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山·根与魂】【风恋】我的川剧情缘(散文)
川剧诞生于巴蜀文明,起源于明代的四川地区,也是长江文明孕育的独特的戏剧成果。在清朝时期,川剧得到了更大的发展。川剧流播于川渝滇黔甚至台湾地区,影响非常广泛。
我的姨婆特别喜欢看川剧,我的大姨爹还是川剧伴奏中的司鼓,听母亲说我大姨爹打司鼓与交响乐团的指挥一样重要。十多年以后,我终于见识了大姨爹总是神气的用小鼓与板共同指示节奏,指挥着一场又一场的川剧演出。
而我与川剧的情缘,发轫于上个世纪70年代,虽然那时的生活平淡,但是我们居住的715厂宿舍有一座很大的礼堂,当时叫俱乐部,而我家就在俱乐部大门旁。这个俱乐部一年四季都有许多演出。如:当时的样板戏、四川曲艺队邹忠新的金钱板和李月秋的四川清音,还有各杂技团的各种杂技、魔术表演,以及各种剧团的京剧或川剧表演。
我出生于60年代初,母亲说我生下来就声音好听,后来一听到音乐就会跳舞,母亲说我舞姿优美。由此,那时候无论是什么演出,母亲都会节衣缩食给我买一张几分钱的丙票,让我独自去看。其中,我最喜欢看的是川剧《江姐》和《白蛇传》,因此也喜欢上了川剧。特别是《白蛇传》里,白蛇和青蛇的服装艳丽好看,于是也想去唱川剧,穿漂亮的衣服。小伙伴们见我对川剧着迷,就奇怪地问我:“你能听懂川剧里的话吗?”“川剧里的话是四川话,怎么会听不懂呢?”我也奇怪地反问道。“我要看打出的字幕,才知道川剧里讲的是什么内容。”小伙伴接着说。原来,川剧也需要听懂,难怪我姨婆总说听戏不说看戏。
当时第一天晚上演川剧《白蛇传》的时候,表演到许仙听了法海的话让白娘子喝了雄黄酒。白蛇知道要现出原形了,说要去睡会觉。刹时全场的灯熄灭了。过了一会儿,追灯打在了白娘子躺下的地方,一条盘缠的巨大白蛇吐着红舌头,许仙看到后立刻吓晕过去。
第二天《白蛇传》的票很快就卖完了,大家都要来看白娘子变白蛇。晚上再次表演到许仙让白娘子喝雄黄酒时,追灯照到的是许仙吓得“哐当”一声倒地。观众们喝起了倒彩。后来才知道第一天演出后,有人去把川剧团告了,说他们宣传封建迷信。后来就把白娘子变白蛇的片段删掉不演了,这也成了许多观众的遗憾。
还记得看川剧《江姐》的时候,当江姐来到华蓥山,山间幺店子老板娘的唱腔诙谐有趣,看一遍我就记住了唱腔,现在也会唱。“胆大骑龙又骑虎,胆小只有抱鸡母,天下那个穷人拉紧手哎,斧头劈开那个通天路。”
后来到了八十年代改革开放以后,川剧除了演现代戏,还恢复演出了传统戏,成都市劳动人民文化宫川剧队的表演几乎座无虚席。这时海峡两岸也开放了,许多台湾同胞回大陆省亲,他们更喜欢看川剧表演。听大姨爹的女儿告诉我,说台湾人太喜欢听川剧了,有些听众很欣赏大姨爹打司鼓的技艺,还送给大姨爹金戒子。
大姨爹除了在川剧队打司鼓,其他时间就和玩票的玩友们打围鼓。在川剧振兴的日子里,大姨爹真是到处当老师,忙得不亦乐乎。就在这个时候,大姨爹介绍我加入了成都市劳动人民文化宫艺术团川剧队,让我再续川剧情缘。
成都市劳动人民文化宫川剧队里的演员,大多是川剧团退下来的老艺人,以及一些川剧表演过硬的业余爱好者。一切都是百废待兴,也需要我们这些十七、八岁的小年轻,走走台打打杂。特别是大幕戏中,丫鬟都需要八个,至少也需要四个。我演川剧就从演丫鬟开始,从一句台词,到一句唱腔开始,然后是折子戏《柜中缘》中的妹妹玉莲。
当时,我除了下班以后去川剧队排练演出,就是去锦江剧场观摩川剧。看得最多的是竟华、晓艇、筱舫的演出。那时耧厢的票也才几元钱一张。现在去锦江剧场看川剧,票价依次是280元、200元和150元。那时候,我特别喜欢的是竞华演唱的川剧折子戏《三祭江》和《拷红》。川剧《三祭江》讲的是三国时期,刘备想为关羽和张飞复仇。进攻东吴时,壮志未酬病死白帝城。刘备的夫人孙尚香,作为东吴郡主听闻此噩耗后,带着香蜡纸钱来到江边祭奠,三次分别祭奠了刘、关、张弟兄三人,最后投江而死。《三祭江》是一出需要高腔、胡琴、弹戏三种声腔表演的剧目。竞华的唱腔极富感染力,尤善以唱腔塑人,她使用不同的声腔来哭祭刘、关、张三兄弟,达到了良好的演出效果。
而川剧折子戏《拷红》是大幕戏《西厢记》中的一折。讲述了小姐崔莺莺的母亲崔夫人察觉女儿与张生有私情,召来侍女红娘拷问。红娘有意撮合小姐崔莺莺与相公张生,对老夫人许婚后又赖婚的行为很不满意,因而虽被崔夫人遭责打却仍燃据理争辩。最后,老夫人听了红娘陈述利害得失后,不得不顺水推舟,答应了女儿崔莺莺与张生的婚事。竞华在弹戏《拷红》的唱腔中,加入了四川清音哈哈腔,旋律动听,她声情并茂的唱功及活泼可爱的形象演活了红娘。后来我也反复看竞华演出的《拷红》,听磁带学唱《拷红》。
竞华一直是我喜欢的川剧演员,她不仅个人演艺水平高超,而且还尽心尽力培养年轻演员,全身心地传授技艺,搞好川剧的传承。特别是她在身患癌症,甚至病入膏肓的时候,还在病房手把手地教青年演员沈铁梅唱戏,她说要抓紧时间,把她的技艺全部教给沈铁梅。
作为竞派传承人沈铁梅没有辜负老师,三获“梅花奖”。特别是1988年,沈铁梅赴京参加中国首届戏剧节,她的《三祭江》不仅体现了“竞派”艺术的特色,并在继承与创新上作了可贵的探索。她的演出倾倒了首都观众,博得了戏剧界的高度评价,荣获第六届中国戏剧“梅花奖”。
竞华和沈铁梅都是川剧界的翘楚,她们扎实的唱念做打技巧,展示出了高超的技艺,令人叹为观止。观看竞华和沈铁梅的川剧表演,会感受到川剧的独特魅力。对我来说,也是我川剧情缘的升华。
现在川剧已经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不少祖国各地来成都旅行的游客,也把看一场川剧体会非遗作为旅行的目的。看到蓉城的大街小巷特别是旅游景区,川剧艺术更是在发扬光大,实在是令人欢欣鼓舞。

在1978年,德阳川剧团,文革后首次在省建工俱乐部演出《逼上梁山》。我和发小骑自行车去看演出,在横木座上站着看。当时人山人海,挤满了人,那演魯智深的胖大和尚,肚皮一怂一怂的,真是栩栩如生,十分精采,至今难忘。