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淡泊宁静 >> 短篇 >> 江山征文 >> 【江山·根与魂】【宁静】锡伯家庙(散文)

精品 【江山·根与魂】【宁静】锡伯家庙(散文)


作者:蓝天之下 秀才,1535.9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923发表时间:2024-08-06 15:16:09


   沈阳是一座多民族聚居的城市,除了汉族人口占绝大多数之外,少数民族主要以满、回、蒙古、朝鲜等主体。但是,在这里还生活有一个人数很少的民族,那就是锡伯族。锡伯族最负有盛名的就是沈阳锡伯家庙。这座家庙,据说是中国现存唯一一座锡伯族家庙。几百年来,它一直都记录着锡伯族的历史发展,也凝聚着锡伯人的民族情结。
   锡伯家庙,又称太平寺,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位于沈阳市和平区繁华的北市场地区,是锡伯族人于康熙四十六年(公元1707年)集资兴建的一座庙宇。如今,这座建筑已经伴随沈阳,走过了三百余年的历史。随着沈阳市城建的飞速发展,它周围已经建立起很多高楼大厦,而锡伯族家庙就像蹲伏在城市深处的一座老旧古朴的建筑,显得格外低矮和静谧,厚重而沧桑。
   提及这座家庙的建立,与锡伯族的宗教信仰有关。据史料记载,历史上的锡伯族人大都信仰喇嘛教,并且非常虔诚。在清朝建立后,迁徙到当时盛京(今沈阳)的大量锡伯族人,却苦于没有一个他们做佛事的固定场所。后来,这里的锡伯族人自发筹集银子,在今北市场附近买了五间房子,找来匠人塑造了众多喇嘛教的佛像,又从京师(北京)花费巨资请来了藏传佛教甘珠尔经(大藏经)108部,进行香火供奉。因为当时刚刚结束明末清初的战乱,锡伯人渴望天下太平,由此命名为太平寺。到了咸丰年间,锡伯族人正式将太平寺改为锡伯家庙。
   站在锡伯家庙的大门口,仰头就能看见大门的正中,悬挂着“锡伯家庙”四个烫金大字的匾额,据说这是咸丰年间驻守盛京的锡伯族将领色普铿额亲自题写并敬献。走入家庙,环顾四周,全都青砖灰瓦的屋舍,古色古香。这里的每一间房都不大,但错落有致,屋内摆设也井井有条。根据这里的资料可知,锡伯族家庙坐北朝南,为两进院落布局,主要建筑包括正门、前殿、中殿、后殿以及东西配殿等,近似呈长方形,一道1.5米高的花墙在中间隔开了东西院落,由两座月亮门进行连着,设计十分巧妙,院中有院,颇显别致。前殿里有四大护法天王的佛像,分两边站立,威风凛凛,庄严站立。中殿供奉喇嘛教的释迦牟尼佛和八大菩萨佛像。佛像慈爱祥瑞,超然而坐。后殿是专供休息的场所,两旁偏殿还有锡伯族人的一些本民族的杰出代表人物的雕塑。
   在锡伯家庙里,还专门的供奉有关公雕像的祠堂。因为锡伯族人从小尚武,非常敬仰关公。他们除了经常拜谒关公像,还于农历六月初十关公生日,与五月十三关公单刀赴会之日祭关公两次。这样,每年锡伯家庙在农历春节,四月初八佛诞节和关公的两个祭日都是庙门大开,并举办隆重的庙会,在清朝时期一度成为盛京香火鼎盛的庙宇之一。
   最引人注目的是,在前殿的东西两面,还有刻立了锡伯文、汉文的两座石碑。据说这是我也嘉庆八年(1803)所立,虽然经过岁月风霜和战火洗礼等原因,碑文上的字迹早已模糊不清。但是,只要仔细去看,还能从汉文碑的字迹中,看到上面不仅记载了锡伯家庙的创立、扩建和修缮的经过,还有锡伯族迁到盛京及编入八旗的往事。锡伯家庙的这两块石碑,就像一段浓厚的历史缩影,无声地记录下锡伯族曾经拥有的辉煌和历经三百年的沧桑。
  
   二
   来到锡伯家庙,就一定要了解锡伯族的历史。锡伯族是我国北方一个古老的民族,它的前身可以追溯到汉代,属于当时的古代东胡民族的分支。在漫长的岁月中,他们一直生活在大兴安岭东部的山区和草原,以放牧和打猎为生,一直到明代初期,才渐渐发展起来。锡伯族真正登上中国的历史舞台,是在明万历二十一年(公元1593)。那一年,蒙古科尔沁部联合锡伯、叶赫等八部,发起著名的“九部之战”,以抗击女真族的努尔哈赤。这是锡伯族的名字第一次被载入史册。结果九部联军被努尔哈赤击败,女真族取得最后的胜利。战后,锡伯族归降女真族,努尔哈赤用安抚手段,将锡伯族和其他归降的九部部众一起编入了蒙古八旗。
   清太宗皇太极时期,锡伯族人跟随清军,参与多次对明军的战争,因为骁勇善战,屡立战功。皇太极为稳定和分化锡伯族人,将原本聚居一处的锡伯族人逐步分派到各地去驻防。后来清军在山海关大战中打败李自成,多尔衮率军进入北京后,又将锡伯族士兵编入阿济格的军队中,从漠南蒙古出兵,继续参与对李自成的进攻,并取得西安之战的胜利。
   清朝统一全国后,锡伯族士兵分散各地驻防。康熙年间,为抵抗沙俄对东北地区的侵扰和加强东北防务的需要,又将分散各地的一部分锡伯兵丁连同家小近八千人分三批迁入盛京安置。这批锡伯族人,就是如今仍生活在沈阳的锡伯族先祖。后来,在清朝取得对沙俄的雅克萨之战的胜利后,他们最终安家在盛京,并建立起自己民族的家庙,做为民族祭祀和日常集会的场所。
   锡伯族人吃苦耐劳,能征善战。在鸦片战争之后,锡伯族士兵参加过反抗英法联军的第二次鸦片战争和抵抗八国联军进攻北京等战争,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建在沈阳的锡伯家庙,也都真实地记录下这一段段历史。这座家庙,不仅如实得反应了锡伯族人的宗教文化,更是记载了锡伯族人引以自豪的伟大功绩,对于当今了解锡伯族有着重要的意义。
   锡伯家庙也记录了锡伯族历史上难以忘怀的“大西迁”壮举。在正厅院子中间,就有一座反映当时大西迁的巨型雕塑。雕塑的主体,是披坚执锐的锡伯族官兵,跨步跃马,神情凝重而坚毅。他们的一侧紧挨着辆牛车,壮硕的牛在俯首加力,车上的妇女、儿童则目光外视,眼中似有无限留恋。雕塑栩栩如生,充分展现出那一段悲壮的场景。
   大西迁事件发生在清朝中期。由于生活在盛京地区的锡伯族人,在和平年代发展迅速,同入关之后愈加腐化的满族官兵不同,锡伯族人一直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和战斗力。在当时,中国西部边疆一直处于动荡,各种极端的地方势力不断发动分裂活动和武装叛乱。为了维护国家统一和稳定边疆局势,乾隆二十九年(公元1764),清朝政府从内地征调大批各族士兵和家属,前往新疆镇压叛乱和戍边镇守,其中就包括从盛京的锡伯族官兵一千余人,连同他们的家属共三千多人。这支锡伯人组成的军队,由满族将军率领,奉命西迁到新疆的伊犁地区。
   这年农历四月十八日,也就是西迁官兵和家属在出征的前一天,他们与送行的父老兄弟、亲戚故友齐集在锡伯家庙。在祭拜祖先后,与留守的父老亲人一起共进了离别饭,共饮了离别酒,第二天清晨,他们就戎装西行,踏上了漫漫征程。这是一场在锡伯族历史上史无前例的大迁徙,穿越蒙古高原,走过荒凉戈壁,风餐露宿,披星戴月,经过一年零五个月的艰苦跋涉,走过几千里的漫漫路程,最终到达新疆的伊犁地区。据说这支锡伯族人的军队到达目的地时,人口只剩下两千余人。很多人在路上,就因为水土不服和各种疾病的原因,长眠在途中。但是,锡伯族人没有被困难吓倒,埋葬亲人的遗体后继续前行。这支队伍里没有一个逃兵,全都是如钢铁一样的战士。
   抵达新疆的锡伯族人和先后到达的其他各族军队一起,相继平息了叛乱,维护了新疆的稳定和祖国的领土完整。在往后,他们一直留在了伊犁,保持战时从征,平时生产,过着准军事化的生活。二百多年来,锡伯族官兵同其他各民族士兵一起,为保卫边疆、平定内乱、抵御外侵、建设边陲做出了很大贡献,也为中华民族谱写上了传奇辉煌的一页。现在的伊犁,还保留有锡伯族人生活的村屯。为了永久怀念这段大西迁历史,每年农历四月十八日,在沈阳锡伯族和新疆锡伯村屯的人们,都要聚集一起隆重纪念。尤其是沈阳锡伯家庙,更是要举办大型佛法仪式和隆重庙会加以纪念。
   这段铭心刻骨的大西迁壮举,被永久保存进锡伯家庙中,既在锡伯族的历史上谱写了光辉灿烂的华章,又见证了他们不畏艰苦、不怕牺牲的报国之情。锡伯族家庙,不仅是一座浓缩着沧桑历史的庙宇,也传承着锡伯族人浓浓的爱国情怀。
  
   三
   眼望着大西迁的塑像,我的心情是沉重的。因为这段锡伯族大西迁的历史是非常厚重的,这里既是锡伯族大西迁誓师启程之处,更是锡伯族人报效国家的心中圣地。多少西迁的锡伯族士兵为了祖国献出了自己的生命,并且永远长眠在西陲边疆。他们的精神永远都镌刻进锡伯族的历史中,也永远铭记在中国历史之中。锡伯族,作为中华民族不可分割的组成一部分,在中国历史上也写下可歌可泣的篇章。
   在左侧的院子里,有两棵参天大古树,树上挂满了写有祝福和祈祷的红布条,无数的红布条随风摇曳,非常漂亮。据说这就是当年大西迁的士兵临走时,父老亲人亲手挂在树上。年复一年,当年的红布条早已经腐烂,可是新的红布条又会再次挂起。锡伯族人用最朴实的方式祝福远在新疆的亲人,祝福他们一生平安。如今,这两棵古树也成为现代人祈福祝愿的象征,很多人都还会把自己对于亲人的祝愿写成红布条,亲手挂在树上,借古树的灵气带给亲人最衷心的祝愿。
   在右侧的院子里,中间有一个铸有巨型铜钱的钱币井,也是当年大西迁时建造的。据说那时人们,无论西迁的还是留下的,都在分别时在井里投下一枚铜钱,因为“钱”的谐音就是“前”,寓意彼此前途一切平安。其实,这只是当年锡伯族人的一种朴素观念,正是借投钱币来寄托一种期盼幸福吉祥的心愿。这种风俗,每年的西迁节上都会重演,一代代流传至今。如今,很多参观者也会拿出硬币,投入井中,或者让孩子也投币,借锡伯族的习俗来寄托美好的愿望。
   一座锡伯家庙,就仿佛一部锡伯族的历史。他们曾经为祖国边疆安宁所做出的贡献,将永载史册。如今的锡伯族,早就是祖国大家庭的一员。现今,中华民族昂首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都是由全国各族人们努力奋斗换来的成果。往事已矣,如今的锡伯族家庙,早已没了宗教作用,对锡伯族人来说可能更多的也是象征意义和文化传承。现在,以锡伯家庙为中心的北市场,已经成为沈阳市最大的庙会所在地,并且很多商家都会来这里摆摊卖货,人流如潮,一片繁荣景象。人们在采购自己喜爱的东西后,都会走进锡伯家庙,来回顾这段历史。并且以史为鉴,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在我眼里,跟曾经去过的很多名山古刹相比,锡伯家庙规模很小,名气也不显,甚至可以说是默默无闻,但它足以装得下整个锡伯族的历史,也是锡伯族文化最有力的体现。无论岁月荏苒,还是时光流逝,这里曾经发生的故事一定会继续传承下去,并且一代一代地续写,永远都不会被遗忘。
   锡伯家庙,就如同镶嵌在沈阳这座城市中的一颗明珠,虽然历经三百年的风风雨雨,依旧散发出厚重独特的光芒,耀眼而夺目。同时,它也承载着往昔的风云变幻和深厚的文化积淀,给后人留下深深的思索和回味。
  

共 4194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沈阳早年称作盛京,一座古韵悠悠的现代化城市,一个不经意间就可能遇到一段沧桑的故事,这不作者就引领我们走进锡伯家庙,一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锡伯家庙位于沈阳市和平区繁华的北市场地区,是锡伯族人于康熙四十六年(公元1707年)集资兴建的一座庙宇。如今,锡伯族家庙就像蹲伏在城市深处的一座老旧古朴的建筑,显得格外低矮和静谧,厚重而沧桑。随着作者凝重的文笔,我们走进锡伯家庙,通过作者娓娓讲述了解一个民族的发展历史。散文主题思想深刻,通过对锡伯家庙历史的讲述,扩展到对锡伯族发展的讲述,详实地描写了少数民族在华夏大地上的故事,阐释了中国多民族融合发展的主题。文章谋篇布局合理,既有所见的描写,又有所闻的陈述,可谓是情景交融,引人入胜。文风朴实,文笔严谨而厚重,运用描写、叙事等手法,渐次拉开关于锡伯家庙这段历史故事的大幕,让读者对锡伯族人在大西迁中旺盛的生命力和战斗力,以及在中华民族谱写的传奇辉煌的一页,肃然起敬。文章凝重的文风中,也不乏真情实感的流露,做到了情景交融,抒发对古老民族的敬爱之情。好文,力荐文友阅读,一起感悟锡伯家庙三百年来的风采与沧桑。【编辑:小猪她爸】【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408060014】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小猪她爸        2024-08-06 15:17:06
  散文主题思想深刻,通过对锡伯家庙历史的讲述,扩展到对锡伯族发展的讲述,详实地描写了少数民族在华夏大地上的故事,阐释了中国多民族融合发展的主题。拜读,学习。
一本正经说胡话,嬉皮笑脸吐真言。
回复1 楼        文友:蓝天之下        2024-08-07 16:26:20
  非常感谢小猪她爸老师精彩的编者按,感谢老师的鼓励和支持!向您问好,祝您创编快乐!
2 楼        文友:小猪她爸        2024-08-06 15:17:43
  感谢蓝天之下老师赐稿宁静社团,期待精彩继续。
一本正经说胡话,嬉皮笑脸吐真言。
3 楼        文友:小猪她爸        2024-08-06 15:18:09
  佳作欣赏,已向精品审核组申报!
一本正经说胡话,嬉皮笑脸吐真言。
回复3 楼        文友:蓝天之下        2024-08-07 16:26:50
  感谢社团的鼓励和支持,再次致谢!
4 楼        文友:旧时茅舍        2024-08-07 21:16:45
  读了老师的大作,感觉自己孤陋寡闻了,锡伯族,虽然只是中华民族大家族中的一个人数极少的民族,但是他们的历史是极厚重的,他们的贡献也是极大的,拜读,学习了!
回复4 楼        文友:蓝天之下        2024-08-07 22:11:51
  感谢旧时茅舍老师光临留言,谢谢您的鼓励。祝福老师夏安,佳作精彩继续!
共 4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