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东篱采菊 >> 短篇 >> 江山征文 >> 【江山·根与魂】【东篱】三棒鼓(散文)

精品 【江山·根与魂】【东篱】三棒鼓(散文)


作者:红花草 举人,3665.7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976发表时间:2024-08-08 06:00:19


   现在有网络真好,不少远去的东西、儿时丢失的记忆都有可能在网上重现,从而蹦出一些记忆碎片,再次组合昔日的精彩画面。
   昨天刷抖音,刷到一个三棒鼓视频,是湖南常德桃源某处发出的。同台上演的是三个至少有六十多岁的男人,一个打,一个敲,一个抛棒,还同时唱。我感觉一下子穿越到了从前,回到了远去的曾经,听着久违的腔调,像是见到失联许久的亲人,心情是异常激动。视频不长,给我的震撼却不小。
   我对三棒鼓的模糊记忆,从缝隙处渐渐撕开一道口子,又一点点清晰、一点点明朗。
  
   二
   我是湖南省石门县土家族的女儿。(成家后,户口登记有误,把我写成汉族)我曾经看到的三棒鼓,和昨天抖音里的三棒鼓差不多,是三个人,以抛三根花棒(木棒上绑有彩色的绸子),伴随着敲锣打鼓和唱顺口词语同时进行。我几岁时的正月间,见的三棒鼓最多,常常一天都有好几波人用三棒鼓流动拜年,家家到,户户落,送祝福、送吉祥、送平安。我们这些孩子觉得稀奇,跟在后面跑好多家,看他们表演。
   三棒鼓拜年,首先是一阵锣鼓响,叫闹台,和许多表演节目一样,然后开唱开耍。大人小孩听到声音连忙从暖暖的火坑房跑出来围观。那个年代下村的电影都不多,常常几个月才轮一次。听到有好看的电影往往跑几十路,翻山越岭到他村,半夜还有成群结队的人叽叽喳喳举着火把赶路。大家很难看到带有艺术形式的、面对面真人表演的热闹场景。正月间能看到三棒鼓现场表演,乡亲们是格外精神。
   拜年来的三棒鼓表演队,一般是家人班子或者是亲戚组合而成。他们不仅有随口而出的唱功,还有随机应变的能力,又有三棍的抛功,还有打鼓敲锣节奏感。顺口的美言美语有韵律有节奏,听得舒心;眼花缭乱的棍子在空中抛得带劲,看得爽心;锣鼓的振声响彻山谷,听得很能提振心情。三棒鼓一来,将乡村的年味持续推进,人们的欢声更多了。
   拜年的词语大同小异,家家户户基本是一个调一个腔,句子通俗易懂。他们都是受过专人指点、经过无数次练习的。三棒鼓是听觉艺术加视角艺术,对普通老百姓不能咬文嚼字,要大众化,能听懂就可。词语会根据当下的地理位置和某家的实际情况略有变更。例如到了姓王的人家,敲锣的人边敲边唱:“王府朝南开,财喜迎进来,六畜兴旺粮仓满,样样都出彩,都出彩……”后面的三个字跟着节奏重唱一遍,加重语气。打鼓人接着唱:“男孩长得帅,女娃长得乖,读书成绩准第一,大红花儿带,花儿带……”耍棍的人,是脚不停,手不止,棍的高低、节奏,要与唱的、打的、敲的完全合拍,否则称不上精彩,别人会指指点点、嗤之以鼻。还有,抛棍子的人注意力必须相当集中,绝不能因旁人说三道四而影响节奏。如果一不留神棍子掉到地上,主人肯定会不高兴——预示一年的好兆头被毁。敲三棒鼓的人讨不到彩头不说,遇到火爆脾气的主,还指不定怎么对付他们。不过,棍子没接住的情况几乎为零,毕竟他们都是长期的练家子。抛三根棍,对他们来说是小儿科,难度最小。出门在外,都是为了你好我好大家好。特别是正月间,肯定是捡最拿手的出来,小心又小心,不出错。爱听吉祥话,是人的天性,主人听了奉承话,看到精彩表演肯定心里舒服,有钱的少则几毛多则几块,没钱的会从米缸里舀一些米给他们。这叫“喜尚往来”,欢喜,是过年的主题,大家围绕着主题,释放着热情。
   我家,就是给他们一升米。据说,他们的米背不动了,就到当地供销社换钱。也有人见过,他们将得来的米给三组的五保户树嗲倒了十多斤,树嗲当时是感动得眼泪婆娑,还给他们磕头致谢。老百姓觉得他们传播的是正能量,他们是凭自己的本事闯荡,用自己的善心感动天地,因此,大家很尊重他们。
  
   三
   他们为了多跑几家,每家的时间不会太长,也就十来分钟。有个别的故意拖延时间想多看会儿表演再给赏钱,表演者就要更加卖力。
   如果家里有客人,为了留客,会多出点钱要他们耍一个小时或者两小时,还给他们准备丰盛的饭菜,这也是有的。
   有一次我到姑姑家拜年就遇到这种情况。那天,姑姑家好多客人,姑父的兄弟姐妹、外甥外女;姑姑的兄弟姐妹侄男侄女,共有几桌。那个年代,不像现在有麻将、有斗地主、有跑得快等娱乐来留客。那时候的客人就是内三层外三层围坐在火坑边,每人泡上一杯茶,谈天说地拉家常。火坑里烧有粑粑、烧有红薯,喜欢吃的随时有。孩子们三五成群自制各种玩具去做游戏打发时间。打三棒鼓的人也是见哪家人多、哪家热闹就先到哪家。我姑父的妹妹妹夫是拿工资的人,比农村人有钱得多。他私自与打三棒鼓的三个人说好耍两小时,还管一顿饭,给他们50块钱。要知道,他们有时候跑几天也未必能挣到50块钱。那个年代,一般工人的工资一月也就三四十块,他们当然满心欢喜。
   打三棒鼓的是一家人,父亲领一儿一女。耍棒的是年轻小男孩,有几分帅气,十四五岁;打鼓的是个小女孩,看起来很乖巧,让人怜爱,十二三岁;敲锣的是中年男子,俩孩子的父亲。父子三人很是默契,中年男子首先起头,边敲边唱四句,小女孩的声音很美,她顺着父亲的思路一边打一边往下唱,随口便来,得心应手。男孩一直抛着三根绑有红色彩绸的棍,且跟着他父亲和他妹妹的节奏有条不紊,不乱章法。锣鼓的节奏快,他抛棍的节奏也加快。锣鼓慢,他就抛高些,步伐慢一点。我是专看抛棒了,佩服那三根棍在他两手轮换,在空中忽高忽低、忽左忽右,每次能准确无误地接住。红色的彩绸,恰似龙的尾巴,拖在棍的后面,摆来摆去。神奇,太神奇了,了不起!要是我也能抛该多好啊!
   他们首先将姑姑一家人轮流恭维一番,上到六十多岁的奶奶,下到还不会走路的小老表。然后唱姑父妹妹一家人,把姑夫夸得是眉笑颜开,连声说,五十块钱花得值。然后其他亲戚、其他观众是见一个夸一个。见我特别关注跟着抛棍的移动,还给我也来了几句,我还有点印象:“小妹可爱人,看耍很专神,灵动双眼有主意,日后能写文,能写文。”夸得我都不好意思,连忙往后退。
   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这种近距离地看演出是可遇不可求。我太专注,妈妈生怕我妨碍了耍棍的大哥哥,时刻拽着我,把我拉开。他们唱的顺口溜真悦耳,都是五个字或者七个字的,听着不费劲。但我的注意力不全在此,只感觉他们还唱了农民割谷、割麦子、割油菜的丰收场景,还唱了赶集买东西时算错帐闹出的笑话,全都是喜庆的内容。围观者是越来越多,大家过了把看戏的足瘾。
   不久,我们那里的大人小孩开始流行耍棍抛石子。我的兜里随时都揣有几个小石头,有事没事就抛。三个石子两只手,手到心到眼睛瞅,相互轮换特有神,石子玩得真是溜。开始不会,接这个掉那个,手忙脚乱,渐渐涤,练得熟,掌握了节奏,也还有点感觉了。
   三棒鼓送来了新年的快乐,丰富了乡间的文化生活,锻炼了大家的心智,不少人在人生路上很受启发。
  
   四
   三棒鼓,是传统曲艺曲种之一,广泛流传于重庆酉阳、湖南湘西龙山、永顺以及张家界和湖北沔阳、天门一带,就连鄂西南恩施州等武陵山区一带,夜盛行,是一种曲艺走唱形式。我儿时居住的湖南石门属于湘西北地区,与张家界与湖北交接,因此我小时候看见三棒鼓也就不足为奇。
   三棒鼓,属于土家族曲种,历史悠久。它源于唐代的三仗鼓,明人沈德符在《顾曲杂言》中已记载了三棒鼓在万历年间的演出情况。清朝末年,三棒鼓与凤阳花鼓合流。艺人为谋生计,背井离乡,国内国外,浪迹天涯,到处都有他们的足迹。他们是走到哪里唱到哪里,被称之为“中国的吉卜赛人”。
   网上查阅,三棒鼓击鼓的技巧很多,有单垮花、砍四门、绞花、织布、单鼓花、“金钱吊葫芦”、“白蛇吐飞剑”等。2011年5月23日,由湖北省宣恩县申报,三棒鼓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三棒鼓的棒法来源于生活,闹春耕、收割打场、庆丰收、拜年节四套棒法。这种民间艺术,群众肯定是喜闻乐见的。当然还有其他更精彩的内容,等着大伙补充。
   三棒鼓由三至五人组成,一人击鼓唱词,一人锣鼓配乐,一人耍花棒。花棒长一尺,左右开弓,两手将三棒轮换耍。也有用刀代替棒,空中银光闪闪,这个更精彩。技艺高超的,还腾空飞脚,令人眼花缭乱,观众拍手称绝。不过这种,危险也随之增大,这对表演者的技能挑战性更高。
   走江湖的人,很不容易。我小时候看到那些打三棒鼓的人都不是本地人,我们当地好像还没听说谁会玩这些。尽管不少人会抛石子,但唱不来,敲不好,终究上不了台面。
   劳动和娱乐,是一对亲兄弟,人们在劳作时,需要愉悦的心情,于是就有了三棒鼓这样的娱乐方式。三棒鼓也是民间的文学,因为在劳动中产生,发挥了鼓舞人激励人的作用,对和睦邻里关系,有着不可忽视的意义。生活离不开艺术,艺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艺术的海洋里藏有许多的宝藏,它们的根在继续生长,它们的魂在四处游荡。它们在等着人们去挖掘、发扬。艺术是伴随着生活逐渐走向高雅,所以我们不能不关注那些起于民间的看似有些粗糙的艺术形式,它是艺术之母,更是文化的根脉。这几年,我专注学习中国古典诗词的创作,我发现,在三棒鼓词里,借用了无言七言诗的表达方式,且还有填词的短句结合。艺术是互相借鉴和融合的。尤其是每句三棒鼓词的最好,出现三字句,我觉得借用的痕迹非常明显,例如一剪梅、钗头凤、西楼月、相见欢、长相思等词牌中都有三字句,读起来铿锵有韵,富于美感。
   我也特别喜欢三棒鼓词,不是戏称的东西的照搬,而是临时创作,始终正如崭新的时代内容,非常生动。显示出创作者的天赋和时代呼应互动的感情。
   三棒鼓对于老百姓来说,有着深深的吸引力。现在抖音里看到了老人在弘扬三棒鼓,我想喜爱这种曲艺文化的人,还有很多。这些人肯定会将三棒鼓的艺术去粗取精,融入新的文化元素,注入新的艺术活力,重现民间。
   网络的便捷,三棒鼓已经不单单是拜年的方式,平时也逗乐,日子丰富多彩,让人天天好心情。说不定将来网上邀约,也有专门的段子耍给某人看,大家跟着欣赏,不过,被提到的人,一定要发红包哦……
   我听说,最近有一家民宿就采用了三棒鼓词,招引顾客,非常火爆。主人将民宿特点放进三棒鼓词里,非常受欢迎,有的顾客就是扑着三棒鼓来住宿的。天下无奇不有,三棒鼓遇到了新时代,又创造了神奇。
  

共 4103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该文文笔清新活泼,表达生动,趣味盎然!作者从抖音上刷到三棒鼓的视频,唤醒了久远的回忆。三棒鼓是作者家乡的民间传统艺术,由三个人合作表演,以抛三根花棒(木棒上绑有彩色的绸子),伴随着敲锣打鼓和唱顺口词语同时进行。用三棒鼓流动拜年,家家到,户户落,送祝福、送吉祥、送平安。三棒鼓推进加深了年味。一个腔一个调的模式,配上通俗易懂的拜年词,敲锣演唱、耍棍、抛棍,三位表演者配合默契,将大吉大利的氛围推向高潮,主人家开心之余或给钱或给米表达谢意,也是一种礼节。有些表演者还奉献爱心,将得到的米赠送一些给村上的五保户,那份善良与悲悯之心令人动容。作者还回忆了有一次到姑姑家拜年遇到三棒鼓表演。作者的姑姑家经济条件优渥,父子三人的合作表演心有灵犀,很卖力很灵动,非常出彩,观者看得眼花缭乱,如醉如痴。无论是唱、耍棍,还是抛棍,都炉火纯青,拜年词极尽恭维褒奖喜庆之意,连小小的作者都沾了光,接受到了夸赞和祝福。作者在文中还阐述了三棒鼓源远流长的发展史,以及其技巧、棒法、表演器具,还有适合表演的场景等,内容丰盛、完整,令人大开眼界。艺术源于生活,生活是艺术的土壤,三棒鼓这一民间传统艺术形式在有情怀的艺人坚守下,定然会得到传承和发展,未来值得憧憬。好文,构思巧妙,布局新颖,作者对于三棒鼓的表演形式作了深情的回顾,字里行间弥漫着乡愁,难舍童年的美好时光,难忘淳朴温暖的乡情。三棒鼓是农民喜闻乐见的朴素的艺术形式,与农村拜年习俗很匹配,可谓相辅相成,相得益彰。该文遣词精准,三棒鼓表演的场景描写热烈喜庆细腻动人,动作描写活灵活现,极尽渲染过年隆重的仪式感,富有感染力。非常精彩的散文,力荐赏读。【东篱编辑:罗莲香】【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F202408110007】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罗莲香        2024-08-08 06:04:35
  很有地方特色的民间艺术表演,表演者技艺了得,观者看得心潮澎湃!好文,红花文笔愈发老到,凝练,引人入境。大赞,问好!
回复1 楼        文友:红花草        2024-08-08 10:14:02
  莲香老师辛苦了,知道老师平时很忙的,在百忙中还挤出时间给我编辑拙文,非常感动。天太热,老师多保重!
2 楼        文友:滴善斋        2024-08-08 06:50:17
  这篇散文妙极!作者回忆家乡三棒鼓,表演生动,年味十足。从历史到技巧,从回忆到展望,字里行间乡愁弥漫。场景描写细腻,动作刻画鲜活,传承朴素艺术,与拜年习俗相得益彰。精准用词,感染力强,值得赏读! 问候红花草老师,顺祝夏祺!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阅人无数不如名师指路,经师易得,人师难求。
回复2 楼        文友:红花草        2024-08-08 10:15:52
  谢谢滴老师的夸奖和鼓励,我的文还很差火候的,努力练笔中,希望每天能进步。祝老师工作愉快!
3 楼        文友:简柔        2024-08-08 09:52:07
  第一次听说三棒鼓,可能现在很少了吧。通过红花老师的精彩描绘,感觉很有看头。喜庆的场面,三棒鼓这种艺术的特点和魅力被老师挖掘得深刻,引人入胜。
回复3 楼        文友:红花草        2024-08-08 10:18:03
  三棒鼓,主要在土家族一带流行,可能范围还不时很广,老师不知道不奇怪。嘿嘿,今天知道也不晚。谢谢老师的支持,祝老师开心愉快!
4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4-08-08 10:00:41
  民间的文艺最生动,也许作者写的三棒鼓根本就称不上艺术,但它有着如此强大的生命力,这就是真正的艺术魅力。从作者写的这些句子看,我觉得三棒鼓是继承了中国五言诗七言诗和填词的特点,并融合创造而成。最末的三个字的重复,在填词里也常见。对这种文艺形式和内涵的挖掘,还应该是红花草老师努力的方向。期待着对三棒鼓鼓词的深解。怀才抱器拜读。
怀才抱器
回复4 楼        文友:红花草        2024-08-08 10:20:17
  三棒鼓的句子通俗易懂,很大众化,有很强的艺术魅力。谢谢老师的润笔支持,祝老师开心每一天!
5 楼        文友:黄金山        2024-08-08 10:25:35
  很好的散文,但是现在没有人打三棒鼓了,都是看那些无聊的电视剧,玩手机,发一些搞笑视频,没得传统的文化意识,所以我们不爱看。我们小时候也打过三棒鼓儿的,很好玩!
活到老学到老
回复5 楼        文友:红花草        2024-08-08 10:37:04
  老师是湖北人,有所多才多艺,肯定会打三棒鼓的。感觉这种传统文化都不怎么流行了,有些遗憾。谢谢老师长期的支持和鼓励,祝老师身体健康!
6 楼        文友:野山梅        2024-08-08 10:29:30
  文章写得很有艺术感。想必红花老师也是一个大三棒鼓的高人,真的如果举行专场演出,那一定是有几十万粉丝来看的,一下就成了大明星!喜欢传统文化,如今的网络太虚伪!
回复6 楼        文友:红花草        2024-08-08 10:38:36
  哈哈,老师抬举我了,我可不会打三棒鼓,就是顺口词儿也不会随口出。谢谢老师的鼓励,祝老师开心每一天!
7 楼        文友:韩格拉图        2024-08-08 13:46:56
  这个艺术品种,没见过,但是以前就见过农村敲锣打鼓給家里送奖状的,那个喜庆劲儿、热闹劲儿,人见人欢。这个题材抓得好,新颖别致,当然,写得也好,层次清晰,文风活泼,笔法老练。非常棒,拜读学习了,秋安,如意!
带着影子散步。
回复7 楼        文友:红花草        2024-08-08 16:44:37
  谢谢韩老师鼓励支持,感恩有,祝老师工作愉快!
8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4-08-13 17:55:35
  祝贺红花草老师的征文摘精!
怀才抱器
回复8 楼        文友:红花草        2024-08-13 20:00:34
  谢谢老师,老师费心了!
共 8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