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山·根与魂】【流年】算盘、记账和苏州数码(散文)
一
会计是一种职业,社会上的所有单位,不管是行政部门还是工商企业都离不开会计。尤其是工商企业,离了会计更是寸步难行。现在会计记账使用电脑,有现成的会计记账软件,验证好原始收据,把数字准确输入电脑就完成了。现在的会计记账几乎用不着多少计算。曾几何时,二三十年之前的会计,计算是会计的基本功。虽然会计计算一般用不上开方、微积分等复杂的数学公式,差不多都是四则运算,但是计算机和计算器出现之前,计算也是很麻烦的事,除去在账簿上记录,还需要工具帮助。
中国传统的计算工具是算盘,以前当会计,打算盘是最起码的基本功。
算盘是现在还能经常见到的东西,很多银行营业员的手头都放着一把算盘。最常见的标准算盘是十三个档位,还有十一挡的,九挡的,更有几十个档位的特大算盘,中药店里供几个人同时使用的。
标准算盘一档七个算珠,中间的横梁上两个珠,下面五个珠。有一种银行专用的小算盘,名叫“一指禅”,只能用一根手指拨拉算盘珠,这种算盘上面一个珠,下面五个珠。算盘横梁下面的算珠每个珠代表数字“一”,上面的两个珠,每珠代表数字“五”。算盘开始使用前,要把上珠拨打到紧靠上面的顶梁,下面的算珠要紧靠下面的底梁。使用的时候,根据计算需要,把算珠拨到中间横梁位置。
正确的打算盘姿势,首先是必须使用右手。有些人天生左撇子,干什么都用左手,只有打算盘不许用左手,如果你开始学算盘时使用左手,会挨老师打的。以前传说某人能双手打算盘,那是胡编的。打算盘使用右手的三个手指,拇指负责把下一档的算珠往上推,食指负责把贴在中间横梁的算珠往下拨,中指负责上面两颗算珠的上下移动。
打算盘首先要练习手指的灵活。真正对算盘使用熟练的人,在不计算时,快速从一头拨到另一头,然后再拨回来。只见一阵手指飞舞,算盘发出“稀里哗啦”的连续响声,算盘珠像跳动的音符,算盘响声如同一首节奏鲜明的轻音乐。
二
算盘是中国特有的计算工具。
自从人类社会出现了商品交换,计算就伴随着产生。最初的计算工具最简单,是用每个人都有的“手指”。手指只有十根,计算就使用了十进位的方法。随着商品交换数量增多,十个手指不够用了,就是搭上脚趾才二十个,人们去想替代的办法。他们用树枝、土块、石子等替代手指脚趾,最初的计算工具出现了。后来人们走出家门进行商品交换,为了使用方便,随身带上这些计算工具。大概土块、石子等过于沉重,就带上小木棍。后来约定成俗,大家都是用木棍计算,木棍成了通用的计算工具。现在想来很可笑,出门做生意,除去售卖的商品,还要带上小木棍,如果是大宗买卖,要带很多的小木棍。
人的行为会随着智能的增长而改变。计算用的小木棍过多,出门时携带很不方便,于是人们在计算的时候就用小木棍的摆法代表数字。横摆、竖摆、分组摆,最初的计算公式出现了。这些小木棍被称为“算筹”,用木棍计算称为“筹算”。不要笑话这种工具落后,这种筹算方法一直使用到明朝初年,直到算盘开始流行才逐渐消失。
算盘的来历,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当时出现了“算板”。人把10个算珠串成一组,一组组排列好,放入木框内,计算时拨动算珠进行计算。这种“算板”就是算盘的雏形。算盘这种计算工具简便,使用起来快捷,出现之后很快流行全国。后来又陆续流传到了日本、朝鲜、美国和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
算盘出现后,逐渐有了用于珠算的口诀。学习珠算时只要把手指练习灵活,按着口诀去拨动算盘珠就可以进行计算。珠算的计算速度,全凭手指的肌肉记忆和大脑对口诀的反应快慢,打算盘十分熟练的人,眼睛看到数字,手指不由自主就会拨动算盘珠,计算结果也随之出来。
三
以前作为一名财会人员,除去要有使用算盘的基本功之外,主要的工作是记账。
在电脑的财会软件出现之前,都是手工记账,会计要会使用各种账簿。解放后行政部门和企事业单位统一采用复式记账法。复式记账法的好处是能够自动报错。复式记账把资金分为“资金来源”和“资金占用”两大类,资金来源说明账上的资金来源何处,资金占用说明资产现实状态。记账的时候,同类资金使用是你增我减,两类资金同时发生关系则同增同减。做账的时候,每次都要登记两次。到月底账目月结,要做“资金平衡表”。平衡表上两类资金的数字一样,表明收支平衡账目正确;若是不一样,说明账目出错,要从头检查核对。
传统的中式记账也要收支平衡,不过是收支两本账,月底总结账目时收入减去支出,再清点剩余的钞票银两,数字相符就算正确。中式使用的账簿和现在结婚典礼时收红包的记账簿差不多,都是竖行登记,最后字的最后一笔要一拉到底,防止再添加数字。汉子的数字分为大小写,为了防止更改,小写后面还要注明大写,现在的支票使用依然如此,阿拉伯数字之外,必须添上汉字大写数字。
现在世界通用的是阿拉伯数字。阿拉伯人与中国有几千年交往,比西方欧洲与中国的交往早很多,按说阿拉伯数字早就应该传进中国,是中国传统书写方式阻碍了阿拉伯数字的使用。中国传统书写方式是从右至左竖写,这种书写方式无法书写阿拉伯数字,阿拉伯数字必须从左至右横写。
那时候的晋商、徽商商业规模都很大,不亚于现在的大公司。他们往来账目繁多,需要很多的财会人员,掌柜的也要随时记录各种数据。传统的汉字数字写起来繁琐费事,于是出现了另一种神秘的书写数字——苏州数码。
四
说苏州数码神秘,是因为很多现代人都没见过。我爷爷做过生意,父亲自年轻时就干财会工作,原来家里有很多旧式账簿。我小时候,这些账簿没了什么用途,都成了我的玩具,被我用来折飞机、折方宝糟蹋了。如果留到今天,也应该成了文物。
据学者考证,苏州数码脱胎于“算筹”,说直白一点,就是来源于算筹使用的小木棍,把小木棍改为在纸上划写。
由于账目登记竖写,苏州码的“一”是一竖,“二”两竖,“三”是三竖。到四就有变化了,四是两笔的叉,和英文的X一样。苏州码的“五”类似阿拉伯数字的8,不过上面要敞口。苏州码的“六”是一点下面一横,“七”是一点两横,“八”是一点三横。“九”字又有了变化,上面一短横,下面一个汉字的“又”字。苏州码的零和阿拉伯数字一样,是个圆圈。
苏州数码不但有一至零的数字,还有专用的“廿”,这个字的读音是niàn。代表三十的是“卅”,读作sà。代表四十的是“卌”,读音sì。苏州数码的百、万、千直接使用汉字,其中万字写现在的简体字。原来简体字的“万”字古时候是一种虫子,数字的万是繁体字,简化汉字时就用现在的“万”替代了,说不定还是从苏州数码中引用过来的。用苏州数码记账,各种计量单位也有特殊写法。如重量的“两”写成“刀”字加一捺,“角”字是个三角形,“尺”字是“又”字叉上不出头等等。
现在的人如果看见用苏州数码记的账簿,无疑和看天书一般,根本无法看明白,而当年却在商业中通行无阻。苏州数码不但苏州使用,而是全国通行,不管是晋商还是徽商,都使用这种数码记账。他们之间的借贷往来,重要的借据、收据都使用这种数码。
中国古代重农轻商,“士农工商”,“商”被排在最后。那些高官重臣发财之后,都是回乡购置田产,很少有投资商业的。明朝开始西风东进,人们发现经商发财比种地快捷得多,于是纷纷投资商业。哪种行业大量出现,就会相应出现本行业的专用文化,苏州数码就是这样产生出现的。
随着社会发展,苏州数码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但是它必定是中华百花园里的一朵绚丽鲜花,尽管已经枯萎,依然有它的历史意义,同样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
五
说一点题外话。
我已经逝去的父亲干了一辈子财会工作,他使用算盘的功夫,全国不敢说,在天津市如果说他第二,没人敢称第一。他曾经作为奇人,在电台的《话说天津卫》中被人讲述过。若说他的计算有多快,五位数带小数点的乘除法,你手拿计算器听别人报数,计算速度绝不会赶上我父亲。报数人的话音刚落,他的等数随口就说出来了。他的计算已经不是珠算,而是心算。
八十年代全国第三次普查人口,是文革后的第一次普查。我们县公安局的于副局长住持这项工作。于局长年轻时曾和父亲同事,父亲被请到公安局协助人口普查。于局长给工作人员下令,所有报表不用再交给他看,都交给父亲过目,父亲说合格就合格,父亲说不合格拿回去从新整理。开始一群工作人员不知道父亲是何方神圣,于局长看出大家心里不服气,一次聚餐之后,于局长对父亲说:“大哥,给他们表演一下。”于是,有人报数字,有人拿计算器核实,过后把一群人惊得目瞪口呆,佩服得五体投地。《话说天津卫》的讲述者孟老师,就是那次看的父亲表演。
父亲的大脑里和计算机一样,里面满满的全是数字。后来父亲被摔成高位截瘫,两条胳膊之下全部失去了知觉,治疗了半年多去世了。去世前他竟然说出,已经输了多少毫升的液!
写到这里,不由得潸然泪下!
现在家里有各种算盘,我也想把这项技艺流传下去,拿出算盘教两个孙子。无奈两个小家伙学了一会儿就没了兴趣,把算盘放到地板上当做滑板车来玩儿。
算盘是我们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已经被国家申请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是在生活中却在逐渐消失,不知用什么方法才能传承下去。至于神秘的苏州数码,现代人看上去和天书一般,已经彻底湮灭在社会发展的滚滚大潮中。
(写于8月7日夜)
灵魂对晤、以心悟心,逝水的时光变得更丰盈和饱满。
善待别人的文字,用心品读,认真品评,是品格和品位的彰显!
我们用真诚和温暖编织起快乐舒心、优雅美丽的流年!
恭喜,您的美文由逝水流年文学社团精华典藏!
感谢赐稿流年,期待再次来稿,顺祝创作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