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山·根与魂】【流年】京东肉饼(散文)
一
小麦是人类消费最多的粮食,五大洲的所有国家几乎没有不食用小麦面粉的。东亚以外的国家,烹饪食品以烤制为主,烤肉,烤面包,直接把食品放到火上烤熟。中国的饮食文化世界有名,制作方法也多种多样。食品制作工具上,从很古的时候,中国就发明了煮饭器具。青铜器出现之后,贵族煮饭的锅称为“鼎”,用青铜铸造,普通老百姓使用不起昂贵的青铜鼎,只好继续用由陶土烧制的罐子,称为“釜”。这种“陶釜”在铁器出现之后还很流行。楚汉争雄,楚霸王项羽有“破釜沉舟”之举,若是铁制的锅,砸起来很麻烦,还不如直接扔掉,被砸的肯定还是陶制的“釜”。
史上有“钟鸣鼎食”之说,古来解释此成语是描写贵族人家,吃饭的时候要敲响编钟,在钟声中进食。我很怀疑这种解释。现代人去饭店吃饭,有雅间的饭店尽量去雅间,避开噪杂的大厅。古今一样,谁吃饭也不想嘴巴和耳朵共用,注意了耳朵,就顾不上细品美食的滋味。我想象,古时候一群人围着铜鼎吃饭,铜鼎里煮的食物太热,不敢用手去抓,只能用器具取出来,于是发明出“羹匙”。羹匙也是铜制品,羹匙去铜鼎里取食物,互相磕碰,发出钟鸣般的响声,应该这才是钟鸣鼎食的来源。如果把两个词组互换一下,写成“鼎食钟鸣”就容易理解了。老百姓从瓦釜里取食同样怕热,他们用不起昂贵的铜羹匙,为了不烫手,找来两个小木棍往外夹食物,流传到现在就是筷子。筷子古时候称为“箸”,“箸”字现在还在使用,例如,鼓励人放开了吃的时候会说:“下大箸子夹菜。”
即便是用铜鼎煮食物,也未必能做到完全熟透。史上有个“周公三吐脯”的故事。周公为了表示礼贤下士,吃饭的时候来了客人,马上把嘴里的饭吐出来,赶紧接待客人。大家可以试验一下,嘴里含一口饭,是咽下去的速度快还是吐出来快。这个小典故说明,当时的饭食十分粗糙,需要在嘴里反复咀嚼才能下咽。
中国先民们的智慧是无穷的。他们为了能够顺畅地吃饭,不但改造提高饭锅的性能,还在食品制造上下功夫,于是食品出现了各种花样。
先民们发现,肉和蔬菜吃到嘴里,伴随着米、面食品一块咀嚼滋味最好,做饭时就把米面类食材和肉、蔬菜混合在一起,让它们能同时进入口中。这样在面条之类水煮面食的基础上,“饺子”出现了。后来出现了蒸饭专用的甑,可以把面食和米蒸熟,把饺子放在蒸锅里蒸熟,成了“蒸饺”,再把面粉发酵用于包馅的面皮,蒸熟之后就成了“包子”。饺子、包子直到今天还是人们赞不绝口的美食。
先民们继续探讨食品的制作。除了煮和蒸,他们又发明了“烙”的制作方法。“烙”不同于西方国家的“烤”,烤制食品需要食品直接与火接触。而“烙”则是把铁锅烧热,用锅底的热度把食品“烫熟”,这就是我们几乎每天食用的“烙饼”。
普通烙饼里面只加了油和盐,如果把肉馅包在里面,就成了“肉饼”,又是一种令人垂涎的美食。
二
若用白面烙饼,几乎每个家庭主妇都会做,“主男”会做的也不少,然而肉饼可就不一定会做了。有一次在一个朋友家里吃饭,为了招待我特意做了烙肉饼,出于礼貌,吃到嘴里一个劲地夸赞,心里却不敢恭维。半公分左右的面皮,中间夹着薄薄的肉馅,吃到嘴里要用力嚼,真担心饭后会患上消化不良的疾病。
真正的肉饼讲究薄皮大馅,包住肉馅的面皮越薄越好,精致的肉饼外皮和纸一样薄。
相传肉饼起源于京东三河县(现在是三河市)夏垫镇一带。夏垫镇很早就有回民居住,很多人家以屠宰牛羊为业。一户张姓回民用上好的牛肉做馅,然后包上面皮,用锅烙熟,做成肉饼。
三河肉饼是“卷馅肉饼”。和好面团和肉馅,把面团分成小馒头大小的“剂子”,在案板上擀成薄薄的面片,用刀从面片中间位置往下切一刀,然后往面片上摊肉馅。肉馅只摊四分之三,留下一角不放馅,把这角没有肉馅的面片朝里面折,然后再折其他几个角,把包着肉馅的饼折成扇形,捏严四边,一张肉饼就做成了。
三河肉饼都是扇形,因为里面有两层面皮,所以称为“卷馅肉饼”。后来汉民也学习制作肉饼,出现了猪肉馅的馅饼。
三
馅饼往东传播,传到了相邻的香河县,在香河县得到了发扬光大。现在各大城市里几乎都有“香河肉饼店”,在海外也有很多家店铺,香河肉饼走向了世界。
既然各大城市都有香河肉饼店,大家也许对香河肉饼并不陌生,盘子大小的肉饼,确实香脆可口,其实这样的肉饼根本不是正宗的香河肉饼。
香河肉饼的特色就是个头大。老式的大汽油桶做成炉子,上面放一口略大于炉口大饼铛,一张肉饼就是整个大饼铛大小。卖这种肉饼的店铺有些像广州的小吃店,开放式的操作间在门口,顾客在里面吃饭。制作过程全让顾客亲眼看到,带有表演性质。
制作这种肉饼需要两个人协同完成。一个人用两只胳膊夹住一块大面团,另一个人往面团上按肉馅,面团在两个胳膊之间慢慢下沉,直到成为篮球大小,装满了肉馅的大面团。把这个大面团放到宽大的案板上,用长长的擀面杖在面团上横压竖压,直到面团展开后再用擀面杖去擀,擀到和饼铛同样大小。下面就要看真功夫了,要用擀面杖挑起这张肉饼,放到饼铛里!失误偶尔也会出现,尚未放进饼铛肉饼断了,扔到垃圾桶重新再做!
烙肉饼需要翻锅,翻这种肉饼的是一把大铁铲子,铲头和饼铛一样长,后面安装短短的木把。肉饼烙熟之后,用大锅铲和擀面杖协同把肉饼放到案板上,切成角论斤售卖。不记得一张肉饼的重量了,只记得我带着三个年轻力壮的工人去香河进货,中午吃饭要了一整张肉饼,四个人怎么吃也没吃完。
香河肉饼名气有多大?相传乾隆皇帝有一首赞誉香河肉饼的诗:“香河有奇饼,老妪技艺新,此店一餐毕,忘却天下珍。”2022年冬奥会期间,香河肉饼成为奥运村里的中华美食,让很多海内外奥运健儿品尝到肉饼的独特风味。现在海外已经有很多家香河肉饼店,他们根据当地人的不同口味,对馅料进行了改进,让肉饼这棵中国饮食文化中的古老植株,在全球开出绚丽的花朵。
四
“京东”是个很大的地域概念,多种饮食文化在这一地域中传播。起源于三河的肉饼,经过在香河发扬光大,又继续东传,传到了我们宝坻县。
中华文化的伟大之处就在于,对任何外来的文化从不拒绝,而是改造、消化、吸收。各地域之间的饮食文化传播也是如此。
肉饼流传到宝坻县,宝坻人把肉饼又进行了改造,形成了另一种特色的食品。宝坻肉饼的个头变小了,当年吃饭还要粮票,每张肉饼要二两粮票。肉饼碗口大小,厚度足有两公分,里面有几层面皮相隔肉馅,称为卷馅肉饼,但不是三河卷馅肉饼的扇形,而是圆圆的圆形。
宝坻的卷馅肉饼的特色是,它的肉馅都是猪肉,肥瘦各半,放到饼铛上烙的时候,从饼里往外冒油。烙饼时饼铛里满是一层猪油,肉饼等于是半烙半炸熟的。
在当年缺少油水的农村,宝坻肉饼是最好的解馋美味。每次去县城,只要条件允许,必定要去饭店吃一次肉饼,那种口腹享受简直不可言喻。每人能吃多少?大部分都是一次买一斤粮票的五张肉饼,只有没吃够的,没有剩下的。
现在各种食品极大丰富,人们肚子里的油水只有多余的,没有欠缺的,宝坻肉饼好像再也引不起人们的兴趣。现在宝坻很多饭店都有这种肉饼出售,一般是来了外地客人,带着客人去领略一下地方特色小吃,宝坻人单独吃饭,很少有人再点肉饼。
我现在居住的天津市河东区,有一家名为“老家肉饼”的店铺,开店的老板是陕西人,是我们宝坻的女婿。他岳父原来是饭店厨师,他从岳父手里学来肉饼手艺,又进行了改造。肉饼的馅料不再使用肥猪肉,用纯瘦的猪肉做馅,加上大葱、豆豉等原来的作料,烙出的肉饼还有一点宝坻肉饼的余味。每当舌根想家的时候,就去这家店铺去释放一下乡愁。时间长了,与老板相熟起来,互相加了微信,再想吃肉饼就点他的外卖。
五
肉饼从宝坻继续东传,到了玉田、丰润一带,个头又变小了,成了烧饼大小,称为“肉烧饼”更为合适。
这种肉烧饼也很有特色,都是猪肉做馅,肉馅不是剁得很碎,是一块块小肉丁,里面加上一段段的大葱,有些像山东大包子的肉馅。肉烧饼烙完之后,还要放到炉子里烤,直烤到面皮酥脆,两面还沾满芝麻。
这种肉烧饼吃到嘴里,即酥脆又有咬劲,别有一番风味。
肉饼再往东传就进了唐山,个头变得更小,成了象棋的棋子大小,就是唐山有名的“棋子烧饼”。棋子烧饼其实就是肉馅的小肉饼。这种棋子烧饼各大网站都有售卖,是唐山有名的地方小吃。
想来可笑,京东肉饼从三河一路东传,传到香河个头达到顶峰,每张直径五六十公分。再往下传个头越来越小,直到唐山的棋子烧饼。说明任何饮食文化传播的时候,当地人不是照样模仿,而是进行吸收改造,形成另有特色的地方食品。中华文化的伟大之处就是包容,它从不拒绝任何外来的先进文化,而是把这些先进的东西包容进去,成为自己文化的一部分。
六
中国敞开了改革开放大门,很多外国的东西蜂拥而入。饮食方面,肯德基、麦当劳到处开店,披萨饼、汉堡包也在孩子们中间流行,我的两个孙子经常闹着要吃这些洋食品。
看到披萨饼,不由想起另一种家乡食品——烀饼。把和好的玉米面摊在平底锅里,上面铺上一层馅料。馅料最好是韭菜鸡蛋,也可以用肉馅,然后加水烘熟。吃到口中,下面是酥脆的锅巴,中间绵软,上面是滋味浓郁的馅料。披萨饼的做法,不就是一张烀饼吗。我相信不久的将来,披萨店里会卖中式的大烀饼。
自古民以食为天,饮食是中华民族文化艺苑中一片绚丽花朵,它满含先人们的智慧,能让后人们继往开来,继续发扬光大。中国古代形容太平盛世的时候,有一个词语是“万国来朝”,现在全世界的吃货们都来品尝中国的美食,不正是一种万国来朝吗!
当你在家里研究制作肉饼的时候,你是否意识到,自己也在为中华文化的传承做着贡献。
(写于8月8日)
欣赏老师佳作,期待更多精彩。

灵魂对晤、以心悟心,逝水的时光变得更丰盈和饱满。
善待别人的文字,用心品读,认真品评,是品格和品位的彰显!
我们用真诚和温暖编织起快乐舒心、优雅美丽的流年!
恭喜,您的美文由逝水流年文学社团精华典藏!
感谢赐稿流年,期待再次来稿,顺祝创作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