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文韵凝芳 >> 短篇 >> 江山征文 >> 【江山·根与魂】【文韵】长治团子(散文)

精品 【江山·根与魂】【文韵】长治团子(散文)


作者:陈雨 秀才,1236.1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971发表时间:2024-08-04 12:30:03
摘要:长这么大,因为求学工作原因,我到过很许多地方。但除了长治以外,在其他地方,从没有见过有餐餐有吃团子的习俗,即便是有,那团子的味道也没有长治的,有嚼头,有风味。

在山西的长治,若是提起团子,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它不仅仅是一种饭食,更是每个长治人勤劳和智慧的一种象征。
   长这么大,因为求学工作原因,我到过很许多地方。但除了长治以外,在其他地方,从没有见过有餐餐有吃团子的习俗,即便是有,那团子的味道,也没有长治的,有嚼头,有风味。
   依然记得幼时,母亲做团子的情景。那时我们还生活在农村,其实,我很讨厌做团子,因为父亲做货运,时常要出差,家里所有的担子,便落在母亲的身上。母亲忙不过来,她总是叫我帮忙。记忆中,每逢进了腊月天,母亲便要着手提前准备。她要把瓷缸里的干玉米倒出来,用簸箕簸尽干皮,再将簸好的玉米,装入尼龙布袋子。母亲给我安排的任务是,在装袋子时,袋子的入口,要我来抻。抻小、抻低、抻窄,母亲都要说我几句,我必须让袋子,时刻保持圆形口状才行。因为此事,我时常不耐烦,还生过好多气。有一次,我思想开小猜,手一低,母亲倒入玉米时,全部撒在了地上,那一次虽然母亲没有严厉批评我,但简单的错误,却也是让我十分闹心。掉在地上的玉米,再捡起来,反复去碜去灰,无法去尽的,就只有喂鸡,喂鸭子。在母亲眼里,这都是不珍惜粮食的表现。因为这个原因,我很不情愿去做这些事情。
   整好玉米,母亲还要整黍米,对于黍米便是要我来捡碜,别看那些金黄色的黍米,颗粒饱满,由于当时归仓时,全是手工进行,难免要粗糙一些,带些灰碜进去。那些碜不捡干净,做出来的东西就让人牙碜,甚至还会让人笑话。因此捡碜又是一个细活儿,我捡一遍,母亲还要再捡一遍。等这些前置工作做完后,母亲再把装入袋中的玉米和黍米,全部拿绳子系好,装车运输至加工厂。听母亲说,在她小时候做团子,那些玉米和黍米,全是用石碾来完成粉碎,那种体力更大,更煎熬,也更费时。
   那些加工好的玉米和黍米面,全部配制好后,母亲便放在炭火上发酵,发酵需要时间,因温度而定,不能过长,也不能过短。要随时观察。之后,便是煮红豆。记忆里,那些红豆很硬,好像总也煮不烂似的,往往要煮一个晚上。等隔天来,还要将那些煮好的红豆,捣成泥浆状态。当然,这些工作还是由我来做,母亲给我一个擀杖,我便对着砂锅里的红豆,一顿乱捣,有时候我锤的不是红豆,仿佛是自己的童年。直到我的手脚发麻,两腿僵硬,当我问母亲,是否可以时,每次母亲看见,都从未肯定过我的成果,总是再交待说,再碎点,再碎点。于是我又继续重复那些机械操作。直到母亲说行了,才肯罢休。也是从那时起,我便被母亲的严格要求所感染,即是后来,在干工作,写文章时,我也总是不断地否定自己,一遍又一遍,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没有任何瑕疵,才要收手。
   记得母亲做团子时,总要将案板上玉米面粉,揉成一个个小圆球,包入红豆、红枣,再放入准备好的铁笼里去蒸。一段时间过后,火候到了,揭开笼锅,顿时满笼黄生生的团子,冒着冲天而上的蒸汽,香喷喷的展现眼前。那些金黄色团子,透着丝丝气香,茵蕴而上,令人垂涎,让人期待。还没来得及完全冷却,我便要拿上一个,一口咬下去,顿有沁人心脾,暖口满足的快意。口中的团子,既有黍米的清香,又有红枣的甘甜,足实让人感到,回恋无穷,意味悠长。
   团子,是长治人一日三餐,必不可少的主食,但是要想做好,做精,我认为一定要有百分百的用心。因为团子的口味,酸了甜了,大了小了,好吃不好吃,好看不好看,全部可以看出一个人的心性、性格还有手艺。除了母亲做得团子,我也吃过别人家的团子,当然不是说别人做得不好,只是用心做出来,和心思不到做出来的,是有很大区别的。有的人做的团子,大大咧咧;有人做的团子小巧玲珑;有人做得团子,掺得生面多吃着硬;有人做得团子,发酵时间长,口感有些酸涩。
   团子的吃法,也颇有多种方法。馏热吃,煮在茶面糊或者米汤里吃,烤热吃等等。记得上了年纪的老人,都喜欢在早上,煮在米汤里吃,而孩子们则更喜欢烤着吃。因为烤黄的团子,硬硬的外皮,很有嚼劲,仿佛锅巴的味道,但比锅巴要甜的多。
   在我印象中,除了母亲做得团子好外,就要数姑姑家的正宗了,感觉她们家的,要更软一些。估计这和一个人的饮食偏好有关吧。
   后来,我们家离开农村,母亲便不再去做团子。有很长一段时间里,我都没有吃过一个团子。也不晓得那些年,是怎么过来的,许多人和事,都是匆匆而过,没有记忆,只有空白。等我成家立业,万事稳定之后,方才觉得,关于冬天的记忆中,是少了一道程序的。我觉得应该是好久没吃到过团子的原因。有一年走亲戚时,我和姑姑说起此事,她告诉过,想吃就来家里拿,这不稀罕。于是有好几年,我们都要去姑姑家取团子来吃。听父亲说,姑姑年轻的时,是一个能人,地里家里收拾的井井有条,无论什么饭菜,经过姑姑的双手调拨,都要变得非常别致可口。因此在许多年的时间里,姑姑家的饭,姑姑家的团子,在所有亲戚里,就是一个标杆。若谁家不会做,谁家做得不够好,都要去请姑姑来做一番指导。以致于姑姑在我们整个大家庭当中,是最有威望的一个人。甚至谁家闹了矛盾,都要请姑姑出面,才得以解决。
   在那个物资匮乏的时代,一个男人没有工作,就不能游手好闲,好吃懒作,就要有一个好受架子,这样才能撑起一个家。一个女人,要心灵手巧,会做饭,会针线,肯吃苦,爱劳动,才是一个出色的女人,才会引来十里八村优秀汉子送礼提亲。这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一个人对生活的态度,对生活向往。因此团子看似简单,弄不好还要破坏一个家庭的和谐气氛,弄好了还可以树立威望。看来团子可真不是一种吃食那么简单。它是一种家庭文化,地方文化,也是人们彼此之间的一种情感纽带。
   但是关于长治人爱吃团子,过去我总是不能理解,不明白其中的寓意是什么。但存在即是合理,这是老祖先兴下的规矩,团子团子,又圆又甜,团团圆圆,象征吉祥,一代传一代,一年传一年,在长治地区,已经形成一种颇具特色的团子饮食文化。
   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长治当地的团子传统文化,不断传播和发展。在旅游景区,大型超市,老街旧巷,地摊小贩,也均有售卖。来长治旅行,出差的外地游客也都能买来品尝,团子已走出小家,走出农村,走向城市,让更多的人通过一个小小的团子,感受长治的历史文化,品尝到长治风味美食。
   长治的团子,是长治人的生生不息的烟火基因,是长治人的骄傲,也是长治人一张独特地方风味名片。
  
   2024年8月4日,原创首发于江山文学网。
  

共 2580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作者老师的家乡是长治,长治有一种特色美食—团子。团子是用玉米面、黍面,添加了红豆大枣馅,制作而成,其口感香糯甜蜜,令人咋舌难忘。预要享有这种美食,必须准备精心准备食材,文章对于作者老师小时候帮助母亲准备食材,无论是挑选玉米还是黍米,这些干活的描写,极富镜头感,读者如同亲眼所见,把一板一眼的动作叙述的趣味横生,一个调皮小男孩的个性展现的淋漓尽致。母亲的细致也影响了作者老师,使得他做事也是精心直至,特别是体现在对文字的要求上。文章中对于巧手姑姑的描写也是别具一格,值得称道。而团子的寓意更是深刻表达出广大民众对生活安康的向往与期盼。文章情感细腻真挚,语言质朴流畅。推荐赏读,感谢老师赐稿文韵,期待精彩继续。【文韵编辑:宇蓝】【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408040009】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宇蓝        2024-08-04 12:34:30
  团子不仅仅是一种食物,它更是长治地区传统文化和家庭情感的重要载体,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亲朋好友的深厚情感。拜读佳作,学习了。
回复1 楼        文友:陈雨        2024-08-05 08:46:16
  感谢姐姐精心编审,祝生活愉快!万事如意!
2 楼        文友:竹石秀女        2024-08-05 00:16:53
  每个地方有每个地方的生活习俗,长治的团子是上锅蒸的,面子需要发酵,馅是小豆和大枣的。煮小豆很费时间,煮好后,要捶成泥。这和我们东北做粘活勺,粘豆包的馅是一样的做法。不同的是粘火勺是贴锅烙熟,粘豆包用锅蒸熟。
回复2 楼        文友:陈雨        2024-08-05 08:46:43
  感谢老朋友到访,祝夏日文祺!
3 楼        文友:思怡乐园        2024-08-05 12:04:44
  祝贺陈总又获一精品
回复3 楼        文友:陈雨        2024-08-06 15:16:53
  感谢文友到访,祝生活创作双丰收!
4 楼        文友:流泪的飞鱼        2024-08-06 17:13:27
  恭贺加精,老师的文写得好,但是我不喜欢吃团子。
岁月从来不斟酌谁得到更多,笑看人生最洒脱。
回复4 楼        文友:陈雨        2024-08-07 08:59:20
  感谢鱼友到访,祝夏日文祺,生活愉快,万事如意。
共 4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