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山·根与魂】【柳岸】紫砂生辉(散文)
一
早年在锡城暂居之时,友人赠送给我一把紫砂壶。壶身形似扁鼓,壶嘴像竹笋的模样,壶把手也做成了竹节状,最妙的是壶盖上的提手,两片竹叶相互交叉上翘,看起来很是灵动、自然、逼真。
友人侃侃而谈,向我介绍无锡宜兴的紫砂天下闻名,他有个近亲就是丁蜀镇人,地地道道的宜兴紫砂发源地,当地人几乎家家都会紫砂技艺,几百年间代代相传,出了许许多多紫砂名人与名器。宜兴紫砂的代表人物顾景舟,他曾经制作的一套名为“松鼠葡萄石头套组茶具”,在前些年北京东正秋季拍卖会上以9200万元成交,创下了中国紫砂壶拍卖的最高记录。所以说,宜兴紫砂就是个“宝”,许多人都以拥有一件精品紫砂为傲。
友人所讲的没错,顾景舟乃是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宜兴紫砂名人,他的故乡就是宜兴。顾景舟自幼喜爱美术、手工,年少便拜名师学艺,经过几十年寒暑付出,他所制的紫砂作品取材广泛、形制新颖、技巧精湛、柔和细腻,取得了很大的艺术成就,在国内外声名远播,甚至有人拿他媲美明末清初的紫砂制壶名家时大彬。他的作品被国内外许多博物馆、文化馆所收藏,紫砂收藏爱好者以能拥有一把顾景舟亲手制作的紫砂壶为终极收藏目标。在顾大师去世20年之后,他的作品被拍卖出了国内纪录,足以看出他在业内享有的声望,以及人们对他作品的认可。不仅这一件拍卖出天价,他其余的作品上千万的亦不在少数,甚至他早期所做的紫砂壶虽然还没达到后期的造诣,但一把也能值个几万几十万,受到无数人的追捧。
我知道友人送我的不可能是顾景舟的珍品,一是我们没那么深交情,二是即使他有也不会舍得送我。可以说在顾大师金盆洗手之后,这个世界上出自于他手的紫砂作品只会越来越少,这已不能用价钱来衡量,毕竟作为一代紫砂宗师,他的作品所蕴含的技艺技巧、文化内涵、历史底蕴、艺术价值是金钱所不能替代的。友人也很坦诚,说送我的紫砂壶虽然不是大家之作,但造型精美流畅、工艺炉火纯青,是一件值得收藏的好物件,说不定哪天制壶人出名了,这把壶的价值自然水涨船高。
我佩服友人一说,虽然我不懂紫砂,但这把壶看起来给人的感觉就很舒服,虽然采用了竹子造型修饰,却丝毫没有矫揉做作之感,反而是惟妙惟肖的造型给紫砂壶增添了几分独特的韵味,浑若天成。
二
宜兴紫砂陶是一种地方性民间传统的制陶技艺,据传该工艺早在宋元时期就已出现,到了明朝技艺发展成熟,迄今已有600余年的历史积淀。紫砂工艺创始人供春发现紫砂泥所制作出的茶壶,不仅不会掩盖茗香,烹茶时日一长,壶壁还会吸附茶气,久而久之,即使只向壶中沏注清水,也会自带一种茶香。于是供春便参考制瓷技艺,用紫砂制成了各种茶壶,很快就受到人们的喜欢,慢慢地紫砂又出现了其它形制的产品。
由此我想到一个故事。
很久以前有一个农民喜欢喝茶,因家中并不富裕,沏茶所用的只是一把粗糙的陶壶。他每天就用这把壶泡茶,而且每次泡茶前只把壶中的隔夜茶汤倒掉,然后就直接泡新茶,从不刷洗茶壶内壁。如此几十年过去后,在茶壶内壁慢慢形成出一层厚厚的茶垢,看起来很是邋遢,但他自己并不在意。偶然间他发现一个秘密,有时候家中断茶,他习惯性地将开水注入壶中,静置俄顷后,所沏出来的水就会带着淡淡的茶色,亦飘散出细若游丝的茶香。农民不懂是何道理,但这种情况令他很是开心,因为以后不会再为家中断茶而发愁了。天性朴实,心生得意,于是这位农民便向乡人炫耀他有一把“宝壶”,并在村东头的大槐树下给大家现场做演示,大家见后纷纷拍手称奇。
村里的老财主听闻此事,便特意上门找到农民,说想看看他的“宝壶”。平时农民与财主从不来往,虽然心中有些不情愿,但见人家亲自上门也不好生硬拒绝,便把茶壶递给了他。
财主小心翼翼地捧着壶,上下左右细细端详,如获至宝。当打开壶盖,倾斜壶身,在阳光的映照下,壶内情况就一目了然了。只见陶壶的内壁上积存着厚厚的一层茶垢,凹凸不平,黄褐颜色,色泽鲜明,仿佛有山峦之状,隐隐有茶香四溢。老财主平时也喜欢喝茶,并深谙此道,他晓的农民平时喜欢喝酽茶,而且每天都会用这把壶泡茶,一年四季从不间断,日积月累下就形成了难得的“茶山”。
老财主窃喜农民不懂茶艺,自以为遇到了“捡漏儿”的机会,便一脸谄笑的和农民商议,撒谎说他和这把壶有缘分,愿意以十两纹银收藏。当时十两纹银足够普通人家一年多的开销,若买茶叶更是得用牛车拉载,农民马上就欣然同意了,但他顾虑老财主经常说话不算话,便提出要一手交钱一手交壶。老财主来时匆忙,身上并没有带足银两,便说等他一炷香的时间,待回家取来钱,当面货款两讫。
老财主出门后,农民觉得他今天肯定是没睡醒,花十两纹银买这么一把破壶回家,看来有钱人的想法真是看不懂。不过农民才不管那些,一个愿卖一个愿买,等拿到钱后先去买点猪肉回来给家人打打牙祭。农民如此寻思着,心中大喜,还哼唱起了家乡小调儿。但毕竟他对这把陪伴自己几十年的“老伙计”有些不舍,便拿着手中摩挲端详,忽然发现壶盖子上有一块污垢,他担心等会儿老财主见到后可能会压价,便舀了一盆清水开始刷洗。刷净壶盖后,见壶内壁也是埋里埋汰的,便也顺手刷了起来。
等老财主回家拿足白银,连呼哧带喘地回来后,发现壶里壶外已经被农民刷洗得干干净净,哪里还有“茶山”的半点影子。于是一跺脚,懊恼地走了,只留下农民莫名其妙地呆立原地。自此以后,农民的那把壶若不放茶叶,便再也没有茶色与茶香了。
这个故事中所讲的情况,应该与紫砂壶的功能大抵相似。
三
宜兴紫砂采用纯手工制作,工艺流程复杂,简单点说可分为采泥、筛选、粉碎、陈腐、炼泥、塑形、雕饰、烧制等等。我没去窑口亲眼见过,所以也无法说出详细的工艺技法,估计即使是去到现场也看不出什么端倪,毕竟这是一种几百年流传下来的艺术,门外人岂能随随便便就能看懂。
从听闻和实物中可以得知,宜兴紫砂技艺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很高的艺术成就,它以独特的选材、精湛的工艺、繁多的器型、精致的修饰,在艺术丛林里独树一帜。宜兴紫砂之所以闻名遐迩、经久不衰,除了工艺独特和传承有序外,能达到这一高度与当地的矿产密不可分。
宜兴濒临太湖,拥靠龙池山,地理位置得天独厚。宜兴当地有许多紫砂陶土的矿口,不同矿口的陶土呈现出的颜色也不相同,因此宜兴紫砂制品才会有五彩缤纷的效果,但主要用的就是紫泥、红泥和绿泥三种,俗称“富贵土”。这三种陶泥或单独使用,或按比杂糅,使得宜兴紫砂呈现出上百种不同的色彩。
宜兴陶土不仅颜色种类多,还具有可塑性好、干缩率小等特点,十分适合加工造型复杂、表现细微的器具用品。此外紫砂烧制后会呈现出双重气孔结构,既分量轻盈,又有隔温的功效。紫砂制品不同于瓷器,无需施釉,烧制出的成品表面光滑,不会掉粉、掉色,减少了瓷器釉烧的繁复工艺,这也是陶器的一大特点。
宜兴紫砂陶的艺术价值还体现在艺人们巧妙的装饰手法上,它汲取了绘画、泥塑、雕刻、贴花等工艺的优点,采众家之长,形成一种独特的装饰艺术形式。在紫砂圈内流传着一句话“壶在字贵,字以壶传”,说的就是一把好壶需要通过精心雕刻装饰后,才能身价百倍。紫砂陶的装饰方法有很多,除了最常见的雕刻外,还有彩绘、镶嵌、印版等等,使得紫砂壶上出现了花鸟虫鱼、山水人物等锦上添花的装饰。
名家制作的紫砂制品,都会在不显眼的部位上留下独有的印记,这也是辨别真伪的一个重要依据。有的会在茶壶内留下自己的印章雕刻,有的会在茶碗上的纹理留下特殊的标识,有的会在喷瓶底部做一番手脚,总之工艺高超的艺人总会给你超乎想象的结果,而这些独特的手法,若不经过长时间的练习是根本无法窥其门径的,故赝品也许能以假乱真,但绝对成为不了正品。
如今我离开锡城已有十余年,虽然辗转多地,但友人所赠予的那把紫砂壶一直带在身边,因为我知道陪伴我的不仅仅是一把壶那么简单,还有千里之外真挚的情谊和宜兴博大精深的紫砂文化。
有的时候我也会对着那把壶沉想,宜兴紫砂其实正如我们自己,只有经过千锤万炼、精心雕刻后,最终扛住了所有的伤痛与坎坷,才有可能成为这个世界上熠熠生辉的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