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根与魂】【流年】黄埠墩悲歌(小说)
一
无锡古运河城北的那段河面,在阳光的轻抚下泛着璀璨的光芒,如万千细碎的钻石跳跃闪烁,波光粼粼。河心那座神秘的小岛——黄埠墩,恰似一颗遗世独立的明珠,熠熠生辉。墩上,正气楼巍峨耸立,楼中高悬着南宋名相文天祥的画像,庄严而肃穆。庭院里,一块巨大的诗碑默默矗立,碑上那苍劲有力的字迹,仿佛在轻诉着久远的往事,讲述着这位民族英雄曾经三上黄埠墩的传奇。
时光倒流,回到那动荡的靖康年间。金兵如汹涌的恶潮,气势汹汹地兵临汴梁城下。他们的铁蹄无情地践踏,汴梁城的防线瞬间崩溃。金兵如入无人之境,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战火纷飞中,百姓呼号奔走,妻离子散,家园尽毁,惨状令人心碎欲绝。
徽、钦二帝被金兵粗暴地掳去北方,曾经的尊贵天子如今沦为阶下囚,受尽屈辱。昔日繁华无比的汴梁城,在金兵的肆虐下化为一片废墟,那雕梁画栋的宫殿成为残垣断壁,车水马龙的街道堆满了尸体和瓦砾,大宋的半壁河山就此沦陷。
康王赵构在惊恐与狼狈中匆忙南渡,于临安建立了南宋小朝廷。然而,这新立的朝廷在风雨中飘摇不定,外有金兵的虎视眈眈,内有朝政的混乱腐败。
在这期间,南北战争烽火连天,仁人志士们前赴后继,为收复河山浴血奋战。岳飞将军亲率岳家军勇猛地抗击金兵,郾城大捷的捷报传来,犹如黑暗中的一道曙光,让人们看到了胜利的希望;韩世忠在黄天荡之战中浴血杀敌,毫不畏惧,尽显不屈的斗志。只可惜奸佞当道,他们在朝堂上搬弄是非、构陷忠良,使得无数仁人志士的心血和努力付诸东流,收复河山的大业一再受挫。
就在这样一个战乱年间,文天祥出生了。
文天祥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在他出生之时,距离靖康之乱,已然过去109年。
他的父亲文仪虽一生未曾为官,却满腹经纶、饱读诗书,心中时刻牵挂着家国天下。有一次,年幼的文天祥看到邻家小孩有一个精美的玩具,心生羡慕,回家便向父亲哭诉。父亲文仪没有立刻满足他的要求,而是拉着他的手,温和而坚定地说:“孩子,莫要贪图这些身外之物。古有霍去病驱逐匈奴,封狼居胥,今有岳飞抗击金兵,保家卫国。你当以他们为榜样,立志为国效力,而非沉迷于玩乐。”
母亲曾氏亦是温柔贤淑、品德高尚。一天,文天祥与小伙伴玩耍时发生争执,不小心推搡了对方。曾氏知道后,把文天祥叫到身边,严肃地说:“儿啊,为人当以忠义为先,不可欺负弱小。昔日杨家将满门忠烈,为护大宋江山浴血沙场。你要有宽容和善良之心,更要有杀敌报国的壮志,日后才能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在如此浓厚的家庭氛围中成长,文天祥自幼便深受熏陶,那些仁人志士的英勇壮举在他心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深深震撼着他的心灵。父母的言传身教,犹如春风化雨,让他早早立下了救国救民的宏伟志向。如今,文天祥已然长大成人。
当他踏上赶考之路时,南北形势依旧严峻。南宋朝廷在求和与抵抗之间摇摆不定,民心浮动。但文天祥坚信,凭借自己的才学和一腔热血,定能为国家寻得一线生机。他怀揣着对未来的期许,与弟弟文天壁一同乘船沿古运河南下,目光坚定地朝着临安前行。而此时,年轻的文天祥第一次登上了黄埠墩。
21岁的文天祥望着悠悠流淌的河水,心中感慨万千。他那俊朗的面容上透着坚毅,目光坚定而深邃。他深知,这是一个风雨飘摇的时代,宋朝的腐败无能让国家陷入了深深的危机。但他不甘心就这样沉沦,他渴望能凭借自己的才华和努力,为这破碎的山河撑起一片天。“我文天祥定要在这乱世中有所作为,救百姓于水火,复我大宋荣光!”他暗暗发誓,双手不自觉地握紧,仿佛已经握住了改变命运的缰绳。
当他们的船只逐渐靠近黄埠墩,这一带的古运河,借芙蓉湖为道,湖面风光旖旎:远处,峰峦起伏的九龙山,宛如一条蜷伏的巨龙,在云雾中若隐若现;眼前的小墩,恰似龙口吞吐的一颗璀璨明珠。文天祥只觉眼前一亮,心胸为之一畅,当即招呼船家:“将船靠上那小墩的渡头!”
兄弟俩登上黄埠墩,只见四周垂柳依依,微风拂过,柳枝轻舞,宛如绿丝绦在空中摇曳。走进墩上的寺院,里面人头攒动,香火旺盛。文天祥恭恭敬敬地向一位老和尚行礼问道:“请问高僧,此墩何名?”
老和尚见这书生彬彬有礼,眉清目秀,心中便多了几分亲近,遂细细打量起来。他双手合十,缓缓说道:“施主,此地可不一般呐!这里原是战国春申君黄歇的封地,那时芙蓉湖水患不断,百姓苦不堪言。黄歇亲率民众治水,疏浚河道,修筑堤岸。百姓为铭记其功,称此地为黄埠墩。此墩又名小金山。因墩上建有楼阁庙宇,在河水波光映照下,特定时分竟如金山寺般金光笼罩,意境非凡,故而有此称。相传墩下有神龟相托,所以这墩逢涝不盈,逢旱不枯。岁月流转,添了无尽神秘色彩。”
文天祥目光深邃,若有所思,片刻后说道:“高僧,四周波浪滚滚,无妨降龙伏妖;黄歇在此治湖,岂知后继无人?”
老和尚微微一怔,随即眼中闪过一丝赞赏,点头道:“善哉,善哉,小施主极有造化!”说罢,双手合十,深施一礼,转身欲走。
文天祥急忙抢前半步,低头低声又问:“还请高僧赐告法号,他日重谒宝刹,当再讨教。”
老和尚回头微微一笑,意味深长地说了两句:“后会有期,当与施主欢聚;后会无期,千古江河不废。”话音未落,人已走进佛殿之中。
站在一旁的文天壁,见兄长呆呆站着不动,又觉和尚临末那两句话深奥莫测,便伸手拉拉文天祥的衣袖,满脸疑惑地问道:“兄长,和尚这二语,莫非禅语?”
文天祥紧握住天壁双手,神色凝重道:“弟弟,此非禅语,乃是忧国忧民之语!高僧洞悉时势,实寄厚望于吾辈,若能共赴国难、徐图中兴,方有欢聚后会之期。”
小船载着兄弟俩缓缓离开黄埠墩,向着远方驶去,而老和尚激励年轻人的隐语,深深铭刻在文天祥的心头,成为他前行路上的一抹亮光。
二
昔日的状元郎,如今再次踏上了黄埠墩。距离考中理宗朝状元已过去了二十年。二十年,仿若一场漫长的梦。这次他是乘坐战舰前来调遣三员部将去救援常州,亲自赶到无锡面授军机。当年的青年学子,如今已是国家的栋梁之材。
在他35岁的时候,北方的强敌,已经由金国,变成了更加强悍的大元。文天祥参与了众多抗元战事。从江西到福建,从广东至湖南,战火纷飞处皆有他的身影。他曾在瑞州抵御元军的强攻,在汀州组织义军反击,在南剑州与敌军周旋。
其中,在江西的那场战役尤为激烈。元军以数倍于我方的兵力压境,文天祥毫不畏惧,他散尽家财招募义军,“国家危难,吾等当挺身而出!”百姓们深受感动,纷纷响应。然而,敌我力量悬殊,战况极为不利。文天祥率部且战且退,几次身陷绝境。有一次,他被敌军重重包围,身边的将士们一个个倒下,但他凭借着顽强的意志,奋勇冲杀,终于突破重围。
即便几经战败,几次遇险,他亦不减斗志。在最为艰难的时刻,他写下了那千古名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以明其志,誓与国家共存亡。
在岭南的战场上,元军的铁骑来势汹汹。文天祥亲率义军奋勇抵抗,喊杀声震天。他身先士卒,冲锋在前,“今日,便是我等为家国捐躯之时!”哪怕身上多处负伤,他也毫不退缩,依然挥舞着长剑,指挥着义军与元军拼死搏杀。
然而,这一次次的抗争,在大宋王朝的衰落大势下,显得尤为艰难。但文天祥从未放弃,始终坚守着抗元的信念。
此时的文天祥,身为南宋平江府知府,拥兵镇守苏州。然而,这赵氏皇朝已然病入膏肓。朝堂之上,小皇帝恭帝只有六岁,懵懂无知,皇太后一介妇人,难以掌控大局。奸臣当道,他们为了私利不择手段,相互倾轧,不仅克扣军饷,还中饱私囊,甚至私通元军,出卖国家利益。
面对如此内忧外患的严峻形势,文天祥深知局势危如累卵,但他毫不退缩。他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倾尽所有筹集军饷,日夜操劳整顿军备。他对部下慷慨陈词:“吾等深受皇恩,国难当头,虽敌众我寡,胜算渺茫,但为了大宋的尊严,为了百姓的安宁,纵使粉身碎骨,亦要血战到底!”他那坚定的眼神和决绝的语气,让将士们无不深受感动,誓与他同生共死,共抗强敌。
元军统帅伯颜率领几十万大军如汹涌恶潮般气势汹汹地杀向江南。那黑压压的兵马,犹如铺天盖地的蝗虫,所过之处一片狼藉。元军装备精良,战马嘶鸣,旌旗蔽日,其声势浩大令人胆寒。常州州牧赵汝鉴未战先怯,望风而逃,只留下满城百姓在恐惧中瑟瑟发抖。安抚戴之泰更是毫无廉耻,为求自保,竟奴颜婢膝地开门献城。常州瞬间沦陷,元军如恶魔般肆虐,百姓惨遭屠戮,哭声震天,大街小巷血流成河,房屋被焚,财物被抢,昔日繁华的常州城沦为人间地狱。
元军的铁蹄未曾停歇,直奔无锡而来。无锡城内外人心惶惶,百姓们拖家带口,试图逃离这即将降临的灾难。城墙上的守军们神色紧张,紧握兵刃的手因恐惧和愤怒而微微颤抖。
探子来报:“大人,元军先锋距无锡已不足十里,其后续大军源源不断,来势汹汹!”文天祥面色凝重,目光坚定地望向远方,沉声道:“传我命令,全城戒备,准备死战!”此刻,平江府全线形势如同即将崩断的弓弦,千钧一发,危在旦夕!
“常州不可丢,无锡必须保!”文天祥眉头紧锁,对着部将们厉声说道。
正在这万分紧急的关头,宜兴人姚崇和无锡人陈熠挺身而出,招募义军两万。在一个深夜,他们奔袭常州,杀尽城中元兵,一举收复了这座城池。元军怎会善罢甘休?道路不扫清,难以进临安城。伯颜不惜调集猛将百员、精兵二十万,限时限刻攻破常州。姚崇已被南宋朝廷委任为常州州牧,他与几个儿子一同披挂上阵,宣誓宁为烈鬼、不诈降卒。陈绍也被委任为常州通判,他将无锡老家的全部财产换为守城义军的粮饷,誓愿死在城头上、葬身炮火中。姚崇、陈绍率领全城军民奋力御敌,各庙和尚自动组成五百敢死僧军,就连扁担长的孩童也抢着搬运杀敌羽箭。
常州苦守四月,义军伤亡惨重,存粮也已耗尽。孤城危急之际,姚崇命儿子姚让同周氏五兄弟,携带血书杀出重围,快马加鞭急驰苏州求援。文天祥得到血书,当即调遣麻士龙、尹玉、朱华三员得力部将,率领八千精兵组成三支援军,火速赶赴离火线不远的无锡芙蓉湖待命。随后,文天祥也乘坐战舰赶来。
当战舰抵达黄埠墩,三支援军的水军战船早已齐聚在四周湖上。文天祥被接至墩上的小寺院中,他立刻向麻士龙、尹玉、朱华三将,详细交代了救援的步骤。密议不过半个时辰,文天祥便下令援军出发。
一声令下,湖上战船排列得整整齐齐,旌旗飘扬、刀枪闪耀。将士们的吼声如雷,战鼓惊天动地。文天祥紧挽三将步出寺院,眼前的景象何其豪壮!
文天祥亲自送三将踏上古渡头,高声呼道:“拿酒来!”
兵丁立刻端来酒壶、酒杯。文天祥亲手斟满三杯酒,接着两膝一曲,向三将跪了下来,声音如洪钟般响亮,郑重嘱托:“百万生灵免遭涂炭,仰赖三位将军!北图中原复我河山,在此一战!”
文天祥说罢,向三将一一敬酒。此时此刻,岸上、河上众人目不转睛,鸦雀无声,三将早已一同跪下,个个热泪盈眶。
朱华第一个膝行上前,双手从盘中捧过一杯酒。他将酒杯恭恭敬敬地举过自己头顶,随后又将满杯的水酒向西泼向空中,慷慨激昂地说道:“常州全城杀敌正酣,可歌可泣正气浩然!我敬水酒予州牧、通判!”
文天祥赞叹道:“将军忧国忧民之心,可嘉可敬!容我代江南黎庶一谢!”
麻士龙接着膝行上前,双手从盘中捧过一杯酒。他将酒杯紧贴心口,片刻后又将酒杯放回盘中,对天盟誓:“人同此心,天同此理,杀退强虏收我失地!胜则来饮、死则酒祭!”
此时,战场上仿佛回荡着喊杀声,风声与喊杀声交织在一起,令人热血沸腾。
文天祥含泪勉励:“将军报国之心,惊天地,泣鬼神!愿将军重演汉寿亭侯斩华雄故事,我温酒以待!”
最后,尹玉膝行上前,双手从盘中捧过一杯酒,咬破自己的手指,洒向酒中,转身将血酒倒入河中,厉声说:“运河向东直下临安帝室百官,共尝血酒!生死存亡莫再昏头!”
文天祥情不自禁,捶胸直呼:“将军忠贞之心,感人肺腑!庆我大宋得人,复我河山、重振大业有望!”岸上、船上顿时一片欢呼,战将、兵卒斗志昂扬,他们的眼神中燃烧着熊熊的怒火,仿佛要将元军一举歼灭。
文天祥送走援军后,忽然想起墩上小寺院里那位十九年前相识的高僧。岁月悠悠,怕已圆寂了吧?一打听,人还健在。虽则有违当年老和尚隐语本意,此刻并非国泰民安之日、畅杯欢聚之时,但机缘难得,文天祥还是想会会故人。只可惜,老和尚已去外地化缘,文天祥也就随即赶返平江府去了。
自此,他天天站立城楼向北张望,等着捷报传来。
灵魂对晤、以心悟心,逝水的时光变得更丰盈和饱满。
善待别人的文字,用心品读,认真品评,是品格和品位的彰显!
我们用真诚和温暖编织起快乐舒心、优雅美丽的流年!
恭喜,您的美文由逝水流年文学社团精华典藏!
感谢赐稿流年,期待再次来稿,顺祝创作愉快!
二哥真是写文高手啊。二哥用一至六自然段引出人物:就在这样一个战乱年间,文天祥出生了。可谓神来之笔。从靖康之耻到文天祥出生,这109年的南宋历史,也可以用烽火连天,风雨飘摇来形容。
七至十二自然段,写文天祥成长的家庭环境,暗暗决心“救百姓于水火,复我大宋荣光”,可谓水到渠成。
……
文章最后以文天祥一首七言律诗《过无锡》结尾,可谓前后呼应。语言行云流水,层次分明。大作阅读。真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