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山·根与魂】【云水】飘香的玉米粥(散文)
一
老家地处八百里秦川,土地肥沃,农作物丰富,尤其盛产玉米。一到秋收时节,家家户户的房前屋后都被黄灿灿的玉米渲染着,金色是秋收的主色调。站在高高的玉米架前,乡亲们脸上洋溢着气定神闲的笑意和满足。
当季节的脚步迈进冬的门槛,农活基本告一段落,村里人开始准备过冬食材。母亲先将两口大缸刷洗干净,选一个晴好的天气,将自家种的白萝卜、红萝卜、白菜和芥菜清洗晾干,然后和奶奶一起动手腌咸菜,卧酸菜。在老家人眼里,咸菜、酸菜和热乎乎的玉米粥简直就是绝配,足以抵挡冬天的所有风雪严寒,吃起来暖胃又舒心。
吃过早饭,爷爷坐在玉米架下,享受着冬日暖阳,手底下像拧麻花似的熟练地剥着玉米,收音机里高亢嘹亮的秦腔戏激荡人心,爷爷剥玉米的速度也越来越快。父亲取出大簸箕,忽闪忽闪颠着玉米,动作娴熟老练,很有节奏感,玉米中的杂质很快飞扬出去。他将清理干净的玉米装进蛇皮袋,收口扎紧,放进架子车里,一路小跑直奔磨坊。
天气渐冷,村里人都盼着能尽快喝上新鲜的玉米粥,初冬季节是磨玉米糁的黄金时段,磨坊人气爆棚。凡事讲究先来后到,有人一大早就来排队。别看一群人趷蹴在磨坊对面晒太阳,用小土块玩丢方,其实各人心里都有数,磨玉米糁谁挨着谁,一个接一个,一般不存在插队现象。有时父亲等了大半天,才将磨好的玉米糁拉回家。
二
寒冬腊月,天寒地冻,各家各户紧闭门户,将刺骨的寒风阻隔在外。冬季犹如农家人的假日,村里人可以享受一年中最清闲的时光。早晚寒气逼人,母亲将炕烧得热乎乎的,屋里温暖如春。我和弟弟天刚黑就坐上炕,看小人书或玩游戏。晚上脊背贴着热炕,全身放松,一觉睡到大天亮。
母亲经常开玩笑,说我和弟弟起床,不是被太阳照醒的,也不是被后院的公鸡叫醒的,而是被玉米粥的香味熏醒的。大概小时候冬天最幸福的事除了睡热炕外,另一个便是吃热腾腾的玉米粥了。
弟弟嗅觉灵敏,就像警犬的鼻子,当母亲早上在厨房做早饭时,躺在热被窝的弟弟忽然大喊一声“玉米粥熟了”!然后一骨碌坐起来,立马从脚下的热被窝拽出衣服,三下五除二,以最快的速度穿好衣服,哧溜一声溜下炕,蹬上棉鞋,“嗖”的一声,就像离弦之箭飞了出去。当我起来收拾好房间,走进厨房,只见热气缭绕,金黄的玉米粥在锅里翻滚,氤氲出一股浓浓的香甜味。母亲刀法熟练,叮叮咚咚剁着咸菜和酸菜。奶奶正在烧锅,灶堂里的火苗跳着欢快的舞蹈,我和弟弟争着烧锅,奶奶给弟弟一个烧锅的机会,叮嘱他几句,然后出去取东西了。
弟弟有点着急,他给里塞满了柴火,使出了吃奶力气,一条大火腾地窜了出来,母亲赶紧揭开锅,拿起锅勺搅拌。真是瓜娃,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心急也熬不好玉米粥,就像炖肉一样,小火慢炖吃着更香。原来煮玉米粥刚开始用大火烧三滚,改为小火,一般至少需要二十多分钟才能熬熟。为了防止锅底烧糊,每隔几分钟搅拌一次。我和弟弟心领神会,做玉米粥并不是想象中那么简单随意,得掌握好火候。
早上九点多,阳光渐渐散发出暖意,斜对门二婶家面南背北,门口坐满了大人和小孩。左邻右舍习惯端着饭碗坐在一起,说说笑笑,吃得有滋有味。这不仅仅是大妈门口暖和,还因为他们一家人热情厚道,在村里人缘极好。其实那时家家饭菜差不多都一样,金黄的玉米粥,最奢侈的就是下点红薯,就着咸菜和酸黄菜。也有早饭炒土豆丝或烧白菜,不管谁家做好菜,都会主动端出一盘,让大家分享。
我喜欢端着玉米粥,和晓莲妹妹坐在一起,我俩好像有说不完的知心话,直到碗里的玉米粥快结块了,才拿起筷子,两人比赛看谁吃得快,我三下五除二吃完玉米粥,囫囵吞枣,没有尝到饭菜的滋味。母亲看见我俩狼吞虎咽的样子,赶紧提醒道“食不言,寝不语”,冬天饭要趁热吃,吃饭千万别说话,更不能比赛吃饭,万一噎着怎么办。
要说玉米粥噎人,还真有一件让人啼笑皆非的事。二婶和四婶最爱抬杠,经常为村里一些热点新闻争持不下,二婶幽默诙谐,四婶沉稳大方,一正一邪,就像辩论的双方。吃饭变成了舌战,常常惹得众人捧腹大笑。有一次,两人为玉米粥稀稠问题展开争论,二婶喜欢喝稀粥,四婶喜欢吃粘稠的,本来这是个人喜好,分辨不出是非曲直。可四婶偏说她家的玉米粥香,而且加上红薯更香甜,这明显有点“显摆”。大妈和四婶年纪差不多,就揶揄四婶:吃饭说话都不怕噎着,玉米粥那么粘稠,都糊不住你那张嘴。不说话,嘴巴痒啊?大家哈哈大笑,四婶也笑得前仰后合,但不到几秒钟表情僵住,脸憋得通红。大妈一看饭噎着四婶了吓坏了,赶紧跑回家倒了一大碗热水,四婶喝了热水之后神色渐渐缓了过来。四婶虽然爱说爱笑,但自从那次噎饭后,吃饭时再不和他人争高论低了。
我们村小学处村子的东北角,四面空旷,到了冬天西北风长驱直入,围墙四面透风,再加上教室破旧不堪,没有取暖设备,就像冰窖。几十个学生坐在教室,虽然穿着棉衣棉鞋,但越坐越冷。手冻得通红,肿得像红萝卜,几乎连笔都握不住,尤其上早上最后一节课,同学们冻得直跺脚。
放学铃声刚响,同学们争先恐后走出教室,我上气不接下气跑回家,奶奶已经做好玉米粥。奶奶看着我嘴唇直打哆嗦,赶忙拉我坐在灶堂前烤火,给我舀了一碗热乎乎的玉米粥,我两手紧紧捧着碗,热量就像电波一样从手心迅速传递到脚尖,身体每一个细胞渐渐变得活跃起来。吃过热气腾腾的玉米粥,全身变得暖和,手脚活动自如,于是呼朋引伴,高高兴兴上学去。
天寒地冻的冬季,一碗热乎乎的玉米糁,就像人间至味,醇香可口,驱寒暖胃。
三
仿佛一梦醒来,人就长大了。当我背上行囊坐上火车去远方求学,就像小鸟一样飞出村庄,去追求心中的梦想。那一刻有离别的伤感和不舍,但更多的是对激动和期待。日子在紧张忙碌中度过,当习惯了新学校的生活,同学之间越来越熟悉,新奇感慢慢消退,对家的思念与日俱增。冬季来临,一到吃早饭时间,我就不由自主想起老家的玉米粥。我好几次想问学生食堂做饭师傅,早上怎么不熬玉米粥?有个女同学和我都是来自咸阳,她笑我说,你千万别问,不然会被笑话。玉米粥以前还没吃够啊!到这里谁还吃那个。我说,冬天就适合吃玉米粥,又香又暖和。
我给家里打电话,说想吃家里的玉米粥,母亲说学校饭菜花样丰富,怎么就想起吃这个了?肯定是想家了,那只能等放假回来,美美吃个够。进入寒冬腊月,我掰着手指头盼望放寒假。好不容易考完试,我归心似箭,就像一只归巢的鸟儿,迫不及待踏上回家的路。端上热气腾腾的一碗玉米粥,那一刻,暖意顿生,瞬间泪眼模糊。
韦应物说:“我有一碗酒,足以慰风尘。”表达了诗人天涯孤旅,以酒慰藉一路艰辛劳顿去。对于离家已久的我来说,家中的一碗玉米粥,足以化解乡愁,驱寒暖身,心中平添几缕幸福。
走上工作岗位后,虽然生活条件越来越好,但我仍然喜欢在严寒的冬季吃玉米粥。周末回家,早上起来第一件事,就是为全家人熬玉米粥。熟能生巧,时间久了,我做出来的玉米粥,不但水和玉米配比合适,而且火候把握恰到好处,不稀不稠,全家人都喜欢吃。母亲说,我熬玉米粥很有耐心,让香味充分散发出来,好喝。
玉米粥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早在唐代,就有人在诗中写有“炊黄粱,食玉米”,这表明当时人们已经开始食用玉米了。而在宋代,玉米粥已经成为了一种常见的食品。此外,玉米粥在清朝皇帝的御膳谱中占有一席之地,康熙皇帝就非常喜爱玉米粥,把它当作长寿美食。相传康熙偶然一次尝到了玉米粥,对其赞不绝口,后来还专门派人找了制作玉米粥的厨师,将玉米粥以前列入御膳房的食谱中。
时代在进步,人们的生活在不断提高,玉米粥的制作方法和口味也变得丰富多样。现代玉米粥不仅可以加入红薯、糯米、花生、红枣等食材,还可以加入牛奶、蜂蜜等调味品,口感更加丰富。
玉米是粗粮,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微量元素、纤维素等,有益于身体健康。在现代很多人看来,简单而清淡的饮食最养人。走进超市和菜市场,金灿灿的玉米糁一年四季可见,随时都能买到。
在我的熏陶和感染下,女儿也学会了熬玉米粥。她说喝纯玉米粥,不用吃菜,齿颊生香。
平平淡淡才是真,生活简简单单,或许才是最真实的美好和幸福。清香四溢的玉米粥,醇厚质朴的人间烟火美味,历史悠久,代代传承不息……

说实话,在所有粥中,我最喜欢喝玉米粥,颜色金黄,清香四溢,而且喝到大,习以为常,难以割舍。
再次感谢老师给力支持和热情鼓励,祝老师清凉一夏,写作愉快。

玉米粥从小吃到大,依然初心不改,我可能比较念旧,总是怀念过去。佩服老师的写作热情,征文写得很好。再接再厉。
再次感谢老师支持,期待更多精彩佳作不断出炉。

玉米粥吃到大,醇香味美,百吃不厌,怀有很深的情感。
再次感谢老师支持,祝老师文丰快乐,生活愉快,佳作不断。
玉米粥可能很多人不太喜欢吃,但我从小吃到大,感觉依旧美味,不离不弃,可能习惯成自然了吧。
祝老师夏日好心情,佳作不断。
祝老师文丰笔健,天天好心情。
玉米粥对我来说,百吃不厌,也许是一种从小到大的饮食习惯,真的难以割舍。现在年轻人由于生活水平提高,饮食多样化,对玉米粥没有太大兴趣,只是偶尔吃一次。
再次感谢老师关注和鼓励,祝老师秋日安好,生活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