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风恋碧潭 >> 短篇 >> 江山征文 >> 【江山·根与魂】【风恋】我的川剧情缘(散文)

精品 【江山·根与魂】【风恋】我的川剧情缘(散文)


作者:卢海阳 白丁,13.1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771发表时间:2024-08-10 23:45:09

川剧诞生于巴蜀文明,起源于明代的四川地区,也是长江文明孕育的独特的戏剧成果。在清朝时期,川剧得到了更大的发展。川剧流播于川渝滇黔甚至台湾地区,影响非常广泛。
   我的姨婆特别喜欢看川剧,我的大姨爹还是川剧伴奏中的司鼓,听母亲说我大姨爹打司鼓与交响乐团的指挥一样重要。十多年以后,我终于见识了大姨爹总是神气的用小鼓与板共同指示节奏,指挥着一场又一场的川剧演出。
   而我与川剧的情缘,发轫于上个世纪70年代,虽然那时的生活平淡,但是我们居住的715厂宿舍有一座很大的礼堂,当时叫俱乐部,而我家就在俱乐部大门旁。这个俱乐部一年四季都有许多演出。如:当时的样板戏、四川曲艺队邹忠新的金钱板和李月秋的四川清音,还有各杂技团的各种杂技、魔术表演,以及各种剧团的京剧或川剧表演。
   我出生于60年代初,母亲说我生下来就声音好听,后来一听到音乐就会跳舞,母亲说我舞姿优美。由此,那时候无论是什么演出,母亲都会节衣缩食给我买一张几分钱的丙票,让我独自去看。其中,我最喜欢看的是川剧《江姐》和《白蛇传》,因此也喜欢上了川剧。特别是《白蛇传》里,白蛇和青蛇的服装艳丽好看,于是也想去唱川剧,穿漂亮的衣服。小伙伴们见我对川剧着迷,就奇怪地问我:“你能听懂川剧里的话吗?”“川剧里的话是四川话,怎么会听不懂呢?”我也奇怪地反问道。“我要看打出的字幕,才知道川剧里讲的是什么内容。”小伙伴接着说。原来,川剧也需要听懂,难怪我姨婆总说听戏不说看戏。
   当时第一天晚上演川剧《白蛇传》的时候,表演到许仙听了法海的话让白娘子喝了雄黄酒。白蛇知道要现出原形了,说要去睡会觉。刹时全场的灯熄灭了。过了一会儿,追灯打在了白娘子躺下的地方,一条盘缠的巨大白蛇吐着红舌头,许仙看到后立刻吓晕过去。
   第二天《白蛇传》的票很快就卖完了,大家都要来看白娘子变白蛇。晚上再次表演到许仙让白娘子喝雄黄酒时,追灯照到的是许仙吓得“哐当”一声倒地。观众们喝起了倒彩。后来才知道第一天演出后,有人去把川剧团告了,说他们宣传封建迷信。后来就把白娘子变白蛇的片段删掉不演了,这也成了许多观众的遗憾。
   还记得看川剧《江姐》的时候,当江姐来到华蓥山,山间幺店子老板娘的唱腔诙谐有趣,看一遍我就记住了唱腔,现在也会唱。“胆大骑龙又骑虎,胆小只有抱鸡母,天下那个穷人拉紧手哎,斧头劈开那个通天路。”
   后来到了八十年代改革开放以后,川剧除了演现代戏,还恢复演出了传统戏,成都市劳动人民文化宫川剧队的表演几乎座无虚席。这时海峡两岸也开放了,许多台湾同胞回大陆省亲,他们更喜欢看川剧表演。听大姨爹的女儿告诉我,说台湾人太喜欢听川剧了,有些听众很欣赏大姨爹打司鼓的技艺,还送给大姨爹金戒子。
   大姨爹除了在川剧队打司鼓,其他时间就和玩票的玩友们打围鼓。在川剧振兴的日子里,大姨爹真是到处当老师,忙得不亦乐乎。就在这个时候,大姨爹介绍我加入了成都市劳动人民文化宫艺术团川剧队,让我再续川剧情缘。
   成都市劳动人民文化宫川剧队里的演员,大多是川剧团退下来的老艺人,以及一些川剧表演过硬的业余爱好者。一切都是百废待兴,也需要我们这些十七、八岁的小年轻,走走台打打杂。特别是大幕戏中,丫鬟都需要八个,至少也需要四个。我演川剧就从演丫鬟开始,从一句台词,到一句唱腔开始,然后是折子戏《柜中缘》中的妹妹玉莲。
   当时,我除了下班以后去川剧队排练演出,就是去锦江剧场观摩川剧。看得最多的是竟华、晓艇、筱舫的演出。那时耧厢的票也才几元钱一张。现在去锦江剧场看川剧,票价依次是280元、‌200元和150元。‌那时候,我特别喜欢的是竞华演唱的川剧折子戏《三祭江》和《拷红》。川剧《三祭江》讲的是三国时期,刘备想为关羽和张飞复仇。进攻东吴时,壮志未酬病死白帝城。刘备的夫人孙尚香,‌作为东吴郡主听闻此噩耗后,带着香蜡纸钱来到江边祭奠,三次分别祭奠了刘、关、张弟兄三人,最后投江而死。《三祭江》是一出需要高腔、‌胡琴、‌弹戏三种声腔表演的剧目。‌竞华的唱腔极富感染力,尤善以唱腔塑人,她使用不同的声腔来哭祭刘、‌关、‌张三兄弟,‌达到了良好的演出效果。‌
   而川剧折子戏《拷红》是大幕戏《西厢记》中的一折。讲述了小姐崔莺莺‌的母亲崔夫人察觉女儿与张生有私情,召来侍女红娘拷问。红娘有意撮合小姐崔莺莺与相公张生,对老夫人许婚后又赖婚的行为很不满意,因而虽被崔夫人遭责打却仍燃据理争辩。最后,老夫人听了红娘陈述利害得失后,不得不顺水推舟,答应了女儿崔莺莺与张生的婚事。竞华在弹戏《拷红》的唱腔中,加入了四川清音哈哈腔,旋律动听,她声情并茂的唱功及活泼可爱的形象演活了红娘。后来我也反复看竞华演出的《拷红》,听磁带学唱《拷红》。
   竞华一直是我喜欢的川剧演员,她不仅个人演艺水平高超,而且还尽心尽力培养年轻演员,‌全身心地传授技艺,‌搞好川剧的传承。特别是她在身患癌症,甚至病入膏肓的时候,还在病房手把手地教青年演员沈铁梅唱戏,她说要抓紧时间,把她的技艺全部教给沈铁梅。
   作为竞派传承人沈铁梅没有辜负老师,三获“梅花奖”。特别是1988年,沈铁梅赴京参加中国首届戏剧节,她的《三祭江》不仅体现了“竞派”艺术的特色,并在继承与创新上作了可贵的探索。她的演出倾倒了首都观众,博得了戏剧界的高度评价,荣获第六届中国戏剧“梅花奖”。
   竞华和沈铁梅都是川剧界的翘楚,她们扎实的唱念做打技巧,展示出了高超的技艺,令人叹为观止。观看竞华和沈铁梅的川剧表演,会感受到川剧的独特魅力。对我来说,也是我川剧情缘的升华。
   现在川剧已经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不少祖国各地来成都旅行的游客,也把看一场川剧体会非遗作为旅行的目的。看到蓉城的大街小巷特别是旅游景区,川剧艺术更是在发扬光大,实在是令人欢欣鼓舞。
  

共 2367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川剧,顾名思义,是四川地区的传统地方戏曲,曾经在巴蜀大地,乃至整个西南地区风靡一时。而“变脸”是现代川剧中的精华,可谓是川剧的代名词,是四川的一张名片。而作者着重讲述了自己与川剧的渊源与情结,因为家住在715厂的俱乐部旁边,俱乐部经常演戏。有着耳濡目染的得天独厚条件、加上有姨婆的宣贯,有从事川剧工作的大姨爹影响,所以从小便喜欢上川剧,以致走上了川剧舞台的一段川剧艺术情缘。在讲述自己川剧情缘的同时,介绍了川剧多个名演员和著名的传统剧目,川剧艺术的专业名词、专业知识、演艺技巧与知识顺势随笔端溢出,使读者有耳目一新之感。读了卢老师的文章,我相信不了解川剧的得以了解,不喜欢川剧的也会萌生“想看一场川剧”的想法。我小时候跟着母亲去公社大礼堂看过几场川剧,虽然还没上学的我,不太看得懂,但有一场大概是演的《四郎探母》,把小小的我眼泪都看出来了,那次演出剧团好像是四川省资中县川剧团。我母亲没读过书,也对川剧情有独钟,可见,川剧艺术的魅力,对大众的影响!相信川剧这种传统地方戏曲,在国家的重视下,作为文化艺术能得到更好的保护和传承!文章语言流畅生动,专业性极强,情感真挚饱满,构思精妙,主题鲜明积极,给川剧艺术的振兴鼓与呼。佳作拜读,力荐共赏!感谢赐稿支持风恋碧潭社团。问好作者!【编辑:碧潭飘雪】【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408110007】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碧潭飘雪        2024-08-11 10:33:18
  感谢卢老师辛苦创作赐稿支持风恋碧潭社团和江山征文!为大家奉献了这么具有深远意义的佳作美文!祝夏安吉祥,创作愉快!
碧潭飘雪
2 楼        文友:张忠福        2024-08-11 10:34:22
  对川剧的印象,最初也只停留于变脸、喷火、滚灯等片刻间便能抓住人眼球的技巧。今年4月有幸听了川剧大家陈巧茹女士的一堂课,她边讲边演,给我们现场再现了《白蛇传》、《江姐》等剧目中的部分唱段,几百人的学术大厅掌声雷动。读了海阳老师的文章,深感老师对川剧有着深情厚爱和独到解读,也算是给我作了一次川剧知识普及。致敬老师!
回复2 楼        文友:卢海阳        2024-08-11 12:47:46
  感谢张老师关注留言,感谢平台的征文活动,唤起了我们对川剧及演员们的美好回忆。
3 楼        文友:碧潭飘雪        2024-08-11 10:36:22
  文章构思精妙,语言生动流畅,专业性极强,情感真挚饱满,主题鲜明积极,寓意深远!是一篇为川剧艺术的振兴鼓与呼的好文章!对文化艺术传承具有重要意义。佳作拜读学习!
碧潭飘雪
回复3 楼        文友:卢海阳        2024-08-11 12:48:39
  感谢社长的精彩点评!
4 楼        文友:碧潭飘雪        2024-08-11 10:39:38
  欢迎卢老师继续呈现精彩!由于小编水平有限,编按若有理解不到之处,敬请海涵并提出,以便改进。祝健康吉祥8040,创作愉快!
碧潭飘雪
回复4 楼        文友:卢海阳        2024-08-11 12:49:56
  感谢社长百忙之中退出拙作。
5 楼        文友:碧潭飘雪        2024-08-11 10:40:01
  佳作已申报精品。7116
碧潭飘雪
6 楼        文友:卢海阳        2024-08-11 12:41:52
  感谢社长带病坚持发稿,并给与鼓励!
7 楼        文友:卢海阳        2024-08-12 15:17:28
  金牛作协会员朱明新(朱三哥)为卢海阳散文《我的川剧情缘》留言:
   在1978年,德阳川剧团,文革后首次在省建工俱乐部演出《逼上梁山》。我和发小骑自行车去看演出,在横木座上站着看。当时人山人海,挤满了人,那演魯智深的胖大和尚,肚皮一怂一怂的,真是栩栩如生,十分精采,至今难忘。
8 楼        文友:卢海阳        2024-08-12 15:20:48
  感谢金牛作协会员朱明新(朱三哥)阅读关注留言,由此可见川剧艺术以其独特的魅力,在观众的心目中影响深远,不愧是国家级非遗项目。
9 楼        文友:碧潭飘雪        2024-08-13 17:24:13
  恭喜祝贺卢老师佳作获得精品!也祝贺社团!感谢江山领导和评委关照支持!
碧潭飘雪
10 楼        文友:纪昀清        2025-01-28 06:17:01
  欣赏佳作!祝好!
中国散文学会会员,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陕西省散文学会会员,西安市作家协会会员,长篇连载《砥砺人生》
共 10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