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山·根与魂】【柳岸】难忘岔峪河灯节(散文)
每年农历六月十五日月亮升起来后往黄河里放河灯,是岔峪人数千年流传至今仍然保留传承下来的一种习俗。它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
岔峪村位于合阳县百良镇东南十公里处,是黄河与徐水河在此交汇地势低洼的地带,其独特的地理环境赋予了这片土地独特优美的自然景观,也为人们带来了频繁的水患和地质灾害。岔峪,在西周时就已经作为城邑存在,称之为“䣝”(《诗经.韩奕》中提到)。岔峪村以“茶谷渡”而出名。据合阳清代县志记载:合阳有三大渡口,茶谷渡、夏阳渡及廉庄渡。茶谷渡自秦汉以来,为秦晋黄河水路交通最繁忙的渡口之首。早期的岔峪村人,多以在黄河捕鱼和摆渡为生。黄河既是他们赖以生存的依靠,也是给他们带来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巨大隐患。每年夏秋两季,河水上涨,洪水泛滥,水患严重地影响了他们的生活。为了祈求平安,消除水患,岔峪的先民们便创造出放河灯这样一种独特的“敬河神保平安”的仪式,希望获得河神的庇佑,保一方水土安宁,护百姓安居乐业。
2013年,岔峪河灯节被确定为渭南非物质文化遗产。2016年,村子实施了整体移民搬迁,并依托沿黄公路发展起乡村旅游和特色产业,使这里群众的生活和居住环境,取得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农历六月十五放河灯被赋予了更多的意义,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一
岔峪每年一度的“河灯节”热闹非凡,我很小就听大人说起过,所以总盼望着能有机会去凑热闹,但却因各种原因未能如愿。今年7月20日(农历六月十五日),我有幸和家人一道亲临现场,去观看岔峪人在黄河里放河灯,心里颇觉震撼,其壮观的场景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下午4点钟左右,我们从家里出发,驱车5公里后,再沿着徐水河边的公路前往岔峪村。由于车多人多,行驶速度非常缓慢。弟弟就边开车边向我们介绍岔峪村周边的环境。
岔峪村口的南边是神陀山,山上有一座寺庙,叫做“龙居寺”。寺庙的正殿内有两个明柱,分别雕刻着两条巨龙用龙爪抓着一对男女。相传,河东有对忤逆夫妻,恶待父母,罄竹难书。龙王闻后大怒,遂令两条巨龙将其抓来,在黄河滩用雷劈死,此后,两条龙便盘踞于此,警诫人们一定要孝敬老人,不要做伤天害理之事,不然就会受到惩罚;龙居寺的东边有一条小沟叫寺沟,其周围有上百眼泉水汇成溪流顺坡注入黄河;龙居寺西边是螃蟹沟,沟内两块崖石上泉水冒涌而下,泉涌之景映入眼帘。站在龙居寺极目远眺,徐水河自西向东滔滔而来,黄河浪流从北向南奔腾而下,河对面山西的许多村庄尽收眼底、一览无余;近观,寺庙东坡柏树成林,蓊郁翠绿,柏香扑鼻,泉水潺潺不绝,令人身心舒畅。
大约半小时后,我们到达岔峪村附近。“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大路的两旁早已停放了两列长长的车队,犹如两条蜿蜒延伸的巨龙,一眼望不到头。我们在距离村庄有一公里的地方停下车,随着熙熙攘攘的人流慢慢前行。
进入村庄,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伊人湖畔的伊人园。园中有“显父宴宾”“文王初载”“子夏传经”“伊尹耕莘”与“河灯祈福”的文化雕塑,漫步其中,仿佛穿越时空、跨越千年,让人能直观地看到当年一幕一幕清晰的历史场面,感受到岔峪古渡人所特有的那种浓郁厚重的人文风情。
走出伊人园,我们环绕伊人湖转了一圈。伊人湖是借黄河之脉在村内形成的水面景观。村中设有观景亭和观景平台,使人在领略自然山水景观的同时,感受到岔峪人的另一番匠心。湖中水面波光粼粼,平滑如镜,荷叶田田,荷花盛开,水鸭嬉戏,泛起层层涟漪。泛舟湖中,游人可以观赏四周的青山绿水,享受静谧安逸的时光。我们沿着湖边小路行走,由于是河灯节,游人甚多,擦肩接踵,个个兴致很高,人们说说笑笑,时不时有人在摆拍,或者给小孩子拍照,或让路人照全家福,人们的欢声笑语打破了平时的宁静,到处洋溢着节日的喜悦之情。
二
下午5点半,我们来到村部广场。迎面看到的是高大醒目的红色拱形充气彩虹门,上面写有“山水岔峪河灯节”几个方方正正的金黄色大字。在广场北边靠近山脚下的地方,高高地悬挂着腾云驾雾,高瞻远瞩的巨大的河神画像,画像的下方摆放着两绺长长的用红布覆盖着的条桌。桌子上摆满了各家各户巧妇蒸出来放在盘子里的花馍以及瓜果蔬菜等祭祀贡品。
花馍是最吸引人眼球的东西,引来众多游客的关注。与其说它们是花馍,倒不如说它们是精美的艺术品更为妥切!花馍,作为一种传统的民间面食艺术,在岔峪村被赋予了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宗教意义。一盘一盘摆放整齐的花馍中,有的被塑造成颜色粉嫩、造型饱满的寿桃形状,象征着长寿和幸福;有的被制作成形态各异、栩栩如生的动物形象,如凶猛的老虎、威严的狮子,寓意着威风凛凛、驱恶辟邪;还有的花馍上装饰着花草虫鱼,色彩斑斓,绚丽夺目,代表着生活的丰富多彩和富足美好。这些倾注了巧妇们大量心血和智慧的花馍,被视作为最珍贵的祭品,供奉给人们无限敬仰的“河神”,以表达村民们的虔诚敬畏之情。这些集实用性、观赏性和艺术性于一体的花馍,散发出浓郁的麦香味,弥漫在广场的上空,引来很多游人艳羡的目光以及惊呼和赞叹之声。
下午六点整,祭祀仪式正式拉开帷幕。首先,一位德高望重的老者徐徐步入河神画像前庄严宣布“祭祀仪式,现在开始”。顿时,锣鼓喧天,鞭炮大作,焰火射空,顷刻之间天空中接连绽放着形状各异的烟花,光彩夺目,美轮美奂。接下来,全村村民齐聚神像前,在长辈的带领下,在庄严肃穆的氛围中,他们虔诚地向“河神”鞠躬行礼,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畜平安。再下来,是主持活动的那位长者讲话,希望年轻一代铭记先辈们过去生活的艰辛和不易,珍惜现在拥有的和平、安宁与幸福,传承优良的传统文化和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将自己的家园建设得更加美好。
简单的仪式之后,天色渐渐暗淡下来,人们一群群涌入黄河岸边,等待着渴望已久激动人心的放河灯时刻的到来。
三
制作河灯,岔峪人有着丰富的经验。在节日来临之前,他们会选取质地轻盈的木材、纸张、颜料等东西作为制作河灯的材料,然后经过精心的裁剪、拼接、糊裱、绘画和涂色等工序,提前制作出各式各样的河灯。其中,有莲花造型的,寓意着纯洁与美好;有帆船造型的,象征着一帆风顺;还有宝塔形状的,代表着镇妖辟邪。每一盏河灯都是村民们用心制作出来的,它们承载着人们的希望和祈祷,等待着在河水中绽放出璀璨的光芒。
夜幕降临的时候,天空渐渐染上一片墨色,星星在黑暗中微微闪烁。黄河岸边,人头攒动,欢声笑语不绝于耳。随着一声令下,一盏盏河灯被轻轻放入波光粼粼的河面,它们顺着水流缓缓漂游,宛如点点繁星落入人间。河灯中摇摇曳曳闪闪烁烁的火苗在水面上跳跃,照亮了周围的景色,也映红了人们脸上的笑容。此刻,每个人的心灵都沉浸在一片宁静与祥和之中,仿佛可以感受到那些远古时代的人们,也曾在这样的夜晚,放飞内心的期盼和向往。
看到远远漂至河岸附近的河灯,岸边不少人穿过茂密的芦苇丛,纷纷跳入河中,捞灯上岸,因为我们那一带的人认为,捞上来的河灯能给人带来好运,能让人心想事成,事事顺利。
“据说,今天祈子是很灵验的。凡是祈愿有小孩的夫妻,如果能在河灯节这天捞得一盏河灯,来年他们就会得到可爱的宝宝。如若梦想成真,那得到宝宝的父母就一定要到岔峪的还愿屋来还愿。”站在我不远处的一个中年妇女看到有人手里拿着捞到的河灯说道。
“是真的吗?有那么灵验吗?”另一个穿着艳丽时尚的年轻女性好奇地问道。
“是真的,去年我们村就有人祈福求子,今年就生了一对双胞胎,刚才我就看到他们家人在还愿呢!”
听着那两个人饶有兴趣的对话,我和妹妹相视而笑,笑而不语。
也许,心有所盼,美好的愿望就会实现。心想事成不无道理!我心里默默地想着,然后以一颗诚挚之心虔诚地祈祷:祈愿平安、幸福、健康伴随每一盏河灯,照亮我们的前路;祈愿我们的祖国国泰民安,风调雨顺,远离一切灾难,人民安居乐业;也祈愿世界和平,希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希望人类能够共同面对挑战,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河岸边,越来越多的人捞到河灯,热烈的欢呼声和掌声不断响起,整个场面充满了欢乐和激情。除了放河灯和捞河灯之外,还有丰富多彩的演出活动,为这个节日增添了更多的生机与活力。
回家路上,我的脑海中还清晰地浮现着繁星点点和河灯交相辉映的生动画面。车子缓缓前行,我的思绪却越飘越远……
百闻不如一见!岔峪的河灯节不仅仅是一场简单的民俗活动,它更是黄河文化的生动体现和传承。它承载着人们对大自然的敬畏、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对传统文化的坚守。岔峪人以自己的勤劳和聪慧,在当地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支持下,改变了过去生活的模样,把自己的家乡建成集旅游休闲、民俗文化、田园度假和生态体验等于一体的风景区,谱写了一曲新时代乡村振兴之歌,确实令人佩服。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观念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相信岔峪人会不断地丰富河灯节的内容,在为人们带来无尽欢乐和希望的同时,能够一如既往地传承和推广黄河文化的发展,激发更多的人们尊重自然,热爱传统文化,为构建更加美好和谐的社会再续新章。
2024年8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