在倭寇发动的甲午海战(1894年)中,大海扬波了。1895年1月18日日军炮击登州城,试图打开入城的缺口,一发炮弹就击中了蓬莱阁后壁的这个石刻,但这是一颗哑弹,将“海不扬波”的“不”字的一半击毁。墙上南海才子招铭山所绘墨竹图壁画也被毁。目前我们所见的是后世填灰修补,再涂的完整“不”字,依然保存着修补的痕迹,意思是,莫忘曾经屈辱与伤痛。伤痕还在,每一个登阁赏景的人,除了看阁外渤海黄海一汪碧蓝,更要驻足这个“不”字前,抚今追昔,也要说一声“不”,海不扬波,而扬卫国保家之志。我知道,如今的海防,已经前移几万里之遥,海军战力强大,早已筑起了海上长城,再也不会有炮弹来毁这个铮铮作响的“不”字了。我仿佛犹见这位巡抚,横刀立于丹霞悬崖之上,执笔狂书,运笔“不”字,略有提顿,更加有力,底气更足。假如他还在,如果当年还请他来补上这“不”字半边,他应该是怎样的义愤填膺!
他不是书法家,但他的“海不扬波”四个字足以可以成为此后的字帖,长白托浑布,是蒙古旗人,从北疆到海疆,他留下了镇疆墨宝,还有他的守疆决心。
学会说“不”,可能心中还战战兢兢;书写一个“不”字,岂是运腕臂力,字无声,我却听得见这位巡抚的一声怒吼,铿锵的一个“不”字。在蓬莱阁对着大海喊一个“不”字,他是第一人。他心中的海,必须像茫茫草原,风吹草低涌细浪,决不能兴风作浪。
抬起头颅,怒吼一声“不”,中国人民经历了多么漫长的年代。蓬莱阁就不只是一个观海市蜃楼,面海赋诗的游览胜地了,还是一部写了一个“不”字的历史大书。
◎不到长城非好汉
2000年,我登临游览了北京的慕田峪长城,转向去了八达岭长城的居庸关。其实,长城在这两个山间段落里,几乎形制相同,我只为去临碑读一句“不到长城非好汉”,并留下一个身影。那时,我了解很浅,就是告诉我自己——我到了。其实到了也不敢称“好汉”,在长城面前,唯有膜拜。同去的还有我的学友、山东人张则桥,他是郯城人。拉着他前往,他不说“不”,而是欣然前往。
终于站在碑前。毛泽东的“润之体”书法,如笔走龙云,椽舞天地上下。我问张则桥,能解释这个“长”字为什么写得这么小吗?
“你想起了泰山‘拭剑深石趣’的石刻了吗?”张则桥反应敏捷。
是啊,剑字取小,并不像某些书法,将“剑”字的侧刀拉长。不露锋芒?我揣度。
那这个“长”就应该理解为,虽长视短。这是一种手法的藏意,显现的是书者的胸怀。张则桥这样解读。我非常信服。在人民领袖心中,“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毛泽东《七律·长征》)不但是领袖的诗句表达着这种豪迈的气度,就是书法,也要以夸张的胸怀来运笔,远胜于李白的浪漫和夸张。
我的兴趣在这词句的“不到”上。再问则桥:“不到”,能不能换成“不登”“不越”“不临”“不走”……
不登,游玩之心使然;不越,显得轻巧,哪有鸟飞的轻松;不临,那是文人雅士之举,和“好汉”不是一路人;不走,步履太闲。
没想到,他对这个字眼深究得如此精细,得解之妙,我即称他是我的“四不之师”。我补充一句,当然也有填词词牌平仄的要求。
碑刻之后就是长城入口,是一段斜坡,管理者题字碑刻“好汉坡”三个字。这是根据毛泽东词句引申出来的意思,也很恰切。
优秀的文化,总是会有再生的可能性,这种发挥和传承,贴切生动,长城一坡,这是对革命者而言。游人踏足,生出好汉步履。长城,有好汉守住,寇贼难以越步,望而生畏。
看看毛泽东的词牌题目就知道,“清平乐·六盘山”,他是在贵州写的词,那时长征已经“屈指行程二万”,长城,是他长征的目的地,不仅是距离上的遥远,更是意志的考验。长城是领袖心中的“苍龙”,感叹“何时缚住苍龙”。不到,轻描淡写一般,不在修辞上追求华丽,平常的口语,却透着宏远的目标。读着,仿佛轻风太软,天云太轻,这种以轻软写沉重的用笔,岂是千钧可描摹。就像当年那句“打过长江去”,一个“打”字,胜力挽狂澜之妙。
长城管理者很用心,要颁一个“好汉证书”给我。我说“不要了”,总算是我第一次郑重地说“不”拒绝了。
我应该给长城说一些感慨的话,不管长城要不要。
长城,是无数弓腰驼背的父亲挑起的弯弯的扁担,压弯了山脊,就是放到沟壑也没有歇息。
不言一砖一石质轻,不说一路艰辛,不叹何出是尽头,不计一文报酬,不喊一声“不”字。谁说“不到”,谁曾想中国革命的步履终于到来。
◎卒章感言
不,一个否定词,一个虚词,却比一个肯定词,一个实词还沉重。走过一些风景,风景里装上这个“不”字,就有了转折的意思,就有了不同寻常的颜色。
不,的确是一个否定,如果风景在否定词里出现,风景一定会有着更深刻的内涵,我们有可能会走进风景潜藏着的灵魂里。
我喜欢余秋雨一本书的名字“行者无疆”,正因行者“不知”,才决定探索,探索就“无疆”。
他说,水边的哲学是不舍昼夜,山地的哲学是不知日月。
不舍,不知,恰恰也是我们的存在状态。不舍世间美好,不知就要探求。
2024年8月4日原创首发江山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