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山·根与魂】【山河】锅盔(散文)
妹妹再三要求说是新买了一套四居室两大一小三个人住着太空荡,她那里离海边又近,请父亲过去住,好好享受一下晚年。再加上经不住就要上小学的外孙子每小时一个视频两小时一个电话地喊叫着“姥爷您快来呀快来呀”,父亲只好两千里路地去了妹妹那里。这一去就是两年,渐渐地听不到父亲吵吵着要回来的声音了,也很少接到父亲的电话,甚至一个月都不见父亲的电话,都是我三天两头地问候老人家。突然一日,父亲稀罕地打过来电话就说了一句“我想吃锅盔了”,我赶紧告诉了孩子,孩子没敢停顿立刻跑锅盔的名产地凤翔买了一个并在当地就交快递公司寄了过去。
可一个星期没过,父亲又打过来电话,说左邻右居们都想吃一口锅盔,让我再买十个快地过去。父命难违啊,只得叫孩子又去了一趟凤翔那家有着历史的名店买了十个仍在当地快递了过去。也就消停了不到两个礼拜,大清早来电话就响了起来,一看是父亲打来的以为有重要事着急地问父亲怎么了,父亲说新熟识的许多人也要吃锅盔,面子上抹不过去再给寄十个。我嘟囔了一句“爸您都快成了锅盔贩子了”,但还得去买。这次是我跟着孩子一起去的,就是想看看凤翔这家的锅盔怎么就那么吸引人,特别是上了年岁满嘴牙齿都开始不能自作主张的父亲和他新结识的叔叔大爷们怎么能咬得动。没想到这一去竟让我对锅盔有了新的认识,自己也开始三日不吃心里慌了。
孩子开车带我来到凤翔一家专做锅盔的作坊,给我介绍说这是一家传统老作坊,老板姓李。这家作坊的整体状况看起来岁数够大的了少说也有个百十年,房屋结构都很古老。我的好奇眼神被作坊李老板捕捉到了,他笑着说他家的锅盔在这里制作已经有两百多年历史了,是祖代相传的手艺。我疑惑地指指玻璃窗里面的几口浅底大锅,意思这要是用火烧上一百年它恐怕都很难熬过去。
李老板没理乎我的不解,招呼着我们坐下并沏了一壶香茶径直和付款的孩子说道起来。我听听说的都是锅盔和我想要了解的是差不多的意思,就静静地听他俩说起来。最多的都是李老板在说,好像是接着他们上次没说完的话题。
锅盔在咱们西北地区特别是陕甘宁青一带非常著名,有叫锅魁的也有叫干馍馍的,还有叫锅块块的。陕西地区基本都称之为锅盔,凤翔这里也叫锅盔。锅盔是历代城乡民众最喜爱的传统型风味面食,延续数千年而一直被流传。有一段在国内流传最广的“陕西十大怪”让人们尤其是南方地区的人听起来十分费解,其中“烙馍像锅盖”就指的是关中这里的锅盔。说起来可能有人会不相信:一个锅盔烙熟后的直径可以达到七八十厘米,一个小餐桌都放不下,重量在十斤左右,您说吓人不?而厚度更惊人,竟然有十六七厘米,长出一般人的手掌,老虎的嘴张得再大恐怕也咬不下一口来,狮子大张口之说不适于锅盔。
这李老板看起来应该是一位锅盔专家了,墙上挂的许多牌匾都是他的荣誉。
我捡空子插了一句问锅盔的起源,李老板说对于锅盔的来源说法不一,有说周武王伐纣时为解决士兵就餐的快捷方便就用头盔烙馍,这样的馍馍携带也方便,加快了行军速度。而另一说法是诸葛亮考虑到行军打仗中埋锅造饭于随时要作战不利,便命军厨教士兵们用头盔自己烙馍,省时间也更方便。这两个说法虽然都同用头盔但与真正名义上的锅盔有一点差别,周武王发明的因个头不大只能叫墩饼,而诸葛亮发明的同样原因也只能叫诸葛饼。即便秦朝时制作方法得到了进一步创新,烙的饼直径已经达到了近于两尺,又圆又厚的像锅盖一般,但仍然属于墩饼的范畴。
李老板说着递给我一块锅盔说这是他族中传下来的制作手艺又经他父亲改革,外观非常圆,圆边处略厚,馍干瓤酥,没有焦糊的痕迹,看起来色形美观,闻着就香。我放嘴里尝了尝,真像他说的吃起来太有味了,我毫不犹豫地把那块锅盔吃进了肚子里。
孩子问了一句李老板什么我没听清楚,李老板继续讲演起来。
直到唐朝时期,为了修建武则天的乾陵墓这一历史上最庞大的工程,从民间征集了数万名民工进行施工,人这么多吃饭就成了大问题,施工工地上的烹饪用具又严重缺乏。为解决这一问题,监工方就用一口大铁锅将发好的面栽配点盐什么的,烙制出一张特大特厚的面饼分给大家食用,这比用头盔烙制要酥软可口多了,而且可以存放多日不霉变,被人们称为锅盔。这个说法基本就是锅盔的定义了,一直流传到今天。
依照不管哪一种说法都是在说锅盔的形成过程,都说明了锅盔的历史存在和中华民族饮食文化的发源时期,在后人吃起锅盔来是一种饮食文化的体现和享受。
在陕西关中地区,锅盔尤为有名,像陕西乾州的锅盔和泾阳的锅盔以及武功、长武、岐山、扶风等锅盔,更以凤翔的锅盔为经典。酥、干、白、香是凤翔锅盔的特色,即虽干硬但特别耐嚼并非咬不动,吃起来内酥外脆非常入口,老年人和小孩子都能吃,且饼面呈白色并泛光十分香醇味美。
至于锅盔的加工方面,李老板这样介绍,锅盔的制作原料要求比较高,必须选用小麦面精粉,特别是黄土高原地区的小麦最有面味很筋道,适合于做锅盔。锅盔的做法,操作起来用的是力道,压榨和揉面是一项体力活。揉搓好先醒一会,然后在浅锅中用慢火烘烤。做锅盔考验的是耐心,心急做不出来好锅盔。
待李老板说得差不多了,悉心打包好的锅盔也送了进来。李老板和孩子客套了几句收下了钱,额外又给了我一个重量不下于五斤的锅盔,说这是他新调味的新品种希望我吃了多提宝贵意见。
我对这位李老板的影响很好,不是我拿了他的锅盔而是他说了这么多锅盔话一句都没有宣扬他这个作坊,不愧是百年作坊凭得是真材实料和真本事。
我少年的时候就比较喜欢锅盔,是因为一块锅盔就可以让我一天都不会感到饥饿,在中学时就曾经写过这么一首诗说的就是锅盔:一团面饼/铺在历史的铁锅上/随着时光的流转/渐渐熟透/岁月的精华被它汲取/醇厚被韵味裹满。
锅盔,由古代单纯的野战食品转为集体人群用餐的主食再转变为近代乃至今天的日常食品,以其独特的几何形状和制作工艺成为了中国传统饮食文化中的一部分,承载着极为丰富的传统文化意义。锅盔的演变过程既见证了中国古代的军事饮食文化,也反映出中华民族对食物的创新和传承。锅盔,已经成为中国传统饮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