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山·根与魂】【云水】礼泉烙面(散文)
一
提起关中面食,估计很多老陕人都能像竹筒倒豆子,如数家珍说出一大串,像臊子面,油泼面、提花面等等。但是一说到礼泉烙面,恐怕很少有人知晓。因为这种面属于小众美食,主要流行于陕西礼泉、乾县、兴平等地。
烙面虽然存在的地域面积较小,但来头之大让人不可小觑。烙面,古称饼面,汤饼,此面起源于三千多年前的商末周初。相传周武王巡猎途中,经过礼泉县时不慎坠马受伤,被当地农民所救,养伤过程中,吃到了当地烙面,对其美味暂不绝口。由于烙面存贮期长、方便携带、热汤冲泡即可食用等优点,被周武王带回营中,选定为伐纣的军用食粮。数万军兵,背负着烙面浩浩荡荡开赴朝歌(今河南商丘西南),最终打败昏庸无道的商纣王,开启周朝。后人因此称烙面为“世界最早的方便面”。
秦朝时期,烙面就已经有了“大秦第一面” 的称号,在大唐时期尤为盛行,被誉为“中华面食皇后”和“世界面食之鼻祖”。据说唐太宗李世民喜食烙面,将它作为晚膳。也曾几度被历代王朝封为御用食品和养生食品。
或许只有走进礼泉县,才能吃到最正宗的烙面。
记得二十多年前,九月秋高气爽,我转到礼泉县一所高中就读,因为当时那所学校高考升学率比较高,加上表叔在那所学校教书,所以父母毫不犹豫将我送到那里读书。尽管毕业班学习生活紧张而忙碌,但是周末学校也会放半天,让学生自由支配。每次看见附近同学星期天中午欢欢喜喜回家去,心里颇为失落,可也无可奈何,因为我家离得远。
舍友们都热情友好,对我这个“外来户”特别关照,周末下午她们返校,从家里带来好吃的,都会让我一起分享,这让想家的心情得到些许安慰,他们的淳朴热情,犹如一股股暖流,让我非常感动。
邻铺的赵静梅是最后一个走进宿舍的。随后,她从布兜里掏出一个大饭盒,打开盖子,让我拿一只碗,说她带来了烙面,这是礼泉特色美食,我肯定没吃过。我赶忙说自己买饭吃了,但她不容分说,自己动手,从墙壁架板上取下我的碗筷,将饭盒中的吃食分我一半,又端起暖水瓶,将开水倒进碗里,并提醒我烙面要趁热吃,凉了就不好吃了。盛情难却,我只好端起碗,连声说谢谢。
碗里一股诱人香味扑鼻而来,韭菜叶宽的烙面上飘着五颜六色的蔬菜,还有两块排骨看起来很诱人,我轻轻尝了一口,烙面柔软劲道,香气四溢,好味道鲜美,好似碗里的香气都聚集在面里。
我一边吃一边想,烙面难道是在锅里烙熟的吗?怎么烙的呢?我道出心中的疑惑,静梅说,烙面具体怎么做,这得问她母亲。等放寒假时,让我去她家里,看她母亲怎么制作。因为每年到腊月底,他们村家家户户都要摊烙面,就像过年准备年货一样。
二
秋去冬来,日子在每天紧张的学习中打马而过,不知不觉,一学期接近尾声。期末考试刚结束,静梅就邀我去她家玩。吃完饭,静梅神秘地说,明天家里要加工烙面,趁此机会让我长长见识。我一听,心情格外激动,充满了期待。
静梅母亲姓李,我叫她李阿姨。一觉醒来六点多,天光还没大亮,隐隐约约听到外面有动静,静梅说她母亲开始制作烙面了。于是,我赶快起床,来到厨房,只见李阿姨站在案板前,提着面袋子,将面粉倒入一个大瓷盆,又从锅里舀了水倒进盆里,将水和面粉反复揉搓,攒成一个个面团。她动作娴熟,如行云流水般,一气呵成。她说,和做手擀面一样,加工烙面也要先和面、饧面,不同的是,摊烙面前,还要洗面。洗面就是将面团里的面筋洗出来,这样制作出来的烙面平整光滑,色泽诱人。
洗面耗费时间长,人多力量大,静梅和赵叔也自觉参与其中。我也不能袖手旁观,于是抓起一个面团,塞入水中搓洗。赵叔比较健谈,性格开朗,他说,由于以前粮食紧缺,礼泉人只有过年时才能吃到烙面,小孩子最盼过年,有几句童谣这样说的:“弄啥好?过年好!过年买糖带买炮,烙面挂面能吃饱!”现在生活条件越来越好,一年四季都能吃上烙面。
大家坐在火炉边,有说有笑,反复抓洗面团,不知不觉盆中的清水渐渐变成莹白如雪的面糊,手中大面团缩小成小块面筋。
摊烙面,需要家中成员相互协作,常为夫妻二人共同完成。吃过早饭,赵叔将做饭的锅端到院子里,在锅台上架起一块铁板,然后抓起一把麦秸,开始烧火,李阿姨快速给钢板刷上油,然后舀一大勺面糊,转圈倒在钢板上,只听滋啦一声,面糊遇热,产生强烈反应。她赶忙拿起一个大锅铲,将面糊刮平,上下翻几次后,一个薄饼新鲜出炉。这一幕似曾相识,我记得奶奶摊煎饼就是这么操作的。李阿姨说这一步和摊煎饼没什么两样,所以这就是为什么制作烙面也叫“摊烙面”。只是这种面糊比较粘稠,饼比较厚,而且要经过晾晒,烙面才能长时间存放。虽然外面天气严寒,但厨房里热浪滚滚,李阿姨额头渗出了汗珠。
那天天气出奇的好,李阿姨将摊好的薄饼一一晾晒在院子的铁丝上,一张张就像排列整齐的士兵,颇为壮观。下午四五点左右,赵叔将薄饼一一收起,一摞摞摆放整齐。他随后和李阿姨一起动手,抬来一块青石,压在薄饼上,他们说只有这样,才能使切出来的烙面齐整美观。第二天,李阿姨和赵叔花费近一个小时,将薄饼切割成一公分宽的长条,码放整齐放在竹筐里,完成这一步,他们才长长舒了一口气。我不仅感叹加工烙面费时费力,也佩服李阿姨和赵叔配合默契,聪明能干。赵叔笑着说,樱桃好吃树难栽,加工烙面虽然辛苦,但吃起来方便,晾干的烙面放十天半个月也不会坏。其实做任何事都一样,有足够付出才有期望中的收获。
三
礼泉人有个讲究,就是婚丧嫁娶、红白喜事都要吃烙面。我有个侄女嫁到礼泉县阡东镇,结婚那天,早饭吃烙面。那场景热火朝天,别有一番景象,至今记忆深刻。
虽然正值寒冬腊月,滴水成冰,但那天是大喜的日子,侄女婆家家里人来人往,喜气洋洋,热闹非凡。我们刚到一会儿,就有人让我们吃早饭。帮忙的村院乡党分工明确,有条不紊,早已将餐桌摆放整齐,恭候四方来客。客人们坐定后,执事人一声令下,端盘的小伙子们来回穿梭,一碗碗热气腾腾的烙面端上桌,一股香味也扑鼻而来,汤里飘着红红的辣椒、嫩绿的韭菜叶,还有肉丝、黄花菜、木耳等,色泽诱人,让人食欲大开。
一位老者喊了一声“端碗”, 众人拿起筷子,伸进碗里,挑起烙面,顷刻间,一阵吸溜声响起,就像一曲激情澎湃的乐曲,富有感染力。一碗烙面只需三两口,客人吃完后要将空碗立即推到一边,头不抬嘴不擦,迅速端过另一碗接着吃。不大一会儿,各个桌子上就摆满了空汤碗。我看得有点傻眼,这吃饭速度就像风卷残云,迅雷不及掩耳之势。
此时,最辛苦的莫过于那些端盘跑堂的半大小伙子了,既要马不停蹄端上刚浇好的烙面碗,同时还要撤下客人刚吃完的汤碗,来回更替速度之快让人惊叹。好似客人能吃多快,他们就能上多快。他们就像上紧了发条的钟,脚不点地,手托木盘来回一溜小跑。
院里院外,到处弥漫着烙面的香味,客人吃得是津津有味,端盘的小伙跑得满头大汗。而且,我还发现一种奇怪现象,客人吃烙面,都不喝汤,在很多人看来,营养都在汤里。当我端碗喝了一口汤,旁边一位老者赶忙制止我,吃烙面不喝汤。这是为什么呢?我不解地问。
老者不紧不慢地说,吃烙面那是有讲究的。要面少汤多,烙面遇到热汤,孔隙开张,汤的鲜香美味迅速渗入面中,面很容易泡软,所以为了保持烙面口味纯正,一般一碗烙面量不能太大,挑三四筷子就搞定,速战速决。只有即浇即食,才能品味到烙面的筋道和香辣美味,这也正是礼泉烙面的魅力所在。
看来,礼泉人吃起烙面特别豪横,动辄就是一二十碗,即使小孩子最少也要来四五碗。外地人不明底细,以为礼泉人饭量惊人,其实并非如此。还有,最重要一点,吃烙面不喝汤,喝汤很容易饱腹,吃不了几碗。这也反映了礼泉人热情好客,待人真诚实在的一面。原来是这样,听老者这么一说,我恍然大悟。怪不得当年在赵静梅家吃烙面,李阿姨提醒我多吃面,少喝汤,当时我也没问其中的缘由。
老者很健谈,他说,浇烙面汤以熬好的骨头汤为最佳,再放入五香大料,油盐酱醋等,尤其不能缺少油泼辣子,它是陕西面食的灵魂调味品。再放入豆腐丁、肉臊子,最后往灶膛扔进一块硬柴,使汤一直保持小滚,食用时一手端碗,一手捏一撮烙面放入碗内。再放入烫熟的木耳、黄花菜、韭菜、香菜等,舀几勺热辣滚烫的汤汁即可食用。
一碗碗色泽诱人的骨头汤,放进细白如丝的烙面,香辣过瘾,咥了一碗又一碗,让人红光满面,齿颊生香,回味不断。
四
现在人生活节奏加快,烙面因为食用方便,越来越受到人们青睐。烙面作坊遍地开花,遍布礼泉各个乡镇。吃烙面不再是逢年过节、婚丧嫁娶的专利,只要想吃,随时都能吃到。烙面对于礼泉人,已经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饮食文化。
这种面食不仅满足了人们对美食的追求,也成为了当地文化的一部分,为礼泉的文旅和经济发展添砖加瓦。在礼泉县袁家村,既可以吃到味道正宗的烙面,一饱口福,还可以走进烙面作坊,作坊主人会传授加工烙面的秘诀,让游客亲身体验动手操作的乐趣。
烙面作为一种传统美食,近年来影响力不断扩大,已经从礼泉发展到西安、咸阳等地。我们当地,街头巷尾隔三差五就能看到骑着电动三轮车走街串巷卖烙面的小贩。
烙面的兴盛不仅体现在地域影响力的扩大,还体现在其作为一种传统美食的文化价值和市场潜力逐渐被人们发现、认可和重视。现在,礼泉烙面也能乘上快递专车,到达祖国各地。即使远相隔千里万里,也能品尝到正宗的礼泉烙面。
“北方的饺子,南方的汤圆,新疆的烤肉,大连的海鲜,中华美食千千万,我最爱喹咱礼泉烙面肉汤香,臊子爨,雪白的烙面细如线,滚汤浇,味道鲜,面条像莲花转呀转圈圈,吹不透的辣子油,未动筷子就冒汗……”早上起来,十三狼一首《礼泉烙面》在耳边回荡,唱得激情澎湃,酣畅淋漓。老公说这诗歌把人唱馋了,今天咱们也去街道吃烙面,怎么样?
我和孩子热情响应。此时此刻,我的眼前不由自主浮现出二十多年前,第一次在高三宿舍吃烙面的动人画面……
烙面其实就是提前摊好的厚煎饼阴干,切成细丝,吃的生活捏几撮,放在滚热的肉汤里,加点配菜,及时吃,不能耽搁。
再次感谢老师写的精彩编按,祝老师文丰笔健,生活愉快。
陕西面食丰富多样,烙面属于做法比较特殊的一种面食,提前烙熟,晾干,切丝,吃起来很方便。
祝老师秋安吉祥,佳作不断。
礼泉烙面,以前真不知道,在那边上学后才知道,虽然是邻县,但饮食习惯有差异。人常说,十里习俗不同,果真如此。这种面的优点就是提烙熟,晾干,切好,吃起来方便。
再次感谢老师关注和精彩留墨,祝老师文丰笔健,万事顺心如意。
老师的赞许是我写作前行的动力,让我信心倍增。喜欢看老师文章,结构严谨,笔触沉稳优美,内涵深刻,是云彩学习的典范。向老师学习。
再次感谢老师支持,祝老师秋安快乐,写作愉快。
北方美食多种多样,陕西更是如此,一个月,每天吃一种,都不重样。干的汤的,手擀面,扯面,烙面等等,做法多种多样。老师如果有空,欢迎来陕西旅游,品尝陕西各种特色美食。老师小说越写越老道娴熟,向老师学习。
祝老师秋安快乐,工作愉快,佳作不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