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山·根与魂】【东篱】感悟“百”字里的力量(散文)
“百发百中”“百舸争流”“百花争艳”……每当读到这样的词语,整个人自然就激发出一种力量,绷紧了身体,甩着脑袋,睁圆了眼睛,大声而急速呼出,一个人好像变成了一百个人,平静的水面顿时波涛滚滚,气吞百里。这种感觉特别奇妙,让人酣畅淋漓,这是“百”这个字带来的不一样的感觉,给予人一股神奇的力量,让人喜欢。
一
参加婚礼,我们祝福一对新人“百年好合”;给老人过生日,我们爱说祝您“长命百岁”;小孩过一百天,要剃胎发以显示隆重;一家养女百家求;早在宋朝,中国就有了《百家姓》……要是说起跟“百”这个字有关的事情,怕是唠叨一天也说不完。
在生活中或者诗句里,“百”多表示一个大概的数,它是现代汉语的常用汉字。“常用”,除了语言习惯,是否也是因为喜欢,我姑且认为是“百”带来的神奇力量,冥冥之中让人爱上了它。爱如此简单,爱就一个字。
“百”字,《说文解字》给出的解释是:“十十也。从一白。数,十百为一贯。相章也。”“百”本为“白”,有一种说法,传说仓颉在数羊(因为羊多数是白的)时,一只一只地数,后来发生了错乱(人们在一只一只地计数时,经常会发生错乱),他就在“白”上加“一横”写成“百”,于是就创造出了“百”这个字,一百一百地数,也确实更“相章也”。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千百年来,我们的诗人也爱用“百”这个字。真美啊!真高啊!怎么突出美?表现高?于是诗人也发现,一个“百”完完全全足够了。我常羡慕会作诗的人,怎么能够做到如此精炼,却又如此有情,四句八言,就让人情不自禁发出赞叹,他们善于发掘一个字的力量。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伟大领袖的毛主席,他很喜欢用“百”,他也是感悟到了“百”字的力量么?这样一想,更加觉得自己的发现了不起,心中百感交集,自豪、激动、兴奋。
二
小时候的我们,常喜欢拿“百”字来说话,好像可以捍卫自己那小小的尊严。
记得上小学报名那天,忐忑不安的我跟在父亲后面来到一个老师的办公室,老师看了我一眼,要我数数,只要数到二十就可以,我理解的意思,是不是入学时对学生的一种最简单的考察。“肯定没问题。”父亲说这话一点也没有吹牛。我记得当时脱口而出:“我能数到一百下。”那个老师笑了笑,大概觉得我有吹牛的嫌疑。当我数到50多的时候,老师微笑地打断了我:“小朋友,真厉害。”我为自己能数到一百下,兴奋自豪了很久,入学后,也成了我当数学课代表的光荣事迹。
没有用“千”,因为知道知道自己还没那本事,达不到那样的程度。也不屑于用“十”,虽然自己也就十岁左右的年纪。只有用“百”,才显得格外有说服力。
大课间玩调皮筋,我也是高手,同学们笑着说:“她能跳一百下。”这一下子就激起了我心中的好胜心,脚底生风,心中激起一股洪荒之力,“哦哦哦,真的能跳到一百下!”让我有了坚持下去的力量。学生时代,最期待老师在试卷上批的那个鲜红的“100”,成了我努力学习的动力。怎么满分就是100呢?有时候考到了90多,就很不甘心,下次就要更用功。上课的时候,更加用力,认真听满一节课,对于小学生来说,这是需要相当意志力的。往往,课桌肚子里的一张纸、外面的一只飞鸟、同学的一个笑声,都能让你打岔、分心。我发现,只要我心里想着那个“100”,自然就屏蔽了一切杂音,学习起来也快了很多,就像一匹不知疲倦的小马。
现在回想起来,这个“一百”,竟然给我学生时代带来数不尽的快乐,我希望这种力量可以延续百年。
三
龙年,小妹喜得千金,小龙宝宝一天天长大,萌萌的,就像个软绵绵的小团子,小宝宝还没到一百天,就会自己翻身、抬头,伸着小手就像要我们抱她玩,一连串的小动作,萌化了我们的心。妹夫更是疼爱,睡觉的小床,出门坐的小推车,喝的奶粉,穿的、用的,都挑好的买。生活条件越来越好,在养育孩子这块,家长很是舍得,跟我们小时候比起来,那就是天上人间,现在的孩子是掉到了蜜罐子里了,幸福啊。
小床里用的被单,摸起来也是软软的,只是跟旁边崭新的衣物相比,可以非常明显看出是一件旧物,早已不见当初的鲜艳。我不禁端详起来,我能想象,它本应该是花花绿绿的颜色:黄的,淡黄、亮黄;红的,鲜红、桃红;绿的,翠绿、嫩绿;蓝的、深蓝……不,应该说是集合了世间各种颜色,就是最会调色的美术大师也未必调得出来。整条被单是由一个个大小不一的豆腐块拼接而成,太让人惊奇。
“这还是你妹妹出生的时候做的‘百家被’,一直留着呢!”母亲不知道什么时候进来了,“过去农村有这样的风俗,刚出生的小孩子盖‘百家被’,有纳百家福的意思,就像孩子的护身符,保佑孩子长命百岁。”挨家挨户讨来一块块的布料,再缝制而成,严丝合缝,那么完美,这就是纳百家福。
百家被的色彩也是有一定讲究的:红色可以辟邪祛灾;“蓝”谐音“拦”,可以阻拦灾难,把所有的妖魔鬼怪拦下。原来还有这样的说法,这是外婆把对儿女的爱转移到小宝宝身上,是老人对孩子的疼爱。一家添丁,百家祝贺,这大概就是物质不丰富的时候,左右邻居最好的祝福。被子中间绣的一个“福”字,集结了全村人的福,是一幅最美的作品,这条百家被,一下子就宝贵起来。“留着当传家宝,这可是花钱都买不到的。”母亲叮嘱。
“过去在民间,还有吃‘百家饭’,穿‘百家衣’这样的说法呢。”
孩子出生后,向亲戚邻居报喜时顺便讨一把米、一块布,回家后,做成“百家饭”“百家衣”,孩子接受了百家的照拂,就能够健康长大。
当然,也不是真的要有一百家,就像古诗里的“百”的用法,是个大概的数字,表示数量足够多的意思。艺术源于生活,就是这意思了。
四
“还记得吗?你们小时候也吃过‘百家饭’。”“可不是吗,我记得。”穷苦的年代,吃“百家饭”,穿“百家衣”,听起来也有一些苦涩和无奈吧。想起了那一年,我背着年幼的妹妹满村子给她找“饭”,那个情景恐怕一辈子也忘不了。
妹妹是六月生,她还不满周岁时,母亲便要去父亲的砖窑厂帮忙,我到了上学年龄还没有上学,因为要在家帮忙带她。大孩子带小孩子,很常见的,我记得读一年级的时候,还常常把妹妹带去学校,让她跟我坐在一起。我最怕她哭,躺在摇床里哭,我就使劲摇,还是不行。抱出来,她哇哇哭个不停,没有办法,我只有背着她到外面,邻居奶奶好心告诉我,妹妹是饿了。“有奶便是娘”,真是很感恩有几个婶婶把奶给她喝。长大后,那些婶婶看到妹妹还常说,你看你这么聪明,也有我们的功劳呢。
这是那个时代的缩影吧,让我们更加懂得珍惜现在的安定,遇到不如意的事情,也能自己劝解,进而感化自己,安然自若,坦然接受命运的安排。
说到穿“百家衣”、吃“百家饭”,一定要说到一个人。
现在的小学语文课本上,有一篇课文叫《为人民服务》,这是毛主席在他的追悼会上的作的演讲,他就是人民英雄张思德同志,他曾经是毛主席的警卫战士,执行任务时为救战友不幸遇难。张思德,1915年出生于巴山深处一个贫苦佃农家庭,7个月大,母亲因病去世,父亲在外也失去消息,后来被自己的叔叔婶婶收养,是吃“千家奶”穿“百家衣”长大的,取名“思德”,寓意永远记住乡亲们的恩情。长大后,他光荣地加入部队,一直为解放劳苦大众而战斗。
“百”字,在中国老百姓的骨子里,自带一种力量,一个人走得快,一群人走得远,一百个人,就有了一百次的希望,而这种希望带来的力量,成为张思德同志为人民服务的原生力量,无怨无悔,献出自己的宝贵生命,可歌可泣,英勇牺牲的张思德永远活在人们心中,又何止百年!
五
这个“百”字,是真有魔力的。教语文的老师都怕改作文,常把改作文比喻成“生孩子”,痛苦之言可想而知。很多学生也最怕写作文,常常憋了半天,才写出几行字,几乎成了学生不爱语文的理由。
我们班小朋友最喜欢写“百字文”。何谓“百字文”呢?顾名思义,就是一百字左右的文章,通常叫小练笔。我发现,叫法不一样,学生的兴趣截然不同。你让学生来一段小练笔,交上来的除了短小还是短小,大家都是写两三句话,就像造句练习。换成“百字文”后,我发现,大部分能写到一百字,还有超过一百字的。为什么会这样,我简单地调查了一下,一百个字,很简单,比起写作文,简单一百倍!
听到这话,我顿时就乐了,学生也爱上了这个“百”。生活中发生的很多小事,写成百字,大家就这样写啊写,练啊练,或百字,或超越百字,自由写,任意发挥,百炼成钢,水到渠成,不再害怕写作,甚至爱上了写文。
往往孩子写一篇文章,很难抓住重点,就像记流水账,而写一百字的短文,那就捡着重点写了,记录生活,都是孩子成长的宝贵经历。
我们还有“百日读”,坚持读书一百天,就能得到能量卡。很多孩子坚持了五六个一百天了,手中的能量卡越来越多。“百”,帮助了学生养成了爱读书的好习惯。
一心只读圣贤书,很多时候,也是因为心中有这种向往,想更加优秀,明白要付出百分百的努力。我也从“百”字中获得很多力量,每次看书学习的时候,坐在电脑前码字的时候,享受到的是快乐,我奢望一下,祝自己快乐百岁吧。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单就一个“百”字,就衍生出很多东西来,是生活,是情趣,也有是艺术。任何一个汉字,都有说头,这才是中华,其中包含的精神,才是文化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