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山·根与魂】【星月】迎接新生命的天使(散文)
我的母亲大字不识几个,一生与土地纠缠,她以对待田里禾苗的虔诚之心,迎接了无数个新生儿的到来。称她“接生婆”或者“老娘婆”,我觉得过于敷衍,母亲应该享有同助产士一样的美誉——迎接新生命的天使。
母亲十六岁嫁我爸。十九岁那年,公社卫生院要培训一批村接生员,母亲被选派去学习。先年母亲刚生了大姐,深知女人生孩子的苦楚,她想学好新的接生技术,让村里的育龄妇女少点生娃之苦。
农村陈旧的接生观念到底多愚昧,从母亲的经历可知一二——产妇临盆前,选屋内隐蔽角落分开摆放两块糊基(土胚),中间空一道壕,里面撒厚厚一层柴火灰,产妇像蹲茅坑一样双脚分开蹲在上面,让血水流下来渗进灰中,若不小心,新生儿有可能掉进灰里。母亲说她就是这样生我大姐的。胎儿奔生的时候,大人肚子疼如筋骨断裂,双腿打颤难以支撑笨重的身体,但她愣是被人搀扶着下蹲,那真叫是脚踩鬼门关,把命交给了阎王爷。母亲的讲述让人后背发凉,我恍然明白母亲为什么把接生当作营生来做。
村里人习惯把接生叫做“拾娃”。从我记事起,母亲就在给人拾娃,到了九十年代,母亲还在给人拾娃。近四十年的接生岁月,母亲温柔的双手抚摸过多少个新的生命,恐怕连她也说不清答案。早年间,村人多是早婚早育,孩子成群,儿媳妇与婆婆七前八后生娃屡见不鲜,她们都得由母亲“拾娃”。听母亲估摸计算,她接生的有三代人。
我没有亲眼目睹母亲“拾娃”的情景,但见过有人急匆匆请母亲去他家“拾娃”。多少次半夜三更,叩窗子的声音把我们从梦中惊醒,一个男人在急促地呼唤:“尚姨!尚姨!我媳妇这会忽然肚子疼,怕是要生了,请你赶紧过去呢!”母亲一听声音就知道是谁:“你是运动啊?你媳妇肚子疼的间隔长,还是间隔短?”
……
“噢!别担心!是临疼,头胎要一阵时间呢!不会有事的!”
不管外面刮风下雨还是天寒地冻,母亲赶紧从温暖的被窝爬起来,拿上接生包出门,匆忙的脚步声随那人一同消失在静夜中。第二天,母亲回来了,一副如释重负的样子。有时到了晚上,母亲才拖着疲惫的身子回家。母亲就像产妇的守护神,一直要守候到鲜活的生命呱呱坠地,看到母子平安,她才欣慰地离开。
若遇难产,是对母亲是极大的考验。听母亲给奶奶讲,谁家的娃先露出一只脚,她怎么费劲地调正;谁家的娃是脐带绕颈;哪个先破了羊水,哪个生出来不哭啼,她怎么给拍屁股——那时我很不解,“拾娃”竟然有这么多麻缠事。
母亲的小表弟媳妇头胎难产,肚子疼了一天一夜仍不见娃的动静。情急之下,母亲和家人一起陪她去了县城医院,助产士动用了产钳,新生儿变形的头颅像个小冬瓜,后来慢慢就恢复了正常。母亲感叹,还是进医院生娃好,再难的问题都能解决,而且安全保险。她意识到自己已经落伍了。
可村人没有进医院生娃的观念,腰包空空,能省当省。村里横竖有母亲当着,谁也不愿意进医院花冤枉钱。
邻村也有人慕名而来请母亲去接生。他们都是奔着熟人来的,母亲不便推迟,撂下自己的忙活,说走就走了。奶奶和我爸为此抱怨,母亲却装作听不见。
母亲所谓的接生报酬,由主家凭心而定。多数人家把孩子满月时接收的礼品花布选一块,少则三尺,多则六尺,作为母亲的答谢礼。家境困难的人家,就送三瓜两枣,或一斤白糖略表心意。母亲说,长短是棍,轻重是礼,人家有心意就不错了,即使什么东西不送,你也不能见急不救吧。遇到贫困又腐弱的主儿,母亲还得倒贴我家的几碗白面相帮,毕竟是生孩子,总不能让产妇吃粗粮。有个在我们村插过队的县城知青,为了逃避计划生育来村里生孩子,当时计划生育火候正旺,身为村干部的母亲,在政策与伦理之间她选择了后者。事后母亲守口如瓶,那人安心做完了月子。知青很是感激,给母亲送了一块布料,五十元钱,这是母亲接生唯一获得的最高报酬。我曾一度以为母亲的劳动付出过于卑微,吃的鸟食,担的骆驼担子,却换不来碎银一两。母亲却说,同是庄稼汉,谁家都不宽裕,若把钱看得太重,就去了乡亲的情分。
国家一再提倡生男生女都一样,但农村重男轻女的观念却难以根除。有的产妇因为连续生女孩,受婆婆丈夫冷落,心情郁闷焦虑;有的女婴一出生大人就急着准备找下家送人,遇到如此不堪的事情,母亲就不厌其烦好话安抚,以她女儿多为例,劝说别把女婴送人。她用一颗诚心和不烂之舌,化解了这些家庭因为生女孩而产生的矛盾。
接生之路虽然辛苦,但也顺风顺水令母亲信心百倍。而在母亲年近花甲的时候,却发生了一次意外意——我家邻居儿媳生孩子,头胎也是母亲接的生,母子状况良好,生二胎按理不会出现不测。此次分娩过程比较顺利。新生儿落地时,产妇还好好的,可是眨眼功夫就口吐白沫、四肢抽搐,在场的人手脚无措,才要去镇子上请医生时,她就气绝身亡了。产妇是母亲曾经迎她出生、看她长大的同村女孩,又亲眼看着她年轻的生命瞬间离去,残酷的现实对母亲当头一棒。她难过又愧疚,心中留下抹不去的遗憾。母亲明白自己老了,接生技术已经跟不上时代要求,进医院生孩子才是确保母子平安健康的不二选择。
母亲被自己也是被时代淘汰了。闲下来的母亲有点失落,没过几年就病了,每况愈下,如残阳西坠。接生是母亲的人生使命,当这一使命完成之后,这个迎接过无数新生命的天使,复又飞回了天堂。
母亲走了,带走了娴熟的接生技术,却把一种精神永远留在女儿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