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星】农具的哲学(散文)
一
农具是有灵魂的,它最初从一块石头开始,在旧石器时代,石头发挥着巨大作用。人将石头砸成简单的棱角,就可以进行农耕生产。那时候,石刀,石斧,石犁,各种石器组合起来有着原始的味道。石器是一个王朝的背影。我的祖先就是其中一个,他用石头擦出简单的一束火花,烧烤猎物和植物,从此告别茹毛饮血。那时候,他们不懂把猎物剥皮,开肠剖肚,清洗干净,只知道烤熟了,便吃。石锅熬谷物,石舀捣硬物,草木中能食的都尝试过了。河依着土地蜿蜒向前,地里长出青青的禾苗,石器一遍一遍进入田地,除草,深耕,春夏秋冬,无怨无悔。
石器时代中期,农具有了质的飞跃。祖先砍伐树木,开荒种田。石磨,石碾的诞生,让农具又一次沥新革命。火种,月牙镰刀,他们弯腰劳作,蓝天那么蓝,白云那么白。旷日持久的场景浮现在我面前。石头成就一个时代,一个民族从石器时代一步一步走来,宏大悲壮且辽阔的场面,一直是精神的高度延续,尊贵威严,不容亵渎和侵犯。
青铜器时代后,铁农具迎刃而生。我反复咀嚼这个时期的农具和人群,沏一壶龙井茶,看着叶片在清洌洌的水中,舒展,舞蹈,身体最大限度盛开。铁具呢?摇摇晃晃地来了,所有的农耕文明大幅度跃升,麦田充满内涵,黄河长江流域,白山黑水之间,村庄与村庄有了深沉的链接和故事。人心慢慢成为一口古井,深不可测,一眼望不透,摸不到,一些人性的东西,让一口井长着暗绿的青苔,目光触及到的是一团不太明朗的绿,走上去就会摔了一跤,又一跤。
人与铁农具如此不同,有时也很相似。他们都住在村庄,住在一个屋檐下,铁农具大多是被小心翼翼悬在墙壁上,一根绳子固定住。人心情好了,将它摘下来,用瓦片擦去身体里的尘埃。情绪不佳时,会照着农具撒气,狠狠地踢一脚,抑或举起来砸在地上。好在铁的质感坚韧无比,不是这小小风雨能折杀的。
农具被革新洗面后,生长在民间的田地,如待字闺中的女子,眉清目秀,唇红齿白,面若桃花。在春天落一粒种子,夏天草木疯长,稻田里的庄稼也野蛮上窜。北风一吹,大豆高粱糜子成熟,大地攒足嫁妆,为女儿送行。马车牛车木架子独轮车,顺流而生,牛马的世界与农具配合默契。一把草,一口干粮,一槽子水,就是牛马的家当,它们一生都在人手里把握,活着与死去,均是人说了算,最后的一道程序,自然是上帝的安排:涅槃和轮回。造化好的来生再为人,前世没有种下善因,结果可想而知。牲口在田地劳动一辈子,临死做不了自己的主,与农具如出一辙,归人所享用,逃不出宿命的安排。
经过火的淬炼,铁质的农具,神采飞扬,站在阳光下,接受农耕的任务。随铁农具一起盎然于世的牛马,盛况空前多起来,村庄开始喧闹,拥挤,人和牛马、农具掀起村庄农耕的高潮。
二
夕阳西下,牛犁完地,驮着顽童和铁犁,吹着一支短笛,引来鸟雀在头顶围绕盘旋,花香浸透衣襟。牛身后走着粗布衣衫的农人,他肩上扛着一柄锄头,古铜色脊梁,紧紧贴着瑰丽的霞光。羊肠子小径被牛马踩得踉踉跄跄,远望炊烟袅袅,暮色苍茫,人和牛马不约而同奔向烟火升腾的地方。
我熟悉的犁,它在祖先的精心呵护下,过着丰衣足食的生活。通常,犁在牛马的拉动下,把白昼送走,迎来皎洁的月亮。犁与泥土打交道久了,身体里流淌的全是泥土的血。父辈们对犁铧的爱,循规蹈矩,绝不受外界影响。走完一垄地,就要掏出兜里的瓦块,剔掉犁铧上的泥土,有时候用一扎苞米秸杆固定在犁铧上,不叫泥土纠缠。
铁犁像一位肩负守城使命的将军,在遭遇石头袭击,或者其它物什的碰撞后,破损折断也不喊一声。犁铧回火炉重新冶炼,出来后又是一条硬汉,铁骨铮铮,坦然行走江湖。
不知从哪个朝代起,村庄里一旦有人驾鹤西去,人打下一小块犁铧,压在逝者身上,说是怕死人诈尸。祖父临终时,我堂哥砸下一块犁铧,放在祖父的胸口上。我试图偷走那块犁铧,想让祖父活过来,无奈很多人肃立在祖父身旁,他们面对死去的人,哭了一场,又一场。唢呐吹得云彩散了,天空落一片雨,祖父依然安静躺在几块门板拼凑的床上。那块犁铧和祖父一并进入棺材,祖父表情安详,睡着似的。
祖父要在另一个我不熟知的世界,与犁铧长相厮守,不离不弃。犁铧在世俗的烟火中,很哲学地存在着。无论是深入大地,还是闲坐一隅,犁铧沉默寡言,不多说一句话。
那时,祖父常常抽一袋烟锅,对着犁铧无声地笑一会儿,抹一会泪。犁铧是祖父最贴心的朋友,它缓解祖父内心深处的疼痛。犁铧不争不抢,身上渗透着清风明月的气质,比人更贴心。
祖父走后,犁铧萎靡了一阵,它被挂在一座房子的隐蔽处,风雨走来走去,星辰抚摸过,蜘蛛居然在上边织网,几只蚊子和苍蝇被黏住了,动弹不得,挣扎一番,一蹬腿死了,眼睛还睁着。犁铧终日舔着自己的伤口,思念那块被带进坟墓的铁,怎么也放不下。
铁是火炼就的不假,铁也有柔弱的时候,人让它骨肉分离,痛不欲生,这是人的错。犁铧想着熬着,面黄肌瘦,生一层厚厚的锈。父亲从大田回来,望了犁铧一眼,低着头走了。父亲去了铁匠铺,黄昏时,父亲手里拎着一个崭新的犁铧,黑亮的铁质,映出人影。犁铧刚走出火炉,散发着浓浓铁味,烟火味,铁匠的汗味,还夹杂着一股尿骚味。准是炼铁时,铁匠憋着的一泡尿喷在犁铧上。父亲又扫一眼屋檐下的豁口犁铧,摇摇头。
家里有新犁铧,木头也是新的梨木,一棵碗口粗的鸭梨树被伐倒,做犁铧的扶手,弯曲的身子,月牙般个性鲜明。它立在墙根下,吹着晚秋的风,等待一场悲壮的旅行。
相比之下,镢头轻松多了。有石犁,铁犁之后,镢头的力量显然单薄,它一般在犁铧走不到的犄角旮旯,履行自己的职责。刨刨土,把垄接续上。实际上,都是铁具家族,各司其职。铁农具最和谐的处世哲学就是,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过我的独木桥。没有利益之争,也就少内讧。
平素,农具们在人的分配下,从事各种劳动,唯一的交集就是,坐在人的肩膀,甚至牛马车上,沿着来时的路,再返回去。
农具的一生在土地上度过。当然,也有例外。比如,农具随主人搭车进城,在某处工地,或者哪个方寸之地,临时排上用场。呼吸城市的胭脂气,将自己遭得灰头土脸,用久了用完了,它的一生也就结束了。或者当做废铁被收买,或者被遗弃在无人问津的角落。一个村庄里走出来的人,和一件农具同样的命运。在城市被人呼来唤去,指哪打哪,不敢有半点怠慢,弯下腰淘漉生计,成了一只离群索居的羊。人可以苟且,农具不模仿。你砸碎铁具,碎一地,捡起来放在手心里,也是一块铁。铁的性格,顽劣固执,也很明智。何去何从它比人拎得清,不邀功请赏,也不乱发脾气。这些都符合镢头的特征,在村庄,镢头从不需要想起,也从来不会被遗忘。土地不能没有它,镢头开山造田是把好手,生产队没解体时,镢头冲锋陷阵,奋战在第一线。人累了,坐在它的身上歇一会,抽一支烟,唠一阵嗑。镢头了解一座村庄的荣辱升迁,人丁兴旺。它时不时地依着人,咬着牙站在大杨树下,看看脚下的路,望望远方,构思清澈如水的梦想。
土地分到农户后,牛马,农具们越来越勤快。犁铧不论白昼黑夜地耕耘播种,一粒米就是一粒希望,动植物和农具一起,将村庄的农耕时代推向顶峰。
三
镢头迈着小碎步,有时也大步流星,垦出一片地。被规整后的田地,横平竖直,像一本小学生练习册。人在这本书上种一洼春韭,栽一行茄子辣椒,红薯,西红柿,黄瓜,花生,一样不许少。植物们在田里互相欣赏着,偎依着,一荣俱荣,一损俱损。镢头呢?扫一眼身前身后绿油油的谷物,会心一笑,淡若风轻。苞米,填满粮仓,稻子盛入器皿,五谷丰登,风调雨顺,丰收了,镢头也是不可否认的功臣。
父亲和镢头相依为命,祖父也是,轮到我做了大地的逃兵。前四十年,我在村庄,手执镰刀,割倒一亩苞米,稻子,马车运到家,所有的农具我刻骨铭心,给农具起名字,南山锄头,北坡镢头,西塘子犁铧……农具是我的孪生姐妹,我就着猎猎风尘,写诗,写小说,写散文。在我的世界,圈一个池子,养鱼:鲫鱼,鲤鱼,鲢鱼,草鱼,我给鱼足够的空间,美好,以及不老的生命,我不想叫鱼死去,我要和鱼生生相息,活在童话世界里。我席地而坐,膝盖上放一个本子,将山水鸟虫,人间烟火请进文章,种在我的灵魂腹地。
后来啊,我厌倦农具,还有枯燥乏味的土地,我感到窒息,一分钟也不想呆在村庄。我发现牛马身上的味道,很刺鼻,它们安之若素,不言不语,我拿鞭子抽它一下,它除了呻吟一声,就偃旗息鼓,活得很憋屈,很窝囊。我一刻不停计划着远行,随便天涯海角,只要离开有牛马的村庄。
终于有一天,我住到楼上。八楼,高不可攀的伟岸建筑,我预料不到的还有冷漠的人丛。在一辆公交车里,我们相遇,重逢,最后都是过客。谁也不认识谁。我的名字一点点被车流湍急的城市埋没,邻里不知道我姓什么,做什么职业,在走廊,楼梯口,彼此打量一下,就擦肩而过。
远离村庄,铁农具,老房子。一切和村庄有关的风物,被赶进梦乡,梦中与死去的,活着的人谈笑风生,醒来在一张床上。
眼下,父母坚守在村庄。什么时候,村庄是父母的?我做了父母老屋子的客人,牛马也消失了,三两人家的墙外,挺着陈旧不堪的架子车,被岁月腐烂的木头,影印着过往的雪月风花,当年的牛马精神,随风荡来。浓郁的牛马粪味,草木的味儿,此刻,散发着直抵人心的香气。
没有牛马的村庄,农耕被机器代替,它们轰鸣着在田地里来回穿梭,打垄,覆垄,机器播种,少量的坡地,罕见有牛马出没。我追在牛马身后,大口大口呼吸着那股子草木味儿,想将自己干瘪的乡愁丰腴起来。
牛马和农具保持着高度的默契,你来与不来,在与不在,它始终在老地方,等我,等风也等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