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香】赤脚医生(散文) ——乡忆散文 之二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国力较弱,国家贫穷,又遇上三年自然灾害,各行各业都存在一定的困难。医疗条件简陋,农村就医条件很差。那个时候,农村人病了,基本上不治疗,什么头痛脑热,小病小灾的,任其自由发展变化。命大的就自己好了,活下来了;命小的,久拖不治,又酿成大病,抢救不及时,就只好命归西天了。不治的主要原因,是因为没有钱治。
在我的印象中,这之前病过几次,基本上都没有治疗过。例如,扁桃体发炎多次,常常红肿疼痛,吞咽困难。农村把它叫“生蛾”。痛到一定的时候,母亲就带我到隔壁大队一个老人家去,叫那老人给以“挑蛾”。求老人“挑蛾”不要钱,讲点客气话就行。尽管当时“挑”的时候很痛,但是过一段时间真的好了。现在知道了,那是将肿大的扁桃体黏膜扎破,然后放血,再让发炎肿痛的扁桃体自然消炎自愈。如果当时扎破扁桃体黏膜感染了呢?那可能就是大事了,也许就小命不保了。还有,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有段时间,我肚子疼痛厉害,疼起来,在地上到处撞。那次外婆来我家小住几日,就是因为我肚子疼痛厉害,满地打滚,外婆没有办法,被我气走了,后来也就没来过我家。去医院问了问,医生说是胆道蛔虫,随便吃了几粒宝塔糖,捡回了一条命。
进入六十年代末,有了赤脚医生,农村医疗条件有所改善。赤脚医生,是我国历史上特殊阶段特殊产物。他们是国家医疗卫生服务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最贴近亿万农村居民的健康“守护人”,是发展农村医疗卫生事业、保障农村居民健康的重要力量。为解救国家一些农村地区缺医少药的燃眉之急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不能按字面理解,认为是农村打着赤脚的不穿鞋的医生。赤脚医生,源于1965年6月26日,毛泽东主席在同他的保健医生谈话时,针对农村医疗卫生的落后面貌,指示卫生部“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为广大农民服务,解决长期以来农村缺医少药的问题,保障人民群众的健康,这便是“六二六”指示。为了改变中国农村缺医少药的状况和落后的卫生面貌,全国各地遵照毛主席“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的指示,从回乡知识青年中,挑选出一些根正苗红的男女青年,集中送到县一级的卫生学校进行短期培训,结业后回到农村,从事各大队医疗室的医务工作,即成为赤脚医生。他们可以为社员包扎伤口,治疗一些常见的感冒、发烧。每当社员家里有人伤风感冒,头疼发烧,就会到大队医疗室找赤脚医生。那时,不用排队,不用挂号。家里病员如果不方便行动,赤脚医生也出诊,他们也随叫随到。身影穿行于各个村庄的羊肠小道,不论酷暑严寒,翻山越岭。一只简单的药箱,背在肩上;一张和蔼可亲的笑容,展现在他们脸庞;一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心,装在他们胸膛。
是时,农村实行的是人民公社、生产大队、生产队的管理体制。我们所在的广福大队,在上级要求和卫生系统的推动下,于上世纪六十年代末建起了医疗室,负责对辖区内人口的卫生和医疗方面的工作。医疗室里前后有过五位医生,都是拿工分的医生。意思是“光着脚丫子”从田里走出来的医生,不拿国家工资,而拿集体工分。
1970年9月国家出版了《赤脚医生手册》这本书,是一部“全科医疗医药”宝典,从常见的咳嗽、呕吐到复杂的内科、外科、妇产科、眼科、皮肤科,从灭蚊、灭蝇的防病知识到核武、生化武器的防护,从针灸、草药到常用西药,无所不有。尤其是“中医是怎样看病的”这一章,在望、闻、问、切的四诊要点,及八纲、脏腑气血、病邪、热性病的辨证施治中,对主要症状和治疗方法深入浅出地进行讲解,让社员们更能感受到祖国医学的博大精深,是赤脚医生的指南。
我们大队医疗室的医生,刚开始是朱盛全医生。朱医生,男,是宿松县卫校回乡青年,应该说是全大队百里挑一的人才。朱医生不管是白天黑夜,不管是哪个生产队里的社员家里有病人,只要得到消息,立马背着药箱,来到病员家里,问诊用药。针对病情,中西药兼用。记得有一次,也是一个大冷天,隔壁邻居老大爷半夜犯病,上吐下泻,老奶奶急得只好唤隔壁的我们,我们立即起床跑到隔壁生产队唤朱医生,才几十来分钟时间,朱医师就风尘仆仆赶到医疗室,背上药箱拿着听诊器,风风火火赶到了隔壁邻居老爷子家。他来了之后,先问问情况,再量量体温,然后给隔壁邻居老爷子打了一针,吃两片药,第二天早上老爷子就基本痊愈了。而敬业的朱医师,第二天起早他又来了,感动得隔壁邻居奶奶硬要把家中仅有的几个鸡蛋送给朱医师,可他说什么也不肯收。这就是当初的医生与患者关系,真如亲人一样。这样的半夜出诊,风雪无阻,而赤脚医生却从不收社员的一分钱,真正的活雷锋,他们把为人民服务真正落到了实处。还有一次,广福街一家杀猪,那时候有个民俗,哪家杀猪,得请亲友和邻居吃“旺子酒”,意思是旺子旺孙,越吃越旺。主人家很大方,菜搞了满满一桌,猪肝、猪血、猪肉,还烧了满满一盘猪蹄。可能因烧菜的时间短,猪蹄没烧熟,吃不动,只被主人家住老屋里的一个堂兄吃了一块。来参加吃喝的,也不作客气,该吃的吃,该喝的喝,不一会,除了一盘猪蹄外,满桌菜就吃了个精光。还没散席,其中那位吃了一块猪蹄的堂兄,刚放下碗就去上厕所,从厕所回到屋里,立马又要去。跑来跑去不停,吃坏肠胃了,引起了下泄厉害,半个小时的时间,就是厕所跑来回,几经折腾,人也行动无力了,去大队医疗室都走不动了。主人家打法人,急匆匆跑到医疗室喊来了朱医生,朱医生随喊者赶来,经望、闻、问、切诊断为食物中毒,引起了急性肠炎。朱医生立马为他吊上药水,几个小时后,药水吊完,病即消除了。
后来大队里补充了一位夏医师。夏医师,女,是1968年由淮北下放来本大队张冲生产队的知识青年。她高高的个子,黑黑的皮肤,短发齐头,讲一口听不懂的外地话。听人说,她进过卫校,学过护士专业,又是女性,女人问诊方便。她待人满脸笑容,和蔼可亲,给人打针,动作轻微,患者不感到疼痛。但夏医生留下的时间不长,便被招工而离开了。大队安排贺意如女士接手,医疗室也需要个女医生,要负责本村新生人口的接生,还有妇幼医疗一摊子。1970年,邻居产妇半夜要生孩子,还是我们到贺意如医生家,接她来为之接生的。贺意如对社员也很厚道,半夜为产妇接生孩子,操作完,洗洗手,连口糖水都没喝,更不谈收人家的赠品,就立马离开。贺意如女士任期也不长就离开了,个中原因也不好打听。再过了一段时间,大队便安排朱凤秀女士接手。朱凤秀读过小学,能认得些字,接手时间也不长,家里让她去学裁缝了,裁缝手艺收入高,有事做,不愁吃喝。1973年,我们初中毕业同班同学朱爱国,被安排到大队医疗室,做上了赤脚医生,他还兼任大队的团支部书记。
那时的医疗室,设在1967年新建在广福街村堂坡的大队部一楼进门左边第一、二间房子里。朱盛全医生长朱爱国很多,又是正规县级卫校毕业的班科出身,自然是师傅,朱爱国小字辈,才在县培训班进修了一段时间,自然是徒弟。师傅坐堂望、闻、问、切,给人开药方,徒弟包扎伤口、发药、打针、制剂、记账、出诊。朱盛全医生自然就成了医疗室的负责人,既要为全大队社员的医疗健康服务,又要把医疗室的建设,医疗卫生的运营,药品的采购、运输、使用、管理、过期的报废处理、医疗垃圾的处理,都要兼顾好,还有人口防疫的各项事务。
那时,来医疗室就医的社员,就医后都不用付现金。医疗室备有《就医流水账簿》,每户都有开户账目,凡就诊后,将就诊人员姓名、时间、拿了什么药品,都记在《就医流水账簿》的开户账目上,年终决算,记入该户的医疗支出,到生产队结账,从农业收入中抵扣。
两位赤脚医生,行医认真负责,工作很敬业。朱爱国,又是团支部书记,同男女年轻人划得来。他为人和善,待人热情,大家有病没病的都喜欢往医疗室跑。女青年手指让镰刀割了一条小口子,喜欢请他包扎;嘴边不小心烫了一个小水泡,喜欢请他搽药膏;他做事灵活,动作轻巧,让他包扎搽药膏,好比请人梳头掏耳朵一样,就是一种人生享受。我们也在常来常往之中,熟悉他是怎样煮针头、怎样剪纱布、怎样制棉球。久而久之,大家也把他当作知心朋友,许多家里家外事,都向他倾诉。哪户家中有矛盾了,都请他调解。他不光医治着社员们身体上的疾病,连思想上的疾病也一样医治了。这样贴心的赤脚医生,怎么会不受群众欢迎?
两位朱医生,在上级的号召下,有段时间,为了节省医疗成本,走“一根银针一把草”的路子,经常自制医用蒸溜水、氯化钠盐水、鱼腥草、七叶一枝花、柴胡等针剂。大大减少了开支,且治疗效果不减。
那时的赤脚医生,一本《赤脚医生手册》就是群众治病的准则。人们思想单纯,生病也简单,没有七情六欲所致的虚症,无非就是头疼脑热拉肚子,喝四环素去痛片挺管用的。跌打损伤随便包扎一下过几天就好了,没有现在的人那么娇贵。除四害讲卫生的宣传和传染病防治是赤脚医生工作的重点,每年春季感冒高发期,赤脚医生都要在大队部门前,支口大锅,煮一些预防的中草药汤供社员们喝;盛夏,赤脚医生又要在大队部门口支口大锅,煮一些预防的中暑的草药汤,如甘草、麦冬、淡竹叶、车前草、茴香苗煮水,供社员们喝,这样来减少疾病的发生。他们一年到头,没有直接的工资补助,报酬是大队每年给360个工分,参与生产队的财物分配。一生清贫两袖清风,他们用美好的医德医风所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足够让全大队几辈子社员享受。
赤脚医生是特殊的历史阶段,涌现的特殊事物。有许许多多的赤脚医生,通过自学加行医实践,成就了精湛的医术,成为了民间良医。有的经统一考试,招吸收为县、乡(镇)医院的全科医生;有的因祖传秘方,加之发扬光大,成为远近闻名的具有专长的医生。
1985年1月25日,《人民日报》发表《不再使用“赤脚医生”名称,巩固发展乡村医生队伍》一文,到此“赤脚医生”逐渐消失。时光虽然飞逝了几十年,但赤脚医生留在居民心目中的形象还是很有光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