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韵】沉默的父爱(随笔)
我在与要好的闺蜜第一次聊天的时候,当谈起她的父亲,全都是负能量的故事,都是源于父母关系的负面故事情节,最后总结说:“我母亲纯粹是为了我才没有和父亲离婚的,她就这样与不可理喻的父亲生活了一辈子。”我听了这句话感觉有些熟悉,多年以前我母亲也对我说过类似的话。当时这些话给我留下深刻的心理刺激,错误地引导了我,感觉父亲虽然对我很好,但是他对不起母亲,母亲为了孩子们的成长,忍受了很多痛苦,跟着父亲凑合着过日子等等。因此很可怜母亲,似乎母亲为了我们这些孩子经历了不幸福的婚姻,这也使得我背负了对父母的亏欠。
自从我结婚以后,母亲与父亲留下弟弟妹妹回老家生活去了,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照顾“疯子叔叔”,这时候再一次想起母亲说过的话,感觉她的话语里有很大的部分是“情绪化”的、“不真实”的、甚至是“夸张的”。因为事实让我看到,为了和父亲朝夕相处,母亲选择了舍弃孩子们,去陪伴父亲,和他一起在老家照顾“疯子叔叔”。如果这时候她不自愿,完全可以选择和儿女一起生活。但是在父亲和孩子们之间有矛盾的时候,她选择了前者。父亲的沉默和母亲的唠叨,都向我说明了一点,对于母亲来说,维护夫妻关系比照顾孩子更重要。于是乎,我开始明白了一个道理,父母的婚姻不会因为孩子而改变,也就是说,母亲没有和父亲离婚,不是为了孩子,而是她还爱着我父亲,尽管她口心不一致、不承认,事实上她不离婚真不是为了孩子。我真没有必要为此背上心理负担。
从那时候起,我开始重新审视父亲对我的爱,而不是受母亲的“牢骚话”影响。我感觉父亲不仅仅对我付出了“父爱”,而且对母亲也是付出了“男人的爱”。这两种爱,都是默默无语的。首先是对我母亲的爱是“中国北方男人特有的爱”,这种爱不是说在嘴皮子上,而是用沉默的付出表现出来的。父亲不抽烟不嗜酒,没有任何不当的嗜好。每月工资全部交给母亲,长年累月穿衣服都是铁路制服,从来不做自己的便服。每天下班以后,立刻回家,如果没有回家,就是开荒种地,给母亲和我们创造更好的生活去了。只有一个业余爱好,就是去工人俱乐部下棋。父亲对于我们这个家就是一头老黄牛,他只是吃草,不奢求一点额外的物质,而挤出的是牛奶,这牛奶是父亲的心血变成的。他不多说一句话,一直在默默奉献!这样的父亲是值得母亲为他坚守的。
父亲不仅对母亲付出了爱,他对我的父爱更是经典的,我在父亲身边生活了十年,可是父爱对我的照耀不只是十年。十年中,父亲对我很认真而严厉,他严格要求我的学业成绩要名列前茅;要求我给弟弟妹妹做榜样,要求我言谈举止文明礼貌。一次,我跟父亲去工区食堂吃饭,有人开了黄色玩笑,我也跟着捧腹大笑。父亲从此再也不让我去工区吃饭了。这一点每每想起来感觉有点“孟母三迁”的意思。这说明父亲对我的期望值极高。从那一刻起,我读懂了父亲的爱——让女儿实现阶层跨越。父亲亲自带领我学习珠算和毛笔字,在家庭生活困难的情况下,弟弟妹妹的作业本子都是白纸订的。而我的毛笔字本子是“田字格”的,硬笔书法也是“田字格”的。于是,我得到了父亲的指点和引导,手书的钢笔字和父亲的书法如出一澈,至今在兄弟姐妹中,我的“字迹”最像父亲。同事们都说“有男人的风骨”,我知道那是父亲的精气神在我骨血里的体现。
对于我来说,父亲是把“父亲”这一称谓当成职业做的,他对我很敬业,小时候,父亲从来不给弟弟妹妹“开家长会”,而我的家长会都是父亲去开的。以前我误以为,父亲喜欢“听表扬”;不喜欢“听批评”,所以才给我“开家长会”,因为那会议上都是对我的表扬。后来才知道弟弟妹妹的家长会也经常有表扬。但是父亲更重视我的成长并三番五次强调“秀娃,你要做弟弟妹妹学习的榜样。做个领头羊。”每天晚上,由于监听居住条件有限,我一个人睡在冰冷的外屋,父亲总是每夜起来几次起来给我盖被子,以至于多年以后,我仍旧梦见父亲给我盖被子,那一次盖的是他的大皮袄。
弟弟妹妹工作以后,特别是结婚以后,父亲就不太与他们聊天的,基本上就是表示沉默。可是对于我无论结婚与否,他每月都要给我写信,与我谈论生活中的困惑和见解。每当我遇到人生的关键之处的时候,父亲总是给我很大的支持。记得有位名人说过,人生的道路虽然很漫长,但是关键的地方只有几步。我的人生第一步是当年报名去生产建设兵团,当时李老师找我谈话:“你要是去了兵团,对于你个人的人生发展是好的,但是对于你弟弟妹妹和父母来说是极大的损失。”我讲这些话复述给父亲的时候,父亲说让我不要惦记父母和弟弟妹妹,只管报名就是了,其他事情,父亲自有安排。于是我当时理解到父亲是赞成我去建设兵团的,我自己也是愿意的,于是我报名去了。这一步奠定了我人生关键的一步,为我以后上大学、当上大学教师打下基础了。后来我备考大学、毕业选择去央企工作,都和父亲的支持是离不开的。虽然这期间父亲与我相隔千里,没有语言的交流,但是,父亲的沉默、父亲的威望、父亲的一封封家书,给了我无穷无尽的力量。
在离开家的那天晚上,父亲送我上了绿皮火车,他放下行李没有说话,而是第一次拥抱了我。这一次拥抱,叫我终身难忘,我理解了父爱,理解他的胜过千言万语的信任和鼓励。那时候我默默地下定决心:“不干出个人样儿来,绝不回家见父亲。”事实上也是如此,连对安排探亲假,我让给了战友,一直默默地努力工作,直到收到了“厦门大学录取通知书”。
俗话说:“女儿是父亲的前世情人。”其实这句话也可以这样说:“父亲是女儿的前世情人。”我和父亲见面时候,很少交谈,可是却默默无闻地通信四十年,父亲在家书中与我无话不谈,我们谈人生,谈理想,谈弟弟妹妹的成长与个性,谈母亲对家的付出,谈父亲对母亲的爱。父亲把我当成了知心朋友,我也将父亲当成了人生抉择的参谋长。人世间有几对父女如此情谊深长的?四十年父亲和我通信的次数已经数不清了,我们的这种持之以恒,坚持了四十年的通信,一直到有了手机电脑以后仍然每月两封家书,引得我对象都叹为观止了。父亲的最后一封信是写给我和我对象的,看完父亲的信,我们夫妻都留下了眼泪。我对象说:“你这一辈子,有两个蓝颜知己,一个是我,一个可以说是你的父亲。世界上父女间如此默契的,我只见过你们这一对父女。”他不知道的是,父亲给我写信都是“打草稿”的,而我的每一封信,父亲都是装订成册、妥善保存的。我们父女一直是“心心相印”的,对人世间所有事物的看法,父亲与我都是观念一致,观点相同,立场一样的。这对于认识我的人来说,纷纷称为是人间奇迹。
人世间,有多少父女是互相不了解的,也有的女儿想写一篇怀念父亲的散文都拿不起笔的。更多的人与父亲之间是有代沟的,我和父亲却可以无障碍的交流,这都是因为我们之间的书信起到了桥梁的作用。在父亲诞辰九十六年的纪念日里,我用上面的文字感激上苍是我遇见这样一位父亲,沉默寡言又心心相映的父亲,您永远活在我心中。
去年我将自己与父亲的故事讲给那个文章开头提到那个要好的闺蜜听,她突然感觉明白了一个道理,父亲的爱是用沉默表达出来的,他对子女、对妻子的爱不是甜言蜜语,而是坚持数十年的持之以恒的付出。是的我的父亲就是这样用他的沉默的爱,对着我们每一个亲人。尽管母亲有时候会言不由衷地发牢骚,但是真正要选择的时候,母亲仍然感觉得到来自我父亲的沉默的爱。许多中国的父亲都是用他们沉默的爱坚守着对家人和子女的责任与担当。
2、儿时的惊蛰《烟台晚报》2024年3月5日文学角
3青春爱情树《齐鲁晚报》2024年3月12日星期二烟台版
4、就好这口羊肉《烟台晚报》2024年3月23日星期六
5、修铁路的父亲《烟台晚报》2024年3月20日星期三
6、正能量与负能量《芝罘文艺》春季刊
7、世界读书日随笔三题《烟台晚报》2024年4月27日星期六
8、娘,我来看您了《老年生活报》2024年5月10日星期五
9、今夜无眠忆母亲《烟台晚报》2024年5月13日星期一

张凤英
一、
最近视频号平台给我推荐了“花径”等多个心理咨询的视频号,在那里我猛然发现,目前在青少年学生和家长中,有那么多的抑郁症患者和焦虑症患者,有那么多躺平的妈妈和孩子。这迫使我反复深思这样两个问题:第一,为什么有那么多严重的精神疾病人群?现在的孩子们不愁吃、不愁穿,有明亮的教室可以读书,为什么还会抑郁?而我小时候,衣不遮体而且食不饱腹,回忆起来却是满满的幸福感。第二,怎么突然间原生家庭充满了创伤?难道原生家庭就没有幸福感和爱?下面我与那些视频号上分享的案例对比一下童年原生家庭的情况。
1.亲近大自然的生活是活色生香的、是被爱充满的。前天有一个年轻的女孩连麦了主播,她说,在童年的时候,被爸爸妈妈锁在五楼的家里,她透过玻璃窗看见楼下的小朋友在做游戏玩,自己真想跳下去,一个人被关在屋里,没人关心,没人说话,童年就好像在坐牢。原因爸爸妈妈需要上班。爸爸是孤儿,没有爷爷奶奶,外婆有十几个孩子,没有时间带她。因为这样的童年,她上学时候,不合群,参加工作以后感觉自己在牢房里,没有朋友,业余时间除了玩手机就没事干。她进入潜意识,有个声音对她说,你的人生就是“坐牢”。因此心情很抑郁,感觉活着没意思,一度想“跳楼”。对比一下我的童年时代,我从小跟着爷爷奶奶和三叔一起生活在大山深处,那里没有楼房,远离妈妈爸爸,但是爷爷奶奶把我当成“手心里的宝贝”我每天自由自在的满山遍野地“疯跑”,和小伙伴们一起下河捉鱼,上山采果子吃,挖野菜、割青草,生活过得丰富多彩,自由自在。那时候,我家养了几只老母鸡,每天都能收两三个鸡蛋,那种带着鸡的体温的鸡蛋,奶奶给我用铜勺煎了,外焦里嫩十分美味。我每天都能吃一个鸡蛋,虽然不是什么高级补品,但是却叫我心里充满了满足感和幸福感。这种人生体验是那年轻的女孩不能比拟的,我是亲近大自然的活色生香的童年生活体验,而她是监狱般的童年,她不抑郁谁抑郁?现在许多青少年学生缺乏社交能力,被手机控制了人生,缺乏与自然的亲近体验,成了“刷题机器”“背题工具”而不是一个活生生的“人”,因此幸福感、满足感都不够。由此可见,应该给当代年轻人创造机会,叫他们体验一下田园生活,工厂生活和军队生活,这样他们就会感觉到人生的意义。
2.兄弟姐妹们打打闹闹,是成长过程的必要经历。如今的爸爸妈妈大部分是独生子女,他们从小是在没有兄弟姐妹的环境中长大的,缺乏姊妹相处的经验,他们的子女大部分也是独生子女,因此孤独的性格就是天生的。姊妹们之间为了生存而打打闹闹,斗智斗勇,这两代人都没有经历过,于是他们的心太脆弱,经不起一点风浪,老师的批评、同学之间的竞争,就可能叫他们抑郁。而我们50后和60后,甚至70后,都是在多子女的家庭里生长的,我们好像一群小狐狸,互相之间竞争是必然的,不用父母亲“鸡娃”我们是“不用挥鞭自奋蹄”每个孩子都争取最好的成绩,做最多的家务,争取得到更多的父爱和母爱。这为我们长大以后,在职场上竞争做好了培训。我们会在职场竞争中获得快乐,而不是想躺平。因此林径所说的原生家庭的创伤,在我们的成长中是激励因素,不是躺平的理由,而是奋斗的动力。人是群居的动物,学会与人相处,与对手相处,与亲人相处都是一门艺术,年轻的一代缺乏这种历练。建议通过集体生活的经历,锻炼孩子们的社会活动能力!针对目前青年人不愿结婚不愿生子的情况,感觉国家应该出台相应的政策,比如一个子女的家庭,每月补助3000元两个子女的家庭每月补贴6000元……全职妈妈每月补贴5000元。这样中国的人口就会保持持续增长。
3.对原生家庭的父母,应该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我一直以来都感觉把原生家庭的不完满,归结为“创伤”,是一种错误的认知。比如我从小被父母丢给爷爷奶奶抚养,也有一种被嫌弃的感觉,这是不是心灵创伤呢?按照某些心理专家的看法,是认为这样就切断了“小婴儿”与妈妈的连接,是心灵创伤,但是我所感觉的是爷爷奶奶以及三叔的关爱,代替了妈妈的爱,我和爷爷奶奶以及三叔之间也有“爱的链接”,爷爷奶奶给了我双倍的爱,三叔对我进行了启蒙教育。这都是原生家庭给我的爱。即使后来到了爸爸妈妈身边,经常被妈妈责打,不断地帮助妈妈做家务等,我也不恨母亲,我能够感觉到母亲对我的“高期望”,母亲的“望子成龙”,此时我快速成长。
虽然,我小时候,跟妈妈犟嘴。逆反心理强,不服管理,但是事过之后,我一直在反思自己,一直在感恩父母的教育,所以我开工资以后,每月都给妈妈爸爸寄钱。一直坚持了38年,以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从来没有怨恨父母,更不想啃老。特别是自己当了妈妈之后,回忆起在自己的原生家庭,我能够感觉到的都是爱。
二
根据视频号上某些专家的引导,总是说原生家庭的不完美是“创伤”,而且将孙子辈的躺平现象,归罪于爸爸妈妈辈儿的原生家庭的创伤,甚至于归罪于爷爷奶奶的创伤。说什么爸爸妈妈疗愈了创伤,孩子们就会自然好起来。我感觉这些观念不是中国本土的理念和家国情怀,而是“外来的理念”。按照中国本土的文化,孩子们对爸爸妈妈应该有一颗“赤子之心”,学习和工作上的不顺利,应该向内找原因,改进自己,放下思想包袱,轻装前进。
回顾自己的童年少年,都是爷爷奶奶、父母、三叔的爱,感恩父母和长辈给我“爱的力量”我可以“爱自己”“爱家人”“爱世界上的每一个生命”!

今天是周二,主要活动如下:
第一,更新老福特网页
第二,给晚报写稿子
第三,写给光明日报一篇稿子
第四,收拾衣服,夏装放起,拿出秋装
第五,读书做笔记
我把写作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同时也是我的人生体验方式,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一直没有退休,在干事业呢,哈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