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山·根与魂】【流年】信有山林在市城(散文)
一
大明时期,“吴门四家”之一的著名画家文徵明,与苏州最大的园林拙政园的建园主人王献臣私交甚笃,不但直接参与了拙政园的设计和建造,将文人绘画的意境美融入拙政园的建筑布局之中,在拙政园建筑完毕以后,还精心绘制了《拙政园三十一景图》,不但一图一景,还都配了诗。
其中的《若墅堂》的配诗中,有“绝怜人间无车马,信有山林在市城”。“人间无车马”,出自陶渊明的“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将房屋建造在人来人往的地方,却不会受到世俗喧嚣的烦扰。“山林在市城”,山水园林,建在城市之内,暗合“人境”二字。陶渊明原诗句,彰显其洁身自好,隐居田园,追求心灵的超脱和自由的文人情趣。而文徵明的两句诗,就高度概括了苏州园林的文人情结。
文徵明和王献臣都是苏州人。王献臣曾经官至御史,却因为官场险恶,两次遭贬,故而,在政坛战战兢兢十年左右,便心灰意冷,辞官归乡,做了闲云野鹤。他归乡之后,心有陶渊明隐居田园的情怀,却又舍不得离开苏州这土地肥沃物产丰硕民生富足的一方宝地,更舍不得像陶渊明那样毅然决然地舍弃优裕富足的生活,真正回归农民生活,“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受尽劳作之苦。思来想去,终于决定在苏州购置一块土地,为自己建造一座园林,在自家园林里享受山水田园之美。经过六年的筹划和建造,1509年,建设完成了占地约78亩的苏州最大的私家园林——拙政园。
其实,自春秋末期伍子胥建造“阖闾大城”开始,太湖山水之间,苏州城就有了姑苏台、虎丘、馆娃宫等皇家苑囿,秦汉时期,苏州地方官员也在署衙中兴造园林。两汉起,私家园林逐渐兴起。明清最盛时期,苏州园林达二百八十多处,从而赢得了“园林之城”的称号。目前,在名录的园林有一百零八处,开放的园林有八十八处。
就面积和规模而言,拙政园虽然能在苏州园林中称得上最大,要论保存时间最长,得数北宋苏舜钦所建的沧浪园。
苏舜钦是北宋“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和梅尧臣并称“苏梅”。苏舜钦才华出众,诗词文章俱佳,又倡导“古文运动”,所以,在当时也是名扬天下。他最高的官职是集贤殿校理,监进奏院。进入朝堂之后,因为他倾向改革派,很快就陷入党争之中,被保守派诬陷,削藉为民,贬逐出京城。出了京城汴梁,他一路颠簸,直奔江南,到苏州,为苏州优越的地理条件所打动,就产生了在苏州安家的念头,先租了一座房子,却因为空间狭小,盛夏天气,闷热异常,十分不爽。
有一天,他去拜访苏州学宫,看到学宫东面有一片湖水,水面宽阔,有高高的码头,岸边绿树青草,郁郁葱葱,杂花修竹,掩映小径,沿着小径往东走数百步,看见一块荒地,方圆六七十寻,三面临水。再跨过一座小桥的,南面更加开阔,旁边没有民房,四周林木环绕遮蔽。放眼望去,只见地势高低起伏,间有残垣断壁,碎瓦烂砖,依稀可以看出是一座废园的遗迹。经询问,才知道,是当年吴越国王的贵戚孙承佑的园林遗迹。他一眼相中了这处地方,几经周折,拿出四万块钱,买下了这片遗址,又在北面构筑了一座亭子,起名为“沧浪亭”。接着,新建或者重修房屋及亭台廊榭。
除了拙政园和沧浪亭,苏州的其他私家园林,大多都是被贬黜或者退休官员所建造。如留园乃明代徐泰时所建。徐泰时曾官至营缮郎中,进秩太仆寺少卿,也因为生性耿直,遭人嫉恨,“旨令回籍听勘”,回到苏州,再也不踏官场一步,营造了一座私家园林,起名“东园”。
这些贬官或者退休官员,都是经科举考试层层选拔才做官的,因此,个个都是文化精英,每一个人的精神世界里都深深烙刻着儒道传统的文化烙印,都信奉“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信条,且都有深厚的审美素养。他们为自己所修建的私家园林,就是营造修身养性追求心灵自由的居住环境。
二
细心咀嚼每一处园林的名字,就会咀嚼出很浓厚的文人滋味。
西晋潘岳《闲居赋》的序言中曾言道:“于是览止足之分,庶浮云之志,筑室种树,逍遥自得。池沼足以渔钓,舂税足以代耕。灌园鬻蔬,供朝夕之膳;牧羊酤酪,俟伏腊之费。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此亦拙者之为政也。”这一段话,就是王献臣为自己的拙政园起名的由来,远避名利纷争官场险恶追求自由闲适的志趣,都在“拙政”二字之中。
春秋战国时期,在汉水以北,有一首民歌《沧浪歌》,曾广为流传,不但为《孟子.离娄》引用,也在《楚辞·渔父》中出现。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如果单从洗浴而言,水清了,可以洗涤冠缨,水浊了,可以洗洗脚,是一个人顺应水质变化而采取的相应洗浴方式。从个人修身而言,蕴含的则是贴近自然顺从的“天人合一”的人生理念。这首歌,被苏舜钦引用来为自己所建造的一座亭子起名为“沧浪亭”,而整座园林也因此而称作“沧浪亭”。其超脱仕宦纠纷执意回归自然的人生理念,隐含于“沧浪”二字之中。
徐泰时的“东园”,几经易主和改建,最终在清朝乾隆年间由苏州富商刘恕购得,并重新修葺一新,改名为“留园”,一个“留”字,寓意着“留住这片美景,留住这份美好”,也是文人珍惜美景和美好的情趣表达。
狮子林,本是禅宗寺庙园林。那时的修禅之人,文学底蕴都十分深厚,因而起名不但有禅意,还有文气。它最初由元代高僧天如禅师惟则的弟子们所建。天如禅师得法于浙江天目山狮子岩的普应国师中峰,为纪念三代僧侣之间的师承关系,天如禅师的弟子们遂将园林命名为“师子林”。在佛学中,狮子被视为勇猛的象征,狮子座则是佛之坐处,寓意高僧的尊贵和威严。因此,又称园林为“狮子林”。充分体现了禅宗寺庙园林的宗教色彩。天如禅师的弟子们在建造园林时,特意搜集了大量形态各异的怪石,经过精心布置,使得园林中的假山群气势磅礴,形态万千,其中许多假山都酷似狮子。这也是“狮子林”得名的另外一个重要原因。
三
走进苏州每一座园林,都会让人感到文人诗画一样的“意境之美”。这种美,是人文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房屋,亭台,廊榭,湖泊、假山,花草树木,甬道,组成有机整体,在有限的空间里,气韵流动,深邃渺远,营造出“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境界,自然与人文的完美融合,寄托了园林主人的情感与追求。
拙政园以水为主线,山石为骨架,建筑为点缀,花木为装点。机构布局分东、中、西三部分。
东部明朗开阔,远山跌宕,近冈兀立,松林葱茏,草坪青翠,竹坞影摇,曲水流觞。兰雪堂、芙蓉榭、天泉亭、缀云峰等,点缀其中,与自然景观和谐共处。
中部是拙政园的主题和精华,以水为主,池水广阔,面积约占三分之一,池水清澈,遍植荷花。东西两座山岛,隔水相望,岛上林荫匝地,岸边藤萝纷披。两山溪谷之间,小桥飞架,山岛上各建一亭,西为“雪香云蔚亭”,东为“待霜亭”,四季景色,因时而异。主体建筑远香堂,与“倚玉轩”和船舫形的“香洲”遥遥相对。而后两者,又与其北面的“荷风四面亭”成三足鼎立之势,皆可随势赏荷。“倚玉轩”之西,有一曲水湾深入南部居宅,这里有三间水阁“小沧浪”,它以北面的廊桥“小飞虹”分隔空间,构成一出幽深静谧的水上小院。这些建筑,形态各异,临水而建,无风之时,它们在水中的倒影,犹如静影沉璧,有风来时,与微波一起摇曳,飘漾迷离,静与动,各有风姿。
西部主要建筑为靠近住宅一侧的卅六鸳鸯馆,是当时园主人宴请宾客和听曲的场所,厅内陈设考究。三十六鸳鸯馆附近的水池呈曲尺形,台馆分峙,回廊起伏,倒映水波,虚实相映,别有情趣。另一主要建筑是“与谁同坐轩”。是一座扇亭,扇面两侧实墙上,开着两个扇形漏窗,一个对着“倒影楼”,另一个对着“卅十六鸳鸯馆”,后面的窗中又正好映入山上的“笠亭”,“笠亭”的顶盖又恰好配成一个完整的扇子。扇面套扇面,景致各不同,耐人寻味。
留园,云墙和建筑群,将园林分割为中、东、北、西四个不同的景区。
中部以山水见长。中间是一广阔水池,西面与北面为假山,东面和南面为建筑。假山以土为主,黄石重叠,气势浑厚。山上古木参天,山林森郁。山间曲水蜿蜒,流入池水。秀山明水,相映成趣。池南面,涵碧山房、明瑟楼,是留园的主体建筑,楼阁如前舱,敞厅如中舱,形如画舫。楼阁东侧,有绿荫轩,小巧雅致。临水挂落,与栏杆之间,涌出一幅山水画卷。涵碧山房西侧,有爬山廊,随山势高下起伏,连接至山顶的“闻木樨香轩”。山上遍植桂花,花开时,香气浮动。立足山顶,只觉山高气爽,环顾四周,诸般景色,尽收眼底。池中有小蓬莱岛,浮现于碧波之上。池东,山水林木之间,有濠濮亭、曲溪楼、西楼、清风池馆,有进有退,有起有伏,错落有致。池北,山石兀立,涧壑隐现,一座“可亭”,立于山冈之上,有凌空欲飞之势。
东部以厅堂庭院建筑取胜。重门叠户,庭院深深。院落之间,以漏窗、门洞、长廊沟通穿插,互相对比映衬。主厅“五峰仙馆”俗称“楠木厅”,厅内装修精美,陈设以楠木为主的古代器物,典雅精致。主厅西面,有“鹤所”“石林小院”“揖峰轩”“还我读书处”等院落。“林泉耆硕馆”为鸳鸯厅,中间以雕镂剔透的圆洞落地罩分隔,厅内陈设古雅。厅北,矗立着著名的留园三峰,冠云峰居中,瑞云峰、岫云峰,屏立左右。峰石之前,为浣云沼,周围建有冠云楼、冠云亭、冠云台、伫云庵等,均为赏石之所。
西部颇有山林野趣。以假山为主,土石相间,浑然天成。山上枫树,郁然成林,盛夏时节,绿荫蔽日,深秋时节,红霞似锦。“至乐亭”与“舒啸亭”,于林木之中,若隐若现。登亭望远,可览周围胜景。山左云墙,如游龙起伏。山前溪流,曲折婉转,流水潺潺。山的东麓,有一处水阁,名曰“活泼泼地”,横卧于溪涧之下,游人到此,顿生水流不尽之感。
北部原有建筑早已废毁,现如今,犹存一派田园风光。竹李桃杏,各有区域,又绵延成林。“又一村”等处,有紫藤架,紫藤花开时节,如紫色瀑布流泻;还有葡萄架,葡萄熟透时节,果实晶莹透明,惹人垂涎。其余空地,辟为盆景园,陈列数百盆盆景,其造型,朴拙苍奇,花木繁盛,吸引游客流连忘返。
苏舜钦在《沧浪亭记》里写道:“前竹后水,水之阳又竹,无穷极。澄川翠干,光影会合于轩户之间,尤与风月为相宜。”初建时的沧浪亭,已经具备自然环境和人文建筑的和谐统一,如今,依然保持当年风貌,而且,更加完善精美。
沧浪亭园林,位于湖水中央,湖内侧,由山石复廊及亭榭环绕一周。园内以山石为主景,山上植有古木,山下凿有水池,山水之间,也是以曲折的复廊相连。山石四周,环列建筑。
“沧浪亭”(此处特指名为沧浪的那座亭阁),隐藏山顶之上,六角亭,结构古雅。四周,环列有五六株数百年树龄的高大乔木。“明道堂”,是园中最大的主体建筑,位于假山东南部,面阔三间。“翠玲珑”馆,连贯几间大小不一的旁室,前后芭蕉掩映,并种有20余种竹子,青竹、紫竹、黄竹,色彩纷呈,竹影摇曳,荫翳蔽日。同“翠玲珑”相邻的是“五百名贤祠”,祠中三面粉壁上,镶嵌594幅与苏州历史有关的人物平雕石像,为清代名家顾汀舟所刻。“印心石屋”位于园中西南处,为一假山石洞。“看山楼”耸峙山中,与“仰止亭”和“御碑亭”等建筑映衬。
园内景色,多不加雕饰,以自然为美,山水相宜,表现得法,宛如自然风景。各种建筑,与自然和谐共融。
苏舜钦在《沧浪亭记》里又写道:“予时榜小舟,幅巾以往,至则洒然忘其归。觞而浩歌,踞而仰啸,野老不至,鱼鸟共乐。形骸既适则神不烦,观听无邪则道以明;返思向之汩汩荣辱之场,日与锱铢利害相磨戛,隔此真趣,不亦鄙哉!”他在沧浪亭里,游山玩水,乘小舟,箕踞而坐,仰天长啸,引吭高歌,与鱼鸟共乐,身体舒爽,赏心悦目,爽身悦性,洒然忘归,之前的官场荣辱,锱铢利害,真能不置之鄙陋?
狮子林的景观,虽然以东南的假山见长,也依然借助了西北的池水和溪流,与建筑景观一起,形成山水相依,自然与人景观互相融合的优美意境。
四
苏州园林的精巧和精致,文人审美观念的细腻和敏感,还体现在以下两个特征上。
借景,借自然之境,与人文居住环境浑然一体,达到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想境界。
苏州水源充足,河湖港汊密布,因而,许多园林内都积水成洼,稍加疏浚,即可成池,导引成溪,婉转流淌。借水成景,为大多苏州园林的共性。
拙政园,池在中心,水面宽阔,宛若湖泊,水波荡漾,四周山石树木房屋亭台,倒映水中,虚虚实实,自有荡漾渺弥的迷人情趣。
留园的中部,中心为池,西与北为山,东与南为建筑,自然也产生借水成景,宛若山水画卷的审美效果。
沧浪亭,本来就在水中央,园内有水,园外亦有水。园门北向而开,前有一道石桥,一湾池水由西向东。站在园林北门外,隔着池水望沧浪亭,透花墙之内,树木掩映之中,里面山石建筑若隐若现,自然对游客充满诱惑。
再说漏窗。
苏州园林内,皆有长廊临池而建,将假山亭榭连成一片。长廊上都有图案各异的漏窗,通过漏窗,即可观赏两面美景。漏窗的图案各异,方形、多边形、圆形、扇形、海棠形、花瓶形、石榴形、如意形、秋叶形、宫殿形、桃形等等,不一而足。
沧浪亭漏窗最多,据说,有一百零八种式样。每个漏窗,犹如画框,将窗外景致框在有限的空间里,窗外景色,似隔非隔,若隐若现。在长廊内行走,移步换景,景致各异。或者竹影摇曳,或者枫叶火红,或者藤萝如瀑,或者山石嶙峋,框成一幅幅优美的小品画,令游客痴迷。
灵魂对晤、以心悟心,逝水的时光变得更丰盈和饱满。
善待别人的文字,用心品读,认真品评,是品格和品位的彰显!
我们用真诚和温暖编织起快乐舒心、优雅美丽的流年!
恭喜,您的美文由逝水流年文学社团精华典藏!
感谢赐稿流年,期待再次来稿,顺祝创作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