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山·根与魂】【柳岸】苏轼:跌宕起伏的传奇人生(散文)
苏轼苏东坡,作为政治家,在北宋政治舞台上留下了坎坷、曲折而别样的足迹。他怀揣着强烈的报国之心和鸿鹄之志踏入仕途,却未曾料到这一路竟是如此崎岖多舛、痛苦不堪、失望之至,走得踉踉跄跄、歪歪咧咧,一次次跌倒、再一次次站起。
苏轼在繁星闪烁、才俊辈出的宋代,在诗、文、词、赋、书、画、文学理论、修心、悟道、自然辟谷等许多方面,均取得了登峰造极的成就。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文学和艺术天才。他饱经劫难,但始终清正廉洁、爱国爱民,忧国忧民之心从未改变。无论穷达显隐,皆坚守初心,不改其志。充分凸显了他高贵的品质道德、人格魅力、境界格局、及超人的修为和人品高度。
每每念及大苏轼,我总是无比感动激动,颇为难过,疼痛不已!有时甚至泪流满面。
一千年前的大苏轼、苏东坡,是我的偶像!
在他面前,我需要低矮地、必须卑微地仰视!
他是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巍然屹立于天地间!
他是我眼中的君子,我心里“人”字的标准范式——一位大写的人,真正的人,是我人生的楷模。
很幸运,我与大苏轼同一个星座。所以,才时时怀同感、处处可共情、事事有共鸣。
一
苏轼,出生于四川眉山的一个书香世家,自幼便在良好的家庭氛围中接受教育,展现出过人的聪慧与天赋。他勤奋好学,博古通今,诗词文章信手拈来,年少时便已声名远扬。
初入仕途,苏轼满怀一腔热血壮志凌云。他凭借着卓越的才华,在科举考试中脱颖而出,踏上了为官从政的道路。那时的他,怀揣着宏伟的理想,渴望为国家和百姓做出一番大事业——而且,他在万般坎坷磨难之中忘记自我,克服一切困难,确实做到了这一点!
他命运的轨迹远非一帆风顺。入仕后,苏轼因反对王安石变法中的激进部分,直言不讳地表达了自己的看法,这使他成为新党打压的对象。政治斗争的漩涡无情地将他卷入谷底,他被迫离开京城,开始了颠沛流离的“外放生涯”。
“乌台诗案”堪称苏轼人生的重大转折点。这一飞来横祸让他几乎陷入绝境,遭受了牢狱之灾。可以说险些送命。幸运的是,他最终得以保全性命,但却被贬至黄州。其实,如果不是众多友人和同僚的上书皇上力保,他早就没命了。纵观苏轼的一生,也许可以说,如果没有贵人和同仁保护,他即使有十颗头颅,大概也会被砍得一个不剩!
在黄州,苏轼经历了人生的低谷,生活困顿,心情苦闷。但正是这段艰难的时光,让他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也让他的心灵得到了一次前所未有的升华。
在被贬黄州的苦难中,苏轼没有颓废消沉,乐观地自号“东坡居士”,亲自耕种土地,体验农民的艰辛。他感受到了生活的质朴与真实,写下了许多流传千古的佳作杰作。“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这首《定风波》,正是他在逆境中豁达心态的真实写照。体现他豁达阳光、积极向上、超然物外、光明磊落的诗文,还有许多。
尽管仕途坎坷,但苏轼在地方为官期间,始终心系百姓,为民众做了许多实事、好事。彰显了他男子汉大丈夫的博大胸襟、超然物外的超凡脱俗,以及他为官为民不为己的豪情壮志、远大抱负!
在杭州,他疏浚西湖,解决了湖水淤积的问题,还利用挖出的淤泥修筑了一道长堤,后人称之为“苏堤”。这不仅改善了当地的水利条件,还为百姓提供了一个优美的休憩观光之所。同时,在杭州他还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所公办医院——“安乐坊”。在密州,他带领民众抗击蝗灾,全力保障粮食生产,使百姓免受饥荒挨饿之苦。在徐州,他亲率军民抵御洪水,坚守城池,保护了一方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
……
二
北宋的文化星空中,苏轼宛如一颗璀璨夺目的巨星。他以独特的才情和非凡的创造力,在文学艺术的领域,开辟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广阔天地和一抹灿烂的星空。
苏轼的一生,不仅在政治和文学的舞台上跌宕起伏厄运不断,其家庭生活亦是满布温情与悲欢离合,既充满了爱与温暖,也伴随着离别与思念。这些情感的变奏交织,丰富了他的人生体验,也成为了他创作的源泉。
苏轼在感情方面经历了诸多喜剧、悲剧和悲喜剧。他的三位夫人,王弗、王闰之、王朝云,都在他的生命中留下了深刻而辉煌的印记。
王弗聪慧机敏,与苏轼夫妻恩爱,可惜英年早逝,让苏轼深感悲痛,十年后苏轼为她写下了这首被誉为悼亡词千古第一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道出了十年来他对亡妻的无尽思念和悲凄痛惜。王闰之温柔敦厚,在苏轼遭遇困境时,始终陪伴在他身旁,默默地支持着他。王朝云才艺出众,集淑女才女于一身,她与苏轼心灵相通,是他的精神知己、灵魂伴侣。
然而,这三位夫人的相继离世、早逝,给苏轼带来了无比沉重的打击。但他在痛苦中依然坚强,将对亲人的深情痛惜挚爱融入他的诗词中。
家庭的不幸,让他饱尝生死离别的苦楚疼痛,却也让他的情感更加深沉真挚。挫折逆境中,朋友的离合,使他明白了人情冷暖,但也让他懂得了真正友情的珍贵。
苏轼还被人们称为“美食家”,他创造发明了许多新的烹饪方法,至今仍为人们津津乐道,被尊为食谱在日常沿用膳食。如比较有名的“东坡肉”等,广受今人称道。于他而言,彼时亦算是以此排解苦痛、调剂生活、美化人生。
三
苏轼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文学成就堪称登峰造极。具有深远的影响力,他是北宋时期的杰出的文学家、书画家、词人、诗人、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派词人代表。
唐宋八大家,包括苏轼,其父苏洵,其弟苏辙三人——俗称“三苏”。占了八分之三,近一半。他们父子三人,都是著名文学家、著名政治家。其中,以苏轼的文学、艺术成就最高。
苏轼的词作,更是开创了豪放词风,突破传统词坛的束缚,扩大了词的题材,丰富了词的意境,冲破了诗庄词媚的界限,对词的革新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例如,既有《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气势恢宏,豪迈奔放;《江城子•密州出猎》“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抒发了他渴望报效国家的壮志豪情,他与南宋的辛弃疾形成词坛的“苏辛”豪放词派;又有婉约细腻的“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等曼妙之美;有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如“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有对自然美景的生动描绘,像“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等。
苏轼写下的千古名句,简直不可胜数。再如,“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等等。
苏轼的散文独具特色,行文风格平易、流畅自然,议论深刻独到,富有哲理性,与韩愈、柳宗元和欧阳修三家并称。誉为“散文四大家”。他的散文著述宏富,风格豪放自如。
苏轼的书法风格独特,既有古人的神韵,又有自己的创新,位列“苏、黄、米、蔡”“北宋四大书法家”之一。他的绘画作品,则以写意为主,注重表现对象的神韵和气韵生动,开创了“湖州画派”。
苏轼的书法,备受诸家的称赏赞誉。世人遂将他的《寒食帖》与东晋书圣王羲之的《兰亭序》、唐代颜真卿的《祭侄稿》,合称为“天下三大行书”,或单称苏轼的《寒食帖》为“天下第三行书”。还有人将“天下三大行书”作对比评价说:《兰亭序》是雅士超人的风格,《祭侄帖》是至哲贤达的风格,《寒食帖》是学士才子的风格。它们先后媲美,各领风骚,可以称得上是中国书法史上行书的最伟大的“三块里程碑”。
苏轼的文学、艺术作品,至今仍为人们所喜爱和传颂。已经流传千古,必将继续流芳!
可是,这一切杰作或伟大作品,基本上大多是在苦难的年月里创作而成!
他在悲苦里,积极向上潜心创作耕耘;在痛苦磨难中,笔蘸心血和泪水铸就华章!
你还记得吗?他毕生经历无尽的苦难、挫折,家庭内部的、官场仕途的许多磨难或逆境。但他依然坚守自我,不忘初心,从不消沉颓废,在苦中作乐,在痛中寻欢;把本应苦愁的日子过得有滋有味、花好月圆;在苦闷里,创造属于自己的快乐与幸福;在黑暗中,能够探求真理、看到光明;在苦难中披荆斩棘,坚持找寻希望;在多舛的人生经历中,创造自己的辉煌人生。
例如,贬官发配在杭州,他却能沉醉于西湖的美景,留下“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千古名句。那波光粼粼的湖水,岸边的垂柳,都成为他心中美好的源泉。
命运的波折一次次袭来,“乌台诗案”让他陷入困境,被贬黄州。但他仍然乐观豁达,自行开垦驻地东面的一块山坡地——“东坡”——苏东坡雅称,由此而来,自号“东坡居士”,他在田园生活中找到了内心的宁静与欢乐。与当地的百姓打成一片,品尝着粗茶淡饭中的简单幸福。未放弃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体现了他顽强的生命力和坚贞不屈的精神。
苏轼的文学、艺术地位和影响,不仅体现在他的创作成就上,更在于他的人品信仰、人格魅力和文化品格。他一生坎坷,多次遭遇政治困境,但始终保持着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这种精神风貌深深影响了他的文学和艺术创作。其作品中常常流露出对人生的思考、真理的探索和对苦难的超越,给后人以无尽的启迪和无限的鼓舞。
苏轼的文学、艺术成就,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瑰宝。他的作品,将永远闪耀着智慧、高洁与真善美的光芒,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文人墨客和普罗大众。
四
苏轼的一生,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有辉煌的篇章,也有黯淡的段落。他的故事让我感受到命运的无常,也让我看到了丑陋的人性、及人性的光辉。我为他的坎坷而落泪,为他的坚守而鼓掌,为他的豁达而敬仰。
他经历了太多的苦难,承受了太多的不公,却总是以乐观豁达的笑容面对这一切。
苏轼的一生仕途坎坷,从政与仕途之路上充满了挫折、逆境、失败,以及随之而来的苦闷、痛苦与不幸。但他始终怀揣着对国家和人民的无限热爱。他在困境中坚守,在艰难中寻乐,用乐观豁达的态度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无论遭遇多少挫折苦难,都心怀希望,在生活中寻找属于自己的欢乐与温暖。给予我们无穷的精神力量。
苏轼的政治生涯,虽充满了挫折与磨难,但他始终坚守着内心的正义与责任。从未放弃对国家和百姓的关怀。他的政治主张和实践,虽在当时未能完全实现,但其影响深远,为后世的为政者提供了宝贵的借鉴。他用自己的坚持和智慧,诠释了一个士大夫的责任、使命与担当,成为政治史上一座不朽巍峨的丰碑。
苏轼的理想志向是为百姓谋福祉,他始终心系民众,将百姓的疾苦放在心上。这种“民本思想”,在当时的官场环境中显得尤为可贵。苏轼,是千百年来清廉正直为官的典范,是真正的正人君子。
在他身上,集中体现了他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使命感和坚定的信念。尽管面临困难重重,他依然勇往直前,不为个人得失所动摇。彰显了他坚守正义、不随波逐流的可贵品质。他的刚正不阿,虽让他在当时陷入困境甚或绝境,却为后世树立了在逆境中挣扎与坚守的光辉榜样。其政治理念和为百姓谋福祉的政治理想抱负,如同一盏灿烂辉煌的明灯,照亮了千年华夏文明史。他以豁达光明的胸怀和坚韧不屈的精神,书写了属于自己的传奇人生,让后世为之感叹、爱戴与敬仰,以及悲切与疼痛。
苏轼留给后人无尽的精神财富。他在厄运痛苦中绽放的耀眼光辉,将永远激励着我们在逆境困苦中勇往直前,坚守内心的光明、磊落与底线。他的作为,不仅在当时改善了百姓的生活,更在历史上留下了无私为官、爱心为民的光辉典范。他的事迹告诉我们,为官者应当以百姓利益为重,不辱使命、勇于担当,不畏艰难险阻,为社会的进步、国家民族的复兴和人民的欢乐幸福,贡献毕生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